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操意欲興兵南征,施展統一天下的抱負。
孔融進言阻攔,被曹操叱退,心懷不滿,仰天狂發怨言,被禦史大夫郗慮家客聞知,報知郗慮。
郗慮,字鴻豫,兗州山陽郡高平(今山東金鄉)人,曾從師鄭玄,建安初年拜為侍中。
有一次,漢獻帝特別召見郗慮和孔融。
獻帝問孔融:“郗慮有何特長?”
孔融回答說:“郗慮隻知道天下大道,卻不適宜掌權。”
郗慮舉起笏板反唇相譏:“孔融任北海相時政事鬆散,人民流散,哪能適合掌權?”
二人互爭長短,以至不睦。
在朝中郗慮非常擁護曹操,被提升為禦史大夫,今聞孔融發泄對曹操的不滿,便將孔融所言告知曹操。
其實曹操對孔融的文學才能頗為欣賞,奉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專門把孔融從北海請到許昌,擔任掌管宮殿建築及宗廟祭祀的高官,後又升任少府,太中大夫。
但孔融卻對曹操的政治主張多持反對意見,時而還進行嘲弄譏諷。
孔融對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行為不滿,上奏說:“宜準古王畿之製,千裏寰內,不以封建諸侯。”其目的是要尊崇獻帝,擴大漢室實權,限製曹操勢力的膨脹。
當時曹操正封著“武平侯”。武平屬陳郡,距許都僅三百裏左右,如按孔融所說,曹操就得徙封,到邊遠的地方去享受食邑。
曹操北征袁紹,孔融則竭力反對,百般阻撓。
曹操義無反顧,結果在官渡大敗袁紹。
曹操征討烏桓時,孔融認為烏桓是草芥小患,不值得興兵征伐,譏笑曹操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並討伐啊!”
曹操置之不理,結果平定了烏桓繼而征服了遼東。
為了節約糧食,曹操曾頒布了一道戒酒令。
孔融因為個人嗜酒,就親筆致書曹操,嘲諷說:“天上有顆‘酒旗星’,地上有個‘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千錘稱‘聖人’。若要禁酒,幹脆把婚姻一並禁止算了。”
曹操打敗袁紹,攻下鄴城,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嫁給了曹丕。
孔融就給曹操寫親筆信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頗有胸襟,可喜可賀!”
曹操以為此乃美談,回到許昌就追問孔融典出何處?
孫融卻慢悠悠地回答:“是我編出來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殺死美人,把妲己賜給兄弟,正可滿足憐香惜玉之心和顧念同胞親情之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們父子,心存嫉恨。
孔融雖係孔家子孫,又有四歲讓梨美譽,但長大後公然在父子倫理上大反孔孟之道,鼓噪“父母無恩”論,曾與禰衡跌宕放言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意思是說,父親沒有什麽值得孝順的,因為孩子隻不過是他一時情欲的產物;母親對自己其實也沒什麽恩情,因為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其實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裏,當他們分離後,自然也就沒有什麽關係了。
這種叛經離道言論在那以孝治理天下的舉孝廉朝代,是為人所不齒的,曹操視其為“敗倫亂理”。
這次曹操決定南征,一統天下,孔融又欲勸阻,並散布怨言,郗慮對曹操說:“孔融每每狎侮丞相。又與禰衡相善。稱其‘德才兼備,像一隻羽毛美麗而又勇敢的魚鷹。’在孔融的唆使下,禰衡輕狂無禮,把文武百官稱作奴才。更有甚者,借擊鼓辱罵丞相”。
曹操雖然愛才,但卻不能容忍異己之才。對於恃才傲世並三番五次反對侮辱自己的孔融,忍無可忍,便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敗倫亂理”等罪名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曹操既殺孔融,傳令起大軍五十萬,命曹洪、曹仁為第一隊,張遼、張郃為第二隊,夏侯淵、夏侯惇為第三隊,於禁、李典為第四隊,自引其餘眾將為第五隊,每隊各引軍十萬,又令許褚為折衝將軍,引兵三千為先鋒,留荀彧等守許昌,於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七月揮師南下。
且說劉表在荊州病重,急請劉備商議:“吾已病入膏肓,即將不久人世。子無才,恐難承父業。待我死後,望賢弟自領荊州。”
劉備泣拜:“吾當竭力輔佐賢侄,決無非分之想。”
正說間,探馬報說:“曹操盡起五十萬大軍殺來荊州。”
劉備驚慌,急忙辭別劉表,星夜趕回新野。
劉表病中聞言,驚魂不定,商議令劉備輔佐劉琦為荊州之主,欲立遺囑。
蔡夫人大怒,急忙關住內門,又令蔡瑁、張允把住外門。
長子劉琦在江夏聞聽父親病危,急回探視,卻被蔡瑁阻擋門外,不得進入,隻得大哭一場,上馬仍回江夏。
劉表病勢危篤,望劉琦不來,大叫數聲而亡。
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商議,假寫遺囑,立次子劉琮為主,然後舉哀報喪,將劉表靈柩葬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竟不發訃告給劉琦、劉備。
劉琮年方十四,頗為聰明:“吾父棄世,兄在江夏,叔父玄德在新野,不往報喪,若興兵問罪,如何解釋?”
東曹掾傅巽說:“吾有一計,即可使荊襄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
劉琮急問何計?
傅巽說:“不如將荊州諸郡獻給曹操,即可防禦劉琦、劉備,又能得到曹操重用。”
劉琮喝叱說:“這是什麽好計?吾受先君基業,尚未坐穩,為避叔兄責問,便將基業拱手奉讓他人,豈不貽笑天下?”
傅巽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設的荊州去對抗中原,必定是危險事;以劉備抵抗曹操,是不適當。三項都顯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軍隊,是必定滅亡之道。主公覺得自己與劉備相比如何?”
劉琮答:“不如。”
傅巽因而說:“若劉備不能抵抗曹操,那麽荊州就不能自存。若劉備能抵抗曹操,那麽劉備就不再是將軍的屬下了。希望將軍不要再猶豫。”
蒯越、韓嵩也勸劉琮歸降曹操。
劉琮正猶豫不決時,見一人昂然進言說:“眾人之言甚善,主公何不從之?”
劉琮一看,乃兗州山陽高平人王璨。
王璨,字仲宣,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父王龔,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父親王乾,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王璨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
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
王粲回答:“能。”
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別人下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著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
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無一棋子誤差。
王粲生性善於計算、寫文章。作算術很簡捷地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
時人常常以為他是預先寫好的,但他們盡管反複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
漢獻帝被董卓控製,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
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
蔡邕的才學在當時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客廳常賓客滿坐。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成語“倒履相迎”即由此來。
年僅十五,身材矮小的王粲一進門,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
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確實是奇才,吾自愧不如。以後我定將家裏收藏的書籍文章送他。”
十七歲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
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
不久,王璨由長安避亂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並將避亂路上所見寫作《七哀詩》,深刻揭示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淒慘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及至到了荊州,劉表見他狀貌不揚,身體孱弱,又不拘小節,所以不太看重。
王璨在荊州不被重用,隻得遊山逛景,寄情詩賦。
登當陽城樓所作《登樓賦》當是其賦中名篇,也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抒情小賦。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寫出了作者客居他鄉,見到異鄉風物之美引起了思鄉懷土之情。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一麵。
此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蕩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
作品結構完整,語言平易雋永,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用事感懷自然渾成,從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也正是因為王璨的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賦,才使劉表改變了對他的輕視,待為上賓。
孔融進言阻攔,被曹操叱退,心懷不滿,仰天狂發怨言,被禦史大夫郗慮家客聞知,報知郗慮。
郗慮,字鴻豫,兗州山陽郡高平(今山東金鄉)人,曾從師鄭玄,建安初年拜為侍中。
有一次,漢獻帝特別召見郗慮和孔融。
獻帝問孔融:“郗慮有何特長?”
孔融回答說:“郗慮隻知道天下大道,卻不適宜掌權。”
郗慮舉起笏板反唇相譏:“孔融任北海相時政事鬆散,人民流散,哪能適合掌權?”
二人互爭長短,以至不睦。
在朝中郗慮非常擁護曹操,被提升為禦史大夫,今聞孔融發泄對曹操的不滿,便將孔融所言告知曹操。
其實曹操對孔融的文學才能頗為欣賞,奉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專門把孔融從北海請到許昌,擔任掌管宮殿建築及宗廟祭祀的高官,後又升任少府,太中大夫。
但孔融卻對曹操的政治主張多持反對意見,時而還進行嘲弄譏諷。
孔融對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行為不滿,上奏說:“宜準古王畿之製,千裏寰內,不以封建諸侯。”其目的是要尊崇獻帝,擴大漢室實權,限製曹操勢力的膨脹。
當時曹操正封著“武平侯”。武平屬陳郡,距許都僅三百裏左右,如按孔融所說,曹操就得徙封,到邊遠的地方去享受食邑。
曹操北征袁紹,孔融則竭力反對,百般阻撓。
曹操義無反顧,結果在官渡大敗袁紹。
曹操征討烏桓時,孔融認為烏桓是草芥小患,不值得興兵征伐,譏笑曹操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並討伐啊!”
曹操置之不理,結果平定了烏桓繼而征服了遼東。
為了節約糧食,曹操曾頒布了一道戒酒令。
孔融因為個人嗜酒,就親筆致書曹操,嘲諷說:“天上有顆‘酒旗星’,地上有個‘酒泉郡’,人有海量稱‘酒德’,帝堯千錘稱‘聖人’。若要禁酒,幹脆把婚姻一並禁止算了。”
曹操打敗袁紹,攻下鄴城,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嫁給了曹丕。
孔融就給曹操寫親筆信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頗有胸襟,可喜可賀!”
曹操以為此乃美談,回到許昌就追問孔融典出何處?
孫融卻慢悠悠地回答:“是我編出來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殺死美人,把妲己賜給兄弟,正可滿足憐香惜玉之心和顧念同胞親情之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們父子,心存嫉恨。
孔融雖係孔家子孫,又有四歲讓梨美譽,但長大後公然在父子倫理上大反孔孟之道,鼓噪“父母無恩”論,曾與禰衡跌宕放言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意思是說,父親沒有什麽值得孝順的,因為孩子隻不過是他一時情欲的產物;母親對自己其實也沒什麽恩情,因為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其實就好比一件器物暫時寄存在瓶子裏,當他們分離後,自然也就沒有什麽關係了。
這種叛經離道言論在那以孝治理天下的舉孝廉朝代,是為人所不齒的,曹操視其為“敗倫亂理”。
這次曹操決定南征,一統天下,孔融又欲勸阻,並散布怨言,郗慮對曹操說:“孔融每每狎侮丞相。又與禰衡相善。稱其‘德才兼備,像一隻羽毛美麗而又勇敢的魚鷹。’在孔融的唆使下,禰衡輕狂無禮,把文武百官稱作奴才。更有甚者,借擊鼓辱罵丞相”。
曹操雖然愛才,但卻不能容忍異己之才。對於恃才傲世並三番五次反對侮辱自己的孔融,忍無可忍,便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敗倫亂理”等罪名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曹操既殺孔融,傳令起大軍五十萬,命曹洪、曹仁為第一隊,張遼、張郃為第二隊,夏侯淵、夏侯惇為第三隊,於禁、李典為第四隊,自引其餘眾將為第五隊,每隊各引軍十萬,又令許褚為折衝將軍,引兵三千為先鋒,留荀彧等守許昌,於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七月揮師南下。
且說劉表在荊州病重,急請劉備商議:“吾已病入膏肓,即將不久人世。子無才,恐難承父業。待我死後,望賢弟自領荊州。”
劉備泣拜:“吾當竭力輔佐賢侄,決無非分之想。”
正說間,探馬報說:“曹操盡起五十萬大軍殺來荊州。”
劉備驚慌,急忙辭別劉表,星夜趕回新野。
劉表病中聞言,驚魂不定,商議令劉備輔佐劉琦為荊州之主,欲立遺囑。
蔡夫人大怒,急忙關住內門,又令蔡瑁、張允把住外門。
長子劉琦在江夏聞聽父親病危,急回探視,卻被蔡瑁阻擋門外,不得進入,隻得大哭一場,上馬仍回江夏。
劉表病勢危篤,望劉琦不來,大叫數聲而亡。
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商議,假寫遺囑,立次子劉琮為主,然後舉哀報喪,將劉表靈柩葬於襄陽城東漢陽之原,竟不發訃告給劉琦、劉備。
劉琮年方十四,頗為聰明:“吾父棄世,兄在江夏,叔父玄德在新野,不往報喪,若興兵問罪,如何解釋?”
東曹掾傅巽說:“吾有一計,即可使荊襄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
劉琮急問何計?
傅巽說:“不如將荊州諸郡獻給曹操,即可防禦劉琦、劉備,又能得到曹操重用。”
劉琮喝叱說:“這是什麽好計?吾受先君基業,尚未坐穩,為避叔兄責問,便將基業拱手奉讓他人,豈不貽笑天下?”
傅巽說:“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設的荊州去對抗中原,必定是危險事;以劉備抵抗曹操,是不適當。三項都顯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軍隊,是必定滅亡之道。主公覺得自己與劉備相比如何?”
劉琮答:“不如。”
傅巽因而說:“若劉備不能抵抗曹操,那麽荊州就不能自存。若劉備能抵抗曹操,那麽劉備就不再是將軍的屬下了。希望將軍不要再猶豫。”
蒯越、韓嵩也勸劉琮歸降曹操。
劉琮正猶豫不決時,見一人昂然進言說:“眾人之言甚善,主公何不從之?”
劉琮一看,乃兗州山陽高平人王璨。
王璨,字仲宣,出身於名門望族,曾祖父王龔,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父親王乾,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王璨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
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
王粲回答:“能。”
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別人下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著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
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無一棋子誤差。
王粲生性善於計算、寫文章。作算術很簡捷地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
時人常常以為他是預先寫好的,但他們盡管反複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
漢獻帝被董卓控製,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
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
蔡邕的才學在當時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客廳常賓客滿坐。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成語“倒履相迎”即由此來。
年僅十五,身材矮小的王粲一進門,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
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確實是奇才,吾自愧不如。以後我定將家裏收藏的書籍文章送他。”
十七歲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
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
不久,王璨由長安避亂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並將避亂路上所見寫作《七哀詩》,深刻揭示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淒慘景象,令人怵目驚心。
及至到了荊州,劉表見他狀貌不揚,身體孱弱,又不拘小節,所以不太看重。
王璨在荊州不被重用,隻得遊山逛景,寄情詩賦。
登當陽城樓所作《登樓賦》當是其賦中名篇,也是當時膾炙人口的抒情小賦。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寫出了作者客居他鄉,見到異鄉風物之美引起了思鄉懷土之情。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一麵。
此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蕩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
作品結構完整,語言平易雋永,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用事感懷自然渾成,從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也正是因為王璨的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賦,才使劉表改變了對他的輕視,待為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