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唱保,形製大致與上兩次考試相同,暫且不表。
隻不過院試多了一個“結單換試卷”的過程,即唱保完成後,考生不是從考官的手中接過試卷,而是向一旁吏員提交自己上回參加府試時的成績結單,以換取答題用紙。
林迎也是頭一回見到本省的學政大宗師,意外發現,大宗師的年齡居然不大,看起來也就跟孟夫子相當,大約四十歲出頭的樣子。
這讓他不由動容。
林迎前世從事科舉史料研究,自然知道明清時期的一省學政,必須是科甲出身,並經翰林院資深曆練後的官員才能擔任。
而以目前大周朝的人事規則,一省學政,身份相當於欽差,一般要由翰林院詹事選任,再酌給侍郎銜,也就是正三品。
大宗師姓魏,想不到這位魏學政如此年輕,居然已經是一名正三品的大官了。
真是吾輩楷模啊。
林迎心向往之。
學政,官職全稱是“欽命提督某省學院政事”,明朝稱“提學”,清朝稱“學政”,職責是掌一省的學院事務,對生員的功名利祿有著生殺大權,俗稱學台,尊稱大宗師。
因同時也負責武童考舉,所以另加提督銜,以示崇隆之意。
學政所在的官署叫學院衙門,所以由學政主持的考試,就叫院試了。
林迎對這位魏學政的了解僅限於有限的傳聞,隻知其少年聰穎,二十歲左右就中了舉人,第二年參加春闈更是一舉中第,考取了二甲進士,之後便一直在京中為官,直到出任本省的學政。
其文風偏好,更是隻通過孟夫子的傳授有過間接了解。
不過林迎知道,自己大概率與他是沒有太大交集的。
因為今年已是魏學政任期的最後一年,將來無論自己參加科試或者鄉試,主考官都將由另一位學政來擔任。
這麽一想,視魏學政為榜樣倒是不錯,但也不必過於奉承。
選擇他喜好的文風,過了院試即可。
至於往後,除非將來同朝為官,否則怕是沒啥交集了。
這麽想著,唱保的環節不斷進行,很快就輪到了林迎。
唱保過後,林迎近距離地朝魏學政作了一揖,然後走到一旁向吏員提交了自己的府試結單,換取了答卷用紙。
這答卷上已印有座次號,林迎拿到的座次號是“西宿字十四”。
西即西側考房的意思,陸江府試院,是分東、西兩個片區的。
宿則是千字文中的第十四個字,即第十四排。
十四,也就是所在排的第十四個考房。
連起來就是——“西邊要死要死”。
林迎拿到座次號後,臉色微微一變。
日薄西山,加要死要死。
這可不是吉利的征兆啊。
不過既然取到了這個號,他也沒辦法了。
朝吏員拱了拱手,在吏員忍俊不禁的笑容中,林迎提著考籃,頗為蕭瑟地走向了自己的考房。
好在考房並非廁號,考房的狀態也算還好。
至少不是危房,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林迎鬆了口氣。
將隨身攜帶的物品放進考房,接著擦拭了下作為考桌和座椅的兩塊木板,將它們清理幹淨並架放到位後,林迎趕緊就坐了進去。
此時其他人還在唱保,林迎打開考卷,準備先將自己的信息填上去。
院試的考卷,與縣試府試還有點細節上的不同,那就是在考卷一側的“考生身份”這一欄中。
院試的答題用紙上,還額外貼了一張細小的長條方紙。
這張長條方紙稱作“浮票”,是供考生寫名字用的。
在這方紙的周邊還與答卷一道蓋了好幾個戳,等考生答完題要交卷的時候,需要將“浮票”揭下來收好,將來放榜了,用浮漂對比一下,就能確認考生的身份。
正如一把鑰匙配一把鎖,如此操作之下,就連閱卷官自己,閱卷時都隻能看到試卷的座次號,而無法知曉考生的身份。
是絕佳的防舞弊手段。
林迎讚了一聲,很快就將自己的信息填寫完畢。
當然,因為他是本次青川縣的府案首,所以座次號也排在青川縣第一,所謂的“浮票”防舞弊,在他這其實是無效的。
各縣起始位雖然不固定,但縣與縣之間隔了幾個位置,考官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卻能知道他是府案首。
而他邊上則是縣案首。
那通過的概率就……
嗯,要不怎麽說府案首、縣案首,能穩穩的拿到秀才功名呢。
隻要不作弊、不犯考場禁忌、不交白卷。
不看僧麵也看佛麵。
秀才功名,穩了穩了!
……
卯時三刻,所有考生均入席完畢。
此時天也正好亮了,而當陽光恰好照射到試院的屋簷時,一聲聲連綿的大鼓聲響起。
宣告著院試的第一場,正式開考!
很快,幾名小吏就舉著寫有考試題目的題板來回走動,向席中的考生展示題目。
院試共考四場,但實際隻有前兩場是實考,所以隻要考好頭兩場,基本就可以鎖定名次了。
第一場,共考兩篇四書文,考試內容甚至比縣試府試還少,但因主考官是學政,所以題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對文章的要求也更高。
林迎準備就緒,當小吏舉著題板過來時,他很快就將題目抄了下來。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林迎拿到知道考題後稍微愣了愣,旋即一陣驚喜。
此句出自《論語》,原句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大致意思即是,孔子認為,中等以上資質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而中等以下資質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
題意倒是不難理解,而林迎之所以驚喜,倒不是因為這道題出得簡單,而是因為……
這道題他有範文啊!
林迎看到這道題的時候,真是熱淚盈眶。(t^t)
想他前世從事科舉史料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其實是科舉製度的演變,對具體科舉考題,則研究得相對較少。
但研究得少,不意味著完全沒有涉獵。
科舉中一些有名的試題,他為了發表論文,還是細細研讀過一些的。
而這道【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曆史中正是浙江某年鄉試第一場的第一道考題。
完全一模一樣的題目,並且當時整理史料時,林迎所跟從的老學究對這道題的解答頗為推崇,便指導林迎以這道考題為骨幹,撰寫了一篇史料解讀的小論文發表於國內的某文史期刊上。
終於,終於……
林迎雙手微微顫抖,感覺自己前世花在文山辭海中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瞧瞧,瞧瞧,老天爺的眷顧不就來了嗎?
這要是放在真正的鄉試上該多好啊!
努力平靜了下情緒,林迎稍作整理,腦海中就針對這道考題打起了腹稿。
良久,林迎終於動筆,開始在草稿紙上書寫起來。
要說起來,魏學政出的這道題真心不難,可能……也是為了照顧青川縣薄弱的文教水平吧。
雖然感覺有點被冒犯到,但事實或許確實如此。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大致透露的便是孔子在教育實踐中多次提到的“人與人差別”的問題。
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給他們講授高深的學問,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給他們講授高深的學問了。
這個思想,在教育學上便叫作因材施教。
細讀《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導弟子的時候,孔子對區別對待原則的應用可謂得心應手。
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問“仁”,他的回答沒有完全一樣的。
這說明,孔子對自己的弟子們的資質有著充分的了解,同時也善於依據他們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導。
魏學政根據各縣文教水平出題,難易不同,又何嚐不是這一思想呢。
因為心中有範文,所以林迎隻需根據範文的中心思想稍稍改動潤色,再往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很快一篇文采斐然、句句珠璣的優秀文章,就躍然紙上。
林迎仔細複讀了一遍,覺得沒有問題後,便將它們謄抄到了答卷中。
這一切做完,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小一個時辰。
林迎稍作歇息。
很快。
第二道考題,如期展示。
隻是當林迎看到小吏題板中的第二道題後,眼睛猛地瞪大。
心中更是不禁“窩草”了句!!
隻不過院試多了一個“結單換試卷”的過程,即唱保完成後,考生不是從考官的手中接過試卷,而是向一旁吏員提交自己上回參加府試時的成績結單,以換取答題用紙。
林迎也是頭一回見到本省的學政大宗師,意外發現,大宗師的年齡居然不大,看起來也就跟孟夫子相當,大約四十歲出頭的樣子。
這讓他不由動容。
林迎前世從事科舉史料研究,自然知道明清時期的一省學政,必須是科甲出身,並經翰林院資深曆練後的官員才能擔任。
而以目前大周朝的人事規則,一省學政,身份相當於欽差,一般要由翰林院詹事選任,再酌給侍郎銜,也就是正三品。
大宗師姓魏,想不到這位魏學政如此年輕,居然已經是一名正三品的大官了。
真是吾輩楷模啊。
林迎心向往之。
學政,官職全稱是“欽命提督某省學院政事”,明朝稱“提學”,清朝稱“學政”,職責是掌一省的學院事務,對生員的功名利祿有著生殺大權,俗稱學台,尊稱大宗師。
因同時也負責武童考舉,所以另加提督銜,以示崇隆之意。
學政所在的官署叫學院衙門,所以由學政主持的考試,就叫院試了。
林迎對這位魏學政的了解僅限於有限的傳聞,隻知其少年聰穎,二十歲左右就中了舉人,第二年參加春闈更是一舉中第,考取了二甲進士,之後便一直在京中為官,直到出任本省的學政。
其文風偏好,更是隻通過孟夫子的傳授有過間接了解。
不過林迎知道,自己大概率與他是沒有太大交集的。
因為今年已是魏學政任期的最後一年,將來無論自己參加科試或者鄉試,主考官都將由另一位學政來擔任。
這麽一想,視魏學政為榜樣倒是不錯,但也不必過於奉承。
選擇他喜好的文風,過了院試即可。
至於往後,除非將來同朝為官,否則怕是沒啥交集了。
這麽想著,唱保的環節不斷進行,很快就輪到了林迎。
唱保過後,林迎近距離地朝魏學政作了一揖,然後走到一旁向吏員提交了自己的府試結單,換取了答卷用紙。
這答卷上已印有座次號,林迎拿到的座次號是“西宿字十四”。
西即西側考房的意思,陸江府試院,是分東、西兩個片區的。
宿則是千字文中的第十四個字,即第十四排。
十四,也就是所在排的第十四個考房。
連起來就是——“西邊要死要死”。
林迎拿到座次號後,臉色微微一變。
日薄西山,加要死要死。
這可不是吉利的征兆啊。
不過既然取到了這個號,他也沒辦法了。
朝吏員拱了拱手,在吏員忍俊不禁的笑容中,林迎提著考籃,頗為蕭瑟地走向了自己的考房。
好在考房並非廁號,考房的狀態也算還好。
至少不是危房,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林迎鬆了口氣。
將隨身攜帶的物品放進考房,接著擦拭了下作為考桌和座椅的兩塊木板,將它們清理幹淨並架放到位後,林迎趕緊就坐了進去。
此時其他人還在唱保,林迎打開考卷,準備先將自己的信息填上去。
院試的考卷,與縣試府試還有點細節上的不同,那就是在考卷一側的“考生身份”這一欄中。
院試的答題用紙上,還額外貼了一張細小的長條方紙。
這張長條方紙稱作“浮票”,是供考生寫名字用的。
在這方紙的周邊還與答卷一道蓋了好幾個戳,等考生答完題要交卷的時候,需要將“浮票”揭下來收好,將來放榜了,用浮漂對比一下,就能確認考生的身份。
正如一把鑰匙配一把鎖,如此操作之下,就連閱卷官自己,閱卷時都隻能看到試卷的座次號,而無法知曉考生的身份。
是絕佳的防舞弊手段。
林迎讚了一聲,很快就將自己的信息填寫完畢。
當然,因為他是本次青川縣的府案首,所以座次號也排在青川縣第一,所謂的“浮票”防舞弊,在他這其實是無效的。
各縣起始位雖然不固定,但縣與縣之間隔了幾個位置,考官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卻能知道他是府案首。
而他邊上則是縣案首。
那通過的概率就……
嗯,要不怎麽說府案首、縣案首,能穩穩的拿到秀才功名呢。
隻要不作弊、不犯考場禁忌、不交白卷。
不看僧麵也看佛麵。
秀才功名,穩了穩了!
……
卯時三刻,所有考生均入席完畢。
此時天也正好亮了,而當陽光恰好照射到試院的屋簷時,一聲聲連綿的大鼓聲響起。
宣告著院試的第一場,正式開考!
很快,幾名小吏就舉著寫有考試題目的題板來回走動,向席中的考生展示題目。
院試共考四場,但實際隻有前兩場是實考,所以隻要考好頭兩場,基本就可以鎖定名次了。
第一場,共考兩篇四書文,考試內容甚至比縣試府試還少,但因主考官是學政,所以題不在數量而在質量,對文章的要求也更高。
林迎準備就緒,當小吏舉著題板過來時,他很快就將題目抄了下來。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
林迎拿到知道考題後稍微愣了愣,旋即一陣驚喜。
此句出自《論語》,原句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大致意思即是,孔子認為,中等以上資質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而中等以下資質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
題意倒是不難理解,而林迎之所以驚喜,倒不是因為這道題出得簡單,而是因為……
這道題他有範文啊!
林迎看到這道題的時候,真是熱淚盈眶。(t^t)
想他前世從事科舉史料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其實是科舉製度的演變,對具體科舉考題,則研究得相對較少。
但研究得少,不意味著完全沒有涉獵。
科舉中一些有名的試題,他為了發表論文,還是細細研讀過一些的。
而這道【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曆史中正是浙江某年鄉試第一場的第一道考題。
完全一模一樣的題目,並且當時整理史料時,林迎所跟從的老學究對這道題的解答頗為推崇,便指導林迎以這道考題為骨幹,撰寫了一篇史料解讀的小論文發表於國內的某文史期刊上。
終於,終於……
林迎雙手微微顫抖,感覺自己前世花在文山辭海中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瞧瞧,瞧瞧,老天爺的眷顧不就來了嗎?
這要是放在真正的鄉試上該多好啊!
努力平靜了下情緒,林迎稍作整理,腦海中就針對這道考題打起了腹稿。
良久,林迎終於動筆,開始在草稿紙上書寫起來。
要說起來,魏學政出的這道題真心不難,可能……也是為了照顧青川縣薄弱的文教水平吧。
雖然感覺有點被冒犯到,但事實或許確實如此。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大致透露的便是孔子在教育實踐中多次提到的“人與人差別”的問題。
具有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給他們講授高深的學問,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不能給他們講授高深的學問了。
這個思想,在教育學上便叫作因材施教。
細讀《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導弟子的時候,孔子對區別對待原則的應用可謂得心應手。
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問“仁”,他的回答沒有完全一樣的。
這說明,孔子對自己的弟子們的資質有著充分的了解,同時也善於依據他們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導。
魏學政根據各縣文教水平出題,難易不同,又何嚐不是這一思想呢。
因為心中有範文,所以林迎隻需根據範文的中心思想稍稍改動潤色,再往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很快一篇文采斐然、句句珠璣的優秀文章,就躍然紙上。
林迎仔細複讀了一遍,覺得沒有問題後,便將它們謄抄到了答卷中。
這一切做完,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小一個時辰。
林迎稍作歇息。
很快。
第二道考題,如期展示。
隻是當林迎看到小吏題板中的第二道題後,眼睛猛地瞪大。
心中更是不禁“窩草”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