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塾很小,隻有三間房,左邊一間為先生書房,右邊一間為先生起居室,正中間為書屋,上麵掛了牌匾,西銘學塾。
書屋前後都有個小院子,後院種了些不知名的花草,前院有一棵棗樹,三根竹子。小院子的門半掩著,李去病推門而入,找到自己座位坐下。
劉先生看到所有人都到齊,問道:“有誰知道今天是什麽日子嗎?”
項懷英說道:“先生,今天是二月一日。”
劉先生微微一笑,既未搖頭,又未點頭。
學塾裏的學子知道先生的習慣,這個動作說明項懷英沒有答錯,但是也沒有答出劉先生心目的答案。
李去病小聲說道:“仿佛是貞元舊節。”
學子們紛紛議論起來:“這個貞元舊節是什麽節啊?”“沒有聽說過,你聽說過完?”“沒有哎!”
劉先生微笑著說道:“十二,講講看。”
李去病說道:“之前先生讓我們誦讀的《全唐詩》中,我記得有個詩人叫呂溫,寫過一首詩‘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舊節又支離。今朝各自看花處,萬裏遙知掩淚時。’詩的題目是‘二月一日是貞元舊節有感絕句寄黔南竇三洛陽盧七’,所以學生猜測是不是貞元舊節。”
劉先生說道:“十二說得沒有錯。在大唐王朝,李氏皇帝自認為是道祖的子孫後代,因此將道祖誕辰二月一日定為‘貞元節’,後來有一位李姓陰陽家祖師爺對李氏皇帝說,欽天監測算的道祖生辰有誤,應為二月十五。這位被譽為‘前知五千年,後算五百年’的李姓祖師爺既然發話,當時無人敢反駁,於是李氏皇帝就將道祖生辰之日二月十五作為‘降聖節’。”
姚複聖問道:“先生,為什麽李氏皇帝不將二月十五還定為‘貞元節’而是改名為‘降聖節’呢?”
劉先生笑著說道:“天子一言九鼎,哪能承認自己犯錯呢。”
姚複聖說道:“聖人言: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劉先生笑著說道:“帝王心思,不可揣摩啊。”
劉先生用柔和的眼神看了看大家,繼續說道:“道祖五千玄言包括乾坤,相傳至聖先生曾經問道於道祖,問出了天道。這就印證了我們治學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一篇《論語·先進》篇,就很好體現了這一治學要義。”
於是學塾裏傳出一陣誦讀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誦讀之後,劉先生說:“今天我們效仿至聖先生傳道授業解惑之法,大家可以把平時感覺到比較困難的問題拿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交流。”
這時候,項懷英站起來,問道:“先生,這幾日學生在學習先賢書時,發現亞聖所言是人性本善,荀子所言人性本惡,弟子委實不知該相信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劉先生微微一笑,說道:“懷英,讀書人講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你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三教百家都在思考。”
“道教一位祖師爺講,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百家中的醫家認為,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劉先生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當年堯帝傳位於舜帝,心傳十六字口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實就說明了人心都有兩麵性。”
“你們此前的張先生主張氣生萬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氣構成,氣有清濁、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產生了千差萬別的世間萬物。先天之性乃純善純清純潔之物,然人出生之後,具有身體條件、生理特點、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各異,此與先天之性結合,形成後天之性,此謂氣質之性,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有清有濁,從而決定了人性具有千差萬別。欲成聖賢君子,須習禮義道德,養氣集義,從而變化氣質之性,去掉氣質之性的遮蔽,彰顯先天之性。”
劉先生突然如聖人端坐,堅定說道:“所以我輩儒教門徒,要用敬涵養,致知進學,去私欲、存天理,發明本心,自覺與世間萬物融為一體。”
項懷英拱手說道:“多謝先生。不過學生有一事尚不明了,學生聽聞,文廟至聖先生位列正中,有四聖陪祭,十哲從祀,還有東西兩廡,祭奠曆代大儒先賢。既然亞聖和荀子均未全對,為何亞聖作為聖人陪祭,而荀子連位列東西兩廡的資格都沒有呢?”
劉先生徐徐言道:“懷英,大道之爭,差之毫厘,失以千裏。荀聖雖未陪祭文廟,卻成為法家祖祠最中間的一位。”
項懷英言道:“學生受教”。
劉先生含笑微微點頭,環顧四周。
“先生,我有一個問題”,隻見姚複聖站立起來,向先生雙手執禮,然後問道:“大嵩王朝沃野千裏,良將數十,雄兵百萬,生民萬萬,何以戰不過民風粗鄙,人稀才疏,歲無餘糧的大金王朝?”
劉先生道:“複聖,你可知曉你父親為何要給你起這個名字?”
姚複聖說道:“回先生,家父是希望我能成為複聖公那樣的賢人。”
劉先生問道:“複聖,你可知道複聖公之事跡?”
姚複聖回答道:回先生,至聖先生曾說到複聖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說到“不遷怒,不貳過”,還說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
劉先生道:“是啊,複聖公品行高潔,世人難以忘其項背。你看大嵩王朝現在為官為學之人,有多少能及複聖公之萬一。如今大嵩王朝為官為學,有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有人沽名釣譽,欺世盜名;有人唯利是圖,貪贓枉法;有人祈求福祿,薄君寡義。這些人謀事,無外乎功名利祿,無關乎國計民生,腐儒偽裝道學,奸佞賊寇苟合。”
劉先生突然提高聲音說道:“大嵩王朝的多數人,大抵在如此氛圍中成功,在如此氛圍中萎縮,以至老死。劍不指北,在人心爾。”
姚複聖回答道:“謝先生解惑。”
這時,李去病站了起來,問道:“先生,學生有一事不明,大秦一統六國時,被稱為虎狼之國,始皇帝受到多次刺殺,比如墨家荊軻,儒家張子房等;當年各國之良將,如廉頗、李牧、樂毅等人,為了各自王國,奮力抗秦,廣受世人尊敬。時至今日,再來評判當年之事,大秦王朝始皇帝,六王畢、四海一、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了華夏民族千秋基業,實為華夏民族之千年來第一功臣。倘使當年各國名將能抵擋大秦鐵騎,荊軻等人能刺秦成功,則華夏民族仍處於割據狀態,各國之間兵戎相見,文字不通,道德不得行於天下,數萬萬百姓還將在戰爭中流離失所。”
李去病頓了一頓,然後說道“學生最近在想,大金王朝攻大嵩王朝,大嵩王朝誌士仁人奮勇抵抗,這些人於大嵩王朝則是民族英雄,但倘若大金王朝最後一統江山,大金王朝萬裏錦繡河山,萬千子民全部歸附大金王朝,那這些誌士仁人豈不就成了阻礙團結統一的罪人嗎?”
劉先生先是一愣,沉默片刻,徐徐說道:“十二,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準確預測未來之事,所以我們要做好當下之事。我們曆史地審視每個人,但每個人都在曆史中,所以我們隻能觀可觀之局麵,察可察之未來,在有限的認知和理性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抉擇。”
劉先生頓了頓,然後說道:“遇事何決,順心而為,由理而動。”
李去病接著問道:“那先生,我們的父母是大嵩王朝子民,我們卻生於大金王朝,長於大金王朝,如果大金王朝要攻打大嵩王朝,我們應該怎麽自處?”
劉先生說道:“十二,你的困惑何嚐不是成千上萬的大嵩遺民所思所想呢。該如何自處,我也說不清楚,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從夏商周的合,到春秋戰國的分,又到秦漢的合,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分,然後又到隋唐的合,五代十國以及如今三大王朝的分。但我想無論是如今的大嵩王朝、大金王朝還是大夏王朝,甚至三大王朝周邊的大理國、吐蕃國、西遼國、蒙古部等等,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大華夏民族,都在我三教教誨之下,逐漸移風易俗,共同融合。紅花綠葉白蓮藕,各族原本是一家。我一直堅信王朝、民族是互為依存的。”
劉先生突然站了起來,語氣及激昂地說道:“當我們遇到你說的這個問題時,我希望我們要站得更高一些,你之前的張先生說過:我們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我想這就是我們讀書人做人做事做抉擇的標尺,我們要問自己,這樣做是為天地立心嗎?是為生民立命嗎?”
先生說完這段話,私塾裏忽然春風環繞,暗香盈袖。
不過,此時的劉先生的心湖中,同時出現了四個聲音。
一個醇厚的聲音說到:“先生高見,晚輩受教,我輩讀書人,就是要挽狂瀾於未到,扶大廈於將傾。”
一個尖銳的女性聲音說到:“狗屁道理,國家之爭、民族之爭,在戰場、在謀略,不在書本,不在道理,隻知道耍嘴皮子,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一個蒼老的聲音一聲歎息,說到:“你要他站得更高一些,他如果僅作一個讀書人,能站多高。到底還是道更高一些。”
一個聲如洪鍾卻若即若離的聲音說到:“阿彌陀佛,施主剛才一番言論,跳出了一個小因果,卻跳進了一個大因果裏了。”
隻不過,這些聲音,這些學子卻聽不見。此後,又有些學子問了些問題,先生依舊笑容和煦,徐徐善誘。
最後,劉先生說到,我也問你們一個問題:“憑心而答就好。你們未來之誌是什麽?”
姚複聖答道:“希望如張先生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項懷英答道:“及第登科搏功名,金榜題名得狀元。”
李洞玄答道:“問青牛何人騎去,有黃鶴自天飛來。”
李去病答道:“先生,學生之誌乃是希望做聖賢之人,懷慈悲之心,作逍遙之遊,除不平之事。”
劉先生說道:“你們的誌向都很好,合乎心,近乎理,不過未來的路很長,可順乎心理,邊走邊看。”
李去病問道:“敢問先生之誌也?”
劉先生笑著說道:“做能做之事,發能發之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同螢火一般,在黑暗裏點亮星星。”
書屋前後都有個小院子,後院種了些不知名的花草,前院有一棵棗樹,三根竹子。小院子的門半掩著,李去病推門而入,找到自己座位坐下。
劉先生看到所有人都到齊,問道:“有誰知道今天是什麽日子嗎?”
項懷英說道:“先生,今天是二月一日。”
劉先生微微一笑,既未搖頭,又未點頭。
學塾裏的學子知道先生的習慣,這個動作說明項懷英沒有答錯,但是也沒有答出劉先生心目的答案。
李去病小聲說道:“仿佛是貞元舊節。”
學子們紛紛議論起來:“這個貞元舊節是什麽節啊?”“沒有聽說過,你聽說過完?”“沒有哎!”
劉先生微笑著說道:“十二,講講看。”
李去病說道:“之前先生讓我們誦讀的《全唐詩》中,我記得有個詩人叫呂溫,寫過一首詩‘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舊節又支離。今朝各自看花處,萬裏遙知掩淚時。’詩的題目是‘二月一日是貞元舊節有感絕句寄黔南竇三洛陽盧七’,所以學生猜測是不是貞元舊節。”
劉先生說道:“十二說得沒有錯。在大唐王朝,李氏皇帝自認為是道祖的子孫後代,因此將道祖誕辰二月一日定為‘貞元節’,後來有一位李姓陰陽家祖師爺對李氏皇帝說,欽天監測算的道祖生辰有誤,應為二月十五。這位被譽為‘前知五千年,後算五百年’的李姓祖師爺既然發話,當時無人敢反駁,於是李氏皇帝就將道祖生辰之日二月十五作為‘降聖節’。”
姚複聖問道:“先生,為什麽李氏皇帝不將二月十五還定為‘貞元節’而是改名為‘降聖節’呢?”
劉先生笑著說道:“天子一言九鼎,哪能承認自己犯錯呢。”
姚複聖說道:“聖人言: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劉先生笑著說道:“帝王心思,不可揣摩啊。”
劉先生用柔和的眼神看了看大家,繼續說道:“道祖五千玄言包括乾坤,相傳至聖先生曾經問道於道祖,問出了天道。這就印證了我們治學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這一篇《論語·先進》篇,就很好體現了這一治學要義。”
於是學塾裏傳出一陣誦讀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誦讀之後,劉先生說:“今天我們效仿至聖先生傳道授業解惑之法,大家可以把平時感覺到比較困難的問題拿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交流。”
這時候,項懷英站起來,問道:“先生,這幾日學生在學習先賢書時,發現亞聖所言是人性本善,荀子所言人性本惡,弟子委實不知該相信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劉先生微微一笑,說道:“懷英,讀書人講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你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三教百家都在思考。”
“道教一位祖師爺講,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百家中的醫家認為,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劉先生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當年堯帝傳位於舜帝,心傳十六字口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實就說明了人心都有兩麵性。”
“你們此前的張先生主張氣生萬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氣構成,氣有清濁、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產生了千差萬別的世間萬物。先天之性乃純善純清純潔之物,然人出生之後,具有身體條件、生理特點、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各異,此與先天之性結合,形成後天之性,此謂氣質之性,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有清有濁,從而決定了人性具有千差萬別。欲成聖賢君子,須習禮義道德,養氣集義,從而變化氣質之性,去掉氣質之性的遮蔽,彰顯先天之性。”
劉先生突然如聖人端坐,堅定說道:“所以我輩儒教門徒,要用敬涵養,致知進學,去私欲、存天理,發明本心,自覺與世間萬物融為一體。”
項懷英拱手說道:“多謝先生。不過學生有一事尚不明了,學生聽聞,文廟至聖先生位列正中,有四聖陪祭,十哲從祀,還有東西兩廡,祭奠曆代大儒先賢。既然亞聖和荀子均未全對,為何亞聖作為聖人陪祭,而荀子連位列東西兩廡的資格都沒有呢?”
劉先生徐徐言道:“懷英,大道之爭,差之毫厘,失以千裏。荀聖雖未陪祭文廟,卻成為法家祖祠最中間的一位。”
項懷英言道:“學生受教”。
劉先生含笑微微點頭,環顧四周。
“先生,我有一個問題”,隻見姚複聖站立起來,向先生雙手執禮,然後問道:“大嵩王朝沃野千裏,良將數十,雄兵百萬,生民萬萬,何以戰不過民風粗鄙,人稀才疏,歲無餘糧的大金王朝?”
劉先生道:“複聖,你可知曉你父親為何要給你起這個名字?”
姚複聖說道:“回先生,家父是希望我能成為複聖公那樣的賢人。”
劉先生問道:“複聖,你可知道複聖公之事跡?”
姚複聖回答道:回先生,至聖先生曾說到複聖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說到“不遷怒,不貳過”,還說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
劉先生道:“是啊,複聖公品行高潔,世人難以忘其項背。你看大嵩王朝現在為官為學之人,有多少能及複聖公之萬一。如今大嵩王朝為官為學,有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有人沽名釣譽,欺世盜名;有人唯利是圖,貪贓枉法;有人祈求福祿,薄君寡義。這些人謀事,無外乎功名利祿,無關乎國計民生,腐儒偽裝道學,奸佞賊寇苟合。”
劉先生突然提高聲音說道:“大嵩王朝的多數人,大抵在如此氛圍中成功,在如此氛圍中萎縮,以至老死。劍不指北,在人心爾。”
姚複聖回答道:“謝先生解惑。”
這時,李去病站了起來,問道:“先生,學生有一事不明,大秦一統六國時,被稱為虎狼之國,始皇帝受到多次刺殺,比如墨家荊軻,儒家張子房等;當年各國之良將,如廉頗、李牧、樂毅等人,為了各自王國,奮力抗秦,廣受世人尊敬。時至今日,再來評判當年之事,大秦王朝始皇帝,六王畢、四海一、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了華夏民族千秋基業,實為華夏民族之千年來第一功臣。倘使當年各國名將能抵擋大秦鐵騎,荊軻等人能刺秦成功,則華夏民族仍處於割據狀態,各國之間兵戎相見,文字不通,道德不得行於天下,數萬萬百姓還將在戰爭中流離失所。”
李去病頓了一頓,然後說道“學生最近在想,大金王朝攻大嵩王朝,大嵩王朝誌士仁人奮勇抵抗,這些人於大嵩王朝則是民族英雄,但倘若大金王朝最後一統江山,大金王朝萬裏錦繡河山,萬千子民全部歸附大金王朝,那這些誌士仁人豈不就成了阻礙團結統一的罪人嗎?”
劉先生先是一愣,沉默片刻,徐徐說道:“十二,我們每一個人不可能準確預測未來之事,所以我們要做好當下之事。我們曆史地審視每個人,但每個人都在曆史中,所以我們隻能觀可觀之局麵,察可察之未來,在有限的認知和理性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抉擇。”
劉先生頓了頓,然後說道:“遇事何決,順心而為,由理而動。”
李去病接著問道:“那先生,我們的父母是大嵩王朝子民,我們卻生於大金王朝,長於大金王朝,如果大金王朝要攻打大嵩王朝,我們應該怎麽自處?”
劉先生說道:“十二,你的困惑何嚐不是成千上萬的大嵩遺民所思所想呢。該如何自處,我也說不清楚,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從夏商周的合,到春秋戰國的分,又到秦漢的合,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分,然後又到隋唐的合,五代十國以及如今三大王朝的分。但我想無論是如今的大嵩王朝、大金王朝還是大夏王朝,甚至三大王朝周邊的大理國、吐蕃國、西遼國、蒙古部等等,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大華夏民族,都在我三教教誨之下,逐漸移風易俗,共同融合。紅花綠葉白蓮藕,各族原本是一家。我一直堅信王朝、民族是互為依存的。”
劉先生突然站了起來,語氣及激昂地說道:“當我們遇到你說的這個問題時,我希望我們要站得更高一些,你之前的張先生說過:我們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我想這就是我們讀書人做人做事做抉擇的標尺,我們要問自己,這樣做是為天地立心嗎?是為生民立命嗎?”
先生說完這段話,私塾裏忽然春風環繞,暗香盈袖。
不過,此時的劉先生的心湖中,同時出現了四個聲音。
一個醇厚的聲音說到:“先生高見,晚輩受教,我輩讀書人,就是要挽狂瀾於未到,扶大廈於將傾。”
一個尖銳的女性聲音說到:“狗屁道理,國家之爭、民族之爭,在戰場、在謀略,不在書本,不在道理,隻知道耍嘴皮子,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一個蒼老的聲音一聲歎息,說到:“你要他站得更高一些,他如果僅作一個讀書人,能站多高。到底還是道更高一些。”
一個聲如洪鍾卻若即若離的聲音說到:“阿彌陀佛,施主剛才一番言論,跳出了一個小因果,卻跳進了一個大因果裏了。”
隻不過,這些聲音,這些學子卻聽不見。此後,又有些學子問了些問題,先生依舊笑容和煦,徐徐善誘。
最後,劉先生說到,我也問你們一個問題:“憑心而答就好。你們未來之誌是什麽?”
姚複聖答道:“希望如張先生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項懷英答道:“及第登科搏功名,金榜題名得狀元。”
李洞玄答道:“問青牛何人騎去,有黃鶴自天飛來。”
李去病答道:“先生,學生之誌乃是希望做聖賢之人,懷慈悲之心,作逍遙之遊,除不平之事。”
劉先生說道:“你們的誌向都很好,合乎心,近乎理,不過未來的路很長,可順乎心理,邊走邊看。”
李去病問道:“敢問先生之誌也?”
劉先生笑著說道:“做能做之事,發能發之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同螢火一般,在黑暗裏點亮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