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沒有讓妻子進退兩難,當天就挑下其中一個老實木訥的,開了臉,收了房,小院裏簡簡單單擺兩桌酒菜,來熱鬧的不過幾個與她交好的丫頭、雜役。月上中天,新妾伺候主子睡下,大夫人獨個兒在院裏坐了很久,直到寒氣沁骨,化作露水沾濕了衣衫,方才皺著眉,朝燈火闌珊處望一望,悄悄去到幼子房中,守在小床前沉沉睡著。
日子平淡得像賬房手中的冊子,短短兩個月後,某天早上給大夫人敬茶,小妾被留下來同桌用飯,剛夾了一筷子醃酸筍,忽然幹嘔不止。旁邊伺候的丫鬟還惶恐,是否飯菜不新鮮,大夫人已經了然於心——隻怪自己肚子不爭氣,如今能夠做的,不過是請個好大夫,煎藥熬湯,精心照料,等來日孩兒降生,記在自己名下便罷了。
律回歲晚,春暖花開,妾室疼了兩天兩夜,生下一個女兒,小小繈褓中,初生嬰兒嬌嫩柔軟,用的是半匹新織就的錦緞,布滿鮮豔的月季花兒。大夫人抱著孩子,心頭猛然空落落的,一忽兒覺著欣慰,一忽兒又忍不住眼眶紅紅。
女兒好啊……至少是個寄托,又不能夠讓小妾以為,自此有了根基,在旁人麵前擺起主子的架子。
其實平心而論,大半年來,人畢竟是自己親手所選,一向謹小慎微,沒有過半點逾矩之處。嫡妻心中滿意,山珍海味流水似地送進孕婦房裏,沒想到竟使得胎兒過大,差點叫即將為人母的女子生生痛死在產床上。
接生婆說,白家的妾室傷了身子,以後再不能生養。一句話,將隻有十六歲的小妾困在正妻院裏的小屋,往後整整三年,甚少見到明亮的日頭,隻在陰天下雨,無人出門的時候,她才願意披衣下床走一走,稍稍聽見別人腳步聲,便立刻躲回門後,誰勸也不中用。
嫡母親自給小女嬰起了名字,韻然,念之齒頰留香,宛如采擷下四月枝頭初開的嫣粉杏花,細細研磨,沁出芳露,溫溫柔柔流淌上心尖。女孩慢慢長大,出落得很漂亮,每日跟在嫡母身邊,也沒人敢將庶出兩個字掛在嘴邊,她就如所有富裕人家的千金一樣,學著女德女紅,很快到了金釵之年,主母開始帶她出去相看,往來的門戶中,有位私塾先生家的小少爺,祖父中過舉人,仕途不順,回到老家開書館。嫡母仿佛很中意,回到家,飯桌上,給白韻然添菜時,嫡母甚至還問起,姑娘覺得那位小少爺如何。
“母親說好,那邊是極好的,女兒都聽您安排。”
嫡庶有別,她不是人家肚皮裏出來的,白韻然有自知之明,十二年了,哪天不是努力做小伏低,半點不敢惹得嫡母討厭。
“女兒不孝,來日出嫁,不能向娘親牌位拜別。父親和……和大夫人,待女兒都極好,娘,請您放心,女兒一定會善待自身,不給您丟人。”
夜盡天明,曙光初現,白家小姐的屋子裏還燃著燭火,顫顫巍巍映照少女姣好的麵孔,和臉上分明還未擦幹淨的淚痕。當年那位妾室甚至沒有一塊正經的牌位,唯一一點血脈思念至深時,也隻能蒙在被中,偷偷哀哭。
女孩定親,必然要有至親教導閨中事,大夫人卻遲遲不開口,直到庚帖送到門前,才有個老嬤嬤姍姍來遲,對著韻然踟躇再三,欲言又止,磨蹭大半日,也未聞出個所以。
“姑娘就忍忍吧,大夫人掌管全家,每日忙碌,偶爾一兩處顧不周全,也是有的。”
丫鬟如是勸告,換得白韻然笑著搖頭,又賞給她一碟才送到跟前的芙蓉桂花糕——“你照顧我也久了,看你,好像都瘦了些,這個你就拿去吃吧,我先前嚐著,味道很不錯。”
婚姻嫁娶,本身就不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房無人再誕下兒女,自然少不了自己那份豐厚的嫁妝,也好,來日十裏紅妝,鳳冠霞帔,算得上沒有辜負親娘生下自己一場。
可惜,白韻然沒能等到那一天,並非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誰也想不到,平息已久的戰亂趕在嫁衣繡成前又掀起,書館最先被匪徒洗劫,少年郎全家無一幸免。白韻然來不及掉眼淚,就見嫡母身邊的媽媽趕來,塞給她一套粗布衣裳,要她扮成丫鬟,快點從後門跑走。
“老爺和少爺在路上遭了土匪,太太已經著人料理後事,大小姐,這時候顧不上孝道,咱們家男丁薄,奴婢帶著您先走。”
早上還太平,短短幾個時辰,天就變了顏色,令白韻然始料未及。管事媽媽三下五除二給她套上衣裳,打散了首飾頭發,一路從後門逃上馬車。街上果然已經亂了,到處都是人,滿眼都是血光,白韻然頭一次感受到真切的恐懼,她很擔心大夫人如何,為什麽不和自己一起走。
媽媽說,大夫人與她父親伉儷情深,自然不肯獨活,何況還有白家幾輩的家業在後,當家主母怎可臨陣脫逃。
哭喊哀嚎不絕於耳,車子晃蕩得厲害,媽媽將白韻然牢牢護在懷裏,不分白天黑夜趕路,要往京城方向去,投奔那兒的表親。數不清日子,外麵的動靜逐漸安靜下來,她們終於決定暫時停下歇腳,卻被一夥散兵路過打劫,車夫被打落湖中,媽媽豁出了性命,死死拖住兵頭子,白韻然僥幸得以脫身,不知昏倒在哪處山澗。
等再醒來,已經身處一個戲班。時光荏苒,戰亂平息,白家衰滅,白韻然成了女先兒,跟著師父師母輾轉四方,終於有天到了京城,才想起當初,嫡母保全自己,就是要她上京投親的。
沒找到表親,卻遇見一位玉琳琅。
先生十分溫和,她的日子比小時候還要驕矜,且沒有嫡庶身份的約束,白韻然心情舒展不少。相處之間,不難發現先生看似灑脫,實則常懷鬱結,隻他自己不說,她便明白,該做的是明哲保身,而不是好奇太多。
日子平淡得像賬房手中的冊子,短短兩個月後,某天早上給大夫人敬茶,小妾被留下來同桌用飯,剛夾了一筷子醃酸筍,忽然幹嘔不止。旁邊伺候的丫鬟還惶恐,是否飯菜不新鮮,大夫人已經了然於心——隻怪自己肚子不爭氣,如今能夠做的,不過是請個好大夫,煎藥熬湯,精心照料,等來日孩兒降生,記在自己名下便罷了。
律回歲晚,春暖花開,妾室疼了兩天兩夜,生下一個女兒,小小繈褓中,初生嬰兒嬌嫩柔軟,用的是半匹新織就的錦緞,布滿鮮豔的月季花兒。大夫人抱著孩子,心頭猛然空落落的,一忽兒覺著欣慰,一忽兒又忍不住眼眶紅紅。
女兒好啊……至少是個寄托,又不能夠讓小妾以為,自此有了根基,在旁人麵前擺起主子的架子。
其實平心而論,大半年來,人畢竟是自己親手所選,一向謹小慎微,沒有過半點逾矩之處。嫡妻心中滿意,山珍海味流水似地送進孕婦房裏,沒想到竟使得胎兒過大,差點叫即將為人母的女子生生痛死在產床上。
接生婆說,白家的妾室傷了身子,以後再不能生養。一句話,將隻有十六歲的小妾困在正妻院裏的小屋,往後整整三年,甚少見到明亮的日頭,隻在陰天下雨,無人出門的時候,她才願意披衣下床走一走,稍稍聽見別人腳步聲,便立刻躲回門後,誰勸也不中用。
嫡母親自給小女嬰起了名字,韻然,念之齒頰留香,宛如采擷下四月枝頭初開的嫣粉杏花,細細研磨,沁出芳露,溫溫柔柔流淌上心尖。女孩慢慢長大,出落得很漂亮,每日跟在嫡母身邊,也沒人敢將庶出兩個字掛在嘴邊,她就如所有富裕人家的千金一樣,學著女德女紅,很快到了金釵之年,主母開始帶她出去相看,往來的門戶中,有位私塾先生家的小少爺,祖父中過舉人,仕途不順,回到老家開書館。嫡母仿佛很中意,回到家,飯桌上,給白韻然添菜時,嫡母甚至還問起,姑娘覺得那位小少爺如何。
“母親說好,那邊是極好的,女兒都聽您安排。”
嫡庶有別,她不是人家肚皮裏出來的,白韻然有自知之明,十二年了,哪天不是努力做小伏低,半點不敢惹得嫡母討厭。
“女兒不孝,來日出嫁,不能向娘親牌位拜別。父親和……和大夫人,待女兒都極好,娘,請您放心,女兒一定會善待自身,不給您丟人。”
夜盡天明,曙光初現,白家小姐的屋子裏還燃著燭火,顫顫巍巍映照少女姣好的麵孔,和臉上分明還未擦幹淨的淚痕。當年那位妾室甚至沒有一塊正經的牌位,唯一一點血脈思念至深時,也隻能蒙在被中,偷偷哀哭。
女孩定親,必然要有至親教導閨中事,大夫人卻遲遲不開口,直到庚帖送到門前,才有個老嬤嬤姍姍來遲,對著韻然踟躇再三,欲言又止,磨蹭大半日,也未聞出個所以。
“姑娘就忍忍吧,大夫人掌管全家,每日忙碌,偶爾一兩處顧不周全,也是有的。”
丫鬟如是勸告,換得白韻然笑著搖頭,又賞給她一碟才送到跟前的芙蓉桂花糕——“你照顧我也久了,看你,好像都瘦了些,這個你就拿去吃吧,我先前嚐著,味道很不錯。”
婚姻嫁娶,本身就不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房無人再誕下兒女,自然少不了自己那份豐厚的嫁妝,也好,來日十裏紅妝,鳳冠霞帔,算得上沒有辜負親娘生下自己一場。
可惜,白韻然沒能等到那一天,並非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誰也想不到,平息已久的戰亂趕在嫁衣繡成前又掀起,書館最先被匪徒洗劫,少年郎全家無一幸免。白韻然來不及掉眼淚,就見嫡母身邊的媽媽趕來,塞給她一套粗布衣裳,要她扮成丫鬟,快點從後門跑走。
“老爺和少爺在路上遭了土匪,太太已經著人料理後事,大小姐,這時候顧不上孝道,咱們家男丁薄,奴婢帶著您先走。”
早上還太平,短短幾個時辰,天就變了顏色,令白韻然始料未及。管事媽媽三下五除二給她套上衣裳,打散了首飾頭發,一路從後門逃上馬車。街上果然已經亂了,到處都是人,滿眼都是血光,白韻然頭一次感受到真切的恐懼,她很擔心大夫人如何,為什麽不和自己一起走。
媽媽說,大夫人與她父親伉儷情深,自然不肯獨活,何況還有白家幾輩的家業在後,當家主母怎可臨陣脫逃。
哭喊哀嚎不絕於耳,車子晃蕩得厲害,媽媽將白韻然牢牢護在懷裏,不分白天黑夜趕路,要往京城方向去,投奔那兒的表親。數不清日子,外麵的動靜逐漸安靜下來,她們終於決定暫時停下歇腳,卻被一夥散兵路過打劫,車夫被打落湖中,媽媽豁出了性命,死死拖住兵頭子,白韻然僥幸得以脫身,不知昏倒在哪處山澗。
等再醒來,已經身處一個戲班。時光荏苒,戰亂平息,白家衰滅,白韻然成了女先兒,跟著師父師母輾轉四方,終於有天到了京城,才想起當初,嫡母保全自己,就是要她上京投親的。
沒找到表親,卻遇見一位玉琳琅。
先生十分溫和,她的日子比小時候還要驕矜,且沒有嫡庶身份的約束,白韻然心情舒展不少。相處之間,不難發現先生看似灑脫,實則常懷鬱結,隻他自己不說,她便明白,該做的是明哲保身,而不是好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