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飲著家鄉美酒,回想當年從此起兵情景,感慨萬端,與眾歡飲暢談。
父老鄉親讚揚曹操平定叛亂功績,曹操一路過來,看到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逃離者思歸,居者思安,又聽鄉親讚揚,頗為得意,更進一步堅定了消滅袁紹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天下的決心。
當地百姓談起農田水利,曹操很為重視,極為關注,一邊行軍,一邊考察地形水域,經襄邑(今河南睢縣)至浚儀(今河南開封),使人往中牟調任峋為陳留郡督郵,督察浚儀、襄邑、睢陽三縣官府發動當地百姓歸農屯田,興修水利。
任峋上任後,按照曹操指令,由官府出資,向豪門富戶募集物力,組織百姓出人力,挖渠引水,灌溉農田。
在曹操倡導,任峋督辦下,溝通汴水、淮水,睢水,引三水至睢陽,故名“睢陽渠”,惠及了沿渠兩岸的百姓及子孫後代。
且說袁紹自官渡大敗,倉亭失利,導致暈倒吐血,今方稍愈,便又商議攻打許都。
審配勸說:“去歲官渡、倉亭之敗,優勢盡失,兵力倒懸,軍心未振,宜當深溝高壘,以養軍民之力。”
正商議間,忽報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冀州,現已屯兵官渡。
袁紹說:“等到兵臨城下,將至壕邊,然後拒敵,為之已晚。吾當自領大軍禦敵。”
說罷欲起,卻感一陣暈眩。
袁尚見狀,急忙說:“父親病體未有痊愈,不可遠征,兒願提兵前往迎敵。”
袁紹許之,遂派人往青州調取袁譚,幽州調取袁熙,並州調取高幹,與袁尚四路同破曹操。
袁尚自斬史渙之後,自負其勇,不等袁譚等三路兵至,便自引軍數萬出黎陽迎戰曹軍前隊,正遇曹操大將張遼。
二人交戰,袁尚抵敵不住,大敗而走,被張遼乘勢掩殺,急急引軍逃回冀州。
袁紹聞報袁尚敗回,又受一驚,舊病複發,吐血數鬥,暈倒在地。
劉夫人急忙將丈夫救入臥室,見病勢漸危,急請審配、逢紀至袁紹臥榻前商議後事。
袁紹生有三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是後妻劉夫人所生,生得形貌俊偉,深受袁紹疼愛,因此留在身邊,著意培養。
袁紹早有立原尚為嗣之念,曾被沮授力勸未決。
官渡敗後,劉夫人又勸袁紹立袁尚為後嗣。
袁紹與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
四人中,審配、逢紀一向輔助袁尚,辛評、郭圖一向輔助袁譚,各為其主,各執一詞。
郭圖說:“三子中,袁譚為長,今又居外。主公若廢長立幼,豈不亂萌。官渡軍威受挫,敵兵壓境,怎能再使父子兄弟相互爭亂?主公宜當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
袁紹躊躇未決。
今病勢垂危,劉夫人請四人至病榻前,袁紹但以手指而口不能言。
劉夫人說:“君欲立袁尚為後嗣嗎?”
袁紹點頭。
劉夫人遂教審配在病榻前寫下遺囑。
袁紹以手指心,翻身大叫一聲,又吐血鬥餘而死,時乃建安七年(二零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袁紹死後,審配主持喪事。
劉夫人將袁紹五個寵妾盡行殺害,仍恐陰魂於九泉之下再與袁紹見麵,就削其發,刺其麵,毀其容。
袁尚恐其家屬為害,一並收而殺之。
審配、逢紀立袁尚為大司馬將軍,領冀州、青州、幽州、並州四州牧,遣使報喪。
袁譚奉父命引兵離青州抵禦曹操進攻,途中聞父死訊,欲急往冀州奔喪。
辛評勸說:“主公既死,審配、逢紀必立三公子顯甫為主。若大公子急往吊喪,定中二人陰謀,必遭其禍。”
袁譚見說,問當如何?
郭圖獻計說:“可屯兵城外,觀其動靜。吾願親往城中觀察,見機而行。”
袁譚依言。
郭圖入冀州見了袁尚說:“大公子途聞父喪噩耗,突然抱病,不能親來。”
袁尚說:“吾受父親遺命為主,加封長兄為車騎將軍。目下曹軍壓境,父親喪事我自料理,請長兄為前部迎戰曹操,吾隨後便調兵接應。”
郭圖說:“大公子兵離青州,就是為了抵禦曹操。隻是軍中缺少審正南、逢元圖此等文韜武略之士,懇請二人至軍中商議禦敵良策。”
袁尚則說:“吾也依仗二人早晚出謀劃策,如何舍得二人離我而去?”
郭圖說:“要不然,從二人中選一人前往,總可以吧。”
袁尚無奈,問二人誰願前往。
二人懼怕被害,皆搖頭不應。
袁尚便教二人抓鬮,抓著者便去。
逢紀抓著,無奈,隻得隨郭圖前往。
袁尚即命逢紀攜帶車騎將軍印綬,隨郭圖赴袁譚軍中。
逢紀到袁譚軍中,獻上印綬,見袁譚無病,心中直打邊鼓,焦躁不安。
袁譚一見逢紀,怒火中燒,欲將其斬首。
郭圖密勸:“今曹軍壓境,宜當款留逢紀在此,以安三公子之心。待破曹之後,再回爭冀州不遲。”
袁譚強壓怒火,依照郭圖之言,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交戰。
袁譚大將汪昭被曹操大將徐晃一刀劈於馬下,被曹軍乘勢掩殺,敗回黎陽,急往冀州向袁尚求救。
袁尚與審配商議,隻派五千軍馬往黎陽救援。
曹操聞知袁尚援軍即至,便采納程昱圍城打援之計,一麵圍困黎陽佯攻,一麵派遣李典、樂進分兩路於半路截殺袁尚援軍。
袁尚五千人馬怎敵曹軍兩路大軍前後夾擊,早被殺得落花流水,四散潰逃。
袁譚得知袁尚隻撥五千兵馬,又被半路截殺,勃然大怒,喚出逢紀責罵。
逢紀害怕:“容我作書致主公,請其親自率兵來援。”
袁譚即令逢紀作書,遣人突圍至冀州麵見袁尚。
袁尚見了逢紀書信,與眾商議。
審配說:“郭圖詭計多端。前次來冀州不與主公相爭,是因為曹軍壓境。若戰勝曹軍,必然回兵爭奪冀州。不如不發救兵,借曹操之力將其鏟除,冀州方安。”
袁尚從其言,不肯發兵。
使者回來報知袁譚,袁譚大怒,立斬逢紀,議欲降曹。
早有細作密報袁尚,袁尚與審配商議說:“如若袁譚降曹,並力來攻,冀州危在旦夕。”
遂留審配與大將蘇由固守冀州,自領兵三萬,令大將呂曠、呂翔兄弟二人為前部先鋒,前往黎陽救援袁譚。
袁譚聞知袁尚親率大軍來援,方才轉憂為喜,遂罷降曹之議。
不一日,袁熙、高幹也引兵來到,與袁尚在城外三處屯兵,與城內袁譚成犄角之勢,與曹軍抗拒,屢戰屢敗。
曹操與敵軍相持,屢戰屢勝。
建安八年(二零三年)二月,曹操分路攻打,袁譚、袁熙、袁尚、高幹四路皆敗,棄黎陽撤兵。
曹操乘勝追擊至冀州,袁譚與袁尚退入城中堅守,袁熙、高幹距城三十裏下寨,虛張聲勢,抗拒曹軍。
曹操自離許都一年有餘,見連日攻打不下,恐糧草供應不濟,遂有退兵之意。
武將見節節勝利,個個踴躍,意欲乘勝進擊,一舉拿下冀州。
曹操猶豫不決,便當晚在帳中設席,請郭嘉商議。
郭嘉進言:“袁氏廢長立幼,兄弟之間,各自樹黨,爭權奪利,必然內亂。不如暫且退兵,等待袁氏內變,可一舉而定。”
曹操對民眾生存方式深有感知。不論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一個部落,乃至一個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紛爭。隻要外部勢力來侵,就會相互合力抵禦。外勢稍緩,內爭又起。可謂是“外急則相救,外緩則相爭”。
曹操對郭嘉以退為進的策略,極以為是,遂與郭嘉推杯換盞,推心置腹而談。
曹操問:“北方定後,欲統天下,當用何略?”
郭嘉幾杯酒下肚,毫不諱言:“明公之所以能夠逐鹿中原,實乃實施了毛玠毛孝先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正確戰略,又推行屯田,穩固了司隸及豫州、徐州、青州之地。今中原已定,當一鼓作氣,平定河北,征服烏丸,招撫遼東,依然遵照‘樹基建本’的戰略,使冀州、兗州、幽州、並州北方之地與中原一樣,成為穩固的後防。然後,以此為基礎,南下荊州,以拒江東;向西占據關中,平定涼州,招撫漢中,以扼西川,形成鼎足之勢。一旦有變,出奇兵攻取西川,轉而東向,配合大軍夾攻河東,則天下一統矣!”
曹操聽了郭嘉席間此番談論,乘著酒興,不禁手舞足蹈起來:“奉孝此番‘席間論’,絕妙之極,正合我意。”隨留郭嘉帳中歇息,抵足而眠。
次日,曹操遂采納郭嘉之言,命賈詡為太守,守黎陽,曹洪引兵守官渡,自引大軍撤兵,聲稱南征荊州。
果不出郭嘉所料,袁譚、袁尚聞聽曹操撤兵,遂相慶賀,袁熙、高幹各自辭回。
不久,袁氏兄弟因爭嗣內戰不休,留給曹操可乘之機。正是:兄弟相殘機可乘,鷸蚌相爭翁得利。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父老鄉親讚揚曹操平定叛亂功績,曹操一路過來,看到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逃離者思歸,居者思安,又聽鄉親讚揚,頗為得意,更進一步堅定了消滅袁紹統一北方,進而統一天下的決心。
當地百姓談起農田水利,曹操很為重視,極為關注,一邊行軍,一邊考察地形水域,經襄邑(今河南睢縣)至浚儀(今河南開封),使人往中牟調任峋為陳留郡督郵,督察浚儀、襄邑、睢陽三縣官府發動當地百姓歸農屯田,興修水利。
任峋上任後,按照曹操指令,由官府出資,向豪門富戶募集物力,組織百姓出人力,挖渠引水,灌溉農田。
在曹操倡導,任峋督辦下,溝通汴水、淮水,睢水,引三水至睢陽,故名“睢陽渠”,惠及了沿渠兩岸的百姓及子孫後代。
且說袁紹自官渡大敗,倉亭失利,導致暈倒吐血,今方稍愈,便又商議攻打許都。
審配勸說:“去歲官渡、倉亭之敗,優勢盡失,兵力倒懸,軍心未振,宜當深溝高壘,以養軍民之力。”
正商議間,忽報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冀州,現已屯兵官渡。
袁紹說:“等到兵臨城下,將至壕邊,然後拒敵,為之已晚。吾當自領大軍禦敵。”
說罷欲起,卻感一陣暈眩。
袁尚見狀,急忙說:“父親病體未有痊愈,不可遠征,兒願提兵前往迎敵。”
袁紹許之,遂派人往青州調取袁譚,幽州調取袁熙,並州調取高幹,與袁尚四路同破曹操。
袁尚自斬史渙之後,自負其勇,不等袁譚等三路兵至,便自引軍數萬出黎陽迎戰曹軍前隊,正遇曹操大將張遼。
二人交戰,袁尚抵敵不住,大敗而走,被張遼乘勢掩殺,急急引軍逃回冀州。
袁紹聞報袁尚敗回,又受一驚,舊病複發,吐血數鬥,暈倒在地。
劉夫人急忙將丈夫救入臥室,見病勢漸危,急請審配、逢紀至袁紹臥榻前商議後事。
袁紹生有三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是後妻劉夫人所生,生得形貌俊偉,深受袁紹疼愛,因此留在身邊,著意培養。
袁紹早有立原尚為嗣之念,曾被沮授力勸未決。
官渡敗後,劉夫人又勸袁紹立袁尚為後嗣。
袁紹與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
四人中,審配、逢紀一向輔助袁尚,辛評、郭圖一向輔助袁譚,各為其主,各執一詞。
郭圖說:“三子中,袁譚為長,今又居外。主公若廢長立幼,豈不亂萌。官渡軍威受挫,敵兵壓境,怎能再使父子兄弟相互爭亂?主公宜當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
袁紹躊躇未決。
今病勢垂危,劉夫人請四人至病榻前,袁紹但以手指而口不能言。
劉夫人說:“君欲立袁尚為後嗣嗎?”
袁紹點頭。
劉夫人遂教審配在病榻前寫下遺囑。
袁紹以手指心,翻身大叫一聲,又吐血鬥餘而死,時乃建安七年(二零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袁紹死後,審配主持喪事。
劉夫人將袁紹五個寵妾盡行殺害,仍恐陰魂於九泉之下再與袁紹見麵,就削其發,刺其麵,毀其容。
袁尚恐其家屬為害,一並收而殺之。
審配、逢紀立袁尚為大司馬將軍,領冀州、青州、幽州、並州四州牧,遣使報喪。
袁譚奉父命引兵離青州抵禦曹操進攻,途中聞父死訊,欲急往冀州奔喪。
辛評勸說:“主公既死,審配、逢紀必立三公子顯甫為主。若大公子急往吊喪,定中二人陰謀,必遭其禍。”
袁譚見說,問當如何?
郭圖獻計說:“可屯兵城外,觀其動靜。吾願親往城中觀察,見機而行。”
袁譚依言。
郭圖入冀州見了袁尚說:“大公子途聞父喪噩耗,突然抱病,不能親來。”
袁尚說:“吾受父親遺命為主,加封長兄為車騎將軍。目下曹軍壓境,父親喪事我自料理,請長兄為前部迎戰曹操,吾隨後便調兵接應。”
郭圖說:“大公子兵離青州,就是為了抵禦曹操。隻是軍中缺少審正南、逢元圖此等文韜武略之士,懇請二人至軍中商議禦敵良策。”
袁尚則說:“吾也依仗二人早晚出謀劃策,如何舍得二人離我而去?”
郭圖說:“要不然,從二人中選一人前往,總可以吧。”
袁尚無奈,問二人誰願前往。
二人懼怕被害,皆搖頭不應。
袁尚便教二人抓鬮,抓著者便去。
逢紀抓著,無奈,隻得隨郭圖前往。
袁尚即命逢紀攜帶車騎將軍印綬,隨郭圖赴袁譚軍中。
逢紀到袁譚軍中,獻上印綬,見袁譚無病,心中直打邊鼓,焦躁不安。
袁譚一見逢紀,怒火中燒,欲將其斬首。
郭圖密勸:“今曹軍壓境,宜當款留逢紀在此,以安三公子之心。待破曹之後,再回爭冀州不遲。”
袁譚強壓怒火,依照郭圖之言,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交戰。
袁譚大將汪昭被曹操大將徐晃一刀劈於馬下,被曹軍乘勢掩殺,敗回黎陽,急往冀州向袁尚求救。
袁尚與審配商議,隻派五千軍馬往黎陽救援。
曹操聞知袁尚援軍即至,便采納程昱圍城打援之計,一麵圍困黎陽佯攻,一麵派遣李典、樂進分兩路於半路截殺袁尚援軍。
袁尚五千人馬怎敵曹軍兩路大軍前後夾擊,早被殺得落花流水,四散潰逃。
袁譚得知袁尚隻撥五千兵馬,又被半路截殺,勃然大怒,喚出逢紀責罵。
逢紀害怕:“容我作書致主公,請其親自率兵來援。”
袁譚即令逢紀作書,遣人突圍至冀州麵見袁尚。
袁尚見了逢紀書信,與眾商議。
審配說:“郭圖詭計多端。前次來冀州不與主公相爭,是因為曹軍壓境。若戰勝曹軍,必然回兵爭奪冀州。不如不發救兵,借曹操之力將其鏟除,冀州方安。”
袁尚從其言,不肯發兵。
使者回來報知袁譚,袁譚大怒,立斬逢紀,議欲降曹。
早有細作密報袁尚,袁尚與審配商議說:“如若袁譚降曹,並力來攻,冀州危在旦夕。”
遂留審配與大將蘇由固守冀州,自領兵三萬,令大將呂曠、呂翔兄弟二人為前部先鋒,前往黎陽救援袁譚。
袁譚聞知袁尚親率大軍來援,方才轉憂為喜,遂罷降曹之議。
不一日,袁熙、高幹也引兵來到,與袁尚在城外三處屯兵,與城內袁譚成犄角之勢,與曹軍抗拒,屢戰屢敗。
曹操與敵軍相持,屢戰屢勝。
建安八年(二零三年)二月,曹操分路攻打,袁譚、袁熙、袁尚、高幹四路皆敗,棄黎陽撤兵。
曹操乘勝追擊至冀州,袁譚與袁尚退入城中堅守,袁熙、高幹距城三十裏下寨,虛張聲勢,抗拒曹軍。
曹操自離許都一年有餘,見連日攻打不下,恐糧草供應不濟,遂有退兵之意。
武將見節節勝利,個個踴躍,意欲乘勝進擊,一舉拿下冀州。
曹操猶豫不決,便當晚在帳中設席,請郭嘉商議。
郭嘉進言:“袁氏廢長立幼,兄弟之間,各自樹黨,爭權奪利,必然內亂。不如暫且退兵,等待袁氏內變,可一舉而定。”
曹操對民眾生存方式深有感知。不論一個家庭,或是一個家族,一個部落,乃至一個國家,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紛爭。隻要外部勢力來侵,就會相互合力抵禦。外勢稍緩,內爭又起。可謂是“外急則相救,外緩則相爭”。
曹操對郭嘉以退為進的策略,極以為是,遂與郭嘉推杯換盞,推心置腹而談。
曹操問:“北方定後,欲統天下,當用何略?”
郭嘉幾杯酒下肚,毫不諱言:“明公之所以能夠逐鹿中原,實乃實施了毛玠毛孝先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正確戰略,又推行屯田,穩固了司隸及豫州、徐州、青州之地。今中原已定,當一鼓作氣,平定河北,征服烏丸,招撫遼東,依然遵照‘樹基建本’的戰略,使冀州、兗州、幽州、並州北方之地與中原一樣,成為穩固的後防。然後,以此為基礎,南下荊州,以拒江東;向西占據關中,平定涼州,招撫漢中,以扼西川,形成鼎足之勢。一旦有變,出奇兵攻取西川,轉而東向,配合大軍夾攻河東,則天下一統矣!”
曹操聽了郭嘉席間此番談論,乘著酒興,不禁手舞足蹈起來:“奉孝此番‘席間論’,絕妙之極,正合我意。”隨留郭嘉帳中歇息,抵足而眠。
次日,曹操遂采納郭嘉之言,命賈詡為太守,守黎陽,曹洪引兵守官渡,自引大軍撤兵,聲稱南征荊州。
果不出郭嘉所料,袁譚、袁尚聞聽曹操撤兵,遂相慶賀,袁熙、高幹各自辭回。
不久,袁氏兄弟因爭嗣內戰不休,留給曹操可乘之機。正是:兄弟相殘機可乘,鷸蚌相爭翁得利。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