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儒入見說道:“今日良辰,可將貂貂蟬送與呂布。”
董卓說道:“呂布與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賜與。
我隻不究其罪。汝傳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
儒說道:“太師不可為婦人所惑。”
董卓變色說道:“汝之妻肯與呂呂布否?貂蟬之事,再勿多言;言則必斬!”
李儒出,仰天歎說道:“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董卓即日下令還郿塢,百官俱拜送。
貂蟬在車上,遙見呂布於稠人之內,眼望車中。
貂蟬虛掩其麵,如痛哭之狀。
車已去運,呂布緩轡於土岡之上,眼望車塵,歎惜痛恨。
忽聞背後一人問說道:“溫侯何不從太師去,乃在此遙望而發歎?”
呂布視之,乃司徒王王允也。
相見畢,王允說道:“老夫日來因染微恙,閉門不出,故久未得與將軍一見。
今日太師駕歸郿塢,隻得扶病出送,卻喜得晤將軍。
請問將軍,為何在此長歎?”
呂布說道:“正為公女耳。”
王允佯驚說道:“許多時尚未與將軍耶?”
呂布說道:“老賊自寵幸久矣!”
王允佯大驚說道:“不信有此事!”
呂布將前事一一告王允。
王允仰麵跌足,半晌不語;
良久,乃言說道:“不意太師作此禽獸之行!”
因挽呂布手說道:“且到寒舍商議。”
呂布隨王允歸。王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
呂布又將鳳儀亭相遇之事,細述一遍。
王允說道:“太師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誠為天下恥笑。
非笑太師,笑王允與將軍耳!然王允老邁無能之輩,不足為道;
可惜將軍蓋世英雄,亦受此汙辱也!”
呂布怒氣衝天,拍案大叫。
王允急說道:“老夫失語,將軍息怒。”
呂布說道:“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
王允急掩其口說道:“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
呂布說道:“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王允說道:“以將軍之才,誠非董太師所可限製。”
呂布說道:“吾欲殺此老賊,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
王允微笑說道:“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
呂布奮然說道:“非司徒言,呂布幾自誤!”
王允見其意已決,便說之說道:“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
將軍若助董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呂布避席下拜說道:“呂布意已決,司徒勿疑。”
王允說道:“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禍。”
呂布拔帶刀,刺臂出血為誓。
王允跪謝說道:“漢祀不斬,皆出將軍之賜也。
切勿泄漏!臨期有計,自當相報。”
呂布慨諾而去。
王允即請仆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商議。
瑞說道:“方今主上有疾新愈,可遣一能言之人,往郿塢請董卓議事;
一麵以天子密詔付呂呂布,使伏甲兵於朝門之內,引董卓入誅之:此上策也。”
琬說道:“何人敢去?”
瑞說道:“呂呂布同郡騎都尉李肅,以董董卓不遷其官,甚是懷怨。
若令此人去,董卓必不疑。”
王允說道:“善。”請呂呂布共議。
呂布說道:“昔日勸吾殺丁建陽,亦此人也。
今若不去,吾先斬之。”使人密請肅至。
呂布說道:“昔日公說呂布使殺丁建陽而投董董卓;
今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靈,罪惡貫盈,人神共憤。
公可傳天子詔往郿塢,宣董卓入朝,伏兵誅之,力扶漢室,共作忠臣。
尊意若何?”
肅說道:“我亦欲除此賊久矣,恨無同心者耳。
今將軍若此,是天賜也,肅豈敢有二心!”
遂折箭為誓。
王允說道:“公若能幹此事,何患不得顯官。”
次日,李肅引十數騎,前到郿塢。
人報天子有詔,董卓教喚入。
李肅入拜。董卓說道:“天子有何詔?”
肅說道:“天子病體新痊,欲會文武於未央殿,議將禪位於太師,故有此詔。”
董卓說道:“王王允之意若何?”
肅說道:“王司徒已命人築受禪台,隻等主公到來。”
董卓大喜說道:“吾夜夢一龍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時哉不可失!”
便命心腹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領飛熊軍三千守郿塢,自己即日排駕回京;
顧謂李肅說道:“吾為帝,汝當為執金吾。”
肅拜謝稱臣。董卓入辭其母。
母時年九十餘矣,問說道:“吾兒何往?”
董卓說道:“兒將往受漢禪,母親早晚為太後也!”
母說道:“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董卓說道:“將為國母,豈不預有驚報!”
遂辭母而行。臨行,謂貂貂蟬說道:“吾為天子,當立汝為貴妃。”
貂蟬已明知就裏,假作歡喜拜謝。
董卓出塢上車,前遮後擁,望長安來。
行不到三十裏,所乘之車,忽折一輪,董卓下車乘馬。
又行不到十裏,那馬咆哮嘶喊,掣斷轡頭。
董卓問肅說道:“車折輪,馬斷轡,其兆若何?”
肅說道:“乃太師應袁紹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之兆也。”
董卓喜而信其言。
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
董卓問肅說道:“此何祥也?”
肅說道:“主公登龍位,必有紅光紫霧,以壯天威耳。”
董卓又喜而不疑。
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
隻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董卓進至相府,呂布入賀。董卓說道:“吾登九五,汝當總督天下兵馬。”
呂布拜謝,就帳前歇宿。
是夜有十數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帳。
歌說道:“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歌聲悲切。董卓問李肅說道:“童謠主何吉凶?”
肅說道:“亦隻是言劉氏滅、董氏興之意。”
次日侵晨,董卓擺列儀從入朝,忽見一道人,
青袍白巾,手執長竿,上縛呂布一丈,兩頭各書一“口”字。
董卓問肅說道:“此道人何意?”
肅說道:“乃心恙之人也。”
呼將士驅去。
董卓進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謁於道。
李肅手執寶劍扶車而行。到北掖門,軍兵盡擋在門外,獨有禦車二十餘人同入。
董卓遙見王王允等各執寶劍立於殿門,驚問肅說道:“持劍是何意?”
肅不應,推車直入。
王王允大呼說道:“反賊至此,武士何在?”
兩旁轉出百餘人,持戟挺槊刺之。
董卓衷甲不入,傷臂墜車,大呼說道:“吾兒奉先何在?”
呂布從車後厲聲出說道:“有詔討賊!”
一鼓直刺咽喉,李肅早割頭在手。
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
大呼說道:“奉詔討賊臣董董卓,其餘不問!”
將吏皆呼萬歲。
卻說當下呂呂布大呼說道:“助董卓為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
李肅應聲願往。
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
王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
又將董董卓屍首,號令通衢。
董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流滿地。
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屍。
王王允又命呂呂布同皇甫嵩、李肅領兵五萬,至郿塢抄籍董董卓家產、人口。
卻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董董卓已死,呂布將至,便引了飛熊軍連夜奔涼州去了。
呂布至郿塢,先取了貂蟬。
皇甫嵩命將塢中所藏良家子女,盡行釋放。
但係董董卓親屬,不分老幼,悉皆誅戮。
董卓母亦被殺。董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斬首號令。
收籍塢中所蓄,黃金數十萬,白金數百萬,綺羅、珠寶、器皿、糧食,不計其數。
回報王王允。
王允乃大犒軍士,設宴於都堂,召集眾官,酌酒稱慶。
正飲宴間,忽人報說道:“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
王允怒說道:“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
遂喚武士:“與吾擒來!”
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
王允叱說道:“董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
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
邕伏罪說道:“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董卓?
隻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
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
眾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馬日磾亦密謂王允說道:“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為盛事。
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殺之,恐失人望。”
王允說道:“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後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
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
日磾無言而退,私謂眾官說道:“王王允其無後乎!
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豈能久乎?”
當下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
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後人論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
王允之殺之,亦為已甚。
有詩歎說道:“董卓專權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當時諸葛隆中臥,安肯輕身事亂臣。”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
王王允說道:“董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
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報李傕。傕說道:“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謀士賈詡說道:“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
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
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傕等然其說,遂流言於西涼州說道:
“王王允將欲洗蕩此方之人矣!”
眾皆驚惶。
乃複揚言說道:“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
眾皆願從。
於是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
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引軍五千人,欲去與丈人報仇,李傕便與合兵,使為前驅。
四人陸續進發。王允聽知西涼兵來,與呂布商議。
呂布說道:“司徒放心。量此鼠輩,何足數也!”
遂引李肅將兵出敵。肅當先迎戰,正與牛輔相遇,大殺一陣。
牛輔抵敵不過,敗陣而去。
不想是夜二更,牛輔乘肅不備,竟來劫寨。
肅軍亂竄,敗走三十餘裏,折軍大半,來見呂布,呂布大怒說道:
“汝何挫吾銳氣!”
遂斬李肅,懸頭軍門。
次日呂布進兵與牛輔對敵。
量牛輔如何敵得呂布,仍複大敗而走。
是夜牛輔喚心腹人胡赤兒商議說道:“呂呂布驍勇,萬不能敵;
不如瞞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與親隨三五人棄軍而去。”
胡赤兒應王允。
是夜收拾金珠,棄營而走,隨行者三四人。
將渡一河,赤兒欲謀取金珠,竟殺死牛輔,將頭來獻呂布。
呂布問起情由,從人出首:“胡赤兒謀殺牛輔,奪其金寶。”
呂布怒,即將赤兒誅殺。
領軍前進,正迎著李傕軍馬。
呂布不等他列陣,便挺戟躍馬,麾軍直衝過來。
傕軍不能抵當,退走五十餘裏,依山下寨,請郭汜、張濟、樊稠共議,
說道:“呂布雖勇,然而無謀,不足為慮。
我引軍守住穀口,每日誘他廝殺,郭將軍可領軍抄擊其後,
效彭越撓楚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
張、樊二公,卻分兵兩路,徑取長安。
彼首尾不能救應,必然大敗。”眾用其計。
卻說呂呂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軍搦戰。
呂布忿怒衝殺過去,傕退走上山。
山上矢石如雨,呂布軍不能進。
忽報郭汜在陣後殺來,呂布急回戰。
隻聞鼓聲大震,汜軍已退。
呂布方欲收軍,鑼聲響處,傕軍又來。
未及對敵,背後郭汜又領軍殺到。
及至呂布來時,卻又擂鼓收軍去了。
激得呂布怒氣填胸。一連如此幾日,欲戰不得,欲止不得。
正在惱怒,忽然飛馬報來,說張濟、樊稠兩路軍馬,竟犯長安,京城危急。
呂布急領軍回,背後李傕、郭汜殺來。
呂布無心戀戰,隻顧奔走,折了好些人馬。
比及到長安城下。賊兵雲屯雨集,圍定城池,呂布軍與戰不利。
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呂布心甚憂。
董卓說道:“呂布與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賜與。
我隻不究其罪。汝傳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
儒說道:“太師不可為婦人所惑。”
董卓變色說道:“汝之妻肯與呂呂布否?貂蟬之事,再勿多言;言則必斬!”
李儒出,仰天歎說道:“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董卓即日下令還郿塢,百官俱拜送。
貂蟬在車上,遙見呂布於稠人之內,眼望車中。
貂蟬虛掩其麵,如痛哭之狀。
車已去運,呂布緩轡於土岡之上,眼望車塵,歎惜痛恨。
忽聞背後一人問說道:“溫侯何不從太師去,乃在此遙望而發歎?”
呂布視之,乃司徒王王允也。
相見畢,王允說道:“老夫日來因染微恙,閉門不出,故久未得與將軍一見。
今日太師駕歸郿塢,隻得扶病出送,卻喜得晤將軍。
請問將軍,為何在此長歎?”
呂布說道:“正為公女耳。”
王允佯驚說道:“許多時尚未與將軍耶?”
呂布說道:“老賊自寵幸久矣!”
王允佯大驚說道:“不信有此事!”
呂布將前事一一告王允。
王允仰麵跌足,半晌不語;
良久,乃言說道:“不意太師作此禽獸之行!”
因挽呂布手說道:“且到寒舍商議。”
呂布隨王允歸。王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
呂布又將鳳儀亭相遇之事,細述一遍。
王允說道:“太師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誠為天下恥笑。
非笑太師,笑王允與將軍耳!然王允老邁無能之輩,不足為道;
可惜將軍蓋世英雄,亦受此汙辱也!”
呂布怒氣衝天,拍案大叫。
王允急說道:“老夫失語,將軍息怒。”
呂布說道:“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
王允急掩其口說道:“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
呂布說道:“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王允說道:“以將軍之才,誠非董太師所可限製。”
呂布說道:“吾欲殺此老賊,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
王允微笑說道:“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
呂布奮然說道:“非司徒言,呂布幾自誤!”
王允見其意已決,便說之說道:“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
將軍若助董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呂布避席下拜說道:“呂布意已決,司徒勿疑。”
王允說道:“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禍。”
呂布拔帶刀,刺臂出血為誓。
王允跪謝說道:“漢祀不斬,皆出將軍之賜也。
切勿泄漏!臨期有計,自當相報。”
呂布慨諾而去。
王允即請仆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商議。
瑞說道:“方今主上有疾新愈,可遣一能言之人,往郿塢請董卓議事;
一麵以天子密詔付呂呂布,使伏甲兵於朝門之內,引董卓入誅之:此上策也。”
琬說道:“何人敢去?”
瑞說道:“呂呂布同郡騎都尉李肅,以董董卓不遷其官,甚是懷怨。
若令此人去,董卓必不疑。”
王允說道:“善。”請呂呂布共議。
呂布說道:“昔日勸吾殺丁建陽,亦此人也。
今若不去,吾先斬之。”使人密請肅至。
呂布說道:“昔日公說呂布使殺丁建陽而投董董卓;
今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靈,罪惡貫盈,人神共憤。
公可傳天子詔往郿塢,宣董卓入朝,伏兵誅之,力扶漢室,共作忠臣。
尊意若何?”
肅說道:“我亦欲除此賊久矣,恨無同心者耳。
今將軍若此,是天賜也,肅豈敢有二心!”
遂折箭為誓。
王允說道:“公若能幹此事,何患不得顯官。”
次日,李肅引十數騎,前到郿塢。
人報天子有詔,董卓教喚入。
李肅入拜。董卓說道:“天子有何詔?”
肅說道:“天子病體新痊,欲會文武於未央殿,議將禪位於太師,故有此詔。”
董卓說道:“王王允之意若何?”
肅說道:“王司徒已命人築受禪台,隻等主公到來。”
董卓大喜說道:“吾夜夢一龍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時哉不可失!”
便命心腹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領飛熊軍三千守郿塢,自己即日排駕回京;
顧謂李肅說道:“吾為帝,汝當為執金吾。”
肅拜謝稱臣。董卓入辭其母。
母時年九十餘矣,問說道:“吾兒何往?”
董卓說道:“兒將往受漢禪,母親早晚為太後也!”
母說道:“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董卓說道:“將為國母,豈不預有驚報!”
遂辭母而行。臨行,謂貂貂蟬說道:“吾為天子,當立汝為貴妃。”
貂蟬已明知就裏,假作歡喜拜謝。
董卓出塢上車,前遮後擁,望長安來。
行不到三十裏,所乘之車,忽折一輪,董卓下車乘馬。
又行不到十裏,那馬咆哮嘶喊,掣斷轡頭。
董卓問肅說道:“車折輪,馬斷轡,其兆若何?”
肅說道:“乃太師應袁紹漢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之兆也。”
董卓喜而信其言。
次日,正行間,忽然狂風驟起,昏霧蔽天。
董卓問肅說道:“此何祥也?”
肅說道:“主公登龍位,必有紅光紫霧,以壯天威耳。”
董卓又喜而不疑。
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
隻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董卓進至相府,呂布入賀。董卓說道:“吾登九五,汝當總督天下兵馬。”
呂布拜謝,就帳前歇宿。
是夜有十數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帳。
歌說道:“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歌聲悲切。董卓問李肅說道:“童謠主何吉凶?”
肅說道:“亦隻是言劉氏滅、董氏興之意。”
次日侵晨,董卓擺列儀從入朝,忽見一道人,
青袍白巾,手執長竿,上縛呂布一丈,兩頭各書一“口”字。
董卓問肅說道:“此道人何意?”
肅說道:“乃心恙之人也。”
呼將士驅去。
董卓進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謁於道。
李肅手執寶劍扶車而行。到北掖門,軍兵盡擋在門外,獨有禦車二十餘人同入。
董卓遙見王王允等各執寶劍立於殿門,驚問肅說道:“持劍是何意?”
肅不應,推車直入。
王王允大呼說道:“反賊至此,武士何在?”
兩旁轉出百餘人,持戟挺槊刺之。
董卓衷甲不入,傷臂墜車,大呼說道:“吾兒奉先何在?”
呂布從車後厲聲出說道:“有詔討賊!”
一鼓直刺咽喉,李肅早割頭在手。
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
大呼說道:“奉詔討賊臣董董卓,其餘不問!”
將吏皆呼萬歲。
卻說當下呂呂布大呼說道:“助董卓為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
李肅應聲願往。
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
王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
又將董董卓屍首,號令通衢。
董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流滿地。
百姓過者,莫不手擲其頭,足踐其屍。
王王允又命呂呂布同皇甫嵩、李肅領兵五萬,至郿塢抄籍董董卓家產、人口。
卻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董董卓已死,呂布將至,便引了飛熊軍連夜奔涼州去了。
呂布至郿塢,先取了貂蟬。
皇甫嵩命將塢中所藏良家子女,盡行釋放。
但係董董卓親屬,不分老幼,悉皆誅戮。
董卓母亦被殺。董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斬首號令。
收籍塢中所蓄,黃金數十萬,白金數百萬,綺羅、珠寶、器皿、糧食,不計其數。
回報王王允。
王允乃大犒軍士,設宴於都堂,召集眾官,酌酒稱慶。
正飲宴間,忽人報說道:“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
王允怒說道:“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獨敢哭耶!”
遂喚武士:“與吾擒來!”
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侍中蔡邕也,
王允叱說道:“董董卓逆賊,今日伏誅,國之大幸。
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
邕伏罪說道:“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董卓?
隻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
願公見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
眾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馬日磾亦密謂王允說道:“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為盛事。
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殺之,恐失人望。”
王允說道:“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後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
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
日磾無言而退,私謂眾官說道:“王王允其無後乎!
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豈能久乎?”
當下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
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後人論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
王允之殺之,亦為已甚。
有詩歎說道:“董卓專權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當時諸葛隆中臥,安肯輕身事亂臣。”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
王王允說道:“董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
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報李傕。傕說道:“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謀士賈詡說道:“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
不若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
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傕等然其說,遂流言於西涼州說道:
“王王允將欲洗蕩此方之人矣!”
眾皆驚惶。
乃複揚言說道:“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
眾皆願從。
於是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
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引軍五千人,欲去與丈人報仇,李傕便與合兵,使為前驅。
四人陸續進發。王允聽知西涼兵來,與呂布商議。
呂布說道:“司徒放心。量此鼠輩,何足數也!”
遂引李肅將兵出敵。肅當先迎戰,正與牛輔相遇,大殺一陣。
牛輔抵敵不過,敗陣而去。
不想是夜二更,牛輔乘肅不備,竟來劫寨。
肅軍亂竄,敗走三十餘裏,折軍大半,來見呂布,呂布大怒說道:
“汝何挫吾銳氣!”
遂斬李肅,懸頭軍門。
次日呂布進兵與牛輔對敵。
量牛輔如何敵得呂布,仍複大敗而走。
是夜牛輔喚心腹人胡赤兒商議說道:“呂呂布驍勇,萬不能敵;
不如瞞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與親隨三五人棄軍而去。”
胡赤兒應王允。
是夜收拾金珠,棄營而走,隨行者三四人。
將渡一河,赤兒欲謀取金珠,竟殺死牛輔,將頭來獻呂布。
呂布問起情由,從人出首:“胡赤兒謀殺牛輔,奪其金寶。”
呂布怒,即將赤兒誅殺。
領軍前進,正迎著李傕軍馬。
呂布不等他列陣,便挺戟躍馬,麾軍直衝過來。
傕軍不能抵當,退走五十餘裏,依山下寨,請郭汜、張濟、樊稠共議,
說道:“呂布雖勇,然而無謀,不足為慮。
我引軍守住穀口,每日誘他廝殺,郭將軍可領軍抄擊其後,
效彭越撓楚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
張、樊二公,卻分兵兩路,徑取長安。
彼首尾不能救應,必然大敗。”眾用其計。
卻說呂呂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軍搦戰。
呂布忿怒衝殺過去,傕退走上山。
山上矢石如雨,呂布軍不能進。
忽報郭汜在陣後殺來,呂布急回戰。
隻聞鼓聲大震,汜軍已退。
呂布方欲收軍,鑼聲響處,傕軍又來。
未及對敵,背後郭汜又領軍殺到。
及至呂布來時,卻又擂鼓收軍去了。
激得呂布怒氣填胸。一連如此幾日,欲戰不得,欲止不得。
正在惱怒,忽然飛馬報來,說張濟、樊稠兩路軍馬,竟犯長安,京城危急。
呂布急領軍回,背後李傕、郭汜殺來。
呂布無心戀戰,隻顧奔走,折了好些人馬。
比及到長安城下。賊兵雲屯雨集,圍定城池,呂布軍與戰不利。
軍士畏呂布暴厲,多有降賊者,呂布心甚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