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初,剛下過幾場夏雨,漫山的鬆針上還掛著晶瑩的水珠,被久違的陽光照得閃閃發亮。
青山綠水環抱著的鬆山村隻有二十幾戶人家,大都聚集在一起。
隻有山腳下有單獨的兩戶人家,宋家和張家。
左邊的院落簇在一起有七八間的屋子,皆是青磚瓦房,這便是張家了。
而右邊靠近山腳的用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卻隻有簡單的三間木屋,兩大一小,這是宋家。
張家近十幾口人住在一起,自然熱鬧,而宋家隻得老袁氏和宋秋祖孫倆相依為命,就要冷清得多。
院子兩邊都是菜地,隻留出中間的一條路來,菜地裏種著這個季節該種的蔬菜,胡瓜絲瓜和刀豆的藤蔓牽成了密密麻麻的網掛在院角,都快牽出籬笆外去了,開著各種各樣的花,長勢喜人得很。
十幾個少男少女提著籃子或背著背簍從村裏的大路往這邊走來,遠遠的就有人衝著兩家院子喊。
“宋秋!梨花!走嘍!撿山菌去嘍!”
“誒!”
兩道聲音立馬回應,先是左邊張家的院子裏,背著背簍的張梨花從後院跑出來,緊接著,右邊宋家的屋子裏,背著背簍的宋秋也飛快的跑了出來。
兩人一起匯入少男少女的隊伍裏,一行人說說笑笑的的往山上去。
鬆山村的村民沒有自家的田地,要麽就是農忙去地主家打短工,給地主家種地收糧,要麽就是靠山水吃山水了。
這個時節正是山上的山菌發的時候,撿了山菌拿去集上買,或者撿得多了處理好了曬成幹貨,等到冬日裏或者青黃不接的時候再賣,也是一道好菜,逗人買著呢。
特別是剛下了雨,山菌就發得更厲害,隻要眼睛好使,不出半個時辰,就能撿出半背簍來。
一群人打上了山,就四下散開了來,鑽進林子裏,認真撿起山菌來。
宋秋身上的衣服短出來一大截,涼快雖涼快,可在山裏這麽一鑽,還是紮人得緊的,但她絲毫不在意。
穿來這裏快兩個月了,病病沉沉一個來月,見識了這個家的清貧,家裏所有的錢都被拿來給她治病用光了,還欠了不少外債。
日子清苦,能活下去就不錯了,現下哪顧得上衣裳合不合身呢?
想著上午雨一停就往二十幾裏外的肖家場去了的奶奶,宋秋暗暗咬了咬牙,一雙眼睛瞪大了在樹下睃來睃去,加快了撿山菌的動作。
在她前世,老家的鎮上,每到六七月的時候,大家夥可是最喜歡上山去撿山菌的,山菌脆脆爽爽的,混著辣椒爆炒,那叫一個好吃,勝過吃肉。
上學時每回暑假回老家,她就沒少跟院子裏的鄰居等人往山裏去撿山菌。
所以,這撿山菌她可是在行的。
不多時,拽在手裏的背簍裏的山菌就堆成山了,眼見著就要滿了。
從不遠處一邊睃著樹下時不時撿下一朵一邊往這邊來的張梨花一見她這背簍裏的山菌,就瞪大了眼,“阿秋,你今年眼睛太好使了!往年撿山菌哪有這麽厲害啊!”
張梨花是原身最好的朋友,從小一起長大的,情誼自然是沒得說的。
宋秋也很喜歡這個活潑明快勤勞又善良的姑娘。
聞言看了看她隻有半背簍的山菌,便道:“我背簍撿滿了就給你撿。”
“那可行,阿秋你最好了,我這背簍要是撿不滿,回去指定要被罵的。”張梨花吐吐舌頭,說著就往斜刺裏拐下去,她正好看到一朵綠油油的綠豆菌在那下頭。
宋秋也轉了身,繼續往前頭還沒去過的林子裏去。
但兩人不管怎麽走,都是不會離得太遠的,一直保持著叫一聲就能吱應的距離。
不像村裏其他一起上山來的,有些都已經跑到前頭的那片山腰子上去了。
鬆山村背靠的這座山就叫鬆山,不僅僅隻是背後這幾座山頭,更高的連到了十幾裏外,那一片才是鬆山的主峰。
主峰上有個鬆山寺,寺裏有個叫緣法的和尚實有些靈驗,前往這鬆山寺去去燒香拜佛的人就多得不得了。
便是離著有半天路程的縣城那邊,都有信徒專門趕來的。
要是遇著緣法和尚講經,那來的人更是摩肩擦踵,數不勝數,熱鬧非凡。
是以,鬆山寺下頭的平安村就形成了一個大集,周圍七八個村子的人都喜歡上那兒趕集或是賣些家裏的雞蛋啥的。
像他們撿了山菌,不往更遠的盤石鎮去賣的話,就去十幾裏外的平安村的集會也行。
其他村落不靠山,想吃山菌不想自己大老遠的往山上來撿的話,可不就是要買嘛?
反正這山上就有的東西,也不貴,家裏稍微有點鬆和的,買個一斤兩斤的回家嚐嚐味也是沒啥的。
每年都要賣山菌的鬆山村人,那對撿山菌自然是熱衷得很的。
宋秋急切的想掙錢,這雨一停,山上的山菌發起來了,當然要快些撿,趁著山菌發的時節,多掙些銀子,好還家裏的欠債。
不大會兒,宋秋背上了背簍鑽出林子,背簍裏已經就撿滿了,手裏還兜著一捧,“梨花!”
她剛喊了一聲,張梨花就從一邊的坡下爬了上來,頭發上紮著幾根鬆針,臉上還沾著泥巴。
宋秋看得撲哧一笑,幾步走過去,將手裏的一捧山菌放進她的背簍裏,抬手將她頭發上的鬆針取出來。
“走,咱邊回走邊撿了。”
張梨花點頭應著,四下望了望,見其他人四下聚攏,都在往山下去了。
“下山有些滑,阿秋你小心點,踩有樹葉的地方。”
兩人背著背簍,小心腳下,往山下去。
剛下了雨,山上都是濕的,往常被人走過的路走還打滑,走樹林子裏,反倒好走些。
一路下了山,撿漏的山菌裝起來,便也把張梨花的背簍裝滿了。
一行人在山腳匯合,大家看兩人都撿了滿滿的一背,都是打趣不已。
周石頭也撿了滿滿一背簍,他看向張梨花道:“梨花,明兒我爹要去鎮上,你去鎮上賣山菌不?可以坐我家的牛車。”
張梨花還沒說話,其他人一聽,紛紛道:“石頭,我去鎮上!”
“我也去!搭我一個唄!”
“還有我!”
青山綠水環抱著的鬆山村隻有二十幾戶人家,大都聚集在一起。
隻有山腳下有單獨的兩戶人家,宋家和張家。
左邊的院落簇在一起有七八間的屋子,皆是青磚瓦房,這便是張家了。
而右邊靠近山腳的用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卻隻有簡單的三間木屋,兩大一小,這是宋家。
張家近十幾口人住在一起,自然熱鬧,而宋家隻得老袁氏和宋秋祖孫倆相依為命,就要冷清得多。
院子兩邊都是菜地,隻留出中間的一條路來,菜地裏種著這個季節該種的蔬菜,胡瓜絲瓜和刀豆的藤蔓牽成了密密麻麻的網掛在院角,都快牽出籬笆外去了,開著各種各樣的花,長勢喜人得很。
十幾個少男少女提著籃子或背著背簍從村裏的大路往這邊走來,遠遠的就有人衝著兩家院子喊。
“宋秋!梨花!走嘍!撿山菌去嘍!”
“誒!”
兩道聲音立馬回應,先是左邊張家的院子裏,背著背簍的張梨花從後院跑出來,緊接著,右邊宋家的屋子裏,背著背簍的宋秋也飛快的跑了出來。
兩人一起匯入少男少女的隊伍裏,一行人說說笑笑的的往山上去。
鬆山村的村民沒有自家的田地,要麽就是農忙去地主家打短工,給地主家種地收糧,要麽就是靠山水吃山水了。
這個時節正是山上的山菌發的時候,撿了山菌拿去集上買,或者撿得多了處理好了曬成幹貨,等到冬日裏或者青黃不接的時候再賣,也是一道好菜,逗人買著呢。
特別是剛下了雨,山菌就發得更厲害,隻要眼睛好使,不出半個時辰,就能撿出半背簍來。
一群人打上了山,就四下散開了來,鑽進林子裏,認真撿起山菌來。
宋秋身上的衣服短出來一大截,涼快雖涼快,可在山裏這麽一鑽,還是紮人得緊的,但她絲毫不在意。
穿來這裏快兩個月了,病病沉沉一個來月,見識了這個家的清貧,家裏所有的錢都被拿來給她治病用光了,還欠了不少外債。
日子清苦,能活下去就不錯了,現下哪顧得上衣裳合不合身呢?
想著上午雨一停就往二十幾裏外的肖家場去了的奶奶,宋秋暗暗咬了咬牙,一雙眼睛瞪大了在樹下睃來睃去,加快了撿山菌的動作。
在她前世,老家的鎮上,每到六七月的時候,大家夥可是最喜歡上山去撿山菌的,山菌脆脆爽爽的,混著辣椒爆炒,那叫一個好吃,勝過吃肉。
上學時每回暑假回老家,她就沒少跟院子裏的鄰居等人往山裏去撿山菌。
所以,這撿山菌她可是在行的。
不多時,拽在手裏的背簍裏的山菌就堆成山了,眼見著就要滿了。
從不遠處一邊睃著樹下時不時撿下一朵一邊往這邊來的張梨花一見她這背簍裏的山菌,就瞪大了眼,“阿秋,你今年眼睛太好使了!往年撿山菌哪有這麽厲害啊!”
張梨花是原身最好的朋友,從小一起長大的,情誼自然是沒得說的。
宋秋也很喜歡這個活潑明快勤勞又善良的姑娘。
聞言看了看她隻有半背簍的山菌,便道:“我背簍撿滿了就給你撿。”
“那可行,阿秋你最好了,我這背簍要是撿不滿,回去指定要被罵的。”張梨花吐吐舌頭,說著就往斜刺裏拐下去,她正好看到一朵綠油油的綠豆菌在那下頭。
宋秋也轉了身,繼續往前頭還沒去過的林子裏去。
但兩人不管怎麽走,都是不會離得太遠的,一直保持著叫一聲就能吱應的距離。
不像村裏其他一起上山來的,有些都已經跑到前頭的那片山腰子上去了。
鬆山村背靠的這座山就叫鬆山,不僅僅隻是背後這幾座山頭,更高的連到了十幾裏外,那一片才是鬆山的主峰。
主峰上有個鬆山寺,寺裏有個叫緣法的和尚實有些靈驗,前往這鬆山寺去去燒香拜佛的人就多得不得了。
便是離著有半天路程的縣城那邊,都有信徒專門趕來的。
要是遇著緣法和尚講經,那來的人更是摩肩擦踵,數不勝數,熱鬧非凡。
是以,鬆山寺下頭的平安村就形成了一個大集,周圍七八個村子的人都喜歡上那兒趕集或是賣些家裏的雞蛋啥的。
像他們撿了山菌,不往更遠的盤石鎮去賣的話,就去十幾裏外的平安村的集會也行。
其他村落不靠山,想吃山菌不想自己大老遠的往山上來撿的話,可不就是要買嘛?
反正這山上就有的東西,也不貴,家裏稍微有點鬆和的,買個一斤兩斤的回家嚐嚐味也是沒啥的。
每年都要賣山菌的鬆山村人,那對撿山菌自然是熱衷得很的。
宋秋急切的想掙錢,這雨一停,山上的山菌發起來了,當然要快些撿,趁著山菌發的時節,多掙些銀子,好還家裏的欠債。
不大會兒,宋秋背上了背簍鑽出林子,背簍裏已經就撿滿了,手裏還兜著一捧,“梨花!”
她剛喊了一聲,張梨花就從一邊的坡下爬了上來,頭發上紮著幾根鬆針,臉上還沾著泥巴。
宋秋看得撲哧一笑,幾步走過去,將手裏的一捧山菌放進她的背簍裏,抬手將她頭發上的鬆針取出來。
“走,咱邊回走邊撿了。”
張梨花點頭應著,四下望了望,見其他人四下聚攏,都在往山下去了。
“下山有些滑,阿秋你小心點,踩有樹葉的地方。”
兩人背著背簍,小心腳下,往山下去。
剛下了雨,山上都是濕的,往常被人走過的路走還打滑,走樹林子裏,反倒好走些。
一路下了山,撿漏的山菌裝起來,便也把張梨花的背簍裝滿了。
一行人在山腳匯合,大家看兩人都撿了滿滿的一背,都是打趣不已。
周石頭也撿了滿滿一背簍,他看向張梨花道:“梨花,明兒我爹要去鎮上,你去鎮上賣山菌不?可以坐我家的牛車。”
張梨花還沒說話,其他人一聽,紛紛道:“石頭,我去鎮上!”
“我也去!搭我一個唄!”
“還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