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眼見如此,湯宗急忙開口阻止。
朱棣看向他,“湯宗,你還有什麽話要說?”
“皇上,漢王遇刺之事臣不曾參與,但奉天殿刺駕一案是臣主查,臣現在雖然拿不出切實證據證明此案非周洪宗與耿璿所為,但就目前的線索,臣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件案子背後另有主謀!”
朱棣眯眼,神色中透露著滿滿的不信任,“湯宗,黃淮當初舉薦你,也是為今日吧?”
湯宗一驚,他知道,朱棣這句話一出口,就代表現在已經不是如何保住太子的問題了,而是他自己如何自保的問題。
轉頭看向一臉洋洋得意的胡廣,湯宗心中惱怒,他方才的三言兩語成功讓皇上做出了決定,也將湯宗帶進了死胡同。
回頭過,重新看向朱棣,湯宗臉色決然,“皇上,七月二十六,皇上將刺駕案審查一事交給微臣,今天是八月二十三,距離一月查案時限還有三日,臣是此案的主查,臣到現在並沒有上稟此案已結,還請皇上容臣繼續深查。”
拿不出切實證據證明自己所言,他沒有其他辦法,隻能將自己逼向牆角。
“深查?”朱棣臉上依舊寫滿不信任。
湯宗立刻道,“皇上,倘若三日後的八月二十六,臣還未查到真凶,甘受皇上革職降罪。”
“革職降罪”是湯宗一個月前受命查案時,對朱棣的承諾。
朱棣看著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湯宗在有意拖延時間,但這番說辭讓他還真有些找不到理由拒絕,查案時限未至,紀綱歸紀綱,湯宗的確並沒有向自己稟告結案。
而且他也說了,未查到真凶,甘願革職降罪,這倒是應了他現在的心思,免得到時在朝堂上落下一個革職查辦有功之臣的話柄。
“好,三日就三日,朕便等你三日。”朱棣最終同意了湯宗的要求。
湯宗俯首,“臣多謝皇上。”
挺起身子,“皇上,漢王遇刺一案與刺駕案頗有聯係,臣一道請查。”
他要將漢王遇刺一案一道審查,這為太子脫罪的心思就很是明顯了,胡廣立刻道,“皇上,漢王遇刺的案子凶手、人證俱在,臣認為湯大人沒有必要親自審查。”
其實這話不需要胡廣說,朱棣自己心裏也很清楚,漢王遇刺的案子直接關乎太子,湯宗顯然是想要維護太子的,奉天殿刺駕的案子由著你接著查也就罷了,這個案子豈能再給你?那後麵的結果豈不都由你說了算?
於是對湯宗道,“奉天殿刺駕的案子朕允許你繼續查,但漢王遇刺案還由錦衣衛負責,你就不要過問了。”
湯宗皺眉,卻也不能不答應,“臣遵命。”
但想了想又不願放棄,此時牽扯甚大,他必須盡量爭取,於是直視朱棣,大著膽子道,“皇上,臣請將刺駕案一幹要犯提由大理寺關押。”
這次都不用胡廣出言了,朱棣直接拒絕,語氣都顯得有些不耐煩,“就關在北鎮撫司詔獄,你該審就審,休要再言!”
湯宗無奈,“是,皇上。”
朱棣看他一眼,“湯宗,你下去吧,三日後給朕回稟。”
“是。”湯宗心有不甘,今日的麵聖可稱不上如意,但也是沒有辦法之事,磕頭行禮,起身退出。
黃儼見他離開,問朱棣道,“主子,敢問紀指揮使是否還要奴婢傳喚?”
“不必了,讓他看好一幹人犯,再出紕漏,朕拿他是問!”
“是,主子。”
朱棣想了想,又吩咐黃儼和胡廣,“今日百官的奏疏裏,但有前朝舊臣為太子或者漢王說話者,按擾亂朝綱、危言社稷論罪,豐城侯李彬,狂言悖語,諷喻本朝,削去封爵,貶為觀海衛指揮使,內閣擬旨,錦衣衛處置。”
黃儼聞言,與胡廣對視一眼,“是,主子。”
他們知道,朱棣這是要對今日的群臣爭辯做一個處置了,好在他並沒有追究所有狂言之人的責任。
降罪前朝舊臣裏擅言太子廢立的人,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並沒有打算就放過你們這些舊臣,隻是全部降罪未免有些難以服眾,惹來閑語,就如湯宗在奉天殿裏說的,都是大明之臣,何必要區分什麽當朝之臣,前朝舊臣?那就拿下你們中為太子或者漢王說話者,這個檔口還擅言太子廢立之事,不管你們是什麽樣的出發點,在我朱棣這裏,統統認為就是想要借此事立功自保,心懷叵測,拿下也說得過去。
而對於李彬,那就更不用說了,所有人都在借唐朝隱喻本朝,唯獨你如此出彩,不罰你去福建看海捕魚實在說不過去,張輔多番向群臣解釋為他脫罪也是不行!
這番處置更像是一個警告,太子廢立之事是我朱棣說了算,你們就別跟著風言風語瞎嚷嚷了,朝上朝下都給我悄悄的。
“主子,今日的奏疏裏,光祿大夫上奏言稱應廢黜太子,立漢王為繼。”黃儼道。
“哦?”朱棣驚訝,隨即冷哼一聲,“他這是想再搏一朝榮華。”
光祿大夫指的是李景隆,靖難之役中被建文帝拜為大將軍,征討朱棣,可惜連番慘敗,喪師數十萬,建文帝也算看透了他的能耐,將其召回,頂著滿朝眾臣的請殺,隻是將其削爵貶官,沒想到這家夥居然在朱棣兵臨城下時,打開了金川門,徹底將建文朝葬送。
後來朱棣封功賜爵,直言他是靖難第一功臣,每每上朝都是位列第一位,這倒也說的過去,沒有他屢屢大敗,損兵折將,還打開了金川門,迎北軍入城,朱棣能不能得天下,還真是說不好。
隻是這家夥臉皮賊厚,屢屢以大功之臣自居,惹得邱福、朱能等人深以為惡,一個敗軍之將神氣什麽!於是屢次向朱棣進言不願與此等小人同朝,當時的禮部尚書趁機說他行不軌之事,朱棣也借機將他留爵圈禁家中,以至今日。
但這個李景隆雖然蠢,但建文帝不殺他,朱棣也不殺他,也是因為他身上有個護身符,他是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而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唯一的兒子,朱元璋有三個兄長兩個姐姐,但最後活著與朱元璋相認的卻沒有一個,隻有一個侄子朱文正,以及這個外甥李文忠。
也許是久經磨難,朱元璋極重親情,對這兩個侄子外甥極為看重,以至後來朱文正對封賞不滿,投靠了張士誠,朱元璋也沒有殺他,而是囚禁致死。
有了這層關係,朱棣和朱允炆還真有所顧忌,畢竟太祖爺的兄弟親人就沒幾個,李景隆還真是不太好死。
“削去功勳爵位,依千戶俸祿供養。”朱棣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
朱棣看向他,“湯宗,你還有什麽話要說?”
“皇上,漢王遇刺之事臣不曾參與,但奉天殿刺駕一案是臣主查,臣現在雖然拿不出切實證據證明此案非周洪宗與耿璿所為,但就目前的線索,臣相信自己的直覺,這件案子背後另有主謀!”
朱棣眯眼,神色中透露著滿滿的不信任,“湯宗,黃淮當初舉薦你,也是為今日吧?”
湯宗一驚,他知道,朱棣這句話一出口,就代表現在已經不是如何保住太子的問題了,而是他自己如何自保的問題。
轉頭看向一臉洋洋得意的胡廣,湯宗心中惱怒,他方才的三言兩語成功讓皇上做出了決定,也將湯宗帶進了死胡同。
回頭過,重新看向朱棣,湯宗臉色決然,“皇上,七月二十六,皇上將刺駕案審查一事交給微臣,今天是八月二十三,距離一月查案時限還有三日,臣是此案的主查,臣到現在並沒有上稟此案已結,還請皇上容臣繼續深查。”
拿不出切實證據證明自己所言,他沒有其他辦法,隻能將自己逼向牆角。
“深查?”朱棣臉上依舊寫滿不信任。
湯宗立刻道,“皇上,倘若三日後的八月二十六,臣還未查到真凶,甘受皇上革職降罪。”
“革職降罪”是湯宗一個月前受命查案時,對朱棣的承諾。
朱棣看著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湯宗在有意拖延時間,但這番說辭讓他還真有些找不到理由拒絕,查案時限未至,紀綱歸紀綱,湯宗的確並沒有向自己稟告結案。
而且他也說了,未查到真凶,甘願革職降罪,這倒是應了他現在的心思,免得到時在朝堂上落下一個革職查辦有功之臣的話柄。
“好,三日就三日,朕便等你三日。”朱棣最終同意了湯宗的要求。
湯宗俯首,“臣多謝皇上。”
挺起身子,“皇上,漢王遇刺一案與刺駕案頗有聯係,臣一道請查。”
他要將漢王遇刺一案一道審查,這為太子脫罪的心思就很是明顯了,胡廣立刻道,“皇上,漢王遇刺的案子凶手、人證俱在,臣認為湯大人沒有必要親自審查。”
其實這話不需要胡廣說,朱棣自己心裏也很清楚,漢王遇刺的案子直接關乎太子,湯宗顯然是想要維護太子的,奉天殿刺駕的案子由著你接著查也就罷了,這個案子豈能再給你?那後麵的結果豈不都由你說了算?
於是對湯宗道,“奉天殿刺駕的案子朕允許你繼續查,但漢王遇刺案還由錦衣衛負責,你就不要過問了。”
湯宗皺眉,卻也不能不答應,“臣遵命。”
但想了想又不願放棄,此時牽扯甚大,他必須盡量爭取,於是直視朱棣,大著膽子道,“皇上,臣請將刺駕案一幹要犯提由大理寺關押。”
這次都不用胡廣出言了,朱棣直接拒絕,語氣都顯得有些不耐煩,“就關在北鎮撫司詔獄,你該審就審,休要再言!”
湯宗無奈,“是,皇上。”
朱棣看他一眼,“湯宗,你下去吧,三日後給朕回稟。”
“是。”湯宗心有不甘,今日的麵聖可稱不上如意,但也是沒有辦法之事,磕頭行禮,起身退出。
黃儼見他離開,問朱棣道,“主子,敢問紀指揮使是否還要奴婢傳喚?”
“不必了,讓他看好一幹人犯,再出紕漏,朕拿他是問!”
“是,主子。”
朱棣想了想,又吩咐黃儼和胡廣,“今日百官的奏疏裏,但有前朝舊臣為太子或者漢王說話者,按擾亂朝綱、危言社稷論罪,豐城侯李彬,狂言悖語,諷喻本朝,削去封爵,貶為觀海衛指揮使,內閣擬旨,錦衣衛處置。”
黃儼聞言,與胡廣對視一眼,“是,主子。”
他們知道,朱棣這是要對今日的群臣爭辯做一個處置了,好在他並沒有追究所有狂言之人的責任。
降罪前朝舊臣裏擅言太子廢立的人,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並沒有打算就放過你們這些舊臣,隻是全部降罪未免有些難以服眾,惹來閑語,就如湯宗在奉天殿裏說的,都是大明之臣,何必要區分什麽當朝之臣,前朝舊臣?那就拿下你們中為太子或者漢王說話者,這個檔口還擅言太子廢立之事,不管你們是什麽樣的出發點,在我朱棣這裏,統統認為就是想要借此事立功自保,心懷叵測,拿下也說得過去。
而對於李彬,那就更不用說了,所有人都在借唐朝隱喻本朝,唯獨你如此出彩,不罰你去福建看海捕魚實在說不過去,張輔多番向群臣解釋為他脫罪也是不行!
這番處置更像是一個警告,太子廢立之事是我朱棣說了算,你們就別跟著風言風語瞎嚷嚷了,朝上朝下都給我悄悄的。
“主子,今日的奏疏裏,光祿大夫上奏言稱應廢黜太子,立漢王為繼。”黃儼道。
“哦?”朱棣驚訝,隨即冷哼一聲,“他這是想再搏一朝榮華。”
光祿大夫指的是李景隆,靖難之役中被建文帝拜為大將軍,征討朱棣,可惜連番慘敗,喪師數十萬,建文帝也算看透了他的能耐,將其召回,頂著滿朝眾臣的請殺,隻是將其削爵貶官,沒想到這家夥居然在朱棣兵臨城下時,打開了金川門,徹底將建文朝葬送。
後來朱棣封功賜爵,直言他是靖難第一功臣,每每上朝都是位列第一位,這倒也說的過去,沒有他屢屢大敗,損兵折將,還打開了金川門,迎北軍入城,朱棣能不能得天下,還真是說不好。
隻是這家夥臉皮賊厚,屢屢以大功之臣自居,惹得邱福、朱能等人深以為惡,一個敗軍之將神氣什麽!於是屢次向朱棣進言不願與此等小人同朝,當時的禮部尚書趁機說他行不軌之事,朱棣也借機將他留爵圈禁家中,以至今日。
但這個李景隆雖然蠢,但建文帝不殺他,朱棣也不殺他,也是因為他身上有個護身符,他是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而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唯一的兒子,朱元璋有三個兄長兩個姐姐,但最後活著與朱元璋相認的卻沒有一個,隻有一個侄子朱文正,以及這個外甥李文忠。
也許是久經磨難,朱元璋極重親情,對這兩個侄子外甥極為看重,以至後來朱文正對封賞不滿,投靠了張士誠,朱元璋也沒有殺他,而是囚禁致死。
有了這層關係,朱棣和朱允炆還真有所顧忌,畢竟太祖爺的兄弟親人就沒幾個,李景隆還真是不太好死。
“削去功勳爵位,依千戶俸祿供養。”朱棣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