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王璨避亂至荊州投靠同鄉劉表,因狀貌不楊,沒被劉表看重,一篇《登樓賦》改變了劉表對他的輕視態度,待為上賓。


    當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時,劉表為了出師有名,便叫王璨寫一篇征討檄文。


    王璨在《三輔論》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征下戰,去暴舉順。”


    劉表便以“去暴舉順”為名發兵討伐。


    袁紹病死,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牆。


    劉表為了勸和,讓王粲起草了《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


    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牆之鬥,應當聯合禦侮,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甚有文彩。


    王璨詩賦以及富有文采的散文成就了他“建安七子”的地位,被後人稱為“七子之冠冕”。


    劉琮見王璨也勸歸降曹操,便問:“為何?”


    王璨說:“曹公兵強將勇,足智多謀。曾擒呂布於下邳,摧袁紹於官渡,逐劉備於隴右,破烏桓於白狼。梟除蕩定者,不可勝計。上奉天時,下順民意,天下一統,大勢所趨。今率大軍南下荊襄,勢難抵敵。歸降曹公,實乃長策,不可遲疑,免生後悔。”


    劉琮說:“先生所見極是,但須稟告母親知道。”


    話音剛落,隻見蔡夫人從屏後轉出:“既是眾人所見相同,何必告我。”


    劉琮見母親同意,便寫降書,令宋忠潛地往曹操軍營投獻。


    宋忠領命,到宛城見了曹操,獻上降書。


    曹操大喜,重賞宋忠,吩咐宋忠回去,教劉琮出城迎接,許其仍為荊州之主。


    宋忠辭別曹操,將欲渡江,忽見關羽引一支兵馬過來,躲閃不過,被關羽喚住,細問荊州之事,先是隱諱,經不住再三逼問,隻得一一實告。


    關羽大驚,將宋忠帶到新野見劉備,備說其事。


    劉備大哭。


    張飛大叫說:“現在哭有何用?不如殺了宋忠,隨後起兵渡江,奪取襄陽,殺了蔡氏、劉琮,然後迎戰曹操。”


    劉備說:“汝且緘口,吾自有斟酌。”


    轉而喝叱宋忠:“汝知眾人作事,何不早來報我?今將汝斬首,也於事無補,自去便了。”宋忠拜謝,抱頭鼠竄而去。


    劉備正憂傷間,忽報劉琦差伊籍到來。


    劉備感昔日相救之恩,降階相迎,再三稱謝。


    原來劉琦在江夏聽說父親病故,未見報喪,便差人往襄陽打探,知繼母與蔡瑁故不報喪,竟立劉琮為主,恐劉備不知,特遣伊籍前來通報,並約劉備起兵,同往襄陽問罪。


    劉備便將宋忠所說劉琮已經投降曹操之事,通報給伊籍。


    伊籍說:“若如此,皇叔不如以吊喪為名,引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羽,奪取荊州。”


    諸葛亮說:“機伯所言極是,主公當從其言。”


    劉備垂淚:“吾兄臨危托孤,今若誅其子奪其地,所積‘仁義’之名將付之東流。”


    諸葛亮說:“廢長立幼,亂悖倫理;將父業拱手讓敵,喪地辱祖,世人不齒。若主公依機伯之言,奪取荊州,奉劉荊州長子為主,幫其清理門戶,可謂德行善舉,天下必然稱讚主公,”


    正議論間,探馬飛報曹軍已至博望。


    劉備急忙教伊籍回江夏讓劉琦整頓軍馬,一麵與諸葛亮商討拒敵之計。


    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請主公放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軍馬;今番又來,仍用火燒,再加水堵,以阻進攻。隻是新野已待不住,不如早去樊城。”


    劉備說:“一切聽從軍師調遣。”


    諸葛亮一麵差人四門張榜,通曉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願從者,即隨軍往樊城暫避,不可自誤;一麵聚集眾將聽令。如此這般調撥完畢,要求各自依計而行。


    接下來,就是火燒新野,水火夾擊,殺得曹軍暈頭轉向,摸不著頭腦。


    曹操雖然搶占了新野,卻是一座被燒得千瘡百孔的空城。


    曹操惋惜不已,急忙令軍士修複城池,留一官吏暫領新野,出榜安撫所屬鄉亭百姓,安心生活,不得荒廢農耕;一麵聚集兵馬進取樊城,號令“不得誅戮百姓。”


    劉備自覺樊城難守,與諸葛亮商議對策。


    諸葛亮說:“可放棄樊城,去襄陽暫歇。”


    劉備說:“百姓相隨許久,不忍拋棄。”


    諸葛亮說:“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


    兩縣百姓多聞劉備仁名,願隨往。


    即日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擁擠爭渡,滾滾過江。


    等到了襄陽,隻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城門緊閉,不容入城。


    諸葛亮說:“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


    劉備依言,引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


    路過劉表墓前,劉備率眾將拜祭,哭告說:“吾無德無才,辜負兄長重托,連累百姓徒遭苦難。望兄英靈,垂救荊襄百姓。”言甚悲切,眾人淒然落淚。


    這時哨馬來報:“曹操大軍已屯樊城,正在收拾船筏,不日即將渡江趕來。”


    眾將皆說:“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攜民眾數萬,日行十餘裏,何時才能到達江陵?倘若曹兵追來,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劉備哭泣說:“舉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順於我,奈何棄之?”


    此言在百姓間傳布,聞者莫不傷感。


    趙雲對諸葛亮說:“主公最聽先生,何不進言相勸。”


    諸葛亮說:“此乃一箭雙雕之計。”


    趙雲說:“主公愛民被人稱頌,曹軍追殺,豈不損傷無辜。若將百姓遣歸,或許可避免傷害。”


    諸葛亮笑說:“曹操誌在圖謀天下,豈不知以民為本?主公料定曹操不想落禍民罪名,又聞曹操‘不得誅戮百姓’號令,方才攜民同行。即可籠絡民心,又可作為掩護,使曹操投鼠忌器,以阻敵軍追殺,延緩時間。”


    趙雲不複再言。


    諸葛亮對劉備說:“追兵不久即至,可令雲長往江夏向劉琦求救,教其起兵乘船於江陵相會,令益德斷後,趙雲保護老小,其餘俱管顧百姓,每日隻走十餘裏便歇。”


    劉備見說正合其意,便依言簇擁百姓緩緩而行。


    卻說曹操在樊城,仍以劉泌為縣令,囑其善待百姓,精心治理,一麵率軍趕往襄陽。


    劉琮率眾出城,迎曹操至府中,獻上印綬兵符。


    曹操撫慰畢,問及荊州軍馬錢糧,劉琮說不太清楚,蔡瑁說:“馬軍五萬,步軍十五萬,水軍八萬,共二十八萬;錢糧大半在江陵,其餘各處,足夠一年之需。”


    曹操又問:“戰船多少?原為何人管領?”


    蔡瑁說:“大小戰船共千餘隻,由我與張允管領。”


    曹操即加封蔡瑁為鎮南侯,任水軍大都督;張允為助順侯,任水軍副都督。


    二人大喜,跪地拜謝。


    曹操召蒯越近前:“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也。”


    遂封蒯越為樊城侯,任江陵太守,又因傅巽、王璨力勸劉琮歸降有功,均封列侯,隨軍聽用。


    曹操對劉琮不戰而降,頗為讚賞,深知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劉表又在此處經營多年,人心歸服。雖然劉表死後,兒子不睦,但若是真想抵抗一段時間也很棘手。猶如袁紹死後,兒子袁譚與袁尚自相殘殺,平定冀州還是耗時幾年。


    想至此,便封劉琮為列侯,任青州刺史。


    劉琮拜謝去後,曹操又寫《表劉琮令》上奏朝廷。


    《表劉琮令》說:“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後服先強,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劉鎮南久用其民矣。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誌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蔑萬裏之業,忽三軍之眾,篤中正之體,敦令名之譽,上耀先君之遺塵,下圖不朽之餘祚;鮑永之棄並州,竇融之離五郡,未足以喻也。雖封列侯一州之位,猶恨此寵未副其人;而比有箋求還州。監史雖尊,秩祿未優。今聽所執,表琮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


    荀攸見曹操對劉琮讚賞有加,文中稱讚劉琮“心高誌潔、智深慮廣,明大義、識大體,寧願放手重兵和父親的基業,顧全大局,實在是難能可貴。”還說雖然封侯,做了主管一州的刺史,但仍不足以表彰其功,還將進一步將其升遷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對曹操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甚為崇仰:“丞相胸如大海,肚可撐船。如此胸襟,何愁天下不統?隻是蔡瑁、王允乃諂佞之徒,丞相為何加封顯爵,還要都督水軍?”


    曹操笑說:“吾豈不識人!隻是我們北方軍士,不習水戰,姑且權用此二人,事成之後,別有理會。”


    荀攸又說:“劉備得徐庶,挫傷我軍;今得孔明,兩次火燒我軍,不可小覷。不如仿效召元直之計,搜尋孔明家眷,厚待為質,以召孔明。”


    曹操從其言,即派於禁往隆中搜尋諸葛亮妻小,然卻不知去向。


    原來諸葛亮在樊城時已經密使人知會諸葛均遷往三江內隱蔽。


    曹操無奈,不禁嗟歎:“若郭奉孝在,尚可與孔明對謀。”正是:眼見對方得奇才,感傷己方失神算。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實話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木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木峰並收藏實話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