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曹操下定了屯田決心,有人再勸,便說:“安定國家在於強兵足食,秦朝人以急農安天下,孝武皇帝以屯田定西域,這是先人很好的發展模式,況且棗祗已在東阿取得屯田成功經驗,不必多說。”
遂命典農中郎將任俊監管,遷升棗祗為屯田都尉,配備頗懂農耕的韓浩為其助手具體實施,並令所屬郡縣都要配備一些農耕官員,推行屯田製度。
棗祗按照曹操屯田令,首先把在攻打潁川、汝南黃巾時奪得的大批耕牛、農具分發下去,將荒蕪無主農田收歸朝廷所有,招募大批流民,按軍隊編製編營,由朝廷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在東阿屯田方式基礎上推行一種新的“計牛輸穀”法,規定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納穀糧、賦役。
屯田在許都實施當年,就獲得百萬斛稻穀。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製”,由民屯後來又發展到兵屯,是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曆史條件下,朝廷與豪強地主爭奪對無地流民的控製權,限製豪強地主無限度奪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種特殊製度,不僅在當時緩解了饑荒壓力,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曹操統一北方後普遍推行屯田製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後世開創了大規模寓兵於農、兵民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曹操聞報孫策平定了江東,又得奏表及結好書信,便依表所請,詔令孫策兼任會稽太守。
孫策奉詔,將原有長吏全部更換,任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又分豫章另置廬陵郡,任孫賁弟孫輔為廬陵太守,任張昭、張紘、秦鬆、陳端等為謀士。
孫策派遣奉正都尉劉由、五官掾高承持奏章拜謁許都朝廷,並向朝廷進貢禮物。
曹操大喜,正與眾商議令孫策攻打袁術之事時,忽報劉備被呂布所逼,前來許都,現在城外紮寨,先派孫乾求見。
曹操急令入見。
孫乾拜見曹操,備說被呂布殺敗,特來相投之事。
曹操說:“吾與玄德是兄弟,請速入城來見。”
孫乾回告劉備。
次日,劉備留關羽、張飛在城外守營,自帶糜竺、孫乾進城見了曹操,哭拜說:“今被呂布所逼,前來投靠,一是謝罪,二是謝恩。”
曹操讓坐後問:“何為謝罪?何為謝恩?”
劉備回答:“呂布攻占兗州,乃君仇敵。後被您擊敗,罪有應得。而我卻收留呂賊,出於宅心仁厚,還多次以徐州相讓,其罪也。漢室天子蒙難,承蒙您救護至許,匡扶漢室。我乃漢室宗親,其恩也。”
曹操笑著說:“賢弟宅心仁厚,何罪之有?臣忠心事君,匡扶社稷,談何恩德?呂布乃無義之輩,吾當與賢弟合力誅伐。”
劉備稱謝,曹操設宴相待,至晚送劉備出城回寨。
劉備走後,程昱入見說:“劉備乃漢室宗親,而且又有英雄之名,又善於籠絡人心,終久不會居於人下,不如早圖,以免後患。”
曹操尚在猶豫,郭嘉進見,遂問:“仲德勸我殺劉備,奉孝以為怎麽樣?”
郭嘉說:“不可。劉備雖出身編織販履,但卻是中山靖王之後,以輩來論,當為獻帝叔父,確係皇室宗親。剿討黃巾,首戰大興,又南北奔波,四處投靠討賊將領,討伐奸佞董卓,三英戰呂布,天下盡知忠於漢室。劉備桃園結義,救援北海,推讓徐州,禮賢下士,恤憫百姓,縱非真心實意,卻博得仁信禮義之名。主公興舉義兵,討奸除暴,匡扶漢室,就是要靠忠心義舉招攬天下英才。今劉備因困窮來投,若趁機殺害,天下將會懷疑主公忠心,賢良豪傑聞而卻步,裹足不前,主公靠誰平定天下?除一人之患,阻四海之望,孰重孰輕,望主公明察。”
曹操大喜:“郭奉孝所言,正合我意。如今正是用人之際,若殺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決不可為。”於是贈送給劉備三千人馬及一萬斛軍糧,命其去豫州上任。
劉備到豫州,召集失散軍士,重整旗鼓,準備配合曹操進攻呂布,令人往許都知會曹操。
曹操正欲親自領兵攻打呂布,忽聞流星馬來報,張濟自關中引軍攻打南陽,身中流矢而死,其侄張繡接替統領兵馬,屯居宛城,用賈詡為謀士,結連劉表,欲興兵侵犯許都,搶奪聖駕。
曹操大怒,欲興兵討伐,又恐呂布來侵,就向荀彧問計。
荀彧說:“呂布乃無謀之輩,見利忘義之徒。明公可遣使往徐州,假天子詔書,加官賜賞,叫他與玄德和解。呂布定喜,必不來犯。”
曹操依計,一麵差遣奉軍都尉王則,攜帶官誥與和解書,往徐州宣詔;一麵親自率軍十五萬,以夏侯惇為先鋒,分兵三路征討張繡。
且說張繡,涼州武威郡祖厲(今甘肅靖遠)人,驃騎將軍張濟侄子,自幼與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張任一起拜東漢末年武術高人童淵為師學藝。
童蒙、童淵乃一對孿生兄弟,性情相同,心靈相通,具古道熱腸,有俠士之風。
兩人數度得遭奇遇,學得一身出神入化絕世神功。
童蒙、童淵因見天下大亂,人心不古;惡霸豪紳,恃強淩弱;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便逞血氣方剛之勇,行走江湖,鏟奸鋤惡,拯救黎庶。
時值同郡人麴義恃勇欺壓百姓,二人聯手,逐退麴義。
那麴義出身豪富之門,愛武成癖,卻被擊敗,引為奇恥大辱,便傾萬貫家財求藝,數經名師點撥,藝業大成,後為司徒袁隗侍衛。
麴義為雪恥洗辱,帶領禁軍侍衛四處搜捕童蒙、童淵。
兄弟二人為避禍潛居深山,相繼出家。
童蒙為道長,道號天尊真人;童淵為僧人,法名寶雲禪師。
兩人隱姓埋名,不問俗務,潛心研究武學經年,學究天人,遂成一代宗師,聲名鵲起,分別被世人稱為當代元始、在世古佛。
張繡、張任慕名,先後拜寶雲禪師為師學藝。
張繡習槍法,張任練刀技,學業經年,技藝大長,遂起驕縱之心。
山下有一村莊,名曰敬賢莊,莊主乃一老翁,與寶雲禪師交厚,月月來山送米送柴。
老翁有兩女,均玉容冰肌,嬌柔婀娜。
隻因老翁與寶雲禪師相交莫逆,故二女並不避諱,時來山中。
張繡、張任年輕英俊,二女情竇初開,雙方日久生情。
張繡、張任用花言巧語騙其失身。
時日已久,二人自思將門之後,豈能娶村女為妻?又恐寶雲禪師見責,故趁寶雲禪師不備,私自下山,張任自回蜀郡,張繡投奔叔父張濟。
張濟見張繡武藝超群,便將征戰所得一寶刃五鉤神飛槍相贈。
張繡隨張濟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斬將奪旗,驍勇異常,素有“中原槍王”之稱,以軍功升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
張濟因軍中缺糧,自關中引兵入荊州界,與劉表交戰,攻穰城(今河南鄧州),中流矢而死。
張繡接管了叔父張濟部隊,收兵退出穰城。
時有賈詡來投,張繡知賈詡智慧過人,漢陽名人閻忠稱賈詡有“張良、陳平之才”,李傕、郭汜不聽勸阻,致使慘敗。
原來賈詡見獻帝離長安東去,勸說李傕、郭汜向曹操投降,向朝廷認罪,免遭滅族之禍,險些被殺,便辭官潛回家鄉,中途被華陰守將段煨留住,聘為謀士。
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敬服。
段煨在表麵上對賈詡十分禮遇,但卻害怕賈詡奪其兵權,遂有疑忌。
賈詡看出後,心不自安,聞知張繡繼任叔父屯居穰城,決定前往。
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
賈詡臨行,有人問賈詡:“段煨待你這麽好,你為何還要離去?”
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對我多有猜忌,待遇雖然優厚,卻不可依靠,待久了定為所害。而我離開,他一定很高興,又指望我連結外援,必善待我家人。張繡缺乏謀士,又是同鄉,多次相邀,必不虧待。這樣我與家人都能得到保全。”
段煨知道賈詡離去,果然善待其家人。
賈詡到達張繡處,張繡果然大喜,急忙迎見:“文若前來助我,實乃幸甚”。
賈詡原與張濟同僚,張繡對其“執子孫禮”,言聽計從。
賈詡勸說張繡與劉表連和,張繡即派賈詡前往荊州。
劉表與張濟交戰,荊州官員知道張濟中流矢而亡,皆向劉表祝賀。
劉表卻說:“張濟因窮途末路而來,我作為主人卻如此無禮,這並非我的本意,所以我隻受吊唁而不受祝賀。”
劉表見賈詡前來連和,以客禮相待,並將招收張濟餘部,歸還張繡,令其屯兵宛城,抵禦外敵。
張繡聞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攻打,自恃武藝高強,意欲引軍迎敵。
賈詡勸說:“將軍雖然勇猛過人,但曹操擁兵十五萬,麾下猛將如雲,兵勢強大,如若硬拚,必然不敵。不如暫且舉兵投降,待後徐圖。”
張繡依賈詡,使其前往曹操營寨請降。正是:繼任叔父連劉表,依計賈詡降曹公。不知曹操肯納降否,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述評:由棗祗提議,曹操倡導和推行的屯田製度是我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經濟製度變革,後來曹操又由民屯發展到兵屯,不但對當時的經濟社會起到了極大地推進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大規模寓兵於農、兵民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直至現代中國軍隊還借鑒屯田經驗,在根據地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乃至新中國建立後,依然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開發邊疆,守疆戍邊。
然對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陳壽僅在《武帝紀》和《任俊(應為“山”字旁)傳》中用50幾個字略作記載,羅氏《三國演義》更是很少描述。裴鬆之卻認識到了這一重大決策的重要意義,以180字的篇幅加以注釋、闡明,將屯田一事作為曹魏定國的重大國策看待。本書還將在以後曹操推行兵屯這一重大決策的內容、遇到的艱辛、矛盾衝突及推行後的成效進行具體描述,力求保持文學真實與曆史真實的一致性,使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能夠掌握更多的曆史知識及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
遂命典農中郎將任俊監管,遷升棗祗為屯田都尉,配備頗懂農耕的韓浩為其助手具體實施,並令所屬郡縣都要配備一些農耕官員,推行屯田製度。
棗祗按照曹操屯田令,首先把在攻打潁川、汝南黃巾時奪得的大批耕牛、農具分發下去,將荒蕪無主農田收歸朝廷所有,招募大批流民,按軍隊編製編營,由朝廷提供土地、種子、耕牛和農具,在東阿屯田方式基礎上推行一種新的“計牛輸穀”法,規定官府把耕牛租給佃農使用,佃農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納穀糧、賦役。
屯田在許都實施當年,就獲得百萬斛稻穀。
由棗祗首倡實施的“屯田製”,由民屯後來又發展到兵屯,是東漢末年豪強地主勢力急劇膨脹曆史條件下,朝廷與豪強地主爭奪對無地流民的控製權,限製豪強地主無限度奪取土地而采取的一種特殊製度,不僅在當時緩解了饑荒壓力,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曹操統一北方後普遍推行屯田製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後世開創了大規模寓兵於農、兵民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曹操聞報孫策平定了江東,又得奏表及結好書信,便依表所請,詔令孫策兼任會稽太守。
孫策奉詔,將原有長吏全部更換,任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又分豫章另置廬陵郡,任孫賁弟孫輔為廬陵太守,任張昭、張紘、秦鬆、陳端等為謀士。
孫策派遣奉正都尉劉由、五官掾高承持奏章拜謁許都朝廷,並向朝廷進貢禮物。
曹操大喜,正與眾商議令孫策攻打袁術之事時,忽報劉備被呂布所逼,前來許都,現在城外紮寨,先派孫乾求見。
曹操急令入見。
孫乾拜見曹操,備說被呂布殺敗,特來相投之事。
曹操說:“吾與玄德是兄弟,請速入城來見。”
孫乾回告劉備。
次日,劉備留關羽、張飛在城外守營,自帶糜竺、孫乾進城見了曹操,哭拜說:“今被呂布所逼,前來投靠,一是謝罪,二是謝恩。”
曹操讓坐後問:“何為謝罪?何為謝恩?”
劉備回答:“呂布攻占兗州,乃君仇敵。後被您擊敗,罪有應得。而我卻收留呂賊,出於宅心仁厚,還多次以徐州相讓,其罪也。漢室天子蒙難,承蒙您救護至許,匡扶漢室。我乃漢室宗親,其恩也。”
曹操笑著說:“賢弟宅心仁厚,何罪之有?臣忠心事君,匡扶社稷,談何恩德?呂布乃無義之輩,吾當與賢弟合力誅伐。”
劉備稱謝,曹操設宴相待,至晚送劉備出城回寨。
劉備走後,程昱入見說:“劉備乃漢室宗親,而且又有英雄之名,又善於籠絡人心,終久不會居於人下,不如早圖,以免後患。”
曹操尚在猶豫,郭嘉進見,遂問:“仲德勸我殺劉備,奉孝以為怎麽樣?”
郭嘉說:“不可。劉備雖出身編織販履,但卻是中山靖王之後,以輩來論,當為獻帝叔父,確係皇室宗親。剿討黃巾,首戰大興,又南北奔波,四處投靠討賊將領,討伐奸佞董卓,三英戰呂布,天下盡知忠於漢室。劉備桃園結義,救援北海,推讓徐州,禮賢下士,恤憫百姓,縱非真心實意,卻博得仁信禮義之名。主公興舉義兵,討奸除暴,匡扶漢室,就是要靠忠心義舉招攬天下英才。今劉備因困窮來投,若趁機殺害,天下將會懷疑主公忠心,賢良豪傑聞而卻步,裹足不前,主公靠誰平定天下?除一人之患,阻四海之望,孰重孰輕,望主公明察。”
曹操大喜:“郭奉孝所言,正合我意。如今正是用人之際,若殺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決不可為。”於是贈送給劉備三千人馬及一萬斛軍糧,命其去豫州上任。
劉備到豫州,召集失散軍士,重整旗鼓,準備配合曹操進攻呂布,令人往許都知會曹操。
曹操正欲親自領兵攻打呂布,忽聞流星馬來報,張濟自關中引軍攻打南陽,身中流矢而死,其侄張繡接替統領兵馬,屯居宛城,用賈詡為謀士,結連劉表,欲興兵侵犯許都,搶奪聖駕。
曹操大怒,欲興兵討伐,又恐呂布來侵,就向荀彧問計。
荀彧說:“呂布乃無謀之輩,見利忘義之徒。明公可遣使往徐州,假天子詔書,加官賜賞,叫他與玄德和解。呂布定喜,必不來犯。”
曹操依計,一麵差遣奉軍都尉王則,攜帶官誥與和解書,往徐州宣詔;一麵親自率軍十五萬,以夏侯惇為先鋒,分兵三路征討張繡。
且說張繡,涼州武威郡祖厲(今甘肅靖遠)人,驃騎將軍張濟侄子,自幼與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張任一起拜東漢末年武術高人童淵為師學藝。
童蒙、童淵乃一對孿生兄弟,性情相同,心靈相通,具古道熱腸,有俠士之風。
兩人數度得遭奇遇,學得一身出神入化絕世神功。
童蒙、童淵因見天下大亂,人心不古;惡霸豪紳,恃強淩弱;黎民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便逞血氣方剛之勇,行走江湖,鏟奸鋤惡,拯救黎庶。
時值同郡人麴義恃勇欺壓百姓,二人聯手,逐退麴義。
那麴義出身豪富之門,愛武成癖,卻被擊敗,引為奇恥大辱,便傾萬貫家財求藝,數經名師點撥,藝業大成,後為司徒袁隗侍衛。
麴義為雪恥洗辱,帶領禁軍侍衛四處搜捕童蒙、童淵。
兄弟二人為避禍潛居深山,相繼出家。
童蒙為道長,道號天尊真人;童淵為僧人,法名寶雲禪師。
兩人隱姓埋名,不問俗務,潛心研究武學經年,學究天人,遂成一代宗師,聲名鵲起,分別被世人稱為當代元始、在世古佛。
張繡、張任慕名,先後拜寶雲禪師為師學藝。
張繡習槍法,張任練刀技,學業經年,技藝大長,遂起驕縱之心。
山下有一村莊,名曰敬賢莊,莊主乃一老翁,與寶雲禪師交厚,月月來山送米送柴。
老翁有兩女,均玉容冰肌,嬌柔婀娜。
隻因老翁與寶雲禪師相交莫逆,故二女並不避諱,時來山中。
張繡、張任年輕英俊,二女情竇初開,雙方日久生情。
張繡、張任用花言巧語騙其失身。
時日已久,二人自思將門之後,豈能娶村女為妻?又恐寶雲禪師見責,故趁寶雲禪師不備,私自下山,張任自回蜀郡,張繡投奔叔父張濟。
張濟見張繡武藝超群,便將征戰所得一寶刃五鉤神飛槍相贈。
張繡隨張濟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斬將奪旗,驍勇異常,素有“中原槍王”之稱,以軍功升至建忠將軍,封宣威侯。
張濟因軍中缺糧,自關中引兵入荊州界,與劉表交戰,攻穰城(今河南鄧州),中流矢而死。
張繡接管了叔父張濟部隊,收兵退出穰城。
時有賈詡來投,張繡知賈詡智慧過人,漢陽名人閻忠稱賈詡有“張良、陳平之才”,李傕、郭汜不聽勸阻,致使慘敗。
原來賈詡見獻帝離長安東去,勸說李傕、郭汜向曹操投降,向朝廷認罪,免遭滅族之禍,險些被殺,便辭官潛回家鄉,中途被華陰守將段煨留住,聘為謀士。
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敬服。
段煨在表麵上對賈詡十分禮遇,但卻害怕賈詡奪其兵權,遂有疑忌。
賈詡看出後,心不自安,聞知張繡繼任叔父屯居穰城,決定前往。
張繡便派人去迎接賈詡。
賈詡臨行,有人問賈詡:“段煨待你這麽好,你為何還要離去?”
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對我多有猜忌,待遇雖然優厚,卻不可依靠,待久了定為所害。而我離開,他一定很高興,又指望我連結外援,必善待我家人。張繡缺乏謀士,又是同鄉,多次相邀,必不虧待。這樣我與家人都能得到保全。”
段煨知道賈詡離去,果然善待其家人。
賈詡到達張繡處,張繡果然大喜,急忙迎見:“文若前來助我,實乃幸甚”。
賈詡原與張濟同僚,張繡對其“執子孫禮”,言聽計從。
賈詡勸說張繡與劉表連和,張繡即派賈詡前往荊州。
劉表與張濟交戰,荊州官員知道張濟中流矢而亡,皆向劉表祝賀。
劉表卻說:“張濟因窮途末路而來,我作為主人卻如此無禮,這並非我的本意,所以我隻受吊唁而不受祝賀。”
劉表見賈詡前來連和,以客禮相待,並將招收張濟餘部,歸還張繡,令其屯兵宛城,抵禦外敵。
張繡聞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攻打,自恃武藝高強,意欲引軍迎敵。
賈詡勸說:“將軍雖然勇猛過人,但曹操擁兵十五萬,麾下猛將如雲,兵勢強大,如若硬拚,必然不敵。不如暫且舉兵投降,待後徐圖。”
張繡依賈詡,使其前往曹操營寨請降。正是:繼任叔父連劉表,依計賈詡降曹公。不知曹操肯納降否,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述評:由棗祗提議,曹操倡導和推行的屯田製度是我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經濟製度變革,後來曹操又由民屯發展到兵屯,不但對當時的經濟社會起到了極大地推進作用,而且為後世開創了大規模寓兵於農、兵民合一的先例,為後來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同程度地仿效。直至現代中國軍隊還借鑒屯田經驗,在根據地組織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乃至新中國建立後,依然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開發邊疆,守疆戍邊。
然對曹操推行屯田一事,陳壽僅在《武帝紀》和《任俊(應為“山”字旁)傳》中用50幾個字略作記載,羅氏《三國演義》更是很少描述。裴鬆之卻認識到了這一重大決策的重要意義,以180字的篇幅加以注釋、闡明,將屯田一事作為曹魏定國的重大國策看待。本書還將在以後曹操推行兵屯這一重大決策的內容、遇到的艱辛、矛盾衝突及推行後的成效進行具體描述,力求保持文學真實與曆史真實的一致性,使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能夠掌握更多的曆史知識及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