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林迎等人依舊是起早貪黑,相繼又參加了縣試第三場的“再覆”,以及第四場的“連覆”。
這兩場考試緊隨著覆試進行,每天一場,每場都考一天。
其中再覆那場,上午先是考了一篇五經文,所謂五經文,也叫經論,它與四書文相差不大,隻是考題是從四書五經中的“五經”裏麵產生的罷了。
林迎考的這場,考題選自《詩經》中的一句。
說起《詩經》,那可是眾多典籍中較為特殊的存在,其它典籍著作也特別喜歡引用《詩經》中的話語,來作為其論點的佐證。即便到了後世,不少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也常拿詩經來做參考。
到了下午,依舊是兩道題,先是讓考生作了一篇駢賦,那是一種猶如對聯串綴起來的文章,也叫俳賦,難度極大。之後又再次讓考生默寫了一遍《禦言聖訓》,完成後方可交卷。
至於後麵的那場連覆,考試內容的涵蓋麵就極廣了。
雜文、經義、詩賦,各一篇,甚至連考題都懶得想了,直接讓考生自由發揮,以此考察學生們平時的寫文情況。
凡心係科舉者,胸中自有文章。
事實上到了這一時刻,縣試的結果已經大差不大了,隻是對於排名,縣尊大人還需通過多角度進行斟酌。名單中那些排名靠後的學子,也還有被更換的可能。
眨眼到了最後一天。
這天早上,林迎等人照例天還沒亮時就進入了考場。
今天是縣試的最後一場,所考的不再是四書五經或是雜文、詩賦之類的題目,而是全由杜縣令的偏好,隨意出題。
畢竟是最後一場了,縣尊大人也可以任性一回,選拔與自己同好的學子。
而杜縣令給出的考題也十分出人意料,居然是好幾道算術題。
林迎清晰的記得,當最後一場“連覆”宣告開始,小吏們舉著考題貼板巡遊而來的時候,周圍考生齊刷刷地發出了抽吸的聲音。
考題一共五道,難度雖然都不大,但對於沒有認真研習過明算的學子而言,這五道題,每道題都可以說是非常的刁鑽。
五道題,共考一個上午!
每隔一刻鍾公布一道題。
若考生們還未答完前題,可先將後公布的考題抄下,之後再徐徐作答。???.23sk.
其中第一題是較為傳統的雞兔同籠問題。
難度雖有,但隻要習讀過明算的考生,基本都接觸過這類題。
杜縣令所出的,無非是改了改數字,又換了同籠的物種罷了。
【有獸,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今,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問:禽、獸各幾何?】
答曰:八獸、七禽。
幾乎沒有經過什麽思考,林迎很快就通過算術得到了答案。
其他學子雖然沒有他那麽快,但經過短暫的蹙眉冥思,也有不少考生已經開始動筆了。
這類傳統題目終歸沒太大的新穎感,但凡翻閱過《孫子算經》,對它都不會陌生。
林迎覺得,在場的考生如果仔細運算的話,應該都能解出這道題吧。
實在解不出的,隻能說平時涉獵的不夠寬廣。
如果在他們眼裏隻有四書五經以及它們的釋注,而沒有《孫子算經》等雜書的位置,那便是一心隻在死讀書,被淘汰了也不算太冤枉。
又如下一道隔壁分銀的題,也是《孫子算經》中的經典題目。
【隻聞隔壁客分銀,不知人數不知銀,四兩一份多四兩,半斤一份少半斤,試問多少客人多少銀?】(古時1斤16兩)
答曰:三人、一斤(16兩)。
第三題,則是米夫的路程問題。
【今有米夫行乘往返兩地,裝米日行20裏,不裝米則日行30裏,晝行夜寐,十日往返三次,問兩地相距幾許?】
說實話,當看到這道題的時候,林迎瞬間有了種回到小學課堂做習題的錯覺。
這種感覺,還是挺讓人懷念的。
嘴角微微勾起,林迎拿起筆在草稿紙上稍稍一列算式,經過簡單的運算,就得出答案為40裏。
當然,知道答案了是一回事,他還要將過程轉化為文字描述,這樣才便於考官閱卷。
林迎做題的時候心想,這時候要是能夠普及基礎算式,並引入阿拉伯數字,那該多方便啊。
……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前三道題確實都沒什麽難度,但這是因人而異的,對某些考生來說,這些題便已有攔路虎的架勢了。
隨著考試繼續,考場中儼然分成了精通明算和不精通明算的兩類群體。
他們或遊刃有餘,或稍顯吃力,又或麵露愁苦,無從下手。
林迎無暇顧及旁人,此時三題過後,他終於遇到了稍微有點費腦筋的題目。
【今有劉老漢,膝下二子,初本金20兩,交兄弟二人行商賈事,逢大災,所盈甚少。
現,兄弟二人欲分賬款,兄已婚而弟未娶,故與弟多5兩,兄弟二人恰為整,均滿意。
是日,劉老漢大壽,有一美玉,其價不菲,弟欲傾所有贈父,然所缺9兩,兄弟二人合買,亦不夠。
問:兄弟各有錢幾許?美玉售價幾何?】
林迎看完題目後陷入到了沉思當中,他相信,絕大多數考生看到這道題目的時候,表情一定是懵逼的。
確實,這道題看似給出了許多條件,但又好像什麽條件都沒給,始終缺乏將這些線索連貫起來的關鍵。
對於平日裏習慣了讀聖賢書的學子而言,這道題簡直是將他們的智商按在了地上摩擦。
不少人在拿道題後便開始抓耳撓腮,卻始終不得要領,神色逐漸變得難看起來。
就連林迎在看到這道題後,也是略微的感到有些驚訝。
隨即認真讀了遍題幹,腦海中不斷提取著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將它們歸納到一塊。
隨著信息的不斷匯集,很快一種解題思路,出現在了腦海中。
嘖,原來解題的關鍵藏在這裏啊!
林迎不由勾起了一絲笑容。
從題幹中不難看出,最後分家財的時候,弟弟比哥哥多分了5兩,那麽隻要假定哥哥所得的銀兩為“兄”,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弟弟為“兄+5”,又因初始本金20兩,後來雖遇大災,但仍有盈利,所以“2兄+5”應當大於20。
即,兄要大於7.5。
又因弟弟買玉差9兩,而算上哥哥後還不夠,則哥哥必然小於9兩。
就得到兄大於7.5而小於9。
再結合兄弟二人分到的都是整數。
所以兄為8兩,弟為13兩,美玉售價22兩。
……
整道題的思路非常清晰,過程也並不複雜,所用到的知識,僅僅是小學數學題的水準罷了。
關鍵卻在於找對解題的方法,所謂大音希聲掃陰翳,撥開雲霧見青天。
找對了方法,那隻需在卷麵上寥寥幾行,就可得到想要的答案。
林迎很喜歡這種一點一點抽絲剝繭的感覺。
然後看向了本次連覆的最後一題。
【今有王、黃、旺三農養羊,已曉王與黃羊糕之數無二致,一日,突遭群狼,王二去一,黃三去二,旺九去八,經查三家共剩羊糕三十四,且黃比旺多八,問王、黃、旺初有羊糕幾許?此第一問】
【第二問,遭群狼後,若今有士卒擅弓矢,於羊圈中連射三矢,無一虛發,恰好中王、黃、旺三家羊糕各一者,概率幾何?】
嘶……
看到這道題後,饒是林迎都忍不住抽了一口涼氣。
這最後的一道題,出得有些變態啊。
尤其這第二問,起碼已經用到了後世高中所學的概率知識。
與前麵四道題的難度一對比,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哪怕前四道題加在一起,也不及這最後一道題中的任何一問。
這兩場考試緊隨著覆試進行,每天一場,每場都考一天。
其中再覆那場,上午先是考了一篇五經文,所謂五經文,也叫經論,它與四書文相差不大,隻是考題是從四書五經中的“五經”裏麵產生的罷了。
林迎考的這場,考題選自《詩經》中的一句。
說起《詩經》,那可是眾多典籍中較為特殊的存在,其它典籍著作也特別喜歡引用《詩經》中的話語,來作為其論點的佐證。即便到了後世,不少人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也常拿詩經來做參考。
到了下午,依舊是兩道題,先是讓考生作了一篇駢賦,那是一種猶如對聯串綴起來的文章,也叫俳賦,難度極大。之後又再次讓考生默寫了一遍《禦言聖訓》,完成後方可交卷。
至於後麵的那場連覆,考試內容的涵蓋麵就極廣了。
雜文、經義、詩賦,各一篇,甚至連考題都懶得想了,直接讓考生自由發揮,以此考察學生們平時的寫文情況。
凡心係科舉者,胸中自有文章。
事實上到了這一時刻,縣試的結果已經大差不大了,隻是對於排名,縣尊大人還需通過多角度進行斟酌。名單中那些排名靠後的學子,也還有被更換的可能。
眨眼到了最後一天。
這天早上,林迎等人照例天還沒亮時就進入了考場。
今天是縣試的最後一場,所考的不再是四書五經或是雜文、詩賦之類的題目,而是全由杜縣令的偏好,隨意出題。
畢竟是最後一場了,縣尊大人也可以任性一回,選拔與自己同好的學子。
而杜縣令給出的考題也十分出人意料,居然是好幾道算術題。
林迎清晰的記得,當最後一場“連覆”宣告開始,小吏們舉著考題貼板巡遊而來的時候,周圍考生齊刷刷地發出了抽吸的聲音。
考題一共五道,難度雖然都不大,但對於沒有認真研習過明算的學子而言,這五道題,每道題都可以說是非常的刁鑽。
五道題,共考一個上午!
每隔一刻鍾公布一道題。
若考生們還未答完前題,可先將後公布的考題抄下,之後再徐徐作答。???.23sk.
其中第一題是較為傳統的雞兔同籠問題。
難度雖有,但隻要習讀過明算的考生,基本都接觸過這類題。
杜縣令所出的,無非是改了改數字,又換了同籠的物種罷了。
【有獸,六首四足;禽,四首二足。今,上有七十六首,下有四十六足。問:禽、獸各幾何?】
答曰:八獸、七禽。
幾乎沒有經過什麽思考,林迎很快就通過算術得到了答案。
其他學子雖然沒有他那麽快,但經過短暫的蹙眉冥思,也有不少考生已經開始動筆了。
這類傳統題目終歸沒太大的新穎感,但凡翻閱過《孫子算經》,對它都不會陌生。
林迎覺得,在場的考生如果仔細運算的話,應該都能解出這道題吧。
實在解不出的,隻能說平時涉獵的不夠寬廣。
如果在他們眼裏隻有四書五經以及它們的釋注,而沒有《孫子算經》等雜書的位置,那便是一心隻在死讀書,被淘汰了也不算太冤枉。
又如下一道隔壁分銀的題,也是《孫子算經》中的經典題目。
【隻聞隔壁客分銀,不知人數不知銀,四兩一份多四兩,半斤一份少半斤,試問多少客人多少銀?】(古時1斤16兩)
答曰:三人、一斤(16兩)。
第三題,則是米夫的路程問題。
【今有米夫行乘往返兩地,裝米日行20裏,不裝米則日行30裏,晝行夜寐,十日往返三次,問兩地相距幾許?】
說實話,當看到這道題的時候,林迎瞬間有了種回到小學課堂做習題的錯覺。
這種感覺,還是挺讓人懷念的。
嘴角微微勾起,林迎拿起筆在草稿紙上稍稍一列算式,經過簡單的運算,就得出答案為40裏。
當然,知道答案了是一回事,他還要將過程轉化為文字描述,這樣才便於考官閱卷。
林迎做題的時候心想,這時候要是能夠普及基礎算式,並引入阿拉伯數字,那該多方便啊。
……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
前三道題確實都沒什麽難度,但這是因人而異的,對某些考生來說,這些題便已有攔路虎的架勢了。
隨著考試繼續,考場中儼然分成了精通明算和不精通明算的兩類群體。
他們或遊刃有餘,或稍顯吃力,又或麵露愁苦,無從下手。
林迎無暇顧及旁人,此時三題過後,他終於遇到了稍微有點費腦筋的題目。
【今有劉老漢,膝下二子,初本金20兩,交兄弟二人行商賈事,逢大災,所盈甚少。
現,兄弟二人欲分賬款,兄已婚而弟未娶,故與弟多5兩,兄弟二人恰為整,均滿意。
是日,劉老漢大壽,有一美玉,其價不菲,弟欲傾所有贈父,然所缺9兩,兄弟二人合買,亦不夠。
問:兄弟各有錢幾許?美玉售價幾何?】
林迎看完題目後陷入到了沉思當中,他相信,絕大多數考生看到這道題目的時候,表情一定是懵逼的。
確實,這道題看似給出了許多條件,但又好像什麽條件都沒給,始終缺乏將這些線索連貫起來的關鍵。
對於平日裏習慣了讀聖賢書的學子而言,這道題簡直是將他們的智商按在了地上摩擦。
不少人在拿道題後便開始抓耳撓腮,卻始終不得要領,神色逐漸變得難看起來。
就連林迎在看到這道題後,也是略微的感到有些驚訝。
隨即認真讀了遍題幹,腦海中不斷提取著題目中的有用信息,將它們歸納到一塊。
隨著信息的不斷匯集,很快一種解題思路,出現在了腦海中。
嘖,原來解題的關鍵藏在這裏啊!
林迎不由勾起了一絲笑容。
從題幹中不難看出,最後分家財的時候,弟弟比哥哥多分了5兩,那麽隻要假定哥哥所得的銀兩為“兄”,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弟弟為“兄+5”,又因初始本金20兩,後來雖遇大災,但仍有盈利,所以“2兄+5”應當大於20。
即,兄要大於7.5。
又因弟弟買玉差9兩,而算上哥哥後還不夠,則哥哥必然小於9兩。
就得到兄大於7.5而小於9。
再結合兄弟二人分到的都是整數。
所以兄為8兩,弟為13兩,美玉售價22兩。
……
整道題的思路非常清晰,過程也並不複雜,所用到的知識,僅僅是小學數學題的水準罷了。
關鍵卻在於找對解題的方法,所謂大音希聲掃陰翳,撥開雲霧見青天。
找對了方法,那隻需在卷麵上寥寥幾行,就可得到想要的答案。
林迎很喜歡這種一點一點抽絲剝繭的感覺。
然後看向了本次連覆的最後一題。
【今有王、黃、旺三農養羊,已曉王與黃羊糕之數無二致,一日,突遭群狼,王二去一,黃三去二,旺九去八,經查三家共剩羊糕三十四,且黃比旺多八,問王、黃、旺初有羊糕幾許?此第一問】
【第二問,遭群狼後,若今有士卒擅弓矢,於羊圈中連射三矢,無一虛發,恰好中王、黃、旺三家羊糕各一者,概率幾何?】
嘶……
看到這道題後,饒是林迎都忍不住抽了一口涼氣。
這最後的一道題,出得有些變態啊。
尤其這第二問,起碼已經用到了後世高中所學的概率知識。
與前麵四道題的難度一對比,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哪怕前四道題加在一起,也不及這最後一道題中的任何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