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襲於北魏的東魏不同於其他朝代,在高澄打擊士族之餘,貫徹均田製,百姓生活殷實。
無論按戶收取,還是按人收取,暫時不可能存在逃稅現象。
畢竟人可以逃,但分配給你的田畝,卻帶不走。
戶調一匹布還要300錢的時代,一夫一妻240錢的稅賦已經低了原有稅收60錢。
縱使多生育了些子女,相較所得露田、桑田、麻田。
孰輕孰重,都能分得清楚。
真要拋棄這麽多田產,隻為躲那點稅收,那也確實沒得辦法去追討。
天子元善見不顧大將軍高澄的勸阻,強行廢除奴婢與耕牛授田,立即招致關東上百萬奴婢的謾罵。
雖然田產所得大部分都歸了主家,但多少也會有自己一口湯喝。
黔首愚民不知道這項政策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自己,他們沒這麽長遠的眼光。
在他們大肆謾罵朝廷,謾罵元善見的時候,因為畜奴無利,雖有三年免稅,考慮到吃穿用度,世家大族開始大量釋放奴婢。
而高澄則立即接手這批人口,將他們編為稅戶,把剛剛從這些人手中奪回的公田,再度重新分配給他們。
把別人田畝收走,又還給人家,看上去多此一舉。
但這意味著,奴婢們過往繳納了租稅與戶調後,大頭歸於主家,自己隻喝湯的局麵被徹底改變。
成為良民稅戶的他們,交夠國家的租金,留足朝廷的稅收,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也沒有主家從他們手上拿走大頭。
對於下令為他們重新分配田畝的高澄自不必提,盡是歌功頌德。
就連之前挨罵的元善見,也落著了些好。
高澄倒也沒有自個兒獨吞好名聲,相較於撕破臉皮赤裸裸對世家大族下手,高澄更願意把戲演下去,讓元善見在民間得這一點好名聲,反正恢複漢製又會被毀了去。
元善見才是這場打擊世家大族的主謀,他人美心善的小高王又能有什麽壞心思。
說到底還是河北士族在高氏發家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幫助,過往括檢隱戶、改革官製也就罷了,如今明晃晃地向士族擁奴下手,必須有元善見來當這個幌子。
而他高澄至少在表麵上要與這群士族站在一起,哪怕大家對彼此立場心知肚明,但政治表演就是這樣,看破不說破,真把這事情說穿了,就是彼此撕破臉皮。
由幽州途經定州、殷州,重回鄴城的高澄在主持了奴婢編戶以後,終於結束了第三次巡視河北,啟程返洛。
畢竟奴婢編戶齊民以後,整件事情已經不容更改,獲得良民身份的奴婢們會自發維護這一份利益。
未能獲釋的奴婢們,眼看過去的同伴們得到這麽多利好,甚至巴不得自己主家謀亂,他們得到立功的表現機會。
高澄離開河北前,將兩萬鹽兵派往信都,交由婁昭代為統率與操訓。
為了表示對自己舅父的絕對信任,高澄甚至將負責組建鹽兵的大將軍府司馬張亮調回幕府。
並未在明麵上留人監視。
至於暗地裏,還是有些許動作,例如早在巡視各地前,就安插了不少親衛在鹽兵之中任職中低級軍官,總計百人。
由於當日盟誓以及隨他巡視河北各地,又有親衛任職軍中,高澄早已經在鹽兵之中建立了影響力,這也是他放心將這兩萬人交給婁昭的原因。
因薛虎兒所部百人加入而擴充的親衛都,隨著百人充任鹽兵軍官,高澄親衛再度重回千人之數。
高澄安撫的重心始終在河北,對於河南多有疏忽。
過往北魏漢族四姓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的格局,早就在信都建義後被改變。
為高氏起家做出巨大貢獻的河北四姓五族躍居最頂尖的士族。
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無可避免地淪為二線,與深度參與信都建義的渤海封氏在政治上獲得的待遇等同。
這種局麵不是高歡娶兩個寡婦所能改變,例如滎陽鄭氏的鄭大車,以及疑似帶孕進門的王娘。
畢竟四姓五族在河北大起義中幹的是提頭買賣,付出多少,收獲多少。
沒道理滎陽鄭氏,甚至一直到爾朱兆逃回秀容才歸附的太原王氏,僅靠兩個寡婦就完成逆轉。
於情於理,這些人都必須退居二線,為四姓五族讓路,所幸兩族主事之人明白這個道理,也可能是被高氏兵鋒所淩迫。
門望的升降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摩擦。
如今河北四姓五族盡皆表態支持洛陽政令,河南士族又怎會在大將分鎮各地的情況下,起身反抗。
當然,就算河南河北亂成一鍋粥,太原王氏也不會有所動作,誰叫他們身處並州,高氏倚仗的就是陸續被遷入的那群並州胡。
太昌六年(537年)十一月初七,高澄回師洛陽,過往隻是寡婦們投瓜相迎,如今卻多了許多被放為民戶的婢女。
高澄不得不使用疑兵之計,大軍大張旗鼓由建春門進門,自己則領著親衛與家眷及兄弟們繞道城北,走大夏門入城,讓一眾熱情的婦人們撲了一個空。
沒辦法,身為外婦的元靜儀獲封東海公主,這樣的殊榮太具誘惑。
河陰之變死難公卿兩千餘人,距今也不到十年,妻妾之中,有的是出於各種原因不得已守寡的婦人。
一旦被高澄相中,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不少元姓孀婦也盼著能如元靜儀、元玉儀兩姐妹得一個公主封號的風光。
甚至就連收納妃嬪的瑤光寺,也有不少帶發修行的女尼也動了俗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得選的話,誰又願意大好青春常伴青燈古佛。
隻是她們相較於寺外之人,還是拘謹了些,隻敢暗地裏讓婢女請高澄往瑤光寺進香。
高澄忙於政務,且畏懼人言,並沒有堂而皇之的赴約。
至於私底下是否與元詡、元朗、元恭、元曄等人的皇後及妃嬪有過接觸,不得而知。
興許是沒有的,畢竟小高王不好女色。
忙於政務並非高澄的托辭,回到洛陽的他立即前往中書省,以中書監的身份擬定政令:
規定食鹽禁止私人買賣,鹽商直接按市價扣除稅金,直接兜售給各地官府商鋪,官府商鋪再繼續以市價販售給民眾。
這一行為相當於產銷分離,產鹽的鹽商不參與販售,有官府這個大客戶一口吃下,加快了資金周轉。
而官府以市價代為銷售,但進價已經扣除了稅金,從而防範鹽商逃稅。
食鹽也是硬通貨,不愁銷量。
無需擔心積累大量食鹽滯銷的可能,大不了送來洛陽,讓高澄充作軍餉、官俸。
更無需擔憂鄉民老死不出鄉這一問題,其他朝代說到底是民眾貧困。
這一點在如今的東魏暫時不存在,雖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最高額度授田,但是日子確實過得舒適。
有了盈餘之後,也會產生貿易需求。
其它朝代窮得兩股叮當響,往縣城跑什麽。
高澄沒有讓商鋪派人下鄉兜售,在市場銷售有市司、稅吏等人的監管,所販價格大體能維持市價,真要下鄉售賣,誰知道能喊出什麽價格來。
不必無視底層民眾的生存智慧,縱使沒時間進城,他們也會組織信得過的人統一進城購買。
他們或許缺乏長遠目光,但小人物的小聰明從來不會少。
高澄考慮過是否明文推動這一行為,然後將這一類人任命為鄉吏,從而使得權力下鄉。
但仔細思考一番後還是放棄,暫時莫要把士族們逼迫過甚,鈍刀子割肉,慢慢來。
而且這一行為帶來的可能後果也值得好好思量。
高澄為了防止出現胥吏牟利的可能,在充分考慮到如今的食鹽市價,特意為食鹽暫時恒定了一鬥20錢的價格,隻做薄利多銷。
主要關東、河北、淮北都有產鹽地,運輸成本低。
能不能定更高?當然可以,武則天時期食鹽最高一鬥500錢,是唐太宗時期一鬥20錢的25倍。
到了開元盛世鹽價降至一鬥10錢,為了斂財,實行食鹽專賣後,鹽價立即張至一鬥110錢。
唐朝中後期食鹽售價也大體維持在200至300錢之間。
相比於唐朝的斂財手段,高澄那點人頭稅也隻是人家一鬥鹽的價格。
這也是他必須恒定鹽價的原因,市價是有波動的,誰也不知道在地方諸多勢力的勾結下,胥吏們能喊出多麽離譜的市價。
武則天時期一鬥500錢,比高澄治下四名成年人一年的人頭稅還要高了20錢。
高澄關於鹽務的政令一經推出,並未掀起任何反對聲音,用市價扣除稅額,直接兜售官府商鋪,再由官府以市價轉售民眾。
這樣的行為,誰也指不出哪裏的不是。
薄利多銷之下,鹽販們賺得是少了,但有官府這個大客戶,不愁銷路,而官府為鹽商提供這樣的便利,若還要反對,用意昭然若揭,無非是想逃稅,或者擾亂市價。
這兩種行為都將被重拳出擊。
高澄在四州煮鹽,置鹽灶2666座,也是他打低鹽價的底氣。
百姓們對於恒定鹽價的行為更是交口稱讚。
高澄做了這麽一件大好事後,也難得放鬆自己,領著親衛趁夜應北魏第十五任天子元朗的皇後之邀,往瑤光寺外一處別院互相參禪。
小高王這樣的正人君子肯定是不會進瑤光寺的。
但一想到元朗年僅19歲便讓自己老丈人元亶用棉被悶殺。
高澄覺得自己身為元亶的女婿,有義務替元朗照顧家眷。
老丈人造的孽可太多了,六年前一連悶死三個皇帝,19歲的元朗、23歲的元曄、34歲的元恭。
這些人的妻妾,不都等著高澄這個女婿去贖罪嗎?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今晚沒了,國慶盡可能維持每天兩更。
(本章完)
無論按戶收取,還是按人收取,暫時不可能存在逃稅現象。
畢竟人可以逃,但分配給你的田畝,卻帶不走。
戶調一匹布還要300錢的時代,一夫一妻240錢的稅賦已經低了原有稅收60錢。
縱使多生育了些子女,相較所得露田、桑田、麻田。
孰輕孰重,都能分得清楚。
真要拋棄這麽多田產,隻為躲那點稅收,那也確實沒得辦法去追討。
天子元善見不顧大將軍高澄的勸阻,強行廢除奴婢與耕牛授田,立即招致關東上百萬奴婢的謾罵。
雖然田產所得大部分都歸了主家,但多少也會有自己一口湯喝。
黔首愚民不知道這項政策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自己,他們沒這麽長遠的眼光。
在他們大肆謾罵朝廷,謾罵元善見的時候,因為畜奴無利,雖有三年免稅,考慮到吃穿用度,世家大族開始大量釋放奴婢。
而高澄則立即接手這批人口,將他們編為稅戶,把剛剛從這些人手中奪回的公田,再度重新分配給他們。
把別人田畝收走,又還給人家,看上去多此一舉。
但這意味著,奴婢們過往繳納了租稅與戶調後,大頭歸於主家,自己隻喝湯的局麵被徹底改變。
成為良民稅戶的他們,交夠國家的租金,留足朝廷的稅收,剩下都是自己的,再也沒有主家從他們手上拿走大頭。
對於下令為他們重新分配田畝的高澄自不必提,盡是歌功頌德。
就連之前挨罵的元善見,也落著了些好。
高澄倒也沒有自個兒獨吞好名聲,相較於撕破臉皮赤裸裸對世家大族下手,高澄更願意把戲演下去,讓元善見在民間得這一點好名聲,反正恢複漢製又會被毀了去。
元善見才是這場打擊世家大族的主謀,他人美心善的小高王又能有什麽壞心思。
說到底還是河北士族在高氏發家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幫助,過往括檢隱戶、改革官製也就罷了,如今明晃晃地向士族擁奴下手,必須有元善見來當這個幌子。
而他高澄至少在表麵上要與這群士族站在一起,哪怕大家對彼此立場心知肚明,但政治表演就是這樣,看破不說破,真把這事情說穿了,就是彼此撕破臉皮。
由幽州途經定州、殷州,重回鄴城的高澄在主持了奴婢編戶以後,終於結束了第三次巡視河北,啟程返洛。
畢竟奴婢編戶齊民以後,整件事情已經不容更改,獲得良民身份的奴婢們會自發維護這一份利益。
未能獲釋的奴婢們,眼看過去的同伴們得到這麽多利好,甚至巴不得自己主家謀亂,他們得到立功的表現機會。
高澄離開河北前,將兩萬鹽兵派往信都,交由婁昭代為統率與操訓。
為了表示對自己舅父的絕對信任,高澄甚至將負責組建鹽兵的大將軍府司馬張亮調回幕府。
並未在明麵上留人監視。
至於暗地裏,還是有些許動作,例如早在巡視各地前,就安插了不少親衛在鹽兵之中任職中低級軍官,總計百人。
由於當日盟誓以及隨他巡視河北各地,又有親衛任職軍中,高澄早已經在鹽兵之中建立了影響力,這也是他放心將這兩萬人交給婁昭的原因。
因薛虎兒所部百人加入而擴充的親衛都,隨著百人充任鹽兵軍官,高澄親衛再度重回千人之數。
高澄安撫的重心始終在河北,對於河南多有疏忽。
過往北魏漢族四姓太原王氏、滎陽鄭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的格局,早就在信都建義後被改變。
為高氏起家做出巨大貢獻的河北四姓五族躍居最頂尖的士族。
太原王氏與滎陽鄭氏無可避免地淪為二線,與深度參與信都建義的渤海封氏在政治上獲得的待遇等同。
這種局麵不是高歡娶兩個寡婦所能改變,例如滎陽鄭氏的鄭大車,以及疑似帶孕進門的王娘。
畢竟四姓五族在河北大起義中幹的是提頭買賣,付出多少,收獲多少。
沒道理滎陽鄭氏,甚至一直到爾朱兆逃回秀容才歸附的太原王氏,僅靠兩個寡婦就完成逆轉。
於情於理,這些人都必須退居二線,為四姓五族讓路,所幸兩族主事之人明白這個道理,也可能是被高氏兵鋒所淩迫。
門望的升降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摩擦。
如今河北四姓五族盡皆表態支持洛陽政令,河南士族又怎會在大將分鎮各地的情況下,起身反抗。
當然,就算河南河北亂成一鍋粥,太原王氏也不會有所動作,誰叫他們身處並州,高氏倚仗的就是陸續被遷入的那群並州胡。
太昌六年(537年)十一月初七,高澄回師洛陽,過往隻是寡婦們投瓜相迎,如今卻多了許多被放為民戶的婢女。
高澄不得不使用疑兵之計,大軍大張旗鼓由建春門進門,自己則領著親衛與家眷及兄弟們繞道城北,走大夏門入城,讓一眾熱情的婦人們撲了一個空。
沒辦法,身為外婦的元靜儀獲封東海公主,這樣的殊榮太具誘惑。
河陰之變死難公卿兩千餘人,距今也不到十年,妻妾之中,有的是出於各種原因不得已守寡的婦人。
一旦被高澄相中,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不少元姓孀婦也盼著能如元靜儀、元玉儀兩姐妹得一個公主封號的風光。
甚至就連收納妃嬪的瑤光寺,也有不少帶發修行的女尼也動了俗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得選的話,誰又願意大好青春常伴青燈古佛。
隻是她們相較於寺外之人,還是拘謹了些,隻敢暗地裏讓婢女請高澄往瑤光寺進香。
高澄忙於政務,且畏懼人言,並沒有堂而皇之的赴約。
至於私底下是否與元詡、元朗、元恭、元曄等人的皇後及妃嬪有過接觸,不得而知。
興許是沒有的,畢竟小高王不好女色。
忙於政務並非高澄的托辭,回到洛陽的他立即前往中書省,以中書監的身份擬定政令:
規定食鹽禁止私人買賣,鹽商直接按市價扣除稅金,直接兜售給各地官府商鋪,官府商鋪再繼續以市價販售給民眾。
這一行為相當於產銷分離,產鹽的鹽商不參與販售,有官府這個大客戶一口吃下,加快了資金周轉。
而官府以市價代為銷售,但進價已經扣除了稅金,從而防範鹽商逃稅。
食鹽也是硬通貨,不愁銷量。
無需擔心積累大量食鹽滯銷的可能,大不了送來洛陽,讓高澄充作軍餉、官俸。
更無需擔憂鄉民老死不出鄉這一問題,其他朝代說到底是民眾貧困。
這一點在如今的東魏暫時不存在,雖然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最高額度授田,但是日子確實過得舒適。
有了盈餘之後,也會產生貿易需求。
其它朝代窮得兩股叮當響,往縣城跑什麽。
高澄沒有讓商鋪派人下鄉兜售,在市場銷售有市司、稅吏等人的監管,所販價格大體能維持市價,真要下鄉售賣,誰知道能喊出什麽價格來。
不必無視底層民眾的生存智慧,縱使沒時間進城,他們也會組織信得過的人統一進城購買。
他們或許缺乏長遠目光,但小人物的小聰明從來不會少。
高澄考慮過是否明文推動這一行為,然後將這一類人任命為鄉吏,從而使得權力下鄉。
但仔細思考一番後還是放棄,暫時莫要把士族們逼迫過甚,鈍刀子割肉,慢慢來。
而且這一行為帶來的可能後果也值得好好思量。
高澄為了防止出現胥吏牟利的可能,在充分考慮到如今的食鹽市價,特意為食鹽暫時恒定了一鬥20錢的價格,隻做薄利多銷。
主要關東、河北、淮北都有產鹽地,運輸成本低。
能不能定更高?當然可以,武則天時期食鹽最高一鬥500錢,是唐太宗時期一鬥20錢的25倍。
到了開元盛世鹽價降至一鬥10錢,為了斂財,實行食鹽專賣後,鹽價立即張至一鬥110錢。
唐朝中後期食鹽售價也大體維持在200至300錢之間。
相比於唐朝的斂財手段,高澄那點人頭稅也隻是人家一鬥鹽的價格。
這也是他必須恒定鹽價的原因,市價是有波動的,誰也不知道在地方諸多勢力的勾結下,胥吏們能喊出多麽離譜的市價。
武則天時期一鬥500錢,比高澄治下四名成年人一年的人頭稅還要高了20錢。
高澄關於鹽務的政令一經推出,並未掀起任何反對聲音,用市價扣除稅額,直接兜售官府商鋪,再由官府以市價轉售民眾。
這樣的行為,誰也指不出哪裏的不是。
薄利多銷之下,鹽販們賺得是少了,但有官府這個大客戶,不愁銷路,而官府為鹽商提供這樣的便利,若還要反對,用意昭然若揭,無非是想逃稅,或者擾亂市價。
這兩種行為都將被重拳出擊。
高澄在四州煮鹽,置鹽灶2666座,也是他打低鹽價的底氣。
百姓們對於恒定鹽價的行為更是交口稱讚。
高澄做了這麽一件大好事後,也難得放鬆自己,領著親衛趁夜應北魏第十五任天子元朗的皇後之邀,往瑤光寺外一處別院互相參禪。
小高王這樣的正人君子肯定是不會進瑤光寺的。
但一想到元朗年僅19歲便讓自己老丈人元亶用棉被悶殺。
高澄覺得自己身為元亶的女婿,有義務替元朗照顧家眷。
老丈人造的孽可太多了,六年前一連悶死三個皇帝,19歲的元朗、23歲的元曄、34歲的元恭。
這些人的妻妾,不都等著高澄這個女婿去贖罪嗎?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今晚沒了,國慶盡可能維持每天兩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