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有好幾個姚樓和姚莊:南姚樓,東北姚樓,葡萄架姚樓,大義奚閣姚樓,城北大姚莊,牌坊姚莊。城角姚樓在巨野城東南,離縣城二裏半地,那裏出了不少當官的。
以前,巨野有個順口溜:
堌堆廟兩頭尖,
往前走走是東關;
東關好宰羊,
往前再走萬家堂;
萬家堂好剝牛,
往前再走姚家樓;
姚家樓頂子多,
往前再走糞箕子窩。
清朝官帽上都有個大頂子,姚樓頂子多到啥程度?光是七品以上大印,城角姚樓有三十二塊。明清時候,姚家當過七品以上官的有一百多位,文官當過翰林,武將當過統領。
過了城角姚樓,前麵就是種地的人家。種地的人家,哪家都有幾個糞箕子。人們扛糞箕子出去,看見糞撿糞,看見柴火撿柴火,很少扛著空糞箕子回家的。南鄉莊裏,編糞箕子賣的人家也多。
姚家始祖叫姚清。元末明初,巨野遭水災,水好幾丈深,沒剩啥人,官府從外省遷民,遷民多數是山西洪洞人。姚清從河南陝州遷來,他挑著挑子,先在老莊落腳,老莊那時候四外長茅草,兔子不拉屎。
姚清有個手藝,他會鋦盆鋦碗鋦大缸。幹這行的,在俺那兒叫小咕嚕子。冬天沒農活兒了,他挑起小咕嚕挑子往南走,就串南邊幾個莊,一天來回兩趟。走得時間長了,茅草窠裏走出一條小道,明晃晃的。
這天,吃完早飯,姚清挑著挑子出門,在小道上踢到個東西,低頭一看,是個紅綢子布包。他想:裏邊準是值錢東西,丟東西的準著急。那天,他哪兒都沒去,就在小道上等。
眼瞅著太陽要落山了,來了一個老頭,一邊走道,一邊東瞅西看。
姚清問:“你找啥?”
來人說:“俺找包。”
姚清把紅包從懷裏掏出來:“是這個吧?”來人說:“是。”
姚清把紅包還給人家:“你咋才來呀?俺在這兒等你一天了。”
來人說:“一看你就是個忠厚人。俺是看風水的,沒啥送你,幫你看個墳塋地吧。”他四下看了看,“等你百年之後,拾紅包的地方,就是你的座位,千萬記著。”
老頭說完走了,姚清在這個地方做了記號。
兒子從義、從善長大以後,姚清跟他們說了這個事:“等爹死後,就把爹埋到那裏。”
孩子們問:“爹,那個紅包裏包的啥東西?”
姚清說:“不知道。哪能隨便看人家的東西?”
這塊地在城南老莊南邊,是傅家的地,傅家和姚家是表親。姚清跟傅家說了這事,傅家表弟說:“咱家地多,這塊地就送給你吧。”
姚清死後,孩子們把他埋在拾紅綢子布包的地方,從那以後,姚家人旺家起。
這是姚家祖輩留下的傳說。也有人問,這是真的嗎?傳說傳說,越傳越多;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
從善當兵,在河北任丘落腳。城角姚家都是從義的後人。
姚家第三世有景方、景原,他倆各生三子。長支遇、恭、賜,是前門三支;二支讓、泰、文,是後門三支。各支都人丁興旺。姚家重耕讀,從四世祖恭爺當河南獲嘉縣令,後輩當官的越來越多。
人口多了,姚家在祖林南邊蓋起房子,越蓋越多。那地方後來叫姚樓,現在叫城角姚樓。
城角姚樓姚氏先塋。姚繼平攝。
姚家做官的越來越多,姚家祖林越建越好,占了一頃多地。有個石馬林,石碑很多,還有石頭供桌、石凳,兩個石馬,兩個石虎,兩個石羊,光這些東西就占了二畝多地。
姚樓這邊還有“旗杆家子”。這支子人裏出了大官,有了功名,皇帝賜了一塊匾。他們蓋起瓦門樓子,把皇帝賜的匾掛到門樓上,光門枕就半米高。他們還把旗杆立在家廟外麵,旗杆座個頭大,用四塊大石頭砌的。
上邊還賜給姚家上馬台和下馬台。那兩塊石頭往那兒一擱不要緊,到了這地方,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你得規規矩矩往姚家走。
姚家十四世裏有個姚學瑛,十四歲到順義縣當知縣。他們哥七個,他排行老五,長得黑,外號“五黑子”。
老百姓打官司到了縣衙,姚學瑛上堂問案,兩家各說各的理,他也問不明白,咋辦?打,各打五十大板。
很快,老百姓編出來順口溜:“五黑子有黑紅棍,光會打,不會問。”
他父親姚照遠是貴州貴西兵備道,不放心兒子,偷著過去私訪,聽到這些事,讓他回去上學,學了兩年。兩年後再做縣官,他會問案了。
問案之前,先下去調查,弄明白咋回事了,再上堂問案。自那以後,老百姓說他是“姚青天”。
姚學瑛當的最大官是山西巡撫。他跟和珅走得很近,是師生關係,和珅出事了,他受到牽連,逃到太行山,對外說他墜金死了。
上邊來人到了姚樓,讓馬在姚家宅院跑了一圈,圈裏麵的東西充公,成了官宅,姚樓有了“南官宅”。
姚學瑛逃到河南輝縣上八裏西門店,以前那裏亂,官司多。他去以後,很多事從中說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百姓就不打官司了。
縣官到那裏私訪後,給這個地方封了個名,叫和事庵。輝縣現在有姚姓兩千多人,都是姚學瑛的後代,那支子人過得很好。
姚家十六世裏有個奶奶,是前門三支四世祖賜爺的後人,丈夫叫體珩,後輩都叫她體珩奶奶。體珩奶奶長得好,是鄆城縣王老虎劉門大戶人家的閨女,不光治家有方,還會做買賣,她和體珩爺爺在巨野縣開醬菜廠、製香廠,還開了一個雜貨鋪。她在世的時候沒少置過戶(注:財產),在巨野置了四處宅子,在姚樓蓋了樓院一座、四合院一處。
2014年9月,薑淑梅(左)在巨野“上貨”。中為《根在山西》的故事提供者王啟明,右為《“姚半城”》的故事提供者之一姚樹正。艾苓攝。
來了要飯的,體珩奶奶不光送給人家吃的,看見衣裳壞了,她拿針線給人家縫補上。要是衣裳沒法縫了,她就送給人家一件。
過去講:人活七十古來稀,哪有幾個慶八十。體珩奶奶一八〇八年生,一八九五年走,活了八十七歲,見了五輩子人。她的五輩孫子叫念集,還跟她坐轎車子回過娘家哩。
體珩奶奶有四個兒子,到了孫子輩有八支子人,加上重孫子輩、太孫子輩,老老少少五六十口。
有一天吃完早飯,體珩奶奶大聲說:“今天都別出去了,你們都在家守著。”
晚輩不知道咋回事,也不敢問,都在家守著。
她跟媳婦說:“你們給俺梳頭吧。”
梳好頭,她說:“再給俺洗洗腳。”
洗完腳,她說:“把送老衣拿出來,給俺穿上。”
一個媳婦想說啥,喊了一聲娘,不敢說了。
體珩奶奶說:“聽俺的,給俺穿上。”
衣裳穿好了,靴子也穿上了,她照了照鏡子,整了整頭發,跟兒子說:“你們把靈床搭好。”
一個兒子想說啥,喊了一聲娘,也不敢說。
體珩奶奶說:“聽俺的。”
靈床搭好了,她說:“扶俺上去。”
上了靈床,躺好,她閉上眼睛說:“你們都哭吧。”
媳婦過來摸摸,老人家沒氣了,安安穩穩走了。
清朝的時候,巨野縣姚姓人多,有當官的,有做買賣的,姚家宅子占了多半個城,人說“姚半城”。巨野人還編了個順口溜:“姚難惹,魏難纏,得罪郭家罵半年。”姚家當官的多,魏家專門給人寫狀紙,郭家在衙門裏當差,遇到這三大姓都得小心點兒。哪個縣官到了巨野,都要先到城角姚樓拜訪。
光緒年間,南姚樓的姚舒密在朝廷做翰林,給皇帝當過老師,他跟城角姚家是同根同族。
有一回,姚舒密回到巨野,巨野縣官請姚舒密赴宴,也請了城角姚樓的知名人士——這個哥哥穿一身布衣。
縣官留出主位,請姚舒密坐上首,姚舒密說:“本家大哥在此,舒密怎敢上坐?我得坐下首。”
縣衙的人看見姚舒密坐下首,不知道咋回事,縣官說:“你看見了吧?這就是城角姚家。”
從那以後,縣衙裏的人對城角姚家更恭敬了。
姚家二十一世出了個不務正業的大少爺,他十六歲結婚,十七歲當爹。他爹去世以後,這位大少爺當家。
那時候,巨野是日本人的天下,大少爺在城裏管醬菜園,進城得拿“良民證”,看見日本人得鞠躬。這個大少爺愛擺譜,一步不想走,出門就騎驢。他給驢脖子上掛一串鈴鐺,一走路就叮當叮當響,神氣得很。他下館子帶著狗,先買饃喂狗,喂好狗,自己再點菜吃飯。
醬菜園掙的錢不夠他花,哪年他都賣地。
有一回,他讓胡子綁走,胡子管姚家要錢,那些錢得賣四十畝地。
人命關天,舍不得也得賣。
姚家的地還沒賣出去,他從胡子那裏就偷跑回來了。
掙的錢不夠花,他還回家偷糧食。他哄二妹幫他撐口袋,說:“你幫俺,俺進城給你買稀罕東西。”
二妹問:“啥東西?”
他說:“洋襪子。”
那時候,人人都沒啥稀罕東西,機器織的高裝襪子,就是稀罕東西了。
他偷走三布袋糧食,一雙襪子也沒買回來。
大少爺這麽一折騰,土改的時候,姚家這支子人就剩六十多畝地了,劃的成分是中農。
姚家的石馬林三次被盜,五十年代盜兩回,八十年代盜一回,石碑啥的都給拉走了,就剩兩個石馬。頭一回,姚鳴庭的墳子給挖開,不知道偷走了啥。一大早,姚家人到祖林上看,一床紅綢被子扔在外麵,紅綢子跟新的一樣。還有兩條蛇,一青一紅,讓人給殺了,扔在墳子外邊。往墳裏看,棺裏有水,明晃晃的。
八十年代那回,石馬林讓人大揭蓋了。
五年前,石馬林上的石馬讓人拉跑一個,剩下的這個埋在地下,光露個馬頭。
姚樓這邊的下馬台也讓人偷走,剩下的上馬台放到家門口,四外用水泥固定住。
現在,姚家祖林是巨野縣的文物保護單位。
“破四舊”的時候,姚家好些東西給毀了,姚家家廟也毀了。二〇〇九年冬天,姚氏宗祠在姚樓南邊建好。
清朝的時候,姚家就編了四本《姚氏家乘》,這幾年又編了第五本和第六本。
現如今,姚家後人天南地北都有,體珩奶奶的六代孫姚西凱,在台灣當過空軍少將哩。
以前,巨野有個順口溜:
堌堆廟兩頭尖,
往前走走是東關;
東關好宰羊,
往前再走萬家堂;
萬家堂好剝牛,
往前再走姚家樓;
姚家樓頂子多,
往前再走糞箕子窩。
清朝官帽上都有個大頂子,姚樓頂子多到啥程度?光是七品以上大印,城角姚樓有三十二塊。明清時候,姚家當過七品以上官的有一百多位,文官當過翰林,武將當過統領。
過了城角姚樓,前麵就是種地的人家。種地的人家,哪家都有幾個糞箕子。人們扛糞箕子出去,看見糞撿糞,看見柴火撿柴火,很少扛著空糞箕子回家的。南鄉莊裏,編糞箕子賣的人家也多。
姚家始祖叫姚清。元末明初,巨野遭水災,水好幾丈深,沒剩啥人,官府從外省遷民,遷民多數是山西洪洞人。姚清從河南陝州遷來,他挑著挑子,先在老莊落腳,老莊那時候四外長茅草,兔子不拉屎。
姚清有個手藝,他會鋦盆鋦碗鋦大缸。幹這行的,在俺那兒叫小咕嚕子。冬天沒農活兒了,他挑起小咕嚕挑子往南走,就串南邊幾個莊,一天來回兩趟。走得時間長了,茅草窠裏走出一條小道,明晃晃的。
這天,吃完早飯,姚清挑著挑子出門,在小道上踢到個東西,低頭一看,是個紅綢子布包。他想:裏邊準是值錢東西,丟東西的準著急。那天,他哪兒都沒去,就在小道上等。
眼瞅著太陽要落山了,來了一個老頭,一邊走道,一邊東瞅西看。
姚清問:“你找啥?”
來人說:“俺找包。”
姚清把紅包從懷裏掏出來:“是這個吧?”來人說:“是。”
姚清把紅包還給人家:“你咋才來呀?俺在這兒等你一天了。”
來人說:“一看你就是個忠厚人。俺是看風水的,沒啥送你,幫你看個墳塋地吧。”他四下看了看,“等你百年之後,拾紅包的地方,就是你的座位,千萬記著。”
老頭說完走了,姚清在這個地方做了記號。
兒子從義、從善長大以後,姚清跟他們說了這個事:“等爹死後,就把爹埋到那裏。”
孩子們問:“爹,那個紅包裏包的啥東西?”
姚清說:“不知道。哪能隨便看人家的東西?”
這塊地在城南老莊南邊,是傅家的地,傅家和姚家是表親。姚清跟傅家說了這事,傅家表弟說:“咱家地多,這塊地就送給你吧。”
姚清死後,孩子們把他埋在拾紅綢子布包的地方,從那以後,姚家人旺家起。
這是姚家祖輩留下的傳說。也有人問,這是真的嗎?傳說傳說,越傳越多;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
從善當兵,在河北任丘落腳。城角姚家都是從義的後人。
姚家第三世有景方、景原,他倆各生三子。長支遇、恭、賜,是前門三支;二支讓、泰、文,是後門三支。各支都人丁興旺。姚家重耕讀,從四世祖恭爺當河南獲嘉縣令,後輩當官的越來越多。
人口多了,姚家在祖林南邊蓋起房子,越蓋越多。那地方後來叫姚樓,現在叫城角姚樓。
城角姚樓姚氏先塋。姚繼平攝。
姚家做官的越來越多,姚家祖林越建越好,占了一頃多地。有個石馬林,石碑很多,還有石頭供桌、石凳,兩個石馬,兩個石虎,兩個石羊,光這些東西就占了二畝多地。
姚樓這邊還有“旗杆家子”。這支子人裏出了大官,有了功名,皇帝賜了一塊匾。他們蓋起瓦門樓子,把皇帝賜的匾掛到門樓上,光門枕就半米高。他們還把旗杆立在家廟外麵,旗杆座個頭大,用四塊大石頭砌的。
上邊還賜給姚家上馬台和下馬台。那兩塊石頭往那兒一擱不要緊,到了這地方,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你得規規矩矩往姚家走。
姚家十四世裏有個姚學瑛,十四歲到順義縣當知縣。他們哥七個,他排行老五,長得黑,外號“五黑子”。
老百姓打官司到了縣衙,姚學瑛上堂問案,兩家各說各的理,他也問不明白,咋辦?打,各打五十大板。
很快,老百姓編出來順口溜:“五黑子有黑紅棍,光會打,不會問。”
他父親姚照遠是貴州貴西兵備道,不放心兒子,偷著過去私訪,聽到這些事,讓他回去上學,學了兩年。兩年後再做縣官,他會問案了。
問案之前,先下去調查,弄明白咋回事了,再上堂問案。自那以後,老百姓說他是“姚青天”。
姚學瑛當的最大官是山西巡撫。他跟和珅走得很近,是師生關係,和珅出事了,他受到牽連,逃到太行山,對外說他墜金死了。
上邊來人到了姚樓,讓馬在姚家宅院跑了一圈,圈裏麵的東西充公,成了官宅,姚樓有了“南官宅”。
姚學瑛逃到河南輝縣上八裏西門店,以前那裏亂,官司多。他去以後,很多事從中說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百姓就不打官司了。
縣官到那裏私訪後,給這個地方封了個名,叫和事庵。輝縣現在有姚姓兩千多人,都是姚學瑛的後代,那支子人過得很好。
姚家十六世裏有個奶奶,是前門三支四世祖賜爺的後人,丈夫叫體珩,後輩都叫她體珩奶奶。體珩奶奶長得好,是鄆城縣王老虎劉門大戶人家的閨女,不光治家有方,還會做買賣,她和體珩爺爺在巨野縣開醬菜廠、製香廠,還開了一個雜貨鋪。她在世的時候沒少置過戶(注:財產),在巨野置了四處宅子,在姚樓蓋了樓院一座、四合院一處。
2014年9月,薑淑梅(左)在巨野“上貨”。中為《根在山西》的故事提供者王啟明,右為《“姚半城”》的故事提供者之一姚樹正。艾苓攝。
來了要飯的,體珩奶奶不光送給人家吃的,看見衣裳壞了,她拿針線給人家縫補上。要是衣裳沒法縫了,她就送給人家一件。
過去講:人活七十古來稀,哪有幾個慶八十。體珩奶奶一八〇八年生,一八九五年走,活了八十七歲,見了五輩子人。她的五輩孫子叫念集,還跟她坐轎車子回過娘家哩。
體珩奶奶有四個兒子,到了孫子輩有八支子人,加上重孫子輩、太孫子輩,老老少少五六十口。
有一天吃完早飯,體珩奶奶大聲說:“今天都別出去了,你們都在家守著。”
晚輩不知道咋回事,也不敢問,都在家守著。
她跟媳婦說:“你們給俺梳頭吧。”
梳好頭,她說:“再給俺洗洗腳。”
洗完腳,她說:“把送老衣拿出來,給俺穿上。”
一個媳婦想說啥,喊了一聲娘,不敢說了。
體珩奶奶說:“聽俺的,給俺穿上。”
衣裳穿好了,靴子也穿上了,她照了照鏡子,整了整頭發,跟兒子說:“你們把靈床搭好。”
一個兒子想說啥,喊了一聲娘,也不敢說。
體珩奶奶說:“聽俺的。”
靈床搭好了,她說:“扶俺上去。”
上了靈床,躺好,她閉上眼睛說:“你們都哭吧。”
媳婦過來摸摸,老人家沒氣了,安安穩穩走了。
清朝的時候,巨野縣姚姓人多,有當官的,有做買賣的,姚家宅子占了多半個城,人說“姚半城”。巨野人還編了個順口溜:“姚難惹,魏難纏,得罪郭家罵半年。”姚家當官的多,魏家專門給人寫狀紙,郭家在衙門裏當差,遇到這三大姓都得小心點兒。哪個縣官到了巨野,都要先到城角姚樓拜訪。
光緒年間,南姚樓的姚舒密在朝廷做翰林,給皇帝當過老師,他跟城角姚家是同根同族。
有一回,姚舒密回到巨野,巨野縣官請姚舒密赴宴,也請了城角姚樓的知名人士——這個哥哥穿一身布衣。
縣官留出主位,請姚舒密坐上首,姚舒密說:“本家大哥在此,舒密怎敢上坐?我得坐下首。”
縣衙的人看見姚舒密坐下首,不知道咋回事,縣官說:“你看見了吧?這就是城角姚家。”
從那以後,縣衙裏的人對城角姚家更恭敬了。
姚家二十一世出了個不務正業的大少爺,他十六歲結婚,十七歲當爹。他爹去世以後,這位大少爺當家。
那時候,巨野是日本人的天下,大少爺在城裏管醬菜園,進城得拿“良民證”,看見日本人得鞠躬。這個大少爺愛擺譜,一步不想走,出門就騎驢。他給驢脖子上掛一串鈴鐺,一走路就叮當叮當響,神氣得很。他下館子帶著狗,先買饃喂狗,喂好狗,自己再點菜吃飯。
醬菜園掙的錢不夠他花,哪年他都賣地。
有一回,他讓胡子綁走,胡子管姚家要錢,那些錢得賣四十畝地。
人命關天,舍不得也得賣。
姚家的地還沒賣出去,他從胡子那裏就偷跑回來了。
掙的錢不夠花,他還回家偷糧食。他哄二妹幫他撐口袋,說:“你幫俺,俺進城給你買稀罕東西。”
二妹問:“啥東西?”
他說:“洋襪子。”
那時候,人人都沒啥稀罕東西,機器織的高裝襪子,就是稀罕東西了。
他偷走三布袋糧食,一雙襪子也沒買回來。
大少爺這麽一折騰,土改的時候,姚家這支子人就剩六十多畝地了,劃的成分是中農。
姚家的石馬林三次被盜,五十年代盜兩回,八十年代盜一回,石碑啥的都給拉走了,就剩兩個石馬。頭一回,姚鳴庭的墳子給挖開,不知道偷走了啥。一大早,姚家人到祖林上看,一床紅綢被子扔在外麵,紅綢子跟新的一樣。還有兩條蛇,一青一紅,讓人給殺了,扔在墳子外邊。往墳裏看,棺裏有水,明晃晃的。
八十年代那回,石馬林讓人大揭蓋了。
五年前,石馬林上的石馬讓人拉跑一個,剩下的這個埋在地下,光露個馬頭。
姚樓這邊的下馬台也讓人偷走,剩下的上馬台放到家門口,四外用水泥固定住。
現在,姚家祖林是巨野縣的文物保護單位。
“破四舊”的時候,姚家好些東西給毀了,姚家家廟也毀了。二〇〇九年冬天,姚氏宗祠在姚樓南邊建好。
清朝的時候,姚家就編了四本《姚氏家乘》,這幾年又編了第五本和第六本。
現如今,姚家後人天南地北都有,體珩奶奶的六代孫姚西凱,在台灣當過空軍少將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