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搏擊與太極了,太極拳跟太極拳之間還掐呢。他們參與其中者,隻會感歎雷公練的不行,代表不了太極。僅此而已。隻有這些沒有參與其中,但是又會陰墜漲的數字,才會興致勃勃,好像看到某個公眾人物的隱私短片一樣,墜漲感隨著充血與膨脹,一下子就得到緩解了。所以他們必須爭相奔告。


    如果你感覺我得罪你了,那麽下麵我要分享一段太極拳踢場子故事了,如果你被吸引著看下去的話,那麽請你在閱讀之後,原諒我的冒犯吧。我隻是為了娛樂,不是真的嘲諷。大家都是蛋疼中人,都是自己人。閱讀之後,長了見聞,你不但會會陰舒坦,說不定還具備了治愈能力!岔開你的腿,放鬆,放鬆,放鬆,我們開始進入吧。


    關於太極拳的曆史,還有兩場轟動武術界的比武,但靠的不是網絡,而是報紙與小說。


    我的《北洋鏢師》秘聞係列,這幾天被耽擱了,我剛剛寫到1912年的京城太極拳圈子,也寫到一場比武。其實那個時候,這圈子就已經跟現在差不多了。但是上篇牽扯到了形意門的創立,分上下篇發的。下篇的主角是宋書銘、楊少侯、吳鑒泉、周天同、孫祿堂、張鶴年……1912年,王茂齋與吳鑒泉定型了吳式太極拳拳架,而吳鑒泉在宋書銘的影響下,再次改動,使得學自楊式太極拳的吳式太極拳身體前傾,重心前壓。這與楊澄甫定型的楊式太極拳,有了根本的區別。


    而這前俯,按著當時的理念,是在宋書銘的“摧殘”下,為了實戰而改動的。但是這是一個秘密,因為1912年,在袁世凱坐了大總統之後,由在總統府下屬機構做點文書工作的幾位太極拳傳人,整合集中了不少旗人的太極圈子,組成了一個以太極拳為重點的體育研究社團,大家一起搭搭手,爽歪歪。所以關於這個細微但特別要緊的改動,是為了實戰搏殺,還是為了搭手過癮,不得而知。


    而上一次的太極拳震撼武術界的比武,是1954年香港太極拳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設擂比武,吳公儀即是吳鑒泉的兒子。二人關於武術理念,一言不合設立擂台,其過程跟雷公太極魏雷與格鬥狂人徐曉冬相似,隻是打的更加不忍直視。


    當時《新晚報》總編羅孚抓住機會,連載武俠小說,以促銷量。並請我的同行前輩,當時當編輯的“梁羽生”發表了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龍虎鬥京華》,從而拉開風靡華人世界至今的新派武俠小說的大幕。


    如果看過這場視頻,那麽大家會得到一個答案,也會生出一個疑問。


    答案是:原來傳統武術太極拳,在“傳統”的時候就不行了。


    疑問是:太極拳是否一開始就不行?其他傳統武術是不是也都本來就不行?


    這個話題就大了。所以說,當你簡單的問我“鐵大,你怎麽看?”的時候,我能怎麽看?我隻能皺著眉頭看。


    這還不是標題中的事件,穿插一段技術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作家秘聞:北洋鏢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萼奇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萼奇蘭並收藏武作家秘聞:北洋鏢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