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妃之事進行的很順利,一月之間宮中便多了兩位貴妃,一位貴嬪,分別是永昌侯鄭灼次女、輔國公岑法嫡孫女、安陽明家家主明嵩之女。
王怡心知這是當前最佳選擇,縱使滿心不願,卻還是盡心盡力的幫著操持完了所有禮節。
趁著大家一團和氣之時,崔明也把自己的諸多心腹給安排在了關鍵位置上,既籌了他們從龍之功,也讓自己能對朝政有更多的掌控權。
其中,李皓那便宜大舅王堃被封為戶部尚書,張允被封為兵部尚書。
另外,李皓雖然當上了太子,但終究年紀還小,再加上崔明心知王怡心中苦悶,就讓李皓暫時留在宮中撫養。
不過該有的教育工作卻是要開始了,這方麵崔明也是想到了前頭。
一次性把東宮三少給配齊了,任命吏部尚書晏敘為太子少師,教授儒家經典;安定侯儲樊任太子少傅,教授太子武功騎射;武威將軍公冶固為太子少保,則起到保護安全的作用。
這樣一是可以為李皓保駕護航,二來也是籠絡他們,畢竟太子都是他們教的,日後家族前程自然不言而喻。
這時的崔明是真的把王怡母子看的很重,願意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兩人。
把國內事務安撫好了,接下來並是要應對安國可能的襲擊,崔明令永昌侯鄭灼領兵五萬,前往邊境抵禦。
這一戰最終隻是小範圍交手了幾次,安帝見宿國應對得宜,自己占不到便宜就自行退兵了。
崔明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之後數載時間,安國雖是有挑釁邊關,但卻並未再發生大規模戰事。
因此宿國迎來了一段平靜時光,抓住這個機會,崔明逐漸收攏了皇權。
不過地方大族的存在是固症,即使到崔明再怎麽做,宿國依然是皇權不下鄉的狀態。
而李皓這邊,在跟著晏敘的學習中,也逐漸對宿國的行政體係有了係統認識。
這是是一種混雜了很多朝代的體係,中樞很像明朝前期,有內閣參預機務,是皇帝近臣,但實際權力不大;六部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另外還有禦史台、宗正寺、國子監、光祿寺等諸多衙門,分管其餘諸事。
地方上則是又是另外一套,因為國土麵積本來就不大,所以並沒有形成省、府、縣三級,而是隻有府、縣兩級,另外還有作為補充直隸州,專用於統治人口多,事務雜繁的地方,直屬於都城。
全國上下共有五個直隸州,二十三個府,九十五個縣,共五十餘萬戶,三百一十餘萬人口。
在軍事上,宿國施行的是募兵製,有京軍和地方軍兩大部分,京軍為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大致有十萬人。
地方兵馬則是以護衛地方安全,平常承擔的更多是剿匪和鎮壓地方小規模叛亂的作用,大致也有十餘萬人。
不過宿國兵馬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身處南方,自身沒有養馬之地,隻能通過貿易來找人買馬。
因此成編製的騎兵隻有京軍才有,而且數量還隻有可憐的五千。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逆風翻盤,達成係統要的大一統,自然就必須從步軍中下手。
隻是李皓這年紀還小,又一直在宮中居住,偶爾休息時出宮也隻能在王欽的帶領下,在都城裏麵轉轉,能做的事情不多。
隻能是想辦法做些技術籌備,比如提前研發一下火器,為未來打造火器營做準備。
反正以李皓身份,開口找王家要幾個工匠,王家也不可能不給,甚至還會挑最好的給送過來。
說起來這個世界已經有雷火彈這種東西了,火藥自然不會是什麽稀罕物,而且李皓有在之前幾個世界改進好的配方,因此這事並不急。
更多需要提前安排的,是對於銅鐵鑄造工藝上的改進,和對燧石的應用,這個李皓隻知道大致方向,還得工匠來實現出來。
好在李皓時間也夠,尤其是這個世界還存在墨家傳人這種bug級別的存在,想來等李皓能掌軍的時候,直接用上燧發槍和火炮還是沒問題。
當然,在李皓忙著這些的時候,對於武功內力的修煉也是不曾斷過,畢竟這個世界飛來飛去的高手還是有不少的。
不過李皓並沒有學儲樊教的,而是繼續練起了揚州慢,畢竟這玩意自帶解毒治傷效果。
曆經兩世,李皓可以說已經能把它的功效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且蓮花樓的武力值可比一念關山高的多,自然沒有換的必要。
就這樣,李皓一路長到了十五歲,按例在這個時間,李皓已經可以入主東宮了。
為了能夠順利實施,李皓必須先得爭取到王怡的支持。
當然直接過來肯定不行,因此李皓先找了這些年暗中依附過來的大臣,在朝堂上露了點風聲。
隨後便來到正陽宮,找王怡試探下口風。
進門先逗弄了下已經三歲的皇妹,結果一不小心把人給弄哭了,趕緊交給了宮女來哄。
此舉讓王怡沒好氣道:“你這麽大人了,沒事逗姝兒幹嘛?”
李皓隻能舔臉笑道:“兒子又不是故意的,這不是看小姝可愛,想陪著她玩嘛?”
王怡拿著李皓也是無奈,隻說道:“你啊,一天天的沒個正形,聽說最近你經常出宮,往你舅父家去。”
李皓回道:“是有這麽回事,這不是舅父從大漠買回來一頭寶馬,讓我過去看看。
不過我可沒因此耽誤功課,不信您去問晏先生他們。”
王怡輕做回椅子上,回道:“這我自然知道,否則早就派人把你給拉回來了,還能讓你出宮去。
不過你也別去的太勤快了,你是太子,和外戚接觸過密終究容易落人口實。”
李皓回道:“好,兒子知道了,下次一定注意,另外兒子這次過來,是有一件事想問母親,關於朝堂上最新讓我入主東宮的事。”
結果王怡回道:“此事尚不著急,正好最近我也在和你父皇商量,打算幫你選位合適的太子妃。
你就在宮中再待兩年,等大婚之後,再去東宮吧,這樣你身邊有人照顧,我也能放心。”
對於要成婚的事情,李皓其實有所預期,也沒什麽想法,畢竟王室貴胄十五六歲,也是到了適婚年齡。
而且一念關山中出彩的那幾位,楊盈和初月年紀比李皓還小,也沒到出嫁年紀。
任如意和蕭妍倒是年紀相仿,可這兩人又都是異國之人,而且又非皇室子孫,能用聯姻的名義來求取。
就算李皓想娶為正妃,朝中之人也不會答應,李皓現在羽翼未滿,還不適合跳出來。
所以對於具體人選,李皓也沒什麽想法,反正想必王怡也不會挑個差的給自己兒子,
隻是對於要晚兩年離宮,就有點不能接受,這會耽誤多大的事。
但李皓並沒有直接就跳出來爭辯,畢竟在這事上,自己直接冒頭不太好。
因為不管自己怎麽勸,都容易讓王怡覺得,是自己不想在她身邊待著了。
陪著王怡吃了晚膳,李皓就先回去了,然後便派了身邊的太監陳喜出宮了一趟,讓王堃去幫著做下工作。
陳喜是李皓當太子後不久,親自選出來的,這些年一直跟在李皓身邊幫著辦事。
為此,還被李皓找借口給了一門在蓮花樓世界,太監合適練的武功,讓他能有護身之力。
王堃得了信後,欣然的接受了這個任務,第二天便遞了帖子入宮,入宮求見王怡。
在見麵後,王堃先是聊了家事,然後才繞到正題上,同時也闡述了理由。
“宮裏人事複雜,太子如今已經到了該成親的年紀,留在宮中難免容易被人算計。
如今不比當初,雖然陛下對妹妹你和太子依然愛護有加,可鄭貴妃誕下的三皇子,我記得也已經五歲了吧。
誰能保證,會不會有人妄生貪念,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啊。”
這話讓王怡麵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也讓她想起了當初的夫妻恩愛,卻終究被軟玉溫香給磋磨掉了許多。
現在的崔明,對她依舊恩寵有加,可終究不負當年情深。
王堃也注意到了這點,隨即補充道:“太子聰慧明理,陛下素來讚賞有加,想來隻要能入主東宮,必然能有開府參政之權。
到時再有諸多東宮屬官支持,太子的地位才能更加穩固,自古以來,可少有廢太子得以善終之人。”
王怡聞言猛的抬頭直視王堃,說道:“今天是顥兒讓你來的吧,他是不是察覺到了什麽。”
王堃沒有否認,隻是說道:“還是那句話,防人之心不可無,再做打算總是沒問題的。”
王怡長歎了口氣,隨即說道:“好,這事我會在適當時候,在陛下麵前提起,隻不過光是我說恐怕還不夠。”
王堃回道:“放心,外朝有我們在,肯定會把事情給辦好的。”
事情圓滿辦成,王堃便派人傳信給陳喜,代為給李皓傳話。
陳喜得到消息,便來向李皓報喜。
李皓聽後笑道:“事情能辦自然好,不過隻怕我難免得挨母後一頓教訓的,走,咱們去正陽宮吧。”
王怡心知這是當前最佳選擇,縱使滿心不願,卻還是盡心盡力的幫著操持完了所有禮節。
趁著大家一團和氣之時,崔明也把自己的諸多心腹給安排在了關鍵位置上,既籌了他們從龍之功,也讓自己能對朝政有更多的掌控權。
其中,李皓那便宜大舅王堃被封為戶部尚書,張允被封為兵部尚書。
另外,李皓雖然當上了太子,但終究年紀還小,再加上崔明心知王怡心中苦悶,就讓李皓暫時留在宮中撫養。
不過該有的教育工作卻是要開始了,這方麵崔明也是想到了前頭。
一次性把東宮三少給配齊了,任命吏部尚書晏敘為太子少師,教授儒家經典;安定侯儲樊任太子少傅,教授太子武功騎射;武威將軍公冶固為太子少保,則起到保護安全的作用。
這樣一是可以為李皓保駕護航,二來也是籠絡他們,畢竟太子都是他們教的,日後家族前程自然不言而喻。
這時的崔明是真的把王怡母子看的很重,願意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兩人。
把國內事務安撫好了,接下來並是要應對安國可能的襲擊,崔明令永昌侯鄭灼領兵五萬,前往邊境抵禦。
這一戰最終隻是小範圍交手了幾次,安帝見宿國應對得宜,自己占不到便宜就自行退兵了。
崔明的能力還是不錯的,之後數載時間,安國雖是有挑釁邊關,但卻並未再發生大規模戰事。
因此宿國迎來了一段平靜時光,抓住這個機會,崔明逐漸收攏了皇權。
不過地方大族的存在是固症,即使到崔明再怎麽做,宿國依然是皇權不下鄉的狀態。
而李皓這邊,在跟著晏敘的學習中,也逐漸對宿國的行政體係有了係統認識。
這是是一種混雜了很多朝代的體係,中樞很像明朝前期,有內閣參預機務,是皇帝近臣,但實際權力不大;六部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另外還有禦史台、宗正寺、國子監、光祿寺等諸多衙門,分管其餘諸事。
地方上則是又是另外一套,因為國土麵積本來就不大,所以並沒有形成省、府、縣三級,而是隻有府、縣兩級,另外還有作為補充直隸州,專用於統治人口多,事務雜繁的地方,直屬於都城。
全國上下共有五個直隸州,二十三個府,九十五個縣,共五十餘萬戶,三百一十餘萬人口。
在軍事上,宿國施行的是募兵製,有京軍和地方軍兩大部分,京軍為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大致有十萬人。
地方兵馬則是以護衛地方安全,平常承擔的更多是剿匪和鎮壓地方小規模叛亂的作用,大致也有十餘萬人。
不過宿國兵馬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身處南方,自身沒有養馬之地,隻能通過貿易來找人買馬。
因此成編製的騎兵隻有京軍才有,而且數量還隻有可憐的五千。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逆風翻盤,達成係統要的大一統,自然就必須從步軍中下手。
隻是李皓這年紀還小,又一直在宮中居住,偶爾休息時出宮也隻能在王欽的帶領下,在都城裏麵轉轉,能做的事情不多。
隻能是想辦法做些技術籌備,比如提前研發一下火器,為未來打造火器營做準備。
反正以李皓身份,開口找王家要幾個工匠,王家也不可能不給,甚至還會挑最好的給送過來。
說起來這個世界已經有雷火彈這種東西了,火藥自然不會是什麽稀罕物,而且李皓有在之前幾個世界改進好的配方,因此這事並不急。
更多需要提前安排的,是對於銅鐵鑄造工藝上的改進,和對燧石的應用,這個李皓隻知道大致方向,還得工匠來實現出來。
好在李皓時間也夠,尤其是這個世界還存在墨家傳人這種bug級別的存在,想來等李皓能掌軍的時候,直接用上燧發槍和火炮還是沒問題。
當然,在李皓忙著這些的時候,對於武功內力的修煉也是不曾斷過,畢竟這個世界飛來飛去的高手還是有不少的。
不過李皓並沒有學儲樊教的,而是繼續練起了揚州慢,畢竟這玩意自帶解毒治傷效果。
曆經兩世,李皓可以說已經能把它的功效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且蓮花樓的武力值可比一念關山高的多,自然沒有換的必要。
就這樣,李皓一路長到了十五歲,按例在這個時間,李皓已經可以入主東宮了。
為了能夠順利實施,李皓必須先得爭取到王怡的支持。
當然直接過來肯定不行,因此李皓先找了這些年暗中依附過來的大臣,在朝堂上露了點風聲。
隨後便來到正陽宮,找王怡試探下口風。
進門先逗弄了下已經三歲的皇妹,結果一不小心把人給弄哭了,趕緊交給了宮女來哄。
此舉讓王怡沒好氣道:“你這麽大人了,沒事逗姝兒幹嘛?”
李皓隻能舔臉笑道:“兒子又不是故意的,這不是看小姝可愛,想陪著她玩嘛?”
王怡拿著李皓也是無奈,隻說道:“你啊,一天天的沒個正形,聽說最近你經常出宮,往你舅父家去。”
李皓回道:“是有這麽回事,這不是舅父從大漠買回來一頭寶馬,讓我過去看看。
不過我可沒因此耽誤功課,不信您去問晏先生他們。”
王怡輕做回椅子上,回道:“這我自然知道,否則早就派人把你給拉回來了,還能讓你出宮去。
不過你也別去的太勤快了,你是太子,和外戚接觸過密終究容易落人口實。”
李皓回道:“好,兒子知道了,下次一定注意,另外兒子這次過來,是有一件事想問母親,關於朝堂上最新讓我入主東宮的事。”
結果王怡回道:“此事尚不著急,正好最近我也在和你父皇商量,打算幫你選位合適的太子妃。
你就在宮中再待兩年,等大婚之後,再去東宮吧,這樣你身邊有人照顧,我也能放心。”
對於要成婚的事情,李皓其實有所預期,也沒什麽想法,畢竟王室貴胄十五六歲,也是到了適婚年齡。
而且一念關山中出彩的那幾位,楊盈和初月年紀比李皓還小,也沒到出嫁年紀。
任如意和蕭妍倒是年紀相仿,可這兩人又都是異國之人,而且又非皇室子孫,能用聯姻的名義來求取。
就算李皓想娶為正妃,朝中之人也不會答應,李皓現在羽翼未滿,還不適合跳出來。
所以對於具體人選,李皓也沒什麽想法,反正想必王怡也不會挑個差的給自己兒子,
隻是對於要晚兩年離宮,就有點不能接受,這會耽誤多大的事。
但李皓並沒有直接就跳出來爭辯,畢竟在這事上,自己直接冒頭不太好。
因為不管自己怎麽勸,都容易讓王怡覺得,是自己不想在她身邊待著了。
陪著王怡吃了晚膳,李皓就先回去了,然後便派了身邊的太監陳喜出宮了一趟,讓王堃去幫著做下工作。
陳喜是李皓當太子後不久,親自選出來的,這些年一直跟在李皓身邊幫著辦事。
為此,還被李皓找借口給了一門在蓮花樓世界,太監合適練的武功,讓他能有護身之力。
王堃得了信後,欣然的接受了這個任務,第二天便遞了帖子入宮,入宮求見王怡。
在見麵後,王堃先是聊了家事,然後才繞到正題上,同時也闡述了理由。
“宮裏人事複雜,太子如今已經到了該成親的年紀,留在宮中難免容易被人算計。
如今不比當初,雖然陛下對妹妹你和太子依然愛護有加,可鄭貴妃誕下的三皇子,我記得也已經五歲了吧。
誰能保證,會不會有人妄生貪念,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啊。”
這話讓王怡麵色一下子難看了起來,也讓她想起了當初的夫妻恩愛,卻終究被軟玉溫香給磋磨掉了許多。
現在的崔明,對她依舊恩寵有加,可終究不負當年情深。
王堃也注意到了這點,隨即補充道:“太子聰慧明理,陛下素來讚賞有加,想來隻要能入主東宮,必然能有開府參政之權。
到時再有諸多東宮屬官支持,太子的地位才能更加穩固,自古以來,可少有廢太子得以善終之人。”
王怡聞言猛的抬頭直視王堃,說道:“今天是顥兒讓你來的吧,他是不是察覺到了什麽。”
王堃沒有否認,隻是說道:“還是那句話,防人之心不可無,再做打算總是沒問題的。”
王怡長歎了口氣,隨即說道:“好,這事我會在適當時候,在陛下麵前提起,隻不過光是我說恐怕還不夠。”
王堃回道:“放心,外朝有我們在,肯定會把事情給辦好的。”
事情圓滿辦成,王堃便派人傳信給陳喜,代為給李皓傳話。
陳喜得到消息,便來向李皓報喜。
李皓聽後笑道:“事情能辦自然好,不過隻怕我難免得挨母後一頓教訓的,走,咱們去正陽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