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某些性格怪異的人,通常“情”遠較“理”能夠打動人的心弦。在遊說中,時常說一些對方愛聽的話必定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如何尋找對方愛聽的話?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都樂於同與自己有相似點的人交往、談話。因為相似因素既能有效地減少雙方的恐懼和不安,解除戒備,又能發生可以接受的共同信息,能有相似的理解,產生相同、相近的情緒體驗,進而在感情上產生共鳴。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能夠產生情感共鳴的相似因素很多,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隱蔽的。在交談中,隻要留心對方的舉止言談,就不難發現一些相似的因素,來作為交談的共同話題的突破口。


    例如:“經曆相似。唐代詩人白居易身為江州司馬、與地位低下的琵琶女邂逅相逢,也能很快地傾心交談,並為之揮淚,灑濕青衫,就是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經曆、遭遇上的相似,使他們暫時排除了地位上的差別,有了共同語言。


    又例如:興趣相似。共同的興趣與愛好是最能促進交談雙方相互接近的,它在人們的心理上往往誘發出一種特定的吸引力。比如與養魚種花者談擺弄花草、金魚之樂,與愛好音樂體育者談論音樂欣賞、體育比賽,與集郵者談集郵之道,等等,往往有引起對方的興趣,激發對方一吐為快的話題,這時,興趣愛好就成了他們進一步交談的橋梁。


    有一次,著名相聲演員薑昆到湖北十堰市演出,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前來采訪,不料,薑昆一一婉言謝絕,這使記者們十分失望。但是,有一個愛好相聲的女記者卻再次叩響了薑昆的房門,說:“薑昆先生,我是一個相聲迷,我對您的演出有些意見……”薑昆一聽是為自己的節目提意見的,便十分熱情地接待了她。這位女記者正是用她和對方對相聲的愛好及共有的興趣做文章,巧妙地打開了薑昆的“話匣子”,順利完成了采訪任務。


    此外,還有地域相似。職業相似、年齡相似、處境相似等直接相似因素,以及對方與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鄰居等有聯係的間接相似因素,都可以成為溝通情感、找到共同話題的橋梁。


    一位記者曾講述過自己采訪的一段經曆:他去某地農村采訪,住在一個老大娘家,進門打過招呼,便說:“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像是魯中南的吧?”大娘說:“是呀,老家是山東陽穀。”他接著說:“我當兵時,我們連隊山東人可多啦,連長、排長、班長都是山東人,山東老鄉對國家的貢獻大。”這番話引起了老大娘對往事的回憶,她對記者講起了過去的事情,記者從她那裏聽到了不少有用的材料,意外收獲頗大。


    這就是通過間接相似點――首長、戰友和大娘都是山東人,從而與大娘有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也果真使大娘產生了感情共鳴的緣故。


    通過表白內心的方式,也可引起情感共鳴。有時候,我們發現無法與戒備心強的人溝通感情,其中原因之一,在於對方抱著“我倆根本處於不同的世界”的想法所致。可以設想,兩個生活經曆。生活環境、思想背景或者生活習慣等完全不同的人,初次見麵,當然會有格格不入之感。為了突破此種障礙,必須讓對方相信,彼此隸屬於同一世界,確實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嗜好或需要。例如,要想規勸吸毒或酗酒者除掉這一惡癖,最具說服力的,往往是曾經遭受過吸毒之害或嚐過酒精中毒之苦的“過來人”。因為互相之間的共同經曆,足以迅速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願意敞開胸懷,虛心接受善意勸導。


    通常情況下,在說服某些自負或略感自卑者以前,先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家庭狀況、經曆、嗜好等,坦然地告訴對方,讓對方加深對自己的了解,縮短相互間的距離;甚至可以將自己某些無傷大雅的缺點,不加修飾地暴露出來,暫時讓對方高居上風,並使其解除抗拒之心,然後急劇地轉入正題,使對方在倉促之間,毫無招架之力,惟有俯首聽命。


    有些說服者,常喜歡據理力爭,堅持自己的原則。麵紅耳赤之餘,不僅未能贏得對方的信服,反而強化了對方的成見和抗拒的決心。此時,如果改用微笑戰略,和善地表示和對方站在同一陣線上,虛心接受對方的意見,必定能使對方不再堅持己見而改變態度。在這種微妙的狀況下,很可能會自覺地采納說服者的意見。被說服者此種態度並非來自理智的層次,而是在深層的核心部分滋長著認同的心理。這就是情感誘導的功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俘獲人心的溝通藝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泉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泉林..並收藏俘獲人心的溝通藝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