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女非要拿五畝地來種辣椒,老袁氏還能說啥?
想到那幹辣椒豆瓣醬的好東西,她便扛了鋤頭,親自下地整地去。
她還是在娘家的時候常下地,後來嫁過來,宋家沒有田地,她便也不需要下地幹活了。
但種菜她還是熟練的,每年都要種嘛。
宋秋見她奶起了興趣非得要去整地,倒也沒有阻止,左右也沒事,便也扛了鋤頭跟著一起了。
再加上阿靈,田平和王貴莊,五畝地,五個人,也沒用幾天就整出來了。
正是除草翻地的時候,梨樹溝可是熱鬧了好一陣兒。
而南邊的戰事,也是各種消息不斷。
二月十三,常勝軍再度奪回隴州,昌樂大軍潰退至並州。
二月十九,常勝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接連收回並州欽州,昌樂大軍傷亡慘重,退至馬陽關頑強據守。
常勝軍於關內整軍,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拿回馬陽關。
勢頭一片大好,消息一個一個的往後方傳回,漸漸的,便有先前背井離鄉的人陸陸續續的返回家鄉。
也有做生意行商的人繼續開始往南的商路。
官道上便有絡繹不絕的車隊和行人,熱鬧得緊。
高門大戶如走時一樣的浩浩蕩蕩。
但不少普通百姓卻瞧著有些步幅蹣跚,比起離開時的輕裝簡行,這會兒更是寒酸,且臉色蠟黃,看得出這逃出去的日子並不好過。
正值飯點,經過鬆山客棧,有錢的都停下來吃個飯再走,但不少人也隻是聞著裏頭的香氣咽咽口水,艱難的繼續往前走。
有娃子餓得不依,他家大人便有氣無力的安慰他也是安慰自己道:“寶啊,再忍忍,等回到家就好了。”
宋秋忙完整地的事,每天都要從莊子上來村裏看建房子的進度,然後在客棧吃了中飯才會慢悠悠的回莊子上去。
這幾天見過不少返鄉人。
這會兒聽著客棧外頭那婦人的話,她也是忍不住歎了口氣。
這不管是逃荒還是逃難,窮家富路,沒有銀子,那可難著呢。
要是當初他們也聞風就跑出去,手裏頭沒有銀子,出去要吃要喝,也好不到哪兒去。
她雖然歎,但也沒有做什麽善心免費給這些人贈些什麽吃的。
這餓著肚子回程的人多了,她要是起了這個頭,那可是捅了馬蜂窩收不了場的。
所以這個善心可不能隨便發。
她便隻能看著那婦人哄好了娃子,抱著娃子繼續艱難的往前行。
這些人,有荊州府的,也有隴州並州那邊,當初逃到荊州府見嶺南關失守又接著往北逃的。
這要回家,都還有很遠的路呢。
特別是後者,有年前就背井離鄉的,更是多遭了罪,這會兒都狼狽得緊。
這就是逃難了,隻要逃離了家鄉,就難得很。
也幸好是常山王帶軍很快穩住了戰局,接連大勝,潰退了昌樂大軍。
要是叫昌樂大軍繼續北上,那時候,到處皆是流民,說不得搶人搶糧,殺人放火的,人餓得很了,又亂得很,什麽都有可能發生的。
宋秋轉身進了客棧,一下子客人太多,全部坐滿了,廚房都有些忙不過來,她得去坐鎮才行。
她剛進去,官道那頭行過來的人中,有一行四個人,形容枯槁,灰塵撲撲,正艱難的往前挪動著。
年輕的少年走不動了,又累又餓,腳都起泡了,幹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嘴裏埋怨起來,“不走了不走了!累死我了!都怪娘!要不是你怕死,我們何苦匆匆忙忙離開東陵縣,這一路上遭多少罪?還有爹!要不是你沒用弄丟了東西,我們起碼還有銀子吃飯,有車坐呢!我現在餓死了累死了,我不走了,你們要走你們走!”
這已經是他這一路上來不知道第多少次埋怨了。
想他好生生的在書院讀著書的,這一逃走,叫書院裏沒有走的如何看他?
真打過來還好,可現在昌樂大軍已經敗退,他們這又灰溜溜回去,怎麽看都顯得不太好看。
再加上這一路吃得苦,早知道就不該聽娘的跑出東陵縣了。
張鬆不停埋怨著,卻忘了明明當時是他在書院聽得消息多了,覺得昌樂大軍肯定會打到東陵縣來,才趕緊收拾東西跑出來打算往北去京城追上他爹的。
不錯,這一行四人正是張鬆馮氏以及張梅花和早一步往京城去的張南瓜。
要說明明張南瓜上元節後第一天就離開東陵縣的,怎麽和後離開的張鬆幾人碰在了一起,這事說起來,張南瓜都恨不得慪出兩碗血水來。
起初他出發離開東陵縣往京城去,那是坐著豪華大馬車,一路上遇鎮子就停下來吃吃喝喝,住也要住大客棧,遊山玩水一般的,別提有多舒坦了。
就因為一邊走一邊享受,他又吃不得苦不願意趕急路,所以耽擱的時間多,走了快十天才將將走出清平府。
然後就聽到滿大街的都傳遍了,嶺南關失守了,馬上荊州府也要遭殃了。
他一聽,便有些擔心兒子他們,這才決定趕起了急路。
然後就倒了黴,到天黑還沒走到可以有住宿的地方,隻得停在了野外,就睡在馬車裏。
這一睡,等醒來,就發現自己躺在地上,馬車和車夫都不見了不說,身上的銀子銀票也都沒了,就連玉牌也不見了。
荒郊野外,一個人也沒有,張南瓜真是欲哭無淚。
他猜測就是那該死的車夫偷了他的東西,但找不著人,身上沒了信物,也沒有銀子,顯然沒辦法再繼續往京城去了。
就隻能一邊罵罵咧咧詛咒那車夫祖宗十九代然後一邊往回走。
沒有馬車,隻靠步行,他一路上吃了不少路,腳起了泡,餓了就去偷東西吃,也挨了不少打。
剛走回荊州府境內,就好巧遇到了正坐著騾車從東陵縣往北邊跑的張鬆三人。
親人見麵,那真是兩眼淚汪汪。
張南瓜餓得連吃了五隻燒雞才夠。
張鬆幾個卻得知他被人搶了,銀子沒了不說,連玉牌都沒了,都不禁怨起了他。
張南瓜便恨恨說知道馬車是在車行租的,回東陵縣肯定能找著那車夫。
但敵國都要打過來了,這會兒回去不是送死嘛?
於是幾人隻得就地住下來,想著等看戰況如何再決定回去的事。
想到那幹辣椒豆瓣醬的好東西,她便扛了鋤頭,親自下地整地去。
她還是在娘家的時候常下地,後來嫁過來,宋家沒有田地,她便也不需要下地幹活了。
但種菜她還是熟練的,每年都要種嘛。
宋秋見她奶起了興趣非得要去整地,倒也沒有阻止,左右也沒事,便也扛了鋤頭跟著一起了。
再加上阿靈,田平和王貴莊,五畝地,五個人,也沒用幾天就整出來了。
正是除草翻地的時候,梨樹溝可是熱鬧了好一陣兒。
而南邊的戰事,也是各種消息不斷。
二月十三,常勝軍再度奪回隴州,昌樂大軍潰退至並州。
二月十九,常勝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接連收回並州欽州,昌樂大軍傷亡慘重,退至馬陽關頑強據守。
常勝軍於關內整軍,蓄勢待發,隨時準備拿回馬陽關。
勢頭一片大好,消息一個一個的往後方傳回,漸漸的,便有先前背井離鄉的人陸陸續續的返回家鄉。
也有做生意行商的人繼續開始往南的商路。
官道上便有絡繹不絕的車隊和行人,熱鬧得緊。
高門大戶如走時一樣的浩浩蕩蕩。
但不少普通百姓卻瞧著有些步幅蹣跚,比起離開時的輕裝簡行,這會兒更是寒酸,且臉色蠟黃,看得出這逃出去的日子並不好過。
正值飯點,經過鬆山客棧,有錢的都停下來吃個飯再走,但不少人也隻是聞著裏頭的香氣咽咽口水,艱難的繼續往前走。
有娃子餓得不依,他家大人便有氣無力的安慰他也是安慰自己道:“寶啊,再忍忍,等回到家就好了。”
宋秋忙完整地的事,每天都要從莊子上來村裏看建房子的進度,然後在客棧吃了中飯才會慢悠悠的回莊子上去。
這幾天見過不少返鄉人。
這會兒聽著客棧外頭那婦人的話,她也是忍不住歎了口氣。
這不管是逃荒還是逃難,窮家富路,沒有銀子,那可難著呢。
要是當初他們也聞風就跑出去,手裏頭沒有銀子,出去要吃要喝,也好不到哪兒去。
她雖然歎,但也沒有做什麽善心免費給這些人贈些什麽吃的。
這餓著肚子回程的人多了,她要是起了這個頭,那可是捅了馬蜂窩收不了場的。
所以這個善心可不能隨便發。
她便隻能看著那婦人哄好了娃子,抱著娃子繼續艱難的往前行。
這些人,有荊州府的,也有隴州並州那邊,當初逃到荊州府見嶺南關失守又接著往北逃的。
這要回家,都還有很遠的路呢。
特別是後者,有年前就背井離鄉的,更是多遭了罪,這會兒都狼狽得緊。
這就是逃難了,隻要逃離了家鄉,就難得很。
也幸好是常山王帶軍很快穩住了戰局,接連大勝,潰退了昌樂大軍。
要是叫昌樂大軍繼續北上,那時候,到處皆是流民,說不得搶人搶糧,殺人放火的,人餓得很了,又亂得很,什麽都有可能發生的。
宋秋轉身進了客棧,一下子客人太多,全部坐滿了,廚房都有些忙不過來,她得去坐鎮才行。
她剛進去,官道那頭行過來的人中,有一行四個人,形容枯槁,灰塵撲撲,正艱難的往前挪動著。
年輕的少年走不動了,又累又餓,腳都起泡了,幹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嘴裏埋怨起來,“不走了不走了!累死我了!都怪娘!要不是你怕死,我們何苦匆匆忙忙離開東陵縣,這一路上遭多少罪?還有爹!要不是你沒用弄丟了東西,我們起碼還有銀子吃飯,有車坐呢!我現在餓死了累死了,我不走了,你們要走你們走!”
這已經是他這一路上來不知道第多少次埋怨了。
想他好生生的在書院讀著書的,這一逃走,叫書院裏沒有走的如何看他?
真打過來還好,可現在昌樂大軍已經敗退,他們這又灰溜溜回去,怎麽看都顯得不太好看。
再加上這一路吃得苦,早知道就不該聽娘的跑出東陵縣了。
張鬆不停埋怨著,卻忘了明明當時是他在書院聽得消息多了,覺得昌樂大軍肯定會打到東陵縣來,才趕緊收拾東西跑出來打算往北去京城追上他爹的。
不錯,這一行四人正是張鬆馮氏以及張梅花和早一步往京城去的張南瓜。
要說明明張南瓜上元節後第一天就離開東陵縣的,怎麽和後離開的張鬆幾人碰在了一起,這事說起來,張南瓜都恨不得慪出兩碗血水來。
起初他出發離開東陵縣往京城去,那是坐著豪華大馬車,一路上遇鎮子就停下來吃吃喝喝,住也要住大客棧,遊山玩水一般的,別提有多舒坦了。
就因為一邊走一邊享受,他又吃不得苦不願意趕急路,所以耽擱的時間多,走了快十天才將將走出清平府。
然後就聽到滿大街的都傳遍了,嶺南關失守了,馬上荊州府也要遭殃了。
他一聽,便有些擔心兒子他們,這才決定趕起了急路。
然後就倒了黴,到天黑還沒走到可以有住宿的地方,隻得停在了野外,就睡在馬車裏。
這一睡,等醒來,就發現自己躺在地上,馬車和車夫都不見了不說,身上的銀子銀票也都沒了,就連玉牌也不見了。
荒郊野外,一個人也沒有,張南瓜真是欲哭無淚。
他猜測就是那該死的車夫偷了他的東西,但找不著人,身上沒了信物,也沒有銀子,顯然沒辦法再繼續往京城去了。
就隻能一邊罵罵咧咧詛咒那車夫祖宗十九代然後一邊往回走。
沒有馬車,隻靠步行,他一路上吃了不少路,腳起了泡,餓了就去偷東西吃,也挨了不少打。
剛走回荊州府境內,就好巧遇到了正坐著騾車從東陵縣往北邊跑的張鬆三人。
親人見麵,那真是兩眼淚汪汪。
張南瓜餓得連吃了五隻燒雞才夠。
張鬆幾個卻得知他被人搶了,銀子沒了不說,連玉牌都沒了,都不禁怨起了他。
張南瓜便恨恨說知道馬車是在車行租的,回東陵縣肯定能找著那車夫。
但敵國都要打過來了,這會兒回去不是送死嘛?
於是幾人隻得就地住下來,想著等看戰況如何再決定回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