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可能有點不太一樣(1-大小架子形意架)
武作家秘聞:北洋鏢師 作者:鐵萼奇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篇文章,幾次修改開篇按語,但如何修改都感覺不妥。寫了有一半,大概八百字,最後刪節成了一句話——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可能有點不太一樣。
當今,周口地區的心意拳被傳名為“周口心意六合拳”,且申遺成功,有了定名。現在周口心意拳又被強調了“河西”“河南”兩係叫法,外界所知,大概如此。原本河北也有練,這一係還挺好,單勢拆解練法非常科學,但是近些年銷聲匿跡了。
周口心意拳被傳播開,也是近些年的事,出於人之常情,傳播者基本是練哪家時說哪家好,緣於急著表達,就出現了一些階段性的理解,一會這個好,一會那個好的。理論不成熟,但是口氣成熟,慢慢大家也就接受了。
而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比較有點不太一樣。
【為什麽標題名為“豫東心意拳”】
先說過去。周口原本叫周家口,民國時候還這麽叫,所以“周口心意拳”隻是當代方便介紹的命名。
所以小說裏說“此乃周口心意拳”可以,但要說曆史,那個時代是不存在“周口心意拳”這個稱呼的,放在當時,最多是“魯山心意拳”。
周口的心意拳是魯山買壯圖傳的。此拳後來天下聞名,有盧嵩高大師的半數功勞。盧嵩高的老師是袁鳳儀,袁鳳儀學的是魯山心意拳,盧嵩高練的是周口袁鳳儀傳的心意拳,這麽個關係。
如果標榜門戶,還可以細分,具體到某個寺或某個胡同。如果說心意拳,不光周口有,淮陽也有、商水也有、項城也有、漯河也有、南陽也有……都是心意真傳。
而我個人認為,從文化考慮,以“豫東”為名更為得體。因為豫東、豫西兩地區在舊中國的曆史上是個特別典型的地方,可以說是傳統中國之縮影。豫東鏢師在晚清時代影響很大,而從火器流行後,豫西刀客則在民國時代,把中國搞得波濤洶湧的。
真正好奇曆史的可以搜索一下“鎮嵩軍”,了解下這一支由對抗清兵十數年的刀客架杆(土匪),後被省督張鎮芳招安編製,又反過來剿匪十數年的軍隊的曆史,就基本明白了豫東、豫西是一個多麽有代表性的地方了。
但定名上,必須得是“周口心意拳”,“豫東”主要適用於文化探討,這隻是一個人文劃分的地區,不是具體的某個省或市,沒有具體的領導班子。而且豫東心意拳的範疇變大了,也就不像具體某個胡同的心意拳那麽容易掌握,能拿豫東說事的人也就不多,我要不是研究剿匪曆史,我也沒這個魄力拿豫東說事。
豫西地區的刀客集團,光成名的頭目大大小小就上一百號,刀客加起來好幾萬,在這個大背景下,周口隻是很小的一個地方,也沒有對曆史的車輪產生多大的推動作用,更別說某個莊某個寨了。三兩個練武的比劃兩下,也僅僅是三兩個比劃兩下,曆史淵源並不深,也沒那麽難考證。
當時就整個豫東武術界,組織比較龐大的是八卦拳的,跟冀南、豫北的梅花拳類似,是村村都練的那種模式。心意拳與形意拳都太保守了,就包括當時張鎮芳的鏢師張鶴年,手底下帶的都是八卦拳門的。但現在知道這門的反而少,這也說明,宣傳跟曆史不是一回事。
更大的門戶是紅槍會,練的金鍾罩鐵布衫,確切說不能算是拳門,屬於廟道會。有的幹土匪的事,有的又守寨打土匪,也都裝神弄鬼的,比如軍閥孫殿英,他也是廟道會的頭領,但他在當時,也不過是個小角色。總之那個時代很混亂,經常有整個寨被屠寨的情況。在凶殘與槍炮麵前,重要的是心齊與人多。
我的傳承是順著張府一係來到,放眼豫東綠林,故事與講究以及文化意義都比周口多,所以堅持用豫東。刀客看不起打杠子的,但曾有考據者說,某心意拳名家是打杠子出身,待考。
【從地域說,周口河西、周口河南是什麽意思】
周口河西、河南之分,是隨著沙潁河匯流河道而來的;河西寨、河南寨之成寨,是從修築寨堡開始的;而寨堡,是同治年間曾國藩打撚軍時沿河布防修築的。
原先寨沒多大,一直也沒多大。
小說《六合大拳師》與《六合拳宗》係列,時間環境就設置在這裏。魯山買壯圖傳拳二袁,也是在這個動亂時代。但那個時代,這一係心意拳沒有什麽影響力,有影響力的是山西幫的鏢局鏢頭戴二閭。
小說開篇祭典為什麽設在淮陽呢?不是設在淮陽,原本就是淮陽。因為當時周家口都屬於陳州府,淮陽縣古稱陳州,管著周口。現在反過來了,淮陽縣歸於周口市了。二袁中的袁長青,祖籍是淮陽的。
叫周口心意拳時,是民國時候,河西袁鳳儀的徒子徒孫以尚學禮、盧嵩高、宋國賓為代表,外出周口,打出了威風,這麽說起來,是周口心意拳了。後來盧嵩高係叫上海盧式心意拳了,宋國賓的則是蚌埠宋門心意拳。
也不光河西這些老拳師,河南的買金奎等也都往外打了。為什麽出去?還得說這個寨,緣出械鬥,寨被破了,越鬥越凶,不得不離家避禍謀生活。叫械鬥不叫戰爭,是因為跟剿匪相比,這個戰鬥規模及性質,都還屬於街道上的事。
做考證得辯證著聽,告訴我這些的人,地位上是較權威的,但我依然不能盡信。事件發生在市場上,看見欺負人的,說了一句公道話,繼而引發口角,打傷了人,又引發械鬥,打死了人。當時流行群起報複,冤冤相報,稱為“打孽”,大矛盾下,一些把兄弟的關係受到破壞,成了仇人,許多規矩也是由此而來,不是自古就有的。
我研究這個,原本是為了弄明白兩樣特色兵器,攻城守城用的,即是竹標與小鐮子。竹標與小鐮子是豫東當地的實惠兵器,也並非某一門所獨有,農民也經常掂著捅、掂著砍。
豫東心意拳的引進紮根,跟豫東形意拳是同一時期,隻是形意拳很保守,真就做到了三代無雙傳。在當時綠林道上,“張老師”可以說威震幾個地區,一直到新中國,很低調了,往事都避而不談了,但武藝上的傳說還是很多。直到十年前,門戶都散了,街上遇著老人一打聽,說起來還是興致盎然。不過隨著老一輩的陸續離去,網絡信息的影響,目前除了八卦拳門的一些傳人還以此為榮的說說,基本是不問沒人提了。大家都有自己家的事要忙。
豫東地區河流豐富,水、旱、蝗、蹚四大害,當時的河道,有的現在已經幹涸看不到了。這個啟發性很強了,曆史的河流也有可能會幹涸消失,或被改道歪曲。趁著河道還在的時候說一說,也算是曆史貢獻了。
【從風格說,大架子、小架子、過步架子、疾步架子……】
現在周口心意拳有大架、小架說法,也有套上過步、疾步的,分為過步大架與疾步小架,這個說法確實“自古”就有,隻是古肯定古不過買壯圖。
但“大個適合練大架,小個適合練小架;大架是過步,打罩意,小個是疾步,打鑽翻意”,這個說法卻不是自古就有。
這個理念從什麽時候被奉行的我還不清楚,但是這個說法現在也被傳播者套用到了“河南心意拳”與“山西心意拳”上了,說是河南的心意拳適合大個子練,山西的心意拳適合小個子練。說著說著似乎在暗示河南心意拳不太科學,因為就體格來說,“多大算大”?
而且作為舉證,小架又跟輕步、韌勁套在了一起,而對應重步與恨勁,則被猜想著套在了大架上。不得不說網絡寫手的聯想能力太強,人也自信,看客也都稀裏糊塗跟著盲從了。
如果這個奇異說法是一條人為放出去的蛇,那麽現在這條蛇回過頭把自己咬了。
按這說法,形意拳的李洛能大概是個大個子,用不慣戴家(山西心意拳)那套,所以改了。而繼承風格比較好的郭雲深、尚雲祥,大概也都是大個子?但傳說郭雲深個子不大,尚雲祥則有個外號叫“小糖瓜”,可想而知。
周口心意門近代公認的第一高手——河西楊老四(楊祥麟),大概也應該是個大個子。不過恰恰相反,楊老四有個外號叫“半截塔”。據我同門叔父回憶,第一次見到楊老四的印象:小個子一點,穿著一身小黑棉襖,顯得更小。按著現在的說法推論,如果他不是因為生在河西練大架,他的武學造詣還可以更高。可是,是麽?
我不知道別人怎麽理解的罩與鑽翻,罩是撲蓋著從上往下打麽?看一些人講這個理念的時候是這樣比劃的,但是心意拳裏真沒有這麽不嚴謹的打法。
說到鑽翻就更了,除了講手,誰能那麽輕易讓你用“小雞快跑”的小碎步鑽到懷裏?那得是多麽寬闊的胸懷啊。他就是個子大的要命,他也得瞄著往下打,挨打本能也得捂一捂吧?
然後還有一種是形意架,說法是“形意的架子心意的勁”,說的是豫東形意拳這種。新中國的時候,形意門開始廣開門戶,即教形意也教心意,有獨立體係,但原本心意拳跟形意拳,是一根藤上兩個瓜,根上其實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強調不強調無所謂。
拳就怕不懂內涵,不知內勁,那樣形式上一個簡單的小破格,也許就會被獨立起來,好比掂步心意、墊步心意、顛步心意……再或者提手心意、展手心意、藏手心意那名目就多了。
【大架、小架、形意架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我學習的時候,有大小的概念,恰恰相反,要求是:大個子要把自己練小了,小個子要把自己練大了。小是身架縮小,大是氣勢展大。
“大練大、小練小”的說法,大概是套路開始公開表演的那個時代的說法,若從實質出發,大的憨、小的奸,這一門也就沒個大方人了。尚學禮個子大,還抱著頑石練過步踐躥,壓得低才躥得遠,都是常識。
歸根結底,練的是個束展。無論大小個子,都是追求“束的緊,展得開”,這樣殺傷力才大。不能用推手發放的思路去理解。束展爆烈了,大個子縮得小,小個子展得大,這就算是成手了。筋骨束展厲害了,踐躥自然也不會差,至於墊一步還是過一步的,不是死套路,都是隨機應變的事。
所以就大、小之分,用周星馳某部電影裏的說法:連你這種腦子都知道有問題,人家能看不出來?咱們學拳的都知道拘泥一方有問題,教拳的能不知道?不對,有可能真看不出來。
因為作家身份,我跟多地心意拳傳人關係都不錯,跟周口的老師們也都很熟悉,現在想學什麽很容易。但我學習的時候,是在寫《六合大拳師》前,那時我所接觸的心意拳,不大一樣。
其實大架子、小架子,主要是說的四把錘,四把錘有定勢,弓步架子,手腳擺放,就分了幅度的大小。而十大形走起來都還是那些。
當今,周口地區的心意拳被傳名為“周口心意六合拳”,且申遺成功,有了定名。現在周口心意拳又被強調了“河西”“河南”兩係叫法,外界所知,大概如此。原本河北也有練,這一係還挺好,單勢拆解練法非常科學,但是近些年銷聲匿跡了。
周口心意拳被傳播開,也是近些年的事,出於人之常情,傳播者基本是練哪家時說哪家好,緣於急著表達,就出現了一些階段性的理解,一會這個好,一會那個好的。理論不成熟,但是口氣成熟,慢慢大家也就接受了。
而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比較有點不太一樣。
【為什麽標題名為“豫東心意拳”】
先說過去。周口原本叫周家口,民國時候還這麽叫,所以“周口心意拳”隻是當代方便介紹的命名。
所以小說裏說“此乃周口心意拳”可以,但要說曆史,那個時代是不存在“周口心意拳”這個稱呼的,放在當時,最多是“魯山心意拳”。
周口的心意拳是魯山買壯圖傳的。此拳後來天下聞名,有盧嵩高大師的半數功勞。盧嵩高的老師是袁鳳儀,袁鳳儀學的是魯山心意拳,盧嵩高練的是周口袁鳳儀傳的心意拳,這麽個關係。
如果標榜門戶,還可以細分,具體到某個寺或某個胡同。如果說心意拳,不光周口有,淮陽也有、商水也有、項城也有、漯河也有、南陽也有……都是心意真傳。
而我個人認為,從文化考慮,以“豫東”為名更為得體。因為豫東、豫西兩地區在舊中國的曆史上是個特別典型的地方,可以說是傳統中國之縮影。豫東鏢師在晚清時代影響很大,而從火器流行後,豫西刀客則在民國時代,把中國搞得波濤洶湧的。
真正好奇曆史的可以搜索一下“鎮嵩軍”,了解下這一支由對抗清兵十數年的刀客架杆(土匪),後被省督張鎮芳招安編製,又反過來剿匪十數年的軍隊的曆史,就基本明白了豫東、豫西是一個多麽有代表性的地方了。
但定名上,必須得是“周口心意拳”,“豫東”主要適用於文化探討,這隻是一個人文劃分的地區,不是具體的某個省或市,沒有具體的領導班子。而且豫東心意拳的範疇變大了,也就不像具體某個胡同的心意拳那麽容易掌握,能拿豫東說事的人也就不多,我要不是研究剿匪曆史,我也沒這個魄力拿豫東說事。
豫西地區的刀客集團,光成名的頭目大大小小就上一百號,刀客加起來好幾萬,在這個大背景下,周口隻是很小的一個地方,也沒有對曆史的車輪產生多大的推動作用,更別說某個莊某個寨了。三兩個練武的比劃兩下,也僅僅是三兩個比劃兩下,曆史淵源並不深,也沒那麽難考證。
當時就整個豫東武術界,組織比較龐大的是八卦拳的,跟冀南、豫北的梅花拳類似,是村村都練的那種模式。心意拳與形意拳都太保守了,就包括當時張鎮芳的鏢師張鶴年,手底下帶的都是八卦拳門的。但現在知道這門的反而少,這也說明,宣傳跟曆史不是一回事。
更大的門戶是紅槍會,練的金鍾罩鐵布衫,確切說不能算是拳門,屬於廟道會。有的幹土匪的事,有的又守寨打土匪,也都裝神弄鬼的,比如軍閥孫殿英,他也是廟道會的頭領,但他在當時,也不過是個小角色。總之那個時代很混亂,經常有整個寨被屠寨的情況。在凶殘與槍炮麵前,重要的是心齊與人多。
我的傳承是順著張府一係來到,放眼豫東綠林,故事與講究以及文化意義都比周口多,所以堅持用豫東。刀客看不起打杠子的,但曾有考據者說,某心意拳名家是打杠子出身,待考。
【從地域說,周口河西、周口河南是什麽意思】
周口河西、河南之分,是隨著沙潁河匯流河道而來的;河西寨、河南寨之成寨,是從修築寨堡開始的;而寨堡,是同治年間曾國藩打撚軍時沿河布防修築的。
原先寨沒多大,一直也沒多大。
小說《六合大拳師》與《六合拳宗》係列,時間環境就設置在這裏。魯山買壯圖傳拳二袁,也是在這個動亂時代。但那個時代,這一係心意拳沒有什麽影響力,有影響力的是山西幫的鏢局鏢頭戴二閭。
小說開篇祭典為什麽設在淮陽呢?不是設在淮陽,原本就是淮陽。因為當時周家口都屬於陳州府,淮陽縣古稱陳州,管著周口。現在反過來了,淮陽縣歸於周口市了。二袁中的袁長青,祖籍是淮陽的。
叫周口心意拳時,是民國時候,河西袁鳳儀的徒子徒孫以尚學禮、盧嵩高、宋國賓為代表,外出周口,打出了威風,這麽說起來,是周口心意拳了。後來盧嵩高係叫上海盧式心意拳了,宋國賓的則是蚌埠宋門心意拳。
也不光河西這些老拳師,河南的買金奎等也都往外打了。為什麽出去?還得說這個寨,緣出械鬥,寨被破了,越鬥越凶,不得不離家避禍謀生活。叫械鬥不叫戰爭,是因為跟剿匪相比,這個戰鬥規模及性質,都還屬於街道上的事。
做考證得辯證著聽,告訴我這些的人,地位上是較權威的,但我依然不能盡信。事件發生在市場上,看見欺負人的,說了一句公道話,繼而引發口角,打傷了人,又引發械鬥,打死了人。當時流行群起報複,冤冤相報,稱為“打孽”,大矛盾下,一些把兄弟的關係受到破壞,成了仇人,許多規矩也是由此而來,不是自古就有的。
我研究這個,原本是為了弄明白兩樣特色兵器,攻城守城用的,即是竹標與小鐮子。竹標與小鐮子是豫東當地的實惠兵器,也並非某一門所獨有,農民也經常掂著捅、掂著砍。
豫東心意拳的引進紮根,跟豫東形意拳是同一時期,隻是形意拳很保守,真就做到了三代無雙傳。在當時綠林道上,“張老師”可以說威震幾個地區,一直到新中國,很低調了,往事都避而不談了,但武藝上的傳說還是很多。直到十年前,門戶都散了,街上遇著老人一打聽,說起來還是興致盎然。不過隨著老一輩的陸續離去,網絡信息的影響,目前除了八卦拳門的一些傳人還以此為榮的說說,基本是不問沒人提了。大家都有自己家的事要忙。
豫東地區河流豐富,水、旱、蝗、蹚四大害,當時的河道,有的現在已經幹涸看不到了。這個啟發性很強了,曆史的河流也有可能會幹涸消失,或被改道歪曲。趁著河道還在的時候說一說,也算是曆史貢獻了。
【從風格說,大架子、小架子、過步架子、疾步架子……】
現在周口心意拳有大架、小架說法,也有套上過步、疾步的,分為過步大架與疾步小架,這個說法確實“自古”就有,隻是古肯定古不過買壯圖。
但“大個適合練大架,小個適合練小架;大架是過步,打罩意,小個是疾步,打鑽翻意”,這個說法卻不是自古就有。
這個理念從什麽時候被奉行的我還不清楚,但是這個說法現在也被傳播者套用到了“河南心意拳”與“山西心意拳”上了,說是河南的心意拳適合大個子練,山西的心意拳適合小個子練。說著說著似乎在暗示河南心意拳不太科學,因為就體格來說,“多大算大”?
而且作為舉證,小架又跟輕步、韌勁套在了一起,而對應重步與恨勁,則被猜想著套在了大架上。不得不說網絡寫手的聯想能力太強,人也自信,看客也都稀裏糊塗跟著盲從了。
如果這個奇異說法是一條人為放出去的蛇,那麽現在這條蛇回過頭把自己咬了。
按這說法,形意拳的李洛能大概是個大個子,用不慣戴家(山西心意拳)那套,所以改了。而繼承風格比較好的郭雲深、尚雲祥,大概也都是大個子?但傳說郭雲深個子不大,尚雲祥則有個外號叫“小糖瓜”,可想而知。
周口心意門近代公認的第一高手——河西楊老四(楊祥麟),大概也應該是個大個子。不過恰恰相反,楊老四有個外號叫“半截塔”。據我同門叔父回憶,第一次見到楊老四的印象:小個子一點,穿著一身小黑棉襖,顯得更小。按著現在的說法推論,如果他不是因為生在河西練大架,他的武學造詣還可以更高。可是,是麽?
我不知道別人怎麽理解的罩與鑽翻,罩是撲蓋著從上往下打麽?看一些人講這個理念的時候是這樣比劃的,但是心意拳裏真沒有這麽不嚴謹的打法。
說到鑽翻就更了,除了講手,誰能那麽輕易讓你用“小雞快跑”的小碎步鑽到懷裏?那得是多麽寬闊的胸懷啊。他就是個子大的要命,他也得瞄著往下打,挨打本能也得捂一捂吧?
然後還有一種是形意架,說法是“形意的架子心意的勁”,說的是豫東形意拳這種。新中國的時候,形意門開始廣開門戶,即教形意也教心意,有獨立體係,但原本心意拳跟形意拳,是一根藤上兩個瓜,根上其實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強調不強調無所謂。
拳就怕不懂內涵,不知內勁,那樣形式上一個簡單的小破格,也許就會被獨立起來,好比掂步心意、墊步心意、顛步心意……再或者提手心意、展手心意、藏手心意那名目就多了。
【大架、小架、形意架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我學習的時候,有大小的概念,恰恰相反,要求是:大個子要把自己練小了,小個子要把自己練大了。小是身架縮小,大是氣勢展大。
“大練大、小練小”的說法,大概是套路開始公開表演的那個時代的說法,若從實質出發,大的憨、小的奸,這一門也就沒個大方人了。尚學禮個子大,還抱著頑石練過步踐躥,壓得低才躥得遠,都是常識。
歸根結底,練的是個束展。無論大小個子,都是追求“束的緊,展得開”,這樣殺傷力才大。不能用推手發放的思路去理解。束展爆烈了,大個子縮得小,小個子展得大,這就算是成手了。筋骨束展厲害了,踐躥自然也不會差,至於墊一步還是過一步的,不是死套路,都是隨機應變的事。
所以就大、小之分,用周星馳某部電影裏的說法:連你這種腦子都知道有問題,人家能看不出來?咱們學拳的都知道拘泥一方有問題,教拳的能不知道?不對,有可能真看不出來。
因為作家身份,我跟多地心意拳傳人關係都不錯,跟周口的老師們也都很熟悉,現在想學什麽很容易。但我學習的時候,是在寫《六合大拳師》前,那時我所接觸的心意拳,不大一樣。
其實大架子、小架子,主要是說的四把錘,四把錘有定勢,弓步架子,手腳擺放,就分了幅度的大小。而十大形走起來都還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