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董卓餘黨李蒙、王方在城中為賊內應,偷開城門,四路賊軍一齊擁入。


    呂布左衝右突,攔擋不住,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


    呼王允說道:“勢急矣!請司徒上馬,同出關去,別圖良策。”


    王允說道:“若蒙社稷之靈,得安國家,吾之願也;若不獲已,則允奉身以死。


    臨難苟免,吾不為也。為我謝關東諸公,努力以國家為念!”


    呂布再三相勸,王允隻是不肯去。


    不一時,各門火焰竟天,呂布隻得棄卻家小,引百餘騎飛奔出關,投袁術去了。


    李傕、郭汜縱兵大掠。


    太常卿種拂、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皆死於國難。


    賊兵圍繞內庭至急,侍臣請天子上宣平門止亂。


    李傕等望見黃蓋,約住軍士,口呼“萬歲”。


    獻帝倚樓問說道:“卿不候奏請,輒入長安,意欲何為?”


    李傕、郭汜仰麵奏說道:“董太師乃陛下社稷之臣,無端被王允謀殺,臣等特來報仇,非敢造反。


    但見王允,臣便退兵。”


    王允時在帝側,聞知此言,奏說道:“臣本為社稷計。


    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誤國家。臣請下見二賊。”


    帝徘徊不忍。


    允自宣平門樓上跳下樓去,大呼說道:“王允在此!”


    李傕、郭汜拔劍叱說道:“董太師何罪而見殺?”


    王允說道:“董賊之罪,彌天亙地,不可勝言!受誅之日。


    長安士民,皆相慶賀,汝獨不聞乎?”


    傕、汜說道:“太師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


    王允大罵:“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


    眾賊殺了王允,一麵又差人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


    士民無不下淚。


    當下李傕、郭汜尋思說道:“既到這裏,不殺天子謀大事,更待何時?”便持劍大呼,殺入內來。


    卻說李、郭二賊欲弑獻帝。


    張濟、樊稠諫說道:“不可。今日若便殺之,恐眾人不服,


    不如仍舊奉之為主,賺諸侯入關,先去其羽翼,然後殺之,天下可圖也。”


    李、郭二人從其言,按住兵器。


    帝在樓上宣諭說道:“王允既誅,軍馬何故不退?”


    李傕、郭汜說道:“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賜爵,故不敢退軍。”


    帝說道:“卿欲封何爵?”李、郭、張、樊四人各自寫職銜獻上,勒要如此官品,帝隻得從之。


    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郭汜為後將軍美陽侯假節鉞,同秉朝政;


    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屯弘農。


    其餘李蒙、王方等,各為校尉。然後謝恩,領兵出城。


    又下令追尋董卓屍首,獲得些零碎皮骨,以香木雕成形體,


    安湊停當,大設祭祀,用王者衣冠棺槨,選擇吉日,遷葬郿塢。


    臨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屍首提出棺外。


    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複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


    天之怒卓。可謂甚矣!


    且說李傕、郭汜既掌大權,殘虐百姓;


    密遣心腹侍帝左右,觀其動靜。


    獻帝此時舉動荊棘。


    朝廷官員,並由二賊升降。


    因采人望,特宣朱儁入朝封為太仆,同領朝政。


    一日,人報西涼太守馬騰;並州刺史韓遂二將引軍十餘萬,殺奔長安來,聲言討賊。


    原來二將先曾使人入長安,結連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三人為內應,共謀賊黨。


    三人密奏獻帝,封馬騰為征西將軍、韓遂為鎮西將軍,各受密詔,並力討賊。


    當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二軍將至,一同商議禦敵之策。


    謀士賈詡說道:“二軍遠來,隻宜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之。


    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後引兵追之,二將可擒矣。”


    李蒙、王方出說道:“此非好計。願借精兵萬人,立斬馬騰、韓遂之頭,獻於麾下。”


    賈詡說道:“今若即戰,必當敗績。”


    李蒙、王方齊聲說道:“若吾二人敗,情願斬首;吾若戰勝,公亦當輸首級與我。”


    詡謂李傕、郭汜說道:“長安西二百裏盩厔山,其路險峻,


    可使張、樊兩將軍屯兵於此,堅壁守之;待李蒙、王方自引兵迎敵,可也。”


    李傕、郭汜從其言,點一萬五千人馬與李蒙、王方。


    二人忻喜而去,離長安二百八十裏下寨。


    西涼兵到,兩個引軍迎去。西涼軍馬攔路擺開陣勢。


    馬騰、韓遂聯轡而出,指李蒙、王方罵說道:


    “反國之賊!誰去擒之?”


    言未絕,隻見一位少年將軍,麵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


    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王方欺他年幼,躍馬迎戰。戰不到數合,早被馬超一槍刺於馬下。


    馬超勒馬便回。李蒙見王方刺死,一騎馬從馬超背後趕來。


    超隻做不知。馬騰在陣門下大叫:“背後有人追趕!”


    聲猶未絕,隻見馬超已將李蒙擒在馬上。


    原來馬超明知李蒙追趕,卻故意俄延;


    等他馬近舉槍刺來,超將身一閃,李蒙搠個空,兩馬相並,被馬超輕舒猿臂,生擒過去。


    軍士無主,望風奔逃。馬騰、韓遂乘勢追殺,大獲勝捷,直逼隘口下寨,把李蒙斬首號令。


    李傕、郭汜聽知李蒙、王方皆被馬超殺了,方信賈詡有先見之明,


    重用其計,隻理會緊守關防,由他搦戰,並不出迎。


    果然西涼軍未及兩月,糧草俱乏,商議回軍。


    恰好長安城中馬宇家僮出首家主與劉範、種邵,外連馬騰、韓遂,欲為內應等情。


    李傕、郭汜大怒,盡收三家老少良賤斬於市,把三顆首級,直來門前號令。


    馬騰、韓遂見軍糧已盡,內應又泄,隻得拔寨退軍。


    李傕、郭汜令張濟引軍趕馬騰,樊稠引軍趕韓遂,西涼軍大敗。


    馬超在後死戰,殺退張濟。樊稠去趕韓遂,看看趕上,相近陳倉,


    韓遂勒馬向樊稠說道:“吾與公乃同鄉之人,今日何太無情?”


    樊稠也勒住馬答道:“上命不可違!”


    韓遂說道:“吾此來亦為國家耳,公何相逼之甚也?”


    樊稠聽罷,撥轉馬頭,收兵回寨,讓韓遂去了。


    不提防李傕之侄李別,見樊稠放走韓遂,回報其叔。


    李傕大怒,便欲興兵討樊稠。


    賈翊說道:“目今人心未寧,頻動幹戈,深為不便;


    不若設一宴,請張濟、樊稠慶功,就席間擒稠斬之,毫不費力。”


    李傕大喜,便設宴請張濟、樊稠。


    二將忻然赴宴。


    酒半闌,李傕忽然變色說道:“樊稠何故交通韓遂,欲謀造反?”


    稠大驚,未及回言;隻見刀斧手擁出,早把樊稠斬首於案下。


    嚇得張濟俯伏於地。


    李傕扶起說道:“樊稠謀反,故爾誅之;公乃吾之心腹,何須驚懼?”


    將樊稠軍撥與張濟管領。張濟自回弘農去了。


    李傕、郭汜自戰敗西涼兵,諸侯莫敢誰何。


    賈詡屢勸撫安百姓,結納賢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


    不想青州黃巾又起,聚眾數十萬,頭目不等,劫掠良民。


    太仆朱儁保舉一人,可破群賊。


    李傕、郭汜問是何人。


    朱儁說道:“要破山東群賊,非曹孟德不可。”


    李傕說道:“孟德今在何處?”


    儁說道:“現為東郡太守,廣有軍兵。若命此人討賊,賊可克日而破也。”


    李傕大喜,星夜草詔,差人齎往東郡,命曹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


    曹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陽。


    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曹操追趕賊兵,直到濟北,降者數萬。


    曹操即用賊為前驅,兵馬到處,無不降順。


    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


    曹操擇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


    曹操自此威名日重。捷書報到長安,朝廷加曹曹操為鎮東將軍。


    曹操在兗州,招賢納士。


    有叔侄二人來投曹操:乃潁川潁陰人,姓荀,名彧,字文若,荀緄之子也;


    舊事袁紹,今棄紹投曹操;


    曹操與語大悅,說道:“此吾之子房也!”


    遂以為行軍司馬。


    其侄荀攸,字公達,海內名士,曾拜黃門侍郎,


    後棄官歸鄉,今與其叔同投曹曹操,曹操以為行軍教授。


    荀彧說道:“某聞兗州有一賢士,今此人不知何在。”


    曹操問是誰,彧說道:“乃東郡東阿人,姓程,名昱,字仲德。”


    曹操說道:“吾亦聞名久矣。”


    遂遣人於鄉中尋問。


    訪得他在山中讀書,曹操拜請之。


    程昱來見,曹曹操大喜。


    昱謂荀彧說道:“某孤陋寡聞,不足當公之薦。


    公之鄉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當今賢士,何不羅而致之?”


    彧猛省說道:“吾幾忘卻!”


    遂啟曹操徵聘郭嘉到兗州,共論天下之事。


    郭嘉薦光武嫡派子孫,淮南成德人,姓劉,名曄,字子陽。


    曹操即聘曄至。


    曄又薦二人:一個是山陽昌邑人,姓滿,名寵,字伯寧;


    一個是武城人,姓呂,名虔,字子恪。


    曹曹操亦素知這兩個名譽,就聘為軍中從事。


    滿寵、呂虔共薦一人,乃陳留平邱人,姓毛,名玠,字孝先。


    曹曹操亦聘為從事。


    又有一將引軍數百人,來投曹曹操:


    乃泰山巨平人,姓於,名禁,字文則。


    曹操見其人弓馬熟嫻,武藝出眾,命為點軍司馬。


    一日,夏侯惇引一大漢來見,曹操問何人,


    惇說道:“此乃陳留人,姓典,名韋,勇力過人。


    舊跟張邈,與帳下人不和,手殺數十人,逃竄山中。


    惇出射獵,見韋逐虎過澗,因收於軍中。


    今特薦之於公。”


    曹操說道:“吾觀此人容貌魁梧,必有勇力。”


    惇說道:“他曾為友報仇殺人,提頭直出鬧市,數百人不敢近。


    隻今所使兩枝鐵戟,重八十斤,挾之上馬,運使如飛。”


    曹操即令韋試之。韋挾戟驟馬,往來馳騁。


    忽見帳下大旗為風所吹,岌岌欲倒,眾軍士挾持不定;


    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巍然不動。


    曹操說道:“此古之惡來也!”


    遂命為帳前都尉,解身上錦襖,及駿馬雕鞍賜之。


    自是曹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


    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陳留避難,隱居瑯琊;


    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餘人,


    帶從者百餘人,車百餘輛,徑望兗州而來。


    道經徐州,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向欲結納曹曹操,正無其由;


    知曹操父經過,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大設筵宴,款待兩日。


    曹嵩要行,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


    曹嵩率家小行到華、費間,時夏末秋初,大雨驟至,隻得投一古寺歇宿。


    寺僧接入。嵩安頓家小,命張闓將軍馬屯於兩廊。


    眾軍衣裝,都被雨打濕,同聲嗟怨。張闓喚手下頭目於靜處商議說道:


    “我們本是黃巾餘黨,勉強降順陶謙,未有好處。


    如今曹家輜重車輛無數,你們欲得富貴不難,隻就今夜三更,


    大家砍將入去,把曹嵩一家殺了,取了財物,同往山中落草。此計何如?”


    眾皆應允。是夜風雨未息,曹嵩正坐,忽聞四壁喊聲大舉。


    曹德提劍出看,就被搠死。曹嵩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後,欲越牆而走;


    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與妾躲於廁中,被亂軍所殺。


    應劭死命逃脫,投袁紹去了。


    張闓殺盡曹嵩全家,取了財物,放火燒寺,與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


    當下應劭部下有逃命的軍士,報與曹操。


    曹操聞之,哭倒於地。眾人救起。


    曹操切齒說道:“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蕩徐州,方雪吾恨!”


    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鄄城、範縣、東阿三縣,其餘盡殺奔徐州來。


    夏侯惇、於禁、典韋為先鋒。曹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你的願望好奇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柒家之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柒家之主並收藏你的願望好奇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