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宮的正門,為儒學門。
與文廟的正門“戟門”經常關閉不同,儒學門是常年開放的,可供師生們隨時進出。
“這裏就是學宮的正門了,裏麵即是黌學的育才之所,也就是學宮所在。”
幾人來到學宮前,許仙作為老生,此時事無巨細地向林迎和艾金良介紹著。
儒學門與文廟之間空出一些距離,周邊栽植著一些鬆柏和翠竹。
林迎發現在鬆柏之間居然還立著兩個圓形的石柱,歲月侵蝕下微微泛白,但上麵依稀可見“將及百年,賢書久寂”和“興學崇文、聲教廣被”十六個大字。
幽靜結合,倒顯得有幾分古韻。
“哦,這是本縣一位先賢捐出俸祿重修學宮時所立的碑,上麵的字也是他親自提的,寄望本縣的文教能夠‘發祥繼美’。”
見林迎他們看著那兩個石柱,許仙笑了笑,給他們解釋。
林迎和艾金良這才恍然,原來是先賢捐款重新學宮時立下的。
相當於捐款證明了。
學宮的收入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縣學自有的田產,每年雇傭專人打理,一年也有不少產出。
這方麵收入,一是彌補縣學日常開支,補貼在校生員的膳食,二是補助家境困難的學子,如有婚喪嫁娶,縣學這邊會予以支持,三則是給廩生發放廩糧,又或是季考之後給優秀考生發放獎勵。
而學宮的另兩方麵收入,大頭來自縣衙的財政支持,一年約有四千兩,用於縣學日常開支,以及支付教官、教員,還有輔助人員的薪資。
小頭則是來自民間的捐助,不少大族大戶,都有捐款協助縣學發展的傳統,一年也有個一千兩左右。尤其到了重修學宮時,來自民間的捐款更是絡繹不絕。
作為報答,縣學這邊就會立下各種石碑,記載他們的功績,以傳後世。
“好了,我們先進去吧,早些帶你們參觀完學宮,咱們也好早些去吃午飯。”
許仙笑嗬嗬地說著,做了一個請的動作。
林迎和艾金良見了也是一笑,便和許仙一起,從儒學門走進。
儒學門的後麵是一個小廣場,不是很大,地麵鋪著一層石板,看上去挺莊重的。
兩邊是門房,林迎猜測,大概是給那些輔助人員居住的。
廣場前方,則是一扇儀門。
古代大凡成形製的建築,基本都有“儀門”,以禮儀之門為界,則有內外之分。
進入儀門,就算正式踏入了內院。
而學宮儀門的背後,自然是它最核心的建築——明倫堂。
它是縣學的主講堂,也稱作“庠”,秀才被稱為“庠生”,也是由它而來。
“你們看到正前方那座大殿了沒有,那就是明倫堂了,乃學宮中最高大的建築。以後教諭就會在明倫堂給我們主講儒學,當然,那裏也是將來咱們進行季考的地方。”
說到季考,許仙神色變了變。
“你們有所不知,雖然咱們考中秀才後,可不必天天到學宮報到,但每次季考是必須參加的,而且每次季考的成績都會記錄在案,若連連數次季考的成績都遭申飭,可能會被貶的。”
說著,許仙左右看了看,聲音降低道:“我聽聞杜縣令正對文教有所動作,經報學政同意,上次的季考已經有一名附生被降為青衣,另有兩名青衣被發社了。”
“雖說發社乃支援鄉下社學發展,但……哎!”
“總之,你們一定不可怠慢了季考!”
這些事情,林迎也從孟夫子那聽說過,此時見許仙善意的提醒,他拱了拱手,感激道:“多謝學長告知。”
艾金良也道:“多謝學長告知。”
“哈哈哈,沒事沒事,反正這些你們很快也會從教諭那得知的,我不過先一步罷了。”
說完,許仙帶著兩人從儀門通過。
儀門後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前方為明倫堂,而左右兩邊則是兩座規模比較大的廂房。
類似後世的教學樓。
東為“進德”,西為“修業”,各有數間教室,是平時訓導、教員們給生員上課的地方。
許仙指了指“教學樓”,麵帶笑容地道:“進德、修業,在於鞏固生員的德行與學業,具體你們以後進去上過課就知道了。”
“對了,還有一點忘記跟你們說了。”
許仙突然一頓,手指朝前指了指,“你們看到明倫堂前的那塊臥碑了沒?”
見林迎他們點頭,許仙繼續道:“那是縣學的院規,上麵的各項條款,你們必須牢記在心,平日不管在內還是在外,都不可肆意觸犯。”
林迎和艾金良聽完,都默默地點了下頭。
縣學嘛,有院規很正常。
據說這臥碑上的院規,還是本朝太祖在立下學院製度的時候設立的。23sk.
林林總總有著不少約束學子德行、舉止、修業的條款。
當然,其中最嚴厲的,莫過於“生員不可妄議朝政”這一條。
相傳當初開朝設立學院製度的時候,很多官員是反對讓商賈子弟進學的,他們上書稱:“天下學校教育人材,有出於工商技藝之家,稍通於膚淺,即欺人傲物。故工商雜類,當不預士伍,萬一任之以政,必無益於治。”
太祖看後笑了笑,認為不允許工商技藝之子入學、進入仕途,有悖於孔子有教無類的宗旨,未允大臣們的請求。
但太祖也深知“既有錢又有勢”的危害,既然允諾了秀才可隨時向縣官陳情的權力,那麽出於防範,他對生員的言行也進行了非常嚴厲的限製。
即臥石碑上的那條鐵律:
凡一切有關軍民利病之事,在野賢人、有誌壯士、質樸農夫、商、賈、技、藝,皆可言之,諸人毋得阻擋,唯生員,不許!”
讀書人就要有讀書人的樣,還未明理呢,就想著入世了?
凡膽敢觸犯者,當地學官,有權力對學子進行頂格處罰。
對於這一條規則,林迎他們非常熟悉了,本次院試,魏學政就對著那些鬧事的童生,親自踐行了這一規則。
堪稱恐怖!
……
幾人繼續往前走,到了明倫堂邊上,許仙又介紹了下明倫堂兩側,幾間由回廊相連的房子。
“此為齋房,明倫堂兩側各有數間,左為居仁齋,右為由義齋,其中左側居仁齋為學子住宿之用,內課生(住宿生)如家住較遠,往來不便,可以在此住宿。”
有內課生,則有與之對應的外課生,也就是非寄宿的走讀生,一般都是年齡較大,且有了家室的生員。
“……右側的由義齋,常作為學子自習之用,你們以後若有事需要用到,也可向主管的訓導進行申請。”
林迎點點頭。
這就有些類似後世的自習室和活動室了。
果真是考慮周到,處處為學子著想。
倒是艾金良,眼中略微有些好奇。
原來縣學裏還有這樣的地方啊,學子居然可以向縣學申請使用齋舍。
這麽神奇。
接下來,許仙又帶著林迎他們,走馬觀花地參觀了位於明倫堂後麵的成片建築。
分別是儒學署(辦公室)、教諭廳、訓導廳、尊經閣(也叫敬一亭,藏書樓)、會饌堂(食堂)、學倉(倉庫),以及射圃(操場)等地。
一圈走下來,看得林迎和艾金良眼花繚亂。
別看隻是區區縣學,規格還是不小的,單論占地麵積,比縣衙都要大了。
參觀的過程中,他們當然也碰到了幾個在讀的內課生。
見許仙帶著新生員到來,幾個內課生都笑著上前打招呼。
許仙與他們點頭致敬,便給林迎和艾金良做了簡單的介紹。
爾後,便帶著林迎和艾金良,與幾個內課生一起,結伴去了會饌(zhuan)堂吃飯。
與文廟的正門“戟門”經常關閉不同,儒學門是常年開放的,可供師生們隨時進出。
“這裏就是學宮的正門了,裏麵即是黌學的育才之所,也就是學宮所在。”
幾人來到學宮前,許仙作為老生,此時事無巨細地向林迎和艾金良介紹著。
儒學門與文廟之間空出一些距離,周邊栽植著一些鬆柏和翠竹。
林迎發現在鬆柏之間居然還立著兩個圓形的石柱,歲月侵蝕下微微泛白,但上麵依稀可見“將及百年,賢書久寂”和“興學崇文、聲教廣被”十六個大字。
幽靜結合,倒顯得有幾分古韻。
“哦,這是本縣一位先賢捐出俸祿重修學宮時所立的碑,上麵的字也是他親自提的,寄望本縣的文教能夠‘發祥繼美’。”
見林迎他們看著那兩個石柱,許仙笑了笑,給他們解釋。
林迎和艾金良這才恍然,原來是先賢捐款重新學宮時立下的。
相當於捐款證明了。
學宮的收入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縣學自有的田產,每年雇傭專人打理,一年也有不少產出。
這方麵收入,一是彌補縣學日常開支,補貼在校生員的膳食,二是補助家境困難的學子,如有婚喪嫁娶,縣學這邊會予以支持,三則是給廩生發放廩糧,又或是季考之後給優秀考生發放獎勵。
而學宮的另兩方麵收入,大頭來自縣衙的財政支持,一年約有四千兩,用於縣學日常開支,以及支付教官、教員,還有輔助人員的薪資。
小頭則是來自民間的捐助,不少大族大戶,都有捐款協助縣學發展的傳統,一年也有個一千兩左右。尤其到了重修學宮時,來自民間的捐款更是絡繹不絕。
作為報答,縣學這邊就會立下各種石碑,記載他們的功績,以傳後世。
“好了,我們先進去吧,早些帶你們參觀完學宮,咱們也好早些去吃午飯。”
許仙笑嗬嗬地說著,做了一個請的動作。
林迎和艾金良見了也是一笑,便和許仙一起,從儒學門走進。
儒學門的後麵是一個小廣場,不是很大,地麵鋪著一層石板,看上去挺莊重的。
兩邊是門房,林迎猜測,大概是給那些輔助人員居住的。
廣場前方,則是一扇儀門。
古代大凡成形製的建築,基本都有“儀門”,以禮儀之門為界,則有內外之分。
進入儀門,就算正式踏入了內院。
而學宮儀門的背後,自然是它最核心的建築——明倫堂。
它是縣學的主講堂,也稱作“庠”,秀才被稱為“庠生”,也是由它而來。
“你們看到正前方那座大殿了沒有,那就是明倫堂了,乃學宮中最高大的建築。以後教諭就會在明倫堂給我們主講儒學,當然,那裏也是將來咱們進行季考的地方。”
說到季考,許仙神色變了變。
“你們有所不知,雖然咱們考中秀才後,可不必天天到學宮報到,但每次季考是必須參加的,而且每次季考的成績都會記錄在案,若連連數次季考的成績都遭申飭,可能會被貶的。”
說著,許仙左右看了看,聲音降低道:“我聽聞杜縣令正對文教有所動作,經報學政同意,上次的季考已經有一名附生被降為青衣,另有兩名青衣被發社了。”
“雖說發社乃支援鄉下社學發展,但……哎!”
“總之,你們一定不可怠慢了季考!”
這些事情,林迎也從孟夫子那聽說過,此時見許仙善意的提醒,他拱了拱手,感激道:“多謝學長告知。”
艾金良也道:“多謝學長告知。”
“哈哈哈,沒事沒事,反正這些你們很快也會從教諭那得知的,我不過先一步罷了。”
說完,許仙帶著兩人從儀門通過。
儀門後是一條長長的甬道,前方為明倫堂,而左右兩邊則是兩座規模比較大的廂房。
類似後世的教學樓。
東為“進德”,西為“修業”,各有數間教室,是平時訓導、教員們給生員上課的地方。
許仙指了指“教學樓”,麵帶笑容地道:“進德、修業,在於鞏固生員的德行與學業,具體你們以後進去上過課就知道了。”
“對了,還有一點忘記跟你們說了。”
許仙突然一頓,手指朝前指了指,“你們看到明倫堂前的那塊臥碑了沒?”
見林迎他們點頭,許仙繼續道:“那是縣學的院規,上麵的各項條款,你們必須牢記在心,平日不管在內還是在外,都不可肆意觸犯。”
林迎和艾金良聽完,都默默地點了下頭。
縣學嘛,有院規很正常。
據說這臥碑上的院規,還是本朝太祖在立下學院製度的時候設立的。23sk.
林林總總有著不少約束學子德行、舉止、修業的條款。
當然,其中最嚴厲的,莫過於“生員不可妄議朝政”這一條。
相傳當初開朝設立學院製度的時候,很多官員是反對讓商賈子弟進學的,他們上書稱:“天下學校教育人材,有出於工商技藝之家,稍通於膚淺,即欺人傲物。故工商雜類,當不預士伍,萬一任之以政,必無益於治。”
太祖看後笑了笑,認為不允許工商技藝之子入學、進入仕途,有悖於孔子有教無類的宗旨,未允大臣們的請求。
但太祖也深知“既有錢又有勢”的危害,既然允諾了秀才可隨時向縣官陳情的權力,那麽出於防範,他對生員的言行也進行了非常嚴厲的限製。
即臥石碑上的那條鐵律:
凡一切有關軍民利病之事,在野賢人、有誌壯士、質樸農夫、商、賈、技、藝,皆可言之,諸人毋得阻擋,唯生員,不許!”
讀書人就要有讀書人的樣,還未明理呢,就想著入世了?
凡膽敢觸犯者,當地學官,有權力對學子進行頂格處罰。
對於這一條規則,林迎他們非常熟悉了,本次院試,魏學政就對著那些鬧事的童生,親自踐行了這一規則。
堪稱恐怖!
……
幾人繼續往前走,到了明倫堂邊上,許仙又介紹了下明倫堂兩側,幾間由回廊相連的房子。
“此為齋房,明倫堂兩側各有數間,左為居仁齋,右為由義齋,其中左側居仁齋為學子住宿之用,內課生(住宿生)如家住較遠,往來不便,可以在此住宿。”
有內課生,則有與之對應的外課生,也就是非寄宿的走讀生,一般都是年齡較大,且有了家室的生員。
“……右側的由義齋,常作為學子自習之用,你們以後若有事需要用到,也可向主管的訓導進行申請。”
林迎點點頭。
這就有些類似後世的自習室和活動室了。
果真是考慮周到,處處為學子著想。
倒是艾金良,眼中略微有些好奇。
原來縣學裏還有這樣的地方啊,學子居然可以向縣學申請使用齋舍。
這麽神奇。
接下來,許仙又帶著林迎他們,走馬觀花地參觀了位於明倫堂後麵的成片建築。
分別是儒學署(辦公室)、教諭廳、訓導廳、尊經閣(也叫敬一亭,藏書樓)、會饌堂(食堂)、學倉(倉庫),以及射圃(操場)等地。
一圈走下來,看得林迎和艾金良眼花繚亂。
別看隻是區區縣學,規格還是不小的,單論占地麵積,比縣衙都要大了。
參觀的過程中,他們當然也碰到了幾個在讀的內課生。
見許仙帶著新生員到來,幾個內課生都笑著上前打招呼。
許仙與他們點頭致敬,便給林迎和艾金良做了簡單的介紹。
爾後,便帶著林迎和艾金良,與幾個內課生一起,結伴去了會饌(zhuan)堂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