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萬代,結發白頭。
三皇子成婚之日,新娘子的嫁妝從寢殿外排到了宮門口,二百八十八抬皆以紅綢纏裹,烏木長杖為梁。三皇子妃出身大族,出手闊綽不足為奇,隻是皇子生母人前笑容和藹,私底下對著貼身侍女方茹卻深深蹙起眉頭——她這個兒子韜光養晦多年,卻難免因著妻室,有樹大招風之嫌。
皇子妃新嫁,龍鳳團扇半遮麵容,厚豔胭脂飛上雙頰,香粉擦拭得臉兒雪白細膩,宛如那西域進貢的絕美白瓷。嫁衣長拖至地,金絲孔雀線滿繡葳蕤瓜瓞綿綿,正是多子多福的吉祥兆頭;最奪目的還是新娘子那對鴛鴦赤金雙釵,穩穩簪在牡丹髻間,釵頭鑲嵌兩顆拇指大的貓眼石,於傍晚的日輝下熠熠生輝。
宮中人人都傳,貴妃娘娘盛寵,膝下卻無有力依傍,母家的勢力也單薄,麵對紅牆之中的種種紛爭,也不過杯水車薪、螳臂當車。當年崔氏女入宮,不過是小小昭儀,住在宮院偏角的亭閣,人微言輕,連皇帝的麵都甚少能見到,說泯然眾人也不為過。
可是後來,不知怎地,一朝嶄露頭角,時來運轉,皇恩浩蕩,崔氏昭儀腹中懷上龍裔,從此境遇急轉直上,可謂榮極。崔家人在朝中也得臉麵,連早已出嫁的大姑娘在婆家,地位也提高不少。
奈何啊……天命難測,沒等行三的皇子誕生,不知怎地,寵妃遊園忽惹龍顏大怒,孩兒未降生便失歡心,安置宮中數年,始終不見皇帝有所親近。直到某個暑熱到連蟬鳴都嫌聒噪的盛夏,貴妃寢殿中再度傳來喜訊,滿園春意才似姍姍來遲,隻是正主鳳位的皇後娘娘臉色不太好看了。
三皇子初初長成,身後卻不見一個嫡親妹子追隨,後宮的爭名逐利迭起,可深受其害的往往是無辜稚子。母憑子貴,天家講究多子多福,三皇子的資質如何且不論,貴妃娘娘雖有好手段,寵愛不衰,卻難福澤庇佑子嗣,終究不似長久之相。自然,這些話不敢傳到崔氏女耳中,隻能如暗夜流螢,在角落裏悄悄散播微弱溫度,而後等待時機,星火燎原。
天家選兒媳,最看重的首當其衝是家世,而後比較德行、品格,直到那最細枝末節的,才是樣貌之流——然則為後嗣考量,若那位姑娘實在有礙瞻觀,也無緣進入參選的名單中。
眼看兒子年紀漸長,皇帝卻沒有為其選妻的意思,貴妃娘娘再能隱忍,也慢慢開始坐不住,奈何帝王心最難測,正在她終於按捺不住,決意趕著某個剛散朝的清晨,精心打扮,備好說辭,為自己的皇兒爭取一番。誰曉得才到大殿外,就見大監匆匆外出,手中拿著一道明黃綢卷,顯然是道聖旨,抬眼撞見貴妃,大監頓時喜笑顏開。
“恭喜娘娘,賀喜娘娘,陛下方才下旨為三皇子指婚,定下了禮部尚書劉大人的嫡長孫女,奴才正要出宮去宣旨呢。”
禮部掌管宮中大小典儀,平日要務不多,看似輕鬆閑散,每逢大事卻少不了千頭萬緒,劉尚書在朝為官四十餘載,早積攢下滿身清譽,隻等著告老榮休,兩個兒子也都考取功名入仕,剩下唯一要操心的就是孫輩婚事。劉小姐正值青春妙齡,容貌姣好,品格嫻靜,在陌京城中頗有雅名,劉家長輩十分愛重,嬌養深閨多年,始終舍不得輕易許下人家,直到皇帝一紙詔書許下姻親,花開枝頭終於有所歸宿。
大婚當日,來劉府接走孫小姐的是頂明黃帷蓋鳳頭花轎,十六人抬的規格羨煞一眾來送親的未出閣姑娘。而宮牆之中,貴妃娘娘眼見三皇子喜袍加身,心頭滋味喜憂摻半,拉著兒子的手,有千言萬語想要囑咐,臨到嘴邊卻隻剩一句“切莫緊張”。三皇子尚未到弱冠之年,於娶妻一事也不過爾爾,他並沒見過劉家小姐,自幼又看多了後妃之間爾虞我詐,著實不願自己也太早陷進苦惱。
大婚慶典皆有舊例可循,三兩個時辰的繁文縟節耗下來,未曾謀麵的一對小兒女做成了夫妻。洞房花燭夜,三皇子借口醉酒,竟硬生生躲了出去,連卻扇之禮都免了。
新娘子獨坐空房,個中滋味隻有自己知。從小近身伺候的嬤嬤、丫頭都不能帶進宮,身邊隻剩兩個素昧平生的宮女,神色嚴肅苛刻,好像是新過門的皇子妃教壞了主子。劉小姐在家受盡寵愛,從不知苦澀是何種滋味,而今驟然品到,不可謂不失落,然而整宿的時辰熬過去,旭日東升,夜盡天明,她還是如常更衣洗漱,換上規製端正的宮服,去向自己的婆母、當今貴妃娘娘請安。
其實該先拜見君王的,隻是聖意難揣測,還未出門便先接到大監傳話,三皇子夫婦新婚勞碌,便不必去向皇帝請安,對貴妃娘娘盡了孝道即可。劉小姐隱約覺得不妥,可是看大監神色平和,自己著實是不好再問什麽了。
坊間傳言……三皇子不得眷顧,如今耳聞目見,果真如此麽
出乎意料地,貴妃沒有發難,反而安慰她,皇子年輕,切莫一般見識,來日方長,夫妻需得攜手同心。三皇子妃隻是笑容得宜,淺淺躬身道聲妾身明白,又聽婆母囑咐了許多家常的話。時辰差不多了,請安也該到頭,劉小姐由丫鬟攙扶著,緩緩起身轉步,才行至門口,迎麵卻走來一個高大的身影,她躲避不及,險些撞上,抬眸望過去卻甚是眼熟——再仔細瞧,可不就是她那位夫婿,當朝的三皇子。
新婚的夫妻,卻是在此情形再相見,彼此不免覺得尷尬,還是由貴妃娘娘出麵,笑稱既然湊巧,不若一同留下來用飯。皇子妃點點頭,看著身邊夫君神色也坦然,便知他昨日並非刻意讓自己下不來台,至於為何不歸,或許是羞赧,又或許是矜持,隻消交給時間,來日方長,何愁沒有盼頭。
三皇子成婚之日,新娘子的嫁妝從寢殿外排到了宮門口,二百八十八抬皆以紅綢纏裹,烏木長杖為梁。三皇子妃出身大族,出手闊綽不足為奇,隻是皇子生母人前笑容和藹,私底下對著貼身侍女方茹卻深深蹙起眉頭——她這個兒子韜光養晦多年,卻難免因著妻室,有樹大招風之嫌。
皇子妃新嫁,龍鳳團扇半遮麵容,厚豔胭脂飛上雙頰,香粉擦拭得臉兒雪白細膩,宛如那西域進貢的絕美白瓷。嫁衣長拖至地,金絲孔雀線滿繡葳蕤瓜瓞綿綿,正是多子多福的吉祥兆頭;最奪目的還是新娘子那對鴛鴦赤金雙釵,穩穩簪在牡丹髻間,釵頭鑲嵌兩顆拇指大的貓眼石,於傍晚的日輝下熠熠生輝。
宮中人人都傳,貴妃娘娘盛寵,膝下卻無有力依傍,母家的勢力也單薄,麵對紅牆之中的種種紛爭,也不過杯水車薪、螳臂當車。當年崔氏女入宮,不過是小小昭儀,住在宮院偏角的亭閣,人微言輕,連皇帝的麵都甚少能見到,說泯然眾人也不為過。
可是後來,不知怎地,一朝嶄露頭角,時來運轉,皇恩浩蕩,崔氏昭儀腹中懷上龍裔,從此境遇急轉直上,可謂榮極。崔家人在朝中也得臉麵,連早已出嫁的大姑娘在婆家,地位也提高不少。
奈何啊……天命難測,沒等行三的皇子誕生,不知怎地,寵妃遊園忽惹龍顏大怒,孩兒未降生便失歡心,安置宮中數年,始終不見皇帝有所親近。直到某個暑熱到連蟬鳴都嫌聒噪的盛夏,貴妃寢殿中再度傳來喜訊,滿園春意才似姍姍來遲,隻是正主鳳位的皇後娘娘臉色不太好看了。
三皇子初初長成,身後卻不見一個嫡親妹子追隨,後宮的爭名逐利迭起,可深受其害的往往是無辜稚子。母憑子貴,天家講究多子多福,三皇子的資質如何且不論,貴妃娘娘雖有好手段,寵愛不衰,卻難福澤庇佑子嗣,終究不似長久之相。自然,這些話不敢傳到崔氏女耳中,隻能如暗夜流螢,在角落裏悄悄散播微弱溫度,而後等待時機,星火燎原。
天家選兒媳,最看重的首當其衝是家世,而後比較德行、品格,直到那最細枝末節的,才是樣貌之流——然則為後嗣考量,若那位姑娘實在有礙瞻觀,也無緣進入參選的名單中。
眼看兒子年紀漸長,皇帝卻沒有為其選妻的意思,貴妃娘娘再能隱忍,也慢慢開始坐不住,奈何帝王心最難測,正在她終於按捺不住,決意趕著某個剛散朝的清晨,精心打扮,備好說辭,為自己的皇兒爭取一番。誰曉得才到大殿外,就見大監匆匆外出,手中拿著一道明黃綢卷,顯然是道聖旨,抬眼撞見貴妃,大監頓時喜笑顏開。
“恭喜娘娘,賀喜娘娘,陛下方才下旨為三皇子指婚,定下了禮部尚書劉大人的嫡長孫女,奴才正要出宮去宣旨呢。”
禮部掌管宮中大小典儀,平日要務不多,看似輕鬆閑散,每逢大事卻少不了千頭萬緒,劉尚書在朝為官四十餘載,早積攢下滿身清譽,隻等著告老榮休,兩個兒子也都考取功名入仕,剩下唯一要操心的就是孫輩婚事。劉小姐正值青春妙齡,容貌姣好,品格嫻靜,在陌京城中頗有雅名,劉家長輩十分愛重,嬌養深閨多年,始終舍不得輕易許下人家,直到皇帝一紙詔書許下姻親,花開枝頭終於有所歸宿。
大婚當日,來劉府接走孫小姐的是頂明黃帷蓋鳳頭花轎,十六人抬的規格羨煞一眾來送親的未出閣姑娘。而宮牆之中,貴妃娘娘眼見三皇子喜袍加身,心頭滋味喜憂摻半,拉著兒子的手,有千言萬語想要囑咐,臨到嘴邊卻隻剩一句“切莫緊張”。三皇子尚未到弱冠之年,於娶妻一事也不過爾爾,他並沒見過劉家小姐,自幼又看多了後妃之間爾虞我詐,著實不願自己也太早陷進苦惱。
大婚慶典皆有舊例可循,三兩個時辰的繁文縟節耗下來,未曾謀麵的一對小兒女做成了夫妻。洞房花燭夜,三皇子借口醉酒,竟硬生生躲了出去,連卻扇之禮都免了。
新娘子獨坐空房,個中滋味隻有自己知。從小近身伺候的嬤嬤、丫頭都不能帶進宮,身邊隻剩兩個素昧平生的宮女,神色嚴肅苛刻,好像是新過門的皇子妃教壞了主子。劉小姐在家受盡寵愛,從不知苦澀是何種滋味,而今驟然品到,不可謂不失落,然而整宿的時辰熬過去,旭日東升,夜盡天明,她還是如常更衣洗漱,換上規製端正的宮服,去向自己的婆母、當今貴妃娘娘請安。
其實該先拜見君王的,隻是聖意難揣測,還未出門便先接到大監傳話,三皇子夫婦新婚勞碌,便不必去向皇帝請安,對貴妃娘娘盡了孝道即可。劉小姐隱約覺得不妥,可是看大監神色平和,自己著實是不好再問什麽了。
坊間傳言……三皇子不得眷顧,如今耳聞目見,果真如此麽
出乎意料地,貴妃沒有發難,反而安慰她,皇子年輕,切莫一般見識,來日方長,夫妻需得攜手同心。三皇子妃隻是笑容得宜,淺淺躬身道聲妾身明白,又聽婆母囑咐了許多家常的話。時辰差不多了,請安也該到頭,劉小姐由丫鬟攙扶著,緩緩起身轉步,才行至門口,迎麵卻走來一個高大的身影,她躲避不及,險些撞上,抬眸望過去卻甚是眼熟——再仔細瞧,可不就是她那位夫婿,當朝的三皇子。
新婚的夫妻,卻是在此情形再相見,彼此不免覺得尷尬,還是由貴妃娘娘出麵,笑稱既然湊巧,不若一同留下來用飯。皇子妃點點頭,看著身邊夫君神色也坦然,便知他昨日並非刻意讓自己下不來台,至於為何不歸,或許是羞赧,又或許是矜持,隻消交給時間,來日方長,何愁沒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