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董卓在長安聞知孫堅已死,其長子孫策隻有十七歲,如去一塊心病,更加肆無忌憚,出入乘坐青蓋金華車,爪畫兩轓,時人號曰“竿摩車”。
董卓為太師,又封其弟董旻為左將軍,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宗族內外都入朝為官。
公卿大臣拜見董卓時,都要下車跪拜,而董卓不需回禮。朝廷各要職部門(如尚書)都要到董卓的太師府匯報工作。幕僚討好董卓,提出可比薑尚(字子牙)稱“尚父”。
董卓問蔡邕此事如何
蔡邕勸說:“昔武王受命,薑尚以師輔佐周室討伐無道,因此受到天下人尊重稱為尚父。今太師功德雖然卓絕,還是要等到平定關東叛亂,返回東都洛陽後再議論為好,”董卓才止。
京師地震,董卓又問蔡邕原因。蔡邕說:“地動是因為陰氣太盛,大臣超越製度限製所造成的。太師乘坐青蓋車,朝野上下,親信遠臣,都認為不大合適。”董卓這才改乘金華皂蓋車。
董卓表麵上看重蔡邕的才學,十分厚待,每次有宴會,都會令蔡邕彈琴、主持,蔡邕都會努力匡正董卓的言行,而董卓卻很少采納,蔡邕也覺得非常遺憾。
礙於蔡邕的名望,董卓雖然在形式上作了一些調整,但由於權欲熏心,欲壑難平,依然是我行我素,飛揚跋扈,濫施淫威,絲毫不知收斂。
董氏宗族,不分長幼,皆封列侯,侍妾懷抱幼小孩童都被封為侯爵,孫女董白,年尚幼小,情竇未開,卻被封為渭陽君,並在長安城東二百六十裏自己的封地郿(今陝西郿縣)修築與長安相似的塢堡,讓孫女董白乘坐軒金華青蓋車,叫都尉、中郎將、刺史等二千石以上在郿塢官吏前簇後擁,顯擺威風。
郿塢裏麵存放大量搜刮來的財物,並有三十年糧食儲備,董卓自己說:“我平定關東,成功,即雄踞天下;失敗,守在郿塢足以養老。”
董卓來往長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都在橫門外候送。
董卓經常在路邊設帳,與迎送公卿相聚共飲。當年征討西北邊章、韓遂叛亂,董卓為前將軍,皇甫嵩為左將軍,不相上下。後來朝廷封董卓為少府、並州牧,所屬兵馬歸屬皇甫嵩,董卓不交兵馬,懷恨在心。
現在董卓為太師,皇甫嵩為禦史中丞,跪拜董卓車下。董卓問:“真服從我嗎”
皇甫嵩說:“過去我與明公都是鴻鵠,沒想到明公今天變成鳳凰啦。”
“要是早服氣,今天就可以不跪拜。”董卓笑了笑,拉著皇甫嵩的手問:“真的害怕我嗎”
皇甫嵩說:“明公以德輔佐朝廷,大家都來慶幸,沒有什麽可怕的;如果用淫威酷刑彰顯權勢,天下人都會害怕,何況我呢”董卓默然,遂與皇甫嵩和解。
有一天,董卓去郿塢,公卿大臣到長安城橫門外送行。董卓設宴款待眾人,卻在宴席上將數百名誘降來的北地叛軍士兵虐殺,有的被斷手足,有的被挖眼睛,有的被割舌頭,有的被蒸煮,哀嚎之聲震天。參加宴會眾人嚇得勺子、筷子都掉了,而董卓卻飲食自若。
又有一天,太史令望氣,說不久會有大臣被誅殺。董卓害怕預言會應驗在自己身上,想起衛尉張溫曾與自己不和,便指使人誣陷其與袁術勾結,將張溫抓到長安,在集市上活活鞭死。所屬將領言語稍有冒犯,董卓馬上就會將其當場處死,又以叛逆罪名誅殺了一批關中舊族。
董卓在長安執政期間,毀壞在市場流通的五銖錢,再加上從洛陽及長安兩地收繳的銅人等各種銅製品,用來鑄造小錢。這種小錢製作非常粗糙,甚至沒有輪廓和文字,百姓都不願意使用,最終導致市場紊亂,物價飛漲。
董卓還讓司隸校尉劉囂抓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之人,統統以死刑加沒收全部財產的方式懲辦,結果引發大量的冤案。
董卓法令苛酷,淫刑殘暴,被誣陷冤死者無數,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鄧盛所派兩名追蹤董卓行蹤的壯士一直沒有機會靠近董卓,今見百姓嗷嗷叫叫怨恨董卓,便作《董逃》歌,又作童謠:“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和“白馬馳千裏,兩口吃一草”,叫兒童歌唱,四處傳播。
以王允為首的忠於漢室的公卿大臣對董卓的所作所為早已不滿,見時機到來,積極密謀刺殺董卓計劃。
且說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今山西祁縣)人。自小天資聰穎,獨具慧質,飽讀詩書,泛閱經傳,少年時就被稱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
王允還崇慕衛青、霍去病威猛氣度,堅持習武強身,頗具武略,十九歲被推舉為郡吏。當地有一個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自己兒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王允對衙吏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此為非作歹,貪贓枉法,應格殺勿論!”隨即下令逮捕趙津,並將其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
百姓個個拍手叫好,紛紛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謝慰問,稱是為民作主、不畏強暴的父母官。王允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並贏得眾人的稱讚和擁護,由衷感到高興,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與王允同郡同鄉一個名叫路佛的遊混無賴,既無學識,又無德行,仗著家裏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求官。
王球見錢眼開,收下路佛賄賂,許為補吏。
王允對這種肮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醜行,與王球翻臉抗爭,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惱羞成怒,立即將王允捉拿,投入獄中,準備隨時殺害。
並州刺史聽說過王允事跡,得知王球要殺王允消息後,親自騎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別駕從事。
王允為官初露鋒芒,不僅贏得了州郡官吏和當地百姓的讚賞和欽佩,而且引起了朝廷注意,不久被征召為侍禦史,入朝為官。
王允曾向靈帝揭露十常侍罪行,張讓懷恨在心,伺機報複。次年,張讓終於找一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後來趕上朝廷大赦,王允才被免罪釋放,恢複原職。
睚眥必報的張讓並未就此罷休,沒出十天,又以另一罪名將王允治罪,再度下獄。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為人及品行,知道是張讓有意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免受痛苦和屈辱,便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說:“你得罪張讓,一月之內,兩次下獄。張讓甚受皇上寵信,是不會放過你的。為了成就自己誌向,何不先退讓一步,忍一忍呢大丈夫能縮能伸,如果一味好強,恐怕性命不保。”
王允屬下也對王允再次入獄深感憂慮,想方設法予以營救。有一名下屬去獄中探望王允,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求他網開一麵,被王允怒斥拒絕。下屬倒酒一杯,氣憤地對王允說:“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這杯毒酒算了,何必在獄中受折磨呢”
出乎意料,王允一把奪過酒杯,厲聲說道:“我堂堂朝廷大臣,君王賜罪於我,應當接受懲罰,按照王法在街頭被斬首示眾,天下人尚能以我為戒,不再違反法律,哪有私自吞喝毒藥,以死逃避法律製裁的道理我意已決,不必再勸!”說完,把酒潑灑在地,走進囚車,重入監獄。
由於王允一直沒有向張讓賠罪認錯,張讓反而進一步渲染擴大所謂罪行情節。在再次提審王允案件時,王允手下篆吏以及朝中許多官員都十分著急,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向皇帝上書說:“王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盡忠盡誠,寬宏賢能,具有君子的風範氣節。過去晉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嗎王允受命於朝廷,誅討逆賊,安撫良民,本應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難道就因一些微不足道小事,就定他死罪嗎陛下如此不公平予以處罰,恐怕有負眾望,百官有所不服。”
靈帝看完奏章後,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獄中,要重新定罪。
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於張讓始終從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進、袁隗、楊賜等三公要員繼續上書,要求赦免王允。
又過一年,王允才被免罪釋放。王允雖對張讓等人的行徑深惡痛絕,但因力量有限,隻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靈帝駕崩,王允急忙趕赴洛陽吊喪。此時,朝廷極度混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大增,閹黨張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製權。
為了削弱宦官勢力,何進利用各地方官吏奔喪機會,廣泛結交拉攏親己勢力。
王允一到洛陽,就被何進緊急召見,並說明意圖。王允很感激何進救命之恩,滿口答應。
何進掌權後,王允被辟為從事中郎。何進被殺,王允不得不遷任河南尹,暫時逃避張讓的囂張氣焰。
董卓廢掉少帝,獻帝繼位,王允被拜為太仆,不久遷任尚書令,並替代楊彪任司徒。
董卓從進駐洛陽到遷都長安過程中,廢舊立新,毒殺太後,廣植黨羽,培養親信,統收兵權,控製朝廷,專橫跋扈,殘暴肆虐的行徑,使王允敏銳地意識到,董卓將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最大隱患,必須鏟除。
王允之所以隱忍不發,是接受了在政治爭鬥中遭受失敗的教訓,不得不轉變鬥爭策略。他清楚地知道,董卓手中掌握有強大軍事力量,黨羽眾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殘毒辣,如果主動出擊,隻能是以卵擊石。
於是,王允表麵上一味聽任,甚至順從董卓,讓他放鬆對自己的戒備,實際上卻處心積慮,周密布置。
董卓進入洛陽後,為了站穩腳跟、擴大勢力,極力拉攏朝中有影響的官員。王允不動聲色,順勢歸順,盡量迎合。有時,王允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來換取董卓的信任。
董卓見王允不但具有才識,而且對自己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便把王允當作自己心腹親信,不生絲毫疑心,無論朝政大小,都托付給王允處理。
王允借此時機,親自主持一些恢複王室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具體事務。楊勳是當時朝廷中正義之土,不畏強暴,一直堅持鬥爭,曾與皇甫嵩一起密謀誅殺董卓,後因董卓與皇甫嵩言和,感到自己勢力弱小,隻得作罷。
一次,董卓問王允:“不知誰最適合擔任司隸校尉”
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隻有楊勳合適。”雖然明知董卓與楊勳之間矛盾很深,王允毅然推舉了楊勳。
在與董卓表麵敷衍的同時,王允暗中積極組織和籌備反董卓的鬥爭,首先與司隸校尉黃婉、尚書鄭公業等人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計策。
為了控製武裝力量,王允等人極力向皇上推薦、保舉羌校尉楊瓚行使左將軍權力;舉薦執金吾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令其借討伐袁術為名,領兵出道武關,實則為多路夾擊董卓作準備。
士孫瑞的行動引起了董卓懷疑,決定把士孫瑞留在都城。王允聽說後,便順從董卓意思,擢升士孫瑞為仆射。另外又擢升楊瓚為尚書,為最後反擊董卓聚集力量。
初平二年(一九一年),董卓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
王允想拒絕,士孫瑞對他說:“大事沒成功前,不能有絲毫破綻,董卓加官進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節,何樂而不為呢不要因意氣而誤了大事!”王允一聽有道理,便受命聽封。
初平三年(一九二年)春,自然災害嚴重,陰雨連下兩個多月。王允和士孫瑞、楊瓚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之機,緊急商議謀殺董卓的行動計劃。
士孫瑞嚴肅地說:“自從去年歲末以來,太陽陰晦不照,淫雨連綿不斷,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應該有個盡頭。現在時機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機,先發製人,恐怕後患無窮啊!”
王允很讚同士孫瑞意見,決定伺機盡早行動,以圖董卓。
可是,董卓爪牙密布,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力大無比,凶殘毒辣,如果沒有萬全之策,一旦失手,後果難以設想。
王允提議,可以安插內應,裏應外合,殺他個措手不及。於是便有了“王司徒巧使連環計”一段精彩故事:
王允說服府中歌技貂蟬,先許嫁給董卓義子呂布為妻,又送給董卓為婢女,美人計引誘二人垂涎,離間計使其反目成仇。
起初,呂布礙於自己是董卓義子,不便親自下手。王允對呂布說:“你姓呂,奸賊姓董,父子隻是名義上的,並非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在已是眾叛親離,你難道還認賊作父嗎你當他為父親,平時他當兒子待你嗎”
呂布與董卓婢女貂蟬私通,怕董卓發現報複,於是便答應下來。
獻帝大病初愈。董卓通知朝廷百官在未央殿集合慶賀,王允便把胸有成竹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給呂布,並委他作為內應。
這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董卓乘車前往未央殿參加慶賀會,呂布隨從護衛。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
當董卓車隊行至北掖門外時,李肅等人持長戟衝出,將董卓刺下車來。
董卓朝服內穿鎧甲,所以未傷及要害。“呂布何在!”董卓疾呼。
這時呂布不慌不忙地掏出準備好的詔書,喊道:“有詔討賊臣!”
直到此時,董卓才發現呂布背叛了自己,大罵呂布:“庸狗敢如是邪!”
呂布則率眾人上前將董卓當場斬殺。
太師府主薄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屍體,呂布又將他們殺死,餘者皆不敢動。董卓九十歲老母、弟董旻、侄董璜及宗族老弱都在郿塢,均被誅殺,查抄二三萬斤黃金、八九萬斤白銀、珠玉錦緞奇玩雜物堆積如山,不可勝數。
袁氏門生故吏把被董卓殺害袁氏棺木改殯到這裏,並把董氏屍首斂聚到旁邊焚燒,以示祭奠。
董卓軀體肥胖,屍體暴於市,膏油浸地,草被血染,守屍兵士黃昏時做成柱狀燈芯插入屍體肚臍點燃,明如火炬,直到天明。後來,董卓故屬部曲收灰燼裝入棺木,葬於郿塢。
董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歡騰,長安百姓奔走相慶。司徒王允贏得了鏟除董卓鬥爭的勝利,受到百姓稱讚,更得朝廷嘉獎,總覽朝政。
王允得勝,便有些飄飄然起來,甚至居功自傲:“董卓這樣不可一世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還有什麽可懼怕的呢”
每當群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與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麵無和悅之色。慢慢的,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
當朝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舊臣,當與王允一起聽到董卓被殺時,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歎息。
王允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董卓是國家罪人,誅殺少帝,殘害忠臣,人神共憤,天地不容,罪行不可饒恕。汝身為重臣,世受皇恩,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卻念及一點私人恩惠,不但不倒戈相向,竟然還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
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待日處斬。正是:昔日拒卓險滅族,今天歎卓又遭殃。不知蔡邕這次能否保住性命,且看下回分解。
董卓為太師,又封其弟董旻為左將軍,侄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宗族內外都入朝為官。
公卿大臣拜見董卓時,都要下車跪拜,而董卓不需回禮。朝廷各要職部門(如尚書)都要到董卓的太師府匯報工作。幕僚討好董卓,提出可比薑尚(字子牙)稱“尚父”。
董卓問蔡邕此事如何
蔡邕勸說:“昔武王受命,薑尚以師輔佐周室討伐無道,因此受到天下人尊重稱為尚父。今太師功德雖然卓絕,還是要等到平定關東叛亂,返回東都洛陽後再議論為好,”董卓才止。
京師地震,董卓又問蔡邕原因。蔡邕說:“地動是因為陰氣太盛,大臣超越製度限製所造成的。太師乘坐青蓋車,朝野上下,親信遠臣,都認為不大合適。”董卓這才改乘金華皂蓋車。
董卓表麵上看重蔡邕的才學,十分厚待,每次有宴會,都會令蔡邕彈琴、主持,蔡邕都會努力匡正董卓的言行,而董卓卻很少采納,蔡邕也覺得非常遺憾。
礙於蔡邕的名望,董卓雖然在形式上作了一些調整,但由於權欲熏心,欲壑難平,依然是我行我素,飛揚跋扈,濫施淫威,絲毫不知收斂。
董氏宗族,不分長幼,皆封列侯,侍妾懷抱幼小孩童都被封為侯爵,孫女董白,年尚幼小,情竇未開,卻被封為渭陽君,並在長安城東二百六十裏自己的封地郿(今陝西郿縣)修築與長安相似的塢堡,讓孫女董白乘坐軒金華青蓋車,叫都尉、中郎將、刺史等二千石以上在郿塢官吏前簇後擁,顯擺威風。
郿塢裏麵存放大量搜刮來的財物,並有三十年糧食儲備,董卓自己說:“我平定關東,成功,即雄踞天下;失敗,守在郿塢足以養老。”
董卓來往長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都在橫門外候送。
董卓經常在路邊設帳,與迎送公卿相聚共飲。當年征討西北邊章、韓遂叛亂,董卓為前將軍,皇甫嵩為左將軍,不相上下。後來朝廷封董卓為少府、並州牧,所屬兵馬歸屬皇甫嵩,董卓不交兵馬,懷恨在心。
現在董卓為太師,皇甫嵩為禦史中丞,跪拜董卓車下。董卓問:“真服從我嗎”
皇甫嵩說:“過去我與明公都是鴻鵠,沒想到明公今天變成鳳凰啦。”
“要是早服氣,今天就可以不跪拜。”董卓笑了笑,拉著皇甫嵩的手問:“真的害怕我嗎”
皇甫嵩說:“明公以德輔佐朝廷,大家都來慶幸,沒有什麽可怕的;如果用淫威酷刑彰顯權勢,天下人都會害怕,何況我呢”董卓默然,遂與皇甫嵩和解。
有一天,董卓去郿塢,公卿大臣到長安城橫門外送行。董卓設宴款待眾人,卻在宴席上將數百名誘降來的北地叛軍士兵虐殺,有的被斷手足,有的被挖眼睛,有的被割舌頭,有的被蒸煮,哀嚎之聲震天。參加宴會眾人嚇得勺子、筷子都掉了,而董卓卻飲食自若。
又有一天,太史令望氣,說不久會有大臣被誅殺。董卓害怕預言會應驗在自己身上,想起衛尉張溫曾與自己不和,便指使人誣陷其與袁術勾結,將張溫抓到長安,在集市上活活鞭死。所屬將領言語稍有冒犯,董卓馬上就會將其當場處死,又以叛逆罪名誅殺了一批關中舊族。
董卓在長安執政期間,毀壞在市場流通的五銖錢,再加上從洛陽及長安兩地收繳的銅人等各種銅製品,用來鑄造小錢。這種小錢製作非常粗糙,甚至沒有輪廓和文字,百姓都不願意使用,最終導致市場紊亂,物價飛漲。
董卓還讓司隸校尉劉囂抓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之人,統統以死刑加沒收全部財產的方式懲辦,結果引發大量的冤案。
董卓法令苛酷,淫刑殘暴,被誣陷冤死者無數,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鄧盛所派兩名追蹤董卓行蹤的壯士一直沒有機會靠近董卓,今見百姓嗷嗷叫叫怨恨董卓,便作《董逃》歌,又作童謠:“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和“白馬馳千裏,兩口吃一草”,叫兒童歌唱,四處傳播。
以王允為首的忠於漢室的公卿大臣對董卓的所作所為早已不滿,見時機到來,積極密謀刺殺董卓計劃。
且說王允,字子師,太原郡祁(今山西祁縣)人。自小天資聰穎,獨具慧質,飽讀詩書,泛閱經傳,少年時就被稱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
王允還崇慕衛青、霍去病威猛氣度,堅持習武強身,頗具武略,十九歲被推舉為郡吏。當地有一個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自己兒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王允對衙吏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此為非作歹,貪贓枉法,應格殺勿論!”隨即下令逮捕趙津,並將其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
百姓個個拍手叫好,紛紛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謝慰問,稱是為民作主、不畏強暴的父母官。王允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並贏得眾人的稱讚和擁護,由衷感到高興,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與王允同郡同鄉一個名叫路佛的遊混無賴,既無學識,又無德行,仗著家裏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求官。
王球見錢眼開,收下路佛賄賂,許為補吏。
王允對這種肮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醜行,與王球翻臉抗爭,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
王球惱羞成怒,立即將王允捉拿,投入獄中,準備隨時殺害。
並州刺史聽說過王允事跡,得知王球要殺王允消息後,親自騎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別駕從事。
王允為官初露鋒芒,不僅贏得了州郡官吏和當地百姓的讚賞和欽佩,而且引起了朝廷注意,不久被征召為侍禦史,入朝為官。
王允曾向靈帝揭露十常侍罪行,張讓懷恨在心,伺機報複。次年,張讓終於找一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後來趕上朝廷大赦,王允才被免罪釋放,恢複原職。
睚眥必報的張讓並未就此罷休,沒出十天,又以另一罪名將王允治罪,再度下獄。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為人及品行,知道是張讓有意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免受痛苦和屈辱,便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說:“你得罪張讓,一月之內,兩次下獄。張讓甚受皇上寵信,是不會放過你的。為了成就自己誌向,何不先退讓一步,忍一忍呢大丈夫能縮能伸,如果一味好強,恐怕性命不保。”
王允屬下也對王允再次入獄深感憂慮,想方設法予以營救。有一名下屬去獄中探望王允,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求他網開一麵,被王允怒斥拒絕。下屬倒酒一杯,氣憤地對王允說:“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這杯毒酒算了,何必在獄中受折磨呢”
出乎意料,王允一把奪過酒杯,厲聲說道:“我堂堂朝廷大臣,君王賜罪於我,應當接受懲罰,按照王法在街頭被斬首示眾,天下人尚能以我為戒,不再違反法律,哪有私自吞喝毒藥,以死逃避法律製裁的道理我意已決,不必再勸!”說完,把酒潑灑在地,走進囚車,重入監獄。
由於王允一直沒有向張讓賠罪認錯,張讓反而進一步渲染擴大所謂罪行情節。在再次提審王允案件時,王允手下篆吏以及朝中許多官員都十分著急,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向皇帝上書說:“王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盡忠盡誠,寬宏賢能,具有君子的風範氣節。過去晉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嗎王允受命於朝廷,誅討逆賊,安撫良民,本應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難道就因一些微不足道小事,就定他死罪嗎陛下如此不公平予以處罰,恐怕有負眾望,百官有所不服。”
靈帝看完奏章後,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獄中,要重新定罪。
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於張讓始終從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進、袁隗、楊賜等三公要員繼續上書,要求赦免王允。
又過一年,王允才被免罪釋放。王允雖對張讓等人的行徑深惡痛絕,但因力量有限,隻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靈帝駕崩,王允急忙趕赴洛陽吊喪。此時,朝廷極度混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大增,閹黨張讓失去了對局勢的控製權。
為了削弱宦官勢力,何進利用各地方官吏奔喪機會,廣泛結交拉攏親己勢力。
王允一到洛陽,就被何進緊急召見,並說明意圖。王允很感激何進救命之恩,滿口答應。
何進掌權後,王允被辟為從事中郎。何進被殺,王允不得不遷任河南尹,暫時逃避張讓的囂張氣焰。
董卓廢掉少帝,獻帝繼位,王允被拜為太仆,不久遷任尚書令,並替代楊彪任司徒。
董卓從進駐洛陽到遷都長安過程中,廢舊立新,毒殺太後,廣植黨羽,培養親信,統收兵權,控製朝廷,專橫跋扈,殘暴肆虐的行徑,使王允敏銳地意識到,董卓將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最大隱患,必須鏟除。
王允之所以隱忍不發,是接受了在政治爭鬥中遭受失敗的教訓,不得不轉變鬥爭策略。他清楚地知道,董卓手中掌握有強大軍事力量,黨羽眾多,而且董卓本人凶殘毒辣,如果主動出擊,隻能是以卵擊石。
於是,王允表麵上一味聽任,甚至順從董卓,讓他放鬆對自己的戒備,實際上卻處心積慮,周密布置。
董卓進入洛陽後,為了站穩腳跟、擴大勢力,極力拉攏朝中有影響的官員。王允不動聲色,順勢歸順,盡量迎合。有時,王允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來換取董卓的信任。
董卓見王允不但具有才識,而且對自己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便把王允當作自己心腹親信,不生絲毫疑心,無論朝政大小,都托付給王允處理。
王允借此時機,親自主持一些恢複王室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具體事務。楊勳是當時朝廷中正義之土,不畏強暴,一直堅持鬥爭,曾與皇甫嵩一起密謀誅殺董卓,後因董卓與皇甫嵩言和,感到自己勢力弱小,隻得作罷。
一次,董卓問王允:“不知誰最適合擔任司隸校尉”
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隻有楊勳合適。”雖然明知董卓與楊勳之間矛盾很深,王允毅然推舉了楊勳。
在與董卓表麵敷衍的同時,王允暗中積極組織和籌備反董卓的鬥爭,首先與司隸校尉黃婉、尚書鄭公業等人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計策。
為了控製武裝力量,王允等人極力向皇上推薦、保舉羌校尉楊瓚行使左將軍權力;舉薦執金吾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令其借討伐袁術為名,領兵出道武關,實則為多路夾擊董卓作準備。
士孫瑞的行動引起了董卓懷疑,決定把士孫瑞留在都城。王允聽說後,便順從董卓意思,擢升士孫瑞為仆射。另外又擢升楊瓚為尚書,為最後反擊董卓聚集力量。
初平二年(一九一年),董卓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
王允想拒絕,士孫瑞對他說:“大事沒成功前,不能有絲毫破綻,董卓加官進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節,何樂而不為呢不要因意氣而誤了大事!”王允一聽有道理,便受命聽封。
初平三年(一九二年)春,自然災害嚴重,陰雨連下兩個多月。王允和士孫瑞、楊瓚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之機,緊急商議謀殺董卓的行動計劃。
士孫瑞嚴肅地說:“自從去年歲末以來,太陽陰晦不照,淫雨連綿不斷,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應該有個盡頭。現在時機基本成熟,如果不把握天機,先發製人,恐怕後患無窮啊!”
王允很讚同士孫瑞意見,決定伺機盡早行動,以圖董卓。
可是,董卓爪牙密布,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力大無比,凶殘毒辣,如果沒有萬全之策,一旦失手,後果難以設想。
王允提議,可以安插內應,裏應外合,殺他個措手不及。於是便有了“王司徒巧使連環計”一段精彩故事:
王允說服府中歌技貂蟬,先許嫁給董卓義子呂布為妻,又送給董卓為婢女,美人計引誘二人垂涎,離間計使其反目成仇。
起初,呂布礙於自己是董卓義子,不便親自下手。王允對呂布說:“你姓呂,奸賊姓董,父子隻是名義上的,並非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在已是眾叛親離,你難道還認賊作父嗎你當他為父親,平時他當兒子待你嗎”
呂布與董卓婢女貂蟬私通,怕董卓發現報複,於是便答應下來。
獻帝大病初愈。董卓通知朝廷百官在未央殿集合慶賀,王允便把胸有成竹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給呂布,並委他作為內應。
這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董卓乘車前往未央殿參加慶賀會,呂布隨從護衛。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
當董卓車隊行至北掖門外時,李肅等人持長戟衝出,將董卓刺下車來。
董卓朝服內穿鎧甲,所以未傷及要害。“呂布何在!”董卓疾呼。
這時呂布不慌不忙地掏出準備好的詔書,喊道:“有詔討賊臣!”
直到此時,董卓才發現呂布背叛了自己,大罵呂布:“庸狗敢如是邪!”
呂布則率眾人上前將董卓當場斬殺。
太師府主薄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屍體,呂布又將他們殺死,餘者皆不敢動。董卓九十歲老母、弟董旻、侄董璜及宗族老弱都在郿塢,均被誅殺,查抄二三萬斤黃金、八九萬斤白銀、珠玉錦緞奇玩雜物堆積如山,不可勝數。
袁氏門生故吏把被董卓殺害袁氏棺木改殯到這裏,並把董氏屍首斂聚到旁邊焚燒,以示祭奠。
董卓軀體肥胖,屍體暴於市,膏油浸地,草被血染,守屍兵士黃昏時做成柱狀燈芯插入屍體肚臍點燃,明如火炬,直到天明。後來,董卓故屬部曲收灰燼裝入棺木,葬於郿塢。
董卓被殺,朝廷上下一片歡騰,長安百姓奔走相慶。司徒王允贏得了鏟除董卓鬥爭的勝利,受到百姓稱讚,更得朝廷嘉獎,總覽朝政。
王允得勝,便有些飄飄然起來,甚至居功自傲:“董卓這樣不可一世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還有什麽可懼怕的呢”
每當群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與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麵無和悅之色。慢慢的,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
當朝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舊臣,當與王允一起聽到董卓被殺時,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歎息。
王允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董卓是國家罪人,誅殺少帝,殘害忠臣,人神共憤,天地不容,罪行不可饒恕。汝身為重臣,世受皇恩,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卻念及一點私人恩惠,不但不倒戈相向,竟然還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
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待日處斬。正是:昔日拒卓險滅族,今天歎卓又遭殃。不知蔡邕這次能否保住性命,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