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劉備自至荊州,見劉琦為人至孝,恭敬長輩,便於掌控,多有來往,相交甚善,聽了劉表因立嗣憂愁,於是便說:“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若擔憂蔡氏權重,可慢慢削弱其權,不可因溺愛其母而立幼子。”


    劉表默然不語。


    劉備沒能控製自心,坦然而言,一見劉表表情,自覺語失,遂借口小解如廁,自思:本以為與景升皆為漢室宗親,可借助荊州光複劉氏天下,以圖大業。今雖暫居新野,日後掌控劉琦,把荊州作為依托,便可抗衡曹操,徐圖天下。誰想劉表卻產生了廢長立幼之念。若如此,荊州必落入劉琮之手且被蔡氏掌控。蔡氏多有嫉恨,必然難容,又將顛簸流離。自與關張結義起兵二十三個春秋,日月蹉跎,年近五十,老將至矣,卻一直未見功業,尚且屢屢寄人籬下,甚無立足之地,不覺潸然流涕。


    少許回到席見,劉表見劉備麵有淚容,驚問:“賢弟何事傷心。”


    劉備遂有髀肉之歎:“昔日身不離鞍,大腿兩側肌肉鬆散,今久不騎馬,髀肉多生。蹉跎歲月,功業不建,故此傷悲。”


    劉表說:“賢弟被當今天子認為叔父,天下無不以皇叔羨之。聞賢弟在許昌時,與曹操青梅煮酒談論天下英雄,賢弟盡舉天下名士,曹操皆不為然,而獨說天下英雄隻有賢弟與曹操。以曹操權勢,尚不敢居賢弟之先,天下何人敢小覷賢弟?以賢弟威名,定當匡扶我劉家天下,怎麽會有髀肉之歎呢?”


    劉備見說,乘著酒興,強製壓抑的心緒隨口而發:“吾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


    劉表聞言默然,劉備見狀,自覺失言,假托酒醉,回館舍歇息。


    蔡夫人自劉備入荊州就有疑慮,凡遇劉表與劉備一起敘論,必往偷聽。


    劉表請劉備飲宴,蔡夫人一直在屏風後,先聞劉備勸劉表不能廢長立幼,心中甚為嫉恨,待聽至此,殺心驟起。


    劉備走後,蔡夫人從屏風後轉出,對劉表說:“適才我在屏風後聽劉備所言,甚為狂傲,目無他人,看來野心不小,足見有吞並荊州之意。今若不除,必為後患。”


    劉表剛才聽了劉備之言,雖然沒說什麽,但心中不悅,一聽蔡夫人要除掉劉備,隻是搖頭。


    蔡夫人送劉表內宅歇息,急密召蔡瑁商議。


    蔡瑁說:“可先就館舍將其斬殺,然後再告知主公。”


    蔡夫人許諾後,蔡瑁連夜點兵前往館舍殺害劉備。


    再說劉備自覺失言,回至館舍,秉燭而坐,心神不定。


    忽一人扣門而入,劉備一看是伊籍,知有急事,急忙迎入。


    伊籍不顧客套,將蔡瑁欲害之謀相告,催促劉備速速起身。


    劉備聞言,急喚從者,謝別伊籍,星夜奔回新野。


    蔡瑁引兵到館舍,不見了劉備,知已逃去,便在牆壁上題詩一首,然後稟告劉表說:“劉備存反叛之心,在牆壁上題反詩後,不辭而去。”


    劉表不信,親到館舍,果然不見了劉備,隻見見牆壁有詩四句:“數年徒守困,空對舊山川。龍豈池中物,乗雷欲上天。”


    劉表見詩大怒,拔劍發狠:“誓殺此不義之徒。”


    然行幾步,忽然醒悟:與其相識多年,不曾見其作詩。素聞其自幼販履織席為業,雖與公孫瓚同師盧植,但卻喜歡狗馬,不甚樂於讀書。此詩句雖然不佳,也非其所為,當是外人離間之計,不可枉之。


    劉表想至此,便回至館舍,用劍尖削去詩句,棄劍上馬而回。


    蔡瑁迎住說:“軍士已經點齊,可往新野擒拿劉備。”


    劉表說:“不可造次。容徐圖之。”


    蔡瑁見劉表遲疑不決,便與蔡夫人又生一計。


    次日蔡瑁請見劉表說:“近年來,荊州五穀豐登,當聚眾官歡慶,主公親臨主持,以表示撫慰之意。”


    劉表說:“近年北方征戰不已,因我荊州糧豐安泰,自保稍穩,文士賢達多來避亂,乃各郡縣官吏之力,當聚慶祝。但我近日疾病時常複發,心煩意亂,實在不能親往主持,可令二子主持慶典。”


    蔡瑁說:“公子年幼,恐失禮節。各郡守縣令疑主公有怠慢之意,反而不悅。”


    劉表說:“那就去新野請玄德前來主持待客。吾與玄德為同宗兄弟,以皇叔名義主持招待,當不為薄。”


    蔡瑁暗喜,於席間殺害劉備,正是蔡瑁與蔡夫人密謀之計,遂差人去新野請劉備赴襄陽主持待客。


    且說劉備得伊籍密告,連夜奔回新野,心有餘悸。


    忽報荊州來使請前往襄陽聚會。


    孫乾見劉備自襄陽回來,神情不寧,揣度定有事故,勸說不可輕往。


    劉備這才說出蔡瑁欲害之事。


    張飛大叫:“宴無好宴,會無好會,幹脆不去。”


    關羽說:“荊州所屬郡縣長官均聚襄陽,劉荊州特使人請兄長前往主持待客,新野距離州府又近,若不去,劉荊州必然生疑。”


    趙雲說:“吾帶三百人隨行,可保主公無虞。”


    劉備說:“如此甚好。”遂與趙雲即日奔赴襄陽。


    劉備至襄陽赴會,席間還是伊籍將蔡瑁欲害密謀密告劉備。


    劉備逃席,騎馬撞出西門,行不數裏,前有檀溪攔路,後有蔡瑁引軍追趕將至,倉皇之間,縱馬下溪,行不數步,馬蹄陷入淤泥,溪水浸濕衣袍,不禁加鞭大呼:“的盧!的盧!難道今天真要妨我嗎?”


    話音剛落,隻見那馬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


    劉備瞬間猶如騰雲駕霧,似醉如癡,心生奇想:“如此數丈闊溪,竟然一躍而過,豈非天意!”僥幸間策馬往南漳(今湖北襄陽南漳縣)而行。


    眼看日將西沉,忽見一牧童跨在牛背上吹笛而來。


    劉備心想:短笛坐牛,晚霞相映,牧童逍遙自得,吾不如也。遂閃在路旁,立馬觀看。


    牧童看見,也停牛罷笛,對著劉備上下打量:“將軍莫非是大破黃巾的劉玄德嗎?”


    劉備驚問:“一個偏僻村間小孩,怎知道我的姓名?”


    牧童說:“我哪裏知道?因常在師父身邊,常來拜訪師父的客人,多談起一個叫劉玄德的英雄,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今觀將軍模樣,想必就是。”


    劉備心想:如此偏僻鄉村,尚有如此眾多隱士談及自己,遂生拜訪之意,便問牧童:“汝師居住何處?”


    牧童遙指密林莊園:“前麵水鏡莊中。”


    劉備說:“吾就是劉玄德。今天色已晚,汝可以帶我去拜見你師父嗎?”


    牧童應諾。


    劉備隨牧童,一路交談,得知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


    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鑒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稱之為水鏡先生。


    中原戰亂,袁術南麵稱帝,劉表中立策略使荊州相對稍安,便設立學官,建立學校,各地賢達學士多來避亂。


    司馬徽也從潁川來到襄陽,於密林中建舍隱居。因博學多識,精通奇門、兵法、經學,在荊州與受劉表之命編撰《五章經句》名士宋忠齊名。


    南陽人劉廙、襄陽人向朗就曾經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隻流行今文經學,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


    劉表慕名造訪,司馬徽知道劉表心胸狹隘,一定會謀害善者,所以緘口不言,不談論時勢。


    劉表則以為司馬徽是個隻會說“好!好!”的“好好先生”。


    後來隻要有人在劉表麵前說:“司馬德操是奇士,隻是沒有遇到知己。”


    劉表則說:“人們所說的都是虛妄不實的話,這人隻是一個小書生而已,其見識與普通人無異。”


    劉表對司馬徽的評價也並不全是空穴來風。


    那時,士人相聚,流行品評人物。


    但司馬徽從來不隨便對別人水平高低作出評價,隻要被問到,司馬徽都會說“這個人好,很好”。


    司馬徽的妻子就對他說:“被人問到某人怎麽樣,你應該說點具體的,一律都回答‘好,很好’,這怎麽行呢?別人來問你,也不是想聽你都說‘好,很好’的啊。”


    司馬徽回答妻子:“你說話,也很好。”


    成語“好好先生”由來於此。


    後世“好好先生”一詞多用於形容不想招惹是非,隻想平安無事的人。


    成語“臨蠶借簇”足以見其與人為善操守德行的品德。


    有一次,有人養的蠶該結繭了,無處上簇,就來向司馬徽家借簇箔。


    司馬徽就把自己家用的簇箔借給了他。


    有人問他:“凡借給他人東西時,都是別人急需而自己一時不用閑置的東西,如今蠶即臨繭,他和你都迫切需要簇箔,為何借給別人呢?”


    司馬徽回答說:“別人未曾求過我,今天求我,我如果不借給他的話,他將會感到很羞愧。哪裏有因為財物而讓人羞愧的道理呢?”


    劉備聽了牧童介紹,方知水鏡先生待人相善,結交多為隱士賢達,有識之士,定知頗多俊傑,決非尋常之人,當虛心拜望求教。正是:的盧檀溪救騎主,隱士草堂薦奇才。欲知水鏡先生向劉備薦舉何人,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實話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木峰並收藏實話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