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看著徐庶的文章,不能說失望吧,畢竟這個時代的人,普遍的認為世家是合理的。


    大漢的治理離不開支持它的世家。


    即便是用人不拘一格的曹操,也依靠世家,隻是說,曹老板在重用世家人才的同時,也會重用寒門的人才。


    因為他們不知道世家在未來數百年裏麵幹的荒唐事。


    但是劉協不一樣啊。


    他是穿越者,他很清楚,當一個王朝的權利,把控在世家手裏會怎麽樣。


    特別是司馬家族建立的晉王朝,可以說就是一個完全由世家族所控製的王朝。


    而晉王朝的表現如何恐怕是個了解曆史的人,都會無奈的搖頭吧。


    在世家的把控之下,晉王朝直接衝一個大一統王朝,把自己完成了地區性王朝。


    並且由於世家把持朝政,上層的世家根本不了解底層百姓的疾苦。


    甚至喊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何不食肉糜。


    可以說,那個時代的皇帝和官員真的是無能到了極點。


    而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因為世家把持朝政。


    用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話來說,那就是,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別人永遠不可能抵達的終點。


    世家的子弟,無論才能如何,他一出生就是高官厚祿的命。


    而有的人,無論多努力,都始終擺脫不了寒門的命運。


    既然如此。那大家為什麽還要努力直接選擇躺平就好了。


    特別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他們一出生就是貴族,以後都是國之重臣,既然如此,他們就沒了去奮鬥的動力。


    每天想的就是如何維護家族利益。


    這樣的王朝,對於底層的人來說,沒有任何的出路,畢竟門閥世家的高牆太高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異族入侵,讓整個北方的漢民十不存一。


    匈奴,鮮卑,烏桓,羌人,都視漢人為兩腳羊。


    從此,漢民族對於草原遊牧天然優勢,徹底失去。


    而後的一千多年當中,中原王朝始終要麵對來自草原的威脅。


    看看後來的那些個大一統王朝,其他的那些地方性王朝就先不提。


    就比如說隋,唐,宋,明這幾個大一統王朝。


    如果嚴格來說,元和清,也有這樣的困境,隻是不想其他的那這樣王朝明顯。


    隋唐有突厥的威脅,北方的草原民族,一旦沒糧,必然南下。


    宋也不用說了,契丹,西夏,女真輪番欺負大宋。最後大宋還被蒙古人給滅了。


    明更不用說,終其整個王朝,一直在跟北方的蒙古人拉扯。


    有人會說,那麽元朝和大清呢


    很不幸,雖然不想承認,但還是要承認,這兩個王朝入主中原之後也同樣的被已經失去民族脊梁的漢人,給帶偏了。


    且不說這兩個王朝自身對漢人的態度,就先說說他們跟北方草原民族之間的關係。


    蒙元時期,隨著忽必烈稱帝,滅掉南宋,成為新的中原大一統王朝之後,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就迅速分裂。


    演變成了四大汗國,雖然這些汗國之間一直都有爭鬥,但是他們最想做的,還是想要擊敗忽必烈。


    這也導致以忽必烈為首的中原王朝,隻能被動的拿起刀劍抵抗。


    想一想,也挺可笑的,一個以遊牧發家的蒙元,到最後竟然還要防備同樣是蒙古人的汗國。


    最後,雙方打的筋疲力竭之後,中原王朝隻能是捏著鼻子認了對方是獨立汗國。


    就這事,你放漢武帝時期試試別說主動進攻中原王朝了,估計那個時代的漢軍,早就打過去了。


    就你這樣的,還敢鬧啪啪掄兩巴掌之後,再問你還鬧不鬧了。


    再說滿清,這個王朝,雖然很多人不待見。(包括碼字君)


    但人家的卻是中原王朝王朝。且不論什麽滿清是如何統治中原地區。


    還是先說說,他跟北方的關係。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滿清發家很大一方麵是因為取得了蒙古人的支持。


    但是蒙古人也不是全部都支持滿清,就比如準格爾汗國。


    從康熙年間一直打到了乾隆年間,無語上百年的時間,一直都沒有消停過。


    按理來說,滿清取得中原地區,可謂是物產極為富饒,人口也比準格爾汗國多很多。


    就這樣的基礎條件,連一個準格爾還打那麽多年,隻能說當權者不行。


    就這條件,別說漢武帝了,你就是漢末,曹劉孫三個大當家的,任意一個都能給你平推過去。


    所以說,後世一千多年的軟弱,都是這幫子世家造成的。


    劉協覺得既然自己來了這個時代,就不可能讓世家繼續存在下去。


    但可惜,這個時代的人,根本看不透這一點,都還覺得世家才是統治的關鍵。


    劉協緩緩放下徐庶的文章,他想了想,覺得自己再把徐庶收入囊中之後,必須得找個時間,好好的給徐庶上上課。


    劉協放下徐庶的文章,扭頭又走到了諸葛亮的桉幾旁邊,然後又拿起了司馬懿的文章。


    對著這兩個,被三國演義吹爆了的雙星,劉協覺得自己可以把兩人的文章一起看。


    劉協先是看了一眼諸葛亮的文章,隨後他有看了看司馬懿的。


    看完之後,劉協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種不好,不是說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文章有什麽問題。


    而是寫的太好了,劉協看完之後。隻能說,受益匪淺。


    但是,要說沒有毛病吧,那也是不可能的。


    也不知道真的是運氣,還是有人故意的,諸葛亮和司馬懿抽到的題目同樣也是“平天下”。


    隻不過他們兩個人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表述這個問題。


    首先還是說諸葛亮吧,他的核心其實也是用世家,然後再分而劃之。


    等到天子大權在握之後,再開始實行削弱世家實力的舉措。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旦天子重新掌握大權之後,那麽天子的聲望將達到一個頂峰。


    而這個時候,天子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去削弱世家所帶來的影響。


    畢竟現在劉協也才十幾歲,就算剿滅諸侯需要十年的時間,那劉協也才二十多歲,不到三十歲的年紀。


    然後再用十年時間徐徐圖之,用比較懷柔的手段,收回世家手中的權利。


    而那個時候,天下已經呈平多年,世家們就算那個時候知道劉協要對他們動手,但也失去了造反的土壤,百姓們不會跟著世家謀反。


    8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朕的底牌是玩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雞蛋加辣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雞蛋加辣椒並收藏三國:朕的底牌是玩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