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可能有點不太一樣(2-三支傳承的特點)
武作家秘聞:北洋鏢師 作者:鐵萼奇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祥麟傳承的大架子心意四把錘】
我本門是豫東形意門的,但入手學的拳卻是河西的心意拳,因為當時我隻是我老師的徒弟,但不是我師爺的徒孫。這個關係理解吧?就是我老師教我的拳,開始不是我形意門師爺的。是河西楊老四(楊祥麟)傳下的拳架,項城一係。當時跟楊老師玩的多,但手把手教的少,所以敢稱徒弟的也少,而這一係是正經遞貼,也繼承了拳譜的。
楊老四的拳架真好,工整嚴謹,強調內勁,可以說是練功的功架,你的把位與力點對了,練了就漲功夫。其實拳架好不好,真不真,看的就是把位與力點。
其獨到特點有三:六合梢子(盤龍棍)打十字躥步;龍形裹橫走穿梭翻滾;單把突絕沉猛無預動。前兩個注重身法,最後一個強調合勁。教學中單把最難,放在最後。而且單把不以單把為功,就是單把的練法,不是從單把這個動作練的。
核心兩把半,體係清晰科學,好比起手的侵撲站,分鷹勢與熊勢兩種練法,氣勢一走有明顯不同。但這些,老師輕易不傳,誰得著,能做出來,講明白,應該就算是真傳標誌了吧。
這階段主要是改善體質,增強筋骨能力,打法上突出的是虎撲與肩打。因為躥縱與緊固能力比較突出,練的又凶猛,正適合猛然近身的打法。此時配合有形意拳的內容了。形意拳按著我老師的傳授,是心意拳的暗勁狀態,直接上手很難練成。我們看到的架子隻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你想著猛就能猛起來的。到了這個階段加入形意拳,你會尤其的沉穩,一些需要沉墜勁才能更好發揮的“形”,就可以縱橫無忌。
這個時候身體很敏感,氣勢也足,身體也會起變化的,骨外皮內酥酥的癢,筋也漲得厲害,氣在裏邊催著,不會肩打、鷹捉,也會不自覺去靠樹、打東西,不然渾身難受。而且特別靈敏,遇到點碰觸,身體自己就走束身了。變化是明顯看得到的,不是自己腦子想的,嘴裏吹的。有的朋友,一看那外形就知道裏邊沒練到什麽,動作純是硬充的,陪他聊聊天,純屬客套。這種人,就是日漸而衰的,因為他需要硬提著精神、硬加快速度去冒充,都是損耗。
大架子的優勢是成就筋骨能力,也就是心意功力,因為它抻得大嘛,所以強化訓練就多。
小架子套路長,光四把錘就多出很多內容,這些內容打人特別好使。但有一樣,沒有大架子的筋骨功力,一些動作你也玩不轉。所以從練功追求上,還是一樣的。
但很可惜,很多人無論大架還是小架,都是擺放出來的動作,跟束展都沒有關係。這種人放在過去,是不被同門承認的。其實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把位與力點可以藏假,氣勢則是內勁的外宣,有時你看著不行的,就是真不行,沒有什麽保守的,氣勢藏不住,越內斂的,倆眼越放光。
兩把半是心意拳的精髓,去了斬錘跟踐躥的。踐躥就是過步踐躥,這個一去,那大架子也就沒了“過步”,所以也就說不好是什麽架子了。這是我用大架子來命名的緣故。
【馬明倫傳的小架子心意拳四把錘】
從練功特點上說,小架子的特點是打恨勁,步子重。並非大家字麵理解的,因為“小”、因為“疾”,所以步子就輕。是有躡手躡腳的,隻能說這個可以有。
大架的步子很重了,但練的是韌勁,步子是自然落下,是胯催腰彈砸出來的動靜。
小架子則是有意識的震腳,促成一個驟然的發力點,讓身體原地崩放出一個勁力,所以它的實質震動也許沒有大架子自然而來的重,但它有個刻意的給力,是“恨勁”而生的。
這個區別怎麽形容呢?大架好似烈馬奔騰,自然踩踏,小架則好似這馬有意蹬了一蹄子。所以小架子的動作也豐富,突出了打法,其中有很多跳躍翻身的動作,以及擰轉變式的腿法。所以我個人表演及應用,偏向這套。楊老師那套,即容易被偷學,又顯不出有什麽好。
所以聽到疾步小,就聯想到韌勁,聽到過步大,就聯想到恨勁,這是不對的。什麽勁都得有,什麽架都得會。習慣怎麽用則是個人領悟與習慣。
這套小架子是師爺的拳,但不一定是河南岸的。這一係的師祖叫馬明倫,當年在南陽有名氣。但就這一支傳人,而且又是形意門的,所以沒人給他傳名。要不是我寫書出來了,這係也就沒有人知道了。
教給馬明倫拳的,不記得是不是“鐵老頭”了。鐵老頭這個人現在也沒有人提了,這個人的功力很大,當時傳說是,他踩在田地裏行拳,可以把手插進土裏,套上繩子用牛拉著犁地。從這看,“鐵老頭”這外號是說他身體好似鐵打的,並不一定就是姓鐵。同時跟楊老四一起指點過那個師爺的,還有一位鐵國成老師,但這個鐵老師跟鐵老頭不是一個人。
在我早期學拳、采訪的時候,有“鐵老頭打馬永貞”的故事,講到用的鷹捉把的一種打法拍的。彈腿是奔襠的,馬永貞是查拳,這個說得通。但是後來的傳聞指向,與馬永貞對打的是袁長青,而且傳說袁長青身子鐵疙瘩一般的結實,練到了板肋狀態,這一點倒跟鐵老頭的形象重疊了。
這一路的特點是,四把錘為原傳四把錘,即是十大真形合演,是買壯圖精簡前的拳架。其中四把回身的打法特別歹毒,而回身與銜接正是精簡四把不強調的。前後十三個發力點,對應著買壯圖精簡拳法的說法。我認為,買壯圖祖師周口傳拳時,是兩種都教的。後來盧嵩高教心意拳,名目是“十大形”,也是有淵源的。
其明顯特點也有三:保留了十大真形合演;四把錘突出了回身把;單把發力走恨勁。這個容易理解,架子大,則有個“騰空感”,是涮勁多乎驟然發力;架子小,走上下勁重,自然就短促爆烈了。
隻是看定式,其實都差不許多。因為是發力狀態的不同,不是拳架的大不同,如果自身不具備甚至就不懂力點在哪裏,那就別什麽大架、小架了,都是軟架。
有一位河南傳承的白老師,他在漢口學的,年紀也挺大了,一直保留原始練法,如果不說明,他的拳架就是正經本分的大架子。該有的都有了。
還有我一位特別好的師友王老師,也是河南傳承,他的拳就突悍爆烈,震腳明顯,行拳時轟然連聲。他們都是好的旁證,但恐怕世上僅此幾人了,所以我每每想到心意拳,我就會禁不住在內心祝福他們保持狀態,傳承下去。
我學拳的時候,老師並沒去講什麽架子什麽架子,隻說是誰誰傳的。開始我練疾步橫錘,我還以為是老師故意隱含了躥縱發力。但這也不失是一種可能,疾步在最初,極可能就是隱含練法而已。
馬明倫是項城人,但是南陽學藝,誰教的還得考證。不過就南陽、賒旗還有李政(買壯圖的師爺)的傳承,都說不好。山西戴二閭的心意拳,是李政傳的,當時的山西心意拳,跟現在的也不一樣。最早的時候,形意門還有傳承,包括原傳的八字訣,老式雞形四把,都有。十二形內容特別豐富,要知道李洛能當時學習,主要就是學的十大形,而後才歸結擴編十二形。並非如現今傳說的,河北形意門不注重十二形,以五行拳為主,後來是誰誰又去山西學的十二形回傳,這隻是徐皓峰老師寫《逝去的武林》的一家之談。
老雞形四把,含有金雞撒膀,第一把動作跟少林心意那一下基本一樣。現在人說看不出山西心意拳、河北形意拳、河南心意拳之間的聯係,我隻能告訴你,你看到的拳,隻是網上搜索的。眼界還是淺。
【張鶴年傳的原本心意拳四把錘】
然後再學習,還有一套心意拳,是張鶴年傳的架子。這套是不是李政那套,並不好說。不過外界傳聞,張鶴年是受過袁鳳儀囑托的。實際上他與尚學禮、買金奎等有換帖情誼,與楊殿卿有過命交情,豫東生人、河北學藝、京津做事,所以他的見聞與總結,有著彌足珍貴的指導價值。
他傳那套架子比較簡明,也是注重內勁,作為基礎的功法,體係重點是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太極拳。但因為這些關係,其中演變淵源與細節異同,非常清晰。他會的多,當時也被稱為武狀元,很多同道前輩當時都以見過張鶴年為榮。當然現在說法多了,曆史總是這樣。好像傳統兵器,無論刀、劍、棍,模擬破解的兵器總是槍,因為槍太厲害了。張鶴年就是一條槍。
拳能放在一起練,是這倆拳是一個根,一個勁。隻是一個直白,一個含蓄,屬於運用境界的不同。現在我認識的當地動手比較硬的,其實或多或少,步形上、重心上都有了調整,偏向形意拳了,是坐勁的。
所謂疾步、過步,沒學過心意拳的可能一頭霧水,但用較為熟悉的形意拳來說就簡單了。
所謂疾步,就類似形意拳的單邊上步。半步崩拳那種。
所謂過步,就是正常的左右上步,墊一步,躥一步,好比劈拳。
就這麽簡單。唯獨不簡單的是,你得能貼著地皮躥將出去,光比劃不算,比劃啥也不是。
如果不能的話,很明顯,雞步不如三體穩,然後其他問題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延展了。
有意思的是,心意拳最好使的步,其實是雞步掂腿。也就是半步之法,單雙把都是這個步打人。《六合拳宗》第一部書名《猛虎出籠》,就是對應著這一把來的。
所謂“雞有獨立之力”“雞腿龍身”的雞腿,就是這個掂腿,步快,膝狠,勢連,而且相當沉穩。而要沉穩,非重步不可。別的話不用多說了吧?
可惜現在已經很少有同門用這個步了,一個原因是功力不夠,站不穩,也躥不出去。另個原因大概是保守,保守到高深莫測,保守到隻殺人,不表演,所以你不知道怎麽回事。總之,踐躥與肩打基本看不見了。有的人練拳帶著影子,有的譜都不沾。
要說這一支形意門心意拳的特點,是繼承了河北派原傳內容,特別是十二形。而十二形的重點,正有踐躥與掂腿。這一係的形意拳落步很重,架子較低,必須沉下去練,幾乎是心意拳縮了半步的架勢。起是涮勁,落是韌勁,崩炸沉實。可惜我總是練成小架式的恨勁,十年了,一個劈拳仍不過關。
說到這也差不多了,一般的眼界是看不明白其中不同的。本門要求高,我要求也高,所以教學中,提倡功法為先,心意拳形意拳是白給的,想學就教,但不計入教學課程。所以宣傳上,大多人以為我保守不傳,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很清楚,按著我的要求,要提高一下容易,但要到位,練成手,直接入手太難太難了。光是大腿疼、腳跟疼這關,你就過不去。
比劃式練法,動作熟練後也就提升不上了,早晚還得回到功法學起。
具體張鶴年跟袁鳳儀的交往、跟尚學禮的交往、跟買金奎的交往、跟楊殿卿的交往、跟盧嵩高的交往、跟楊老四的交往……交往的細節都是特別寶貴的知識,但是如同豫東豫西的鏢師與刀客的故事一樣,並不容易直白的講出來。所以還是從拳藝上探討更好,然而,又有幾個真愛拳,且有誌向去深究的呢?
這是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可能有點不太一樣。
我本門是豫東形意門的,但入手學的拳卻是河西的心意拳,因為當時我隻是我老師的徒弟,但不是我師爺的徒孫。這個關係理解吧?就是我老師教我的拳,開始不是我形意門師爺的。是河西楊老四(楊祥麟)傳下的拳架,項城一係。當時跟楊老師玩的多,但手把手教的少,所以敢稱徒弟的也少,而這一係是正經遞貼,也繼承了拳譜的。
楊老四的拳架真好,工整嚴謹,強調內勁,可以說是練功的功架,你的把位與力點對了,練了就漲功夫。其實拳架好不好,真不真,看的就是把位與力點。
其獨到特點有三:六合梢子(盤龍棍)打十字躥步;龍形裹橫走穿梭翻滾;單把突絕沉猛無預動。前兩個注重身法,最後一個強調合勁。教學中單把最難,放在最後。而且單把不以單把為功,就是單把的練法,不是從單把這個動作練的。
核心兩把半,體係清晰科學,好比起手的侵撲站,分鷹勢與熊勢兩種練法,氣勢一走有明顯不同。但這些,老師輕易不傳,誰得著,能做出來,講明白,應該就算是真傳標誌了吧。
這階段主要是改善體質,增強筋骨能力,打法上突出的是虎撲與肩打。因為躥縱與緊固能力比較突出,練的又凶猛,正適合猛然近身的打法。此時配合有形意拳的內容了。形意拳按著我老師的傳授,是心意拳的暗勁狀態,直接上手很難練成。我們看到的架子隻是結果,不是原因,不是你想著猛就能猛起來的。到了這個階段加入形意拳,你會尤其的沉穩,一些需要沉墜勁才能更好發揮的“形”,就可以縱橫無忌。
這個時候身體很敏感,氣勢也足,身體也會起變化的,骨外皮內酥酥的癢,筋也漲得厲害,氣在裏邊催著,不會肩打、鷹捉,也會不自覺去靠樹、打東西,不然渾身難受。而且特別靈敏,遇到點碰觸,身體自己就走束身了。變化是明顯看得到的,不是自己腦子想的,嘴裏吹的。有的朋友,一看那外形就知道裏邊沒練到什麽,動作純是硬充的,陪他聊聊天,純屬客套。這種人,就是日漸而衰的,因為他需要硬提著精神、硬加快速度去冒充,都是損耗。
大架子的優勢是成就筋骨能力,也就是心意功力,因為它抻得大嘛,所以強化訓練就多。
小架子套路長,光四把錘就多出很多內容,這些內容打人特別好使。但有一樣,沒有大架子的筋骨功力,一些動作你也玩不轉。所以從練功追求上,還是一樣的。
但很可惜,很多人無論大架還是小架,都是擺放出來的動作,跟束展都沒有關係。這種人放在過去,是不被同門承認的。其實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把位與力點可以藏假,氣勢則是內勁的外宣,有時你看著不行的,就是真不行,沒有什麽保守的,氣勢藏不住,越內斂的,倆眼越放光。
兩把半是心意拳的精髓,去了斬錘跟踐躥的。踐躥就是過步踐躥,這個一去,那大架子也就沒了“過步”,所以也就說不好是什麽架子了。這是我用大架子來命名的緣故。
【馬明倫傳的小架子心意拳四把錘】
從練功特點上說,小架子的特點是打恨勁,步子重。並非大家字麵理解的,因為“小”、因為“疾”,所以步子就輕。是有躡手躡腳的,隻能說這個可以有。
大架的步子很重了,但練的是韌勁,步子是自然落下,是胯催腰彈砸出來的動靜。
小架子則是有意識的震腳,促成一個驟然的發力點,讓身體原地崩放出一個勁力,所以它的實質震動也許沒有大架子自然而來的重,但它有個刻意的給力,是“恨勁”而生的。
這個區別怎麽形容呢?大架好似烈馬奔騰,自然踩踏,小架則好似這馬有意蹬了一蹄子。所以小架子的動作也豐富,突出了打法,其中有很多跳躍翻身的動作,以及擰轉變式的腿法。所以我個人表演及應用,偏向這套。楊老師那套,即容易被偷學,又顯不出有什麽好。
所以聽到疾步小,就聯想到韌勁,聽到過步大,就聯想到恨勁,這是不對的。什麽勁都得有,什麽架都得會。習慣怎麽用則是個人領悟與習慣。
這套小架子是師爺的拳,但不一定是河南岸的。這一係的師祖叫馬明倫,當年在南陽有名氣。但就這一支傳人,而且又是形意門的,所以沒人給他傳名。要不是我寫書出來了,這係也就沒有人知道了。
教給馬明倫拳的,不記得是不是“鐵老頭”了。鐵老頭這個人現在也沒有人提了,這個人的功力很大,當時傳說是,他踩在田地裏行拳,可以把手插進土裏,套上繩子用牛拉著犁地。從這看,“鐵老頭”這外號是說他身體好似鐵打的,並不一定就是姓鐵。同時跟楊老四一起指點過那個師爺的,還有一位鐵國成老師,但這個鐵老師跟鐵老頭不是一個人。
在我早期學拳、采訪的時候,有“鐵老頭打馬永貞”的故事,講到用的鷹捉把的一種打法拍的。彈腿是奔襠的,馬永貞是查拳,這個說得通。但是後來的傳聞指向,與馬永貞對打的是袁長青,而且傳說袁長青身子鐵疙瘩一般的結實,練到了板肋狀態,這一點倒跟鐵老頭的形象重疊了。
這一路的特點是,四把錘為原傳四把錘,即是十大真形合演,是買壯圖精簡前的拳架。其中四把回身的打法特別歹毒,而回身與銜接正是精簡四把不強調的。前後十三個發力點,對應著買壯圖精簡拳法的說法。我認為,買壯圖祖師周口傳拳時,是兩種都教的。後來盧嵩高教心意拳,名目是“十大形”,也是有淵源的。
其明顯特點也有三:保留了十大真形合演;四把錘突出了回身把;單把發力走恨勁。這個容易理解,架子大,則有個“騰空感”,是涮勁多乎驟然發力;架子小,走上下勁重,自然就短促爆烈了。
隻是看定式,其實都差不許多。因為是發力狀態的不同,不是拳架的大不同,如果自身不具備甚至就不懂力點在哪裏,那就別什麽大架、小架了,都是軟架。
有一位河南傳承的白老師,他在漢口學的,年紀也挺大了,一直保留原始練法,如果不說明,他的拳架就是正經本分的大架子。該有的都有了。
還有我一位特別好的師友王老師,也是河南傳承,他的拳就突悍爆烈,震腳明顯,行拳時轟然連聲。他們都是好的旁證,但恐怕世上僅此幾人了,所以我每每想到心意拳,我就會禁不住在內心祝福他們保持狀態,傳承下去。
我學拳的時候,老師並沒去講什麽架子什麽架子,隻說是誰誰傳的。開始我練疾步橫錘,我還以為是老師故意隱含了躥縱發力。但這也不失是一種可能,疾步在最初,極可能就是隱含練法而已。
馬明倫是項城人,但是南陽學藝,誰教的還得考證。不過就南陽、賒旗還有李政(買壯圖的師爺)的傳承,都說不好。山西戴二閭的心意拳,是李政傳的,當時的山西心意拳,跟現在的也不一樣。最早的時候,形意門還有傳承,包括原傳的八字訣,老式雞形四把,都有。十二形內容特別豐富,要知道李洛能當時學習,主要就是學的十大形,而後才歸結擴編十二形。並非如現今傳說的,河北形意門不注重十二形,以五行拳為主,後來是誰誰又去山西學的十二形回傳,這隻是徐皓峰老師寫《逝去的武林》的一家之談。
老雞形四把,含有金雞撒膀,第一把動作跟少林心意那一下基本一樣。現在人說看不出山西心意拳、河北形意拳、河南心意拳之間的聯係,我隻能告訴你,你看到的拳,隻是網上搜索的。眼界還是淺。
【張鶴年傳的原本心意拳四把錘】
然後再學習,還有一套心意拳,是張鶴年傳的架子。這套是不是李政那套,並不好說。不過外界傳聞,張鶴年是受過袁鳳儀囑托的。實際上他與尚學禮、買金奎等有換帖情誼,與楊殿卿有過命交情,豫東生人、河北學藝、京津做事,所以他的見聞與總結,有著彌足珍貴的指導價值。
他傳那套架子比較簡明,也是注重內勁,作為基礎的功法,體係重點是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太極拳。但因為這些關係,其中演變淵源與細節異同,非常清晰。他會的多,當時也被稱為武狀元,很多同道前輩當時都以見過張鶴年為榮。當然現在說法多了,曆史總是這樣。好像傳統兵器,無論刀、劍、棍,模擬破解的兵器總是槍,因為槍太厲害了。張鶴年就是一條槍。
拳能放在一起練,是這倆拳是一個根,一個勁。隻是一個直白,一個含蓄,屬於運用境界的不同。現在我認識的當地動手比較硬的,其實或多或少,步形上、重心上都有了調整,偏向形意拳了,是坐勁的。
所謂疾步、過步,沒學過心意拳的可能一頭霧水,但用較為熟悉的形意拳來說就簡單了。
所謂疾步,就類似形意拳的單邊上步。半步崩拳那種。
所謂過步,就是正常的左右上步,墊一步,躥一步,好比劈拳。
就這麽簡單。唯獨不簡單的是,你得能貼著地皮躥將出去,光比劃不算,比劃啥也不是。
如果不能的話,很明顯,雞步不如三體穩,然後其他問題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延展了。
有意思的是,心意拳最好使的步,其實是雞步掂腿。也就是半步之法,單雙把都是這個步打人。《六合拳宗》第一部書名《猛虎出籠》,就是對應著這一把來的。
所謂“雞有獨立之力”“雞腿龍身”的雞腿,就是這個掂腿,步快,膝狠,勢連,而且相當沉穩。而要沉穩,非重步不可。別的話不用多說了吧?
可惜現在已經很少有同門用這個步了,一個原因是功力不夠,站不穩,也躥不出去。另個原因大概是保守,保守到高深莫測,保守到隻殺人,不表演,所以你不知道怎麽回事。總之,踐躥與肩打基本看不見了。有的人練拳帶著影子,有的譜都不沾。
要說這一支形意門心意拳的特點,是繼承了河北派原傳內容,特別是十二形。而十二形的重點,正有踐躥與掂腿。這一係的形意拳落步很重,架子較低,必須沉下去練,幾乎是心意拳縮了半步的架勢。起是涮勁,落是韌勁,崩炸沉實。可惜我總是練成小架式的恨勁,十年了,一個劈拳仍不過關。
說到這也差不多了,一般的眼界是看不明白其中不同的。本門要求高,我要求也高,所以教學中,提倡功法為先,心意拳形意拳是白給的,想學就教,但不計入教學課程。所以宣傳上,大多人以為我保守不傳,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很清楚,按著我的要求,要提高一下容易,但要到位,練成手,直接入手太難太難了。光是大腿疼、腳跟疼這關,你就過不去。
比劃式練法,動作熟練後也就提升不上了,早晚還得回到功法學起。
具體張鶴年跟袁鳳儀的交往、跟尚學禮的交往、跟買金奎的交往、跟楊殿卿的交往、跟盧嵩高的交往、跟楊老四的交往……交往的細節都是特別寶貴的知識,但是如同豫東豫西的鏢師與刀客的故事一樣,並不容易直白的講出來。所以還是從拳藝上探討更好,然而,又有幾個真愛拳,且有誌向去深究的呢?
這是我所知道的豫東心意拳,可能有點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