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下學散去,隻有複聖留下。


    劉先生心情舒暢,怡然自得,伸了個懶腰,想起自己求學之時,先生說要‘教學相長,亦師亦友’。


    劉先生坐正身體,對姚複聖說道:“複聖,我那位以治學嚴謹的先生,在給我們教學解惑時,最喜歡我們提出問題,大家一起共同討論。我們每次詢問經典疑難,先生必然如臨大考,思慮良久,唯恐出現絲毫偏差。其中一次,你們張先生問了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家先生想了多久,才給出他的答案嗎?”


    劉先生伸出一根手指。


    姚複聖試探性說道:“一月?”


    劉先生搖了搖頭。


    姚複聖繼續說道:“難道是一年?”


    劉先生繼續搖了搖頭。


    姚複聖咽了咽口水,說道:“該不會是十年吧。”


    劉先生還是搖了搖頭,然後說道:“是一輩子,自從你們張先生問先生那個問題後,先生用了一身去尋找答案。先生臨死前,把我們叫到床前,拿出一本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書頁,然後說這是他思考的答案,不一定對,讓我們進行補充完善。”


    劉先生笑了笑,說道:“好讀書,就要求甚解,每有會意才能欣然忘食”。


    下完學,李去病和項懷英一起朝著道觀走去。李去病和項懷英之所以成為好友,源於一段陳年恩怨。項懷英家是外姓人,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風俗下,本來就受到姚氏、李氏族人的排擠。後來不知為何,項懷英與一夥李氏子弟結了仇,結果給人死死堵在書簡巷裏一個小胡同中一頓痛打,對方人多勢眾,項懷英很快給打得鮮血直流。幸好李去病路過,勸住了那一夥李氏子弟。後來一來二去,兩人便逐漸熟悉,成了朋友。其他李家子弟看到項懷英與李去病成了朋友,便不再敢找項懷英的麻煩,畢竟李去病是李氏族長的孫子,極有可能會是未來李氏一族的繼承人。


    前幾天老道人說,二月一,他要為鄉親們做一場法事,讓李去病他們一起去幫幫忙。


    聽爺爺說,老道人十分了得,熟讀道藏,精通奇門遁甲,八卦易理。李去病的爺爺很少誇讚別人,從李去病能聽懂話以來,就聽見爺爺誇過三個人,一個是張先生,一個是老道人,一個是誇他。爺爺之前千叮囑萬囑咐說,讓李去病對老道人多尊敬些,沒事可以多去道觀玩一玩,但是前提是不能耽誤張先生教授的學業。


    爺爺之前還給李去病講述了一個故事,十二年前齊州一帶大旱,從春分一直到重陽,都沒有下雨,不僅糧食沒有收成,而且河水枯竭。擁有七十二名泉的齊州,但最後一滴泉水都沒有了。百姓沒有糧食,姚家、李家兩大家族都有些餘糧,半散半賒給周邊百姓。可是沒有水,大家都沒有辦法,畢竟誰家都沒有存水的習俗。


    重陽節這一天,一位老道人突然來到鎮子裏,找到姚李兩大族長,說到老道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老道人囑咐姚李兩大族長於小鎮東南的山上建一台,名曰九龍壇。高九尺,共三層,用一百零八人手執旗幡圍繞。老道於台上做法,可借三日三夜東風,下三日三夜大雨。


    姚、李兩大族長聞言大喜,便組織家族兩百餘名青壯年往山上築壇,撥一百零八人執旗守壇。


    老道人於是在九月初十甲子吉辰,沐浴戒齋,身批道衣,跣足散發,上到壇上開始作法祭風祈雨,老道人一日三次上壇,卻並不見刮風下雨,是日看天近夜,天色晴明,微風不動。一直到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旗幡轉動,姚、李兩大族長看時,旗帶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待東南風大起之後,天空開始錦雲密布,不一會便淅瀝瀝嘩啦啦下起瓢潑大雨。


    後來李去病問過老道人如何求雨,老道人沒有回答李去病,隻是唱了一首歌:“吾法修煉大不同,身內身外兩周天。先教陽生庶陰生,火生土來土生金。五行之氣都化水,歸入黃庭升風池。神電閃爍鬼神驚,五法中將為黃庭。”


    從那以後,老道人就經常給一些道藏讓李去病記誦,而且傳授了一些強身健體的法門。


    李去病和項懷英來到道觀,老道人正在整理道袍、道冠和桃木劍,看到李去病他們之後,老道人就說道“十二,你幫我先在三清像前上三炷香,然後幫我在祭壇四周擺上二十四支蠟燭。懷英,你去拿出符紙和朱筆,幫我們畫三道安宅鎮土符、祈福延壽符、祛病消災符”。


    法事,又叫齋醮科儀,俗稱“道場”,是道門一大仙人創立的,相傳這位仙人能通過掐訣、踏罡、存神,與神靈溝通。後來這位大仙人在道門中別開生麵,新開正一教,後世遵為天師道祖。


    不一會,頭戴紫陽巾,身穿八卦衣的老道人來到蠟燭圍成的一圈所謂祭壇上,徐徐清風陣陣拂,點點燭光處處搖。


    隻見他鶴頂龜背,鳳目疏眉,白髯及胸,神態飄逸,右手持著桃木劍,左手捏著符籙紙,低聲常喝道:“舉步朝金闕,飛身謁玉京。天外琳琅響,齊舉步虛聲……”


    法事做畢之後,項懷英因家中有事,就告辭離去了。


    老道人對李去病說:“十二,你快突破到第三境了吧。”


    李去病對道人說到:“師傅,已經摸到門檻了,但是最近感覺丹田裏氣息有些雜亂,所以我才故意沒有跨過那道門檻的。師傅你之前也說過:張先生之前讓我修行的是儒家的浩然氣;您讓我修行的是道家的天罡氣,兩種修行方式雜糅在一起,到了第七境前,問題都不大,但是想要到第八境則難入登天,弟子想請師傅解解惑。”


    老道人說:“十二,為師之前就勸過你,必須要學一學佛家的斷舍離。為師教給你的東西自然是最好的,張先生把你當成他的得意門生,教給你的東西固然也是最好的,但是兩種法門不同宗不同源啊。”


    老道人看來一眼李去病,接著說道:“十二,以前你年紀小,不用知道為什麽,隻要按照我們說的照著做就行。現在你長大了,也需要了解了解修行之事了。”


    李去病說道:“師傅,我早就想讓你給我講一講了,不過平日裏看師傅總是板著臉,就沒好意思問你。”


    老人笑言道:“師傅有這麽可怕嗎?”


    李去病未置可否。


    老人嗬嗬一樂,說道:“十二,萬物皆可修道,修道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內及外,煉氣之用;一類是由外及內,煉體之用。練氣士,境界可分為八境。第一境是登山境:修行如登山,一步一重天。第二境是造化境:造化可弄人,凡人不可想。第三境是蛻凡境:蛻凡繞清風,離垢入塵中。第四境是龍門境:鯉躍門化龍,風雨露崢嶸。第五境是金丹境:結成金丹客,方是我輩人。第六境是元嬰境:識海孕元嬰,此心向長生。第七境是歸真境:返境入真靈,歸真長生上。”


    李去病說道:“師傅,你剛剛說有八境,為何隻說了七境啊?”


    老人說道:“那是因為第八境沒有名字,這第八境是修道的分道路口,道家成就仙人,釋家成就菩薩,儒家成就聖人。其他諸子百家,聽聞都是斷頭路,很難登上第八境,能登上的,後來基本都融入三教之中。我此前對你說,你到第七境之後,登入第八境很難,就在於這第八境是分岔路,你學道家天罡氣,就是要成就仙人,你學儒家浩然氣,就是要成就聖人。仙人和聖人,氣象不同啊。當然,一般人很難行至第八境,所以不用擔心存在這條分岔路,可你不一樣,畢竟……”


    說到這裏,老道人突然停住了,沒有繼續往下說。


    李去病問道:“師傅,那行至第八境的人多嗎?”


    老道人繼續說道:“上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五帝卻是確有其人,相傳這五位都是跨入了第八境的大聖人。後來三教之中,也陸續出現了一些第八境的大能。”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有比這第八境還高的境界嗎?”


    老道人笑言道:“聽說還有第九境,被稱為失傳之境。傳說道祖西出函穀關化胡後達到這一境,佛祖和至聖兩位大聖人也應該跨過了八九的門檻。”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當世之人,有這第八境的嗎”?


    老道人摸了摸手中的桃木劍,然後說道:“想要成就仙人聖人菩薩,難、難、難啊。咱們南瞻部洲儒教、道教、釋教的掌門人,本事都高出天外;三大王朝的四位國師,幾家老祖也都能通天徹地。傳言那西牛賀州有一位教宗、一位教主、一位騎士王,北俱蘆洲有一國主,都與咱們三教掌門人一般。那東勝神洲,遠隔一座大洋,杳無消息,不知道個中情況。這些人,有的可能已經跨過了七八的門檻,有的可能還在七八門檻上,有的估計一輩子都跨不過去。”


    老道人頓了頓,微微一笑後繼續說道:“此外,還流傳一句話叫:‘天下明月映海平,南洲五人齊飛升’。說有五個人,都到了七八之間。”


    “東海有個道士,最逍遙,呼風喚雨,駕馭紫電雷龍巡遊四方。”


    “南方有個叫花,最貪吃,曾下五洋抓住數十條金色蛟龍,做出第一等的蛟龍湯。”


    “西方有個禿驢,最講理,一個紫金缽盂將一座名山壓沉了數十丈。”


    “北方有個修士,最愛美,其身數百丈環繞著春花夏雷秋葉冬雪。”


    “中原有個讀書人,最悲苦,通讀天下道藏養數百斤的浩然正氣。”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你剛剛講了練氣,還有那習武呢,有沒有境界之分,如果有是怎麽分的?”


    老道人說道:“其實啊,練氣是比較少見的,反倒是武夫比較常見。習武之人,分為七境,沒什麽名字,就簡簡單單稱為第幾境。傳說達到第七境的大宗師,能力敵練氣士第七境巔峰之人。戰國時期的白起,三國時期的呂布,南北朝的花木蘭,大唐王朝的李元霸等人,都是第七品的大宗師。不過有兩人例外,一人是三國時期的關羽,他既是儒家練氣士,又是武夫,當年他從武夫第七境成就了儒教聖人,成為千年來武夫第一的武聖。另一人是大秦王朝末年的項羽,據傳聞項羽將武夫一途走到了極致,最後超越了武夫極限,打破了武夫止境,成就了傳說中的武神。”


    李去病問道:“師傅,為什麽習武隻有七境,而練氣會有九境?”


    老道人說道:“十二,這是一個好問題。習武,講究的是修力;練氣,不隻是要修力,更講究修行、修道、修性。儒家講修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修性,慈儉不為先。佛家講修心,心成即佛成。”


    老道人抬起頭,看著李去病,接著說道:“十二,修道之人,要讓自己做人無虧心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心中有力量,修道才有力量。”


    李去病又問道:“師傅,知道啦。天下道理,就你最多。”


    老道人突然想到一件事,說道:“十二,你要切記,你我雖有師徒之實,卻不能有師徒之名。以後有外人在的時候,你還是要像以前一樣,叫我老陳,對外你也不能與別人說為師的事情。”


    李去病聽完,徐徐說道:“師傅,這話從六年前你開始傳授我天罡氣運氣法門時就跟我說過了,然後每年二月二都會跟我說一次,我早就記住了。”


    老道人說道:“記住就好。對了,十二,為師還有三個徒弟,其中小師弟姓白,與你會有很深的因果,你以後對他們多多照顧。”


    李去病突然岔開了個話題,問道:“師傅,你現在第幾境了?”


    老道人笑著說道:“你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道觀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戴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戴夫子並收藏大道觀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