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依霏一路走到鳳來樓,視線上挑,陰雲密布,雨下不止。
以前,大人們說晴空萬裏天氣好,她總不以為然,因為她覺得彩霞絢爛更加多彩,細雨蒙蒙更加詩意。前朝東坡先生不是說“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直到剛才,她好像有些明白了,風苦,雨苦,風雨更苦。
不過少女隨之又想開了“不經曆風雨,能見到彩虹?能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
小鎮北邊的曆山深處,因為持續下雨的原因,一斷崖處竟然憑空多出來一條聲勢巨大的瀑布,如一條白練從天而降。
高山飛瀑下,必有潭水深。
瀑布底下是一座水潭,水並不太深,可能與這個瀑布時有時無有關。潭水中隱約有一兩隻螃蟹,橫著身子,來回爬行。
四周水氣彌漫,山頂細雨婆娑。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和尚,正在站在水潭邊上,來回數著螃蟹腿。
小和尚呢喃道:“兩隻螯,八條腿啊”。
小和尚拍了拍自己腦袋,自言自語道:“我都數過九百九十八隻螃蟹了,加上這兩隻螃蟹,總計都有一千隻了,全部都是兩隻螯,八條腿啊,沒有一隻螃蟹是六跪而二螯啊?”
“難不成是聖人數錯了,還是說聖人別有用意呢?那也不對啊,即便是聖人,也不能把白的說成黑的啊。”
“嗯,可能真的是聖人數錯了。可見聖人也不全對。那師傅是不是也不全對呢?”
“既然師傅不一定全對,那師傅不讓我下山是不是也不對呢?”
站在水潭旁邊的小和尚,突然想到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師傅和我都是和尚,不是讀書人,幹嘛用讀書人的道理呢?”
“不對,不對,天下道理都是相通的,相傳佛祖最開始也學道啊。”
“算了,算了,不想了,反正也想不明白。”
“可遇到事情做不了決定怎麽辦呢?”
“遇事不決問佛祖啊?”
“可佛祖不答應怎麽辦啊?”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如來是誰?如來可以是一花,可以是一葉,也可以是一瀑布。”
“好的,這個主意不錯。交給瀑布來決定。”
“瀑布,我來問,你來答,如果你同意就點頭,如果不同意就搖頭。”
“瀑布,你同意我下山去找那個所謂的半個師兄不?”
瀑布無語。
“瀑布,小僧有苦衷啊,小僧修的是橫三世法,可老和尚一走,沒有人指點小僧,小僧到現在都還沒有入門。那半個師兄修的是豎三世法,已經修行大成,修出前世佛、今生佛、來世佛三個法相。雖然說橫豎有別,可師傅常說’法雖異,佛相同’,小僧就是想找到那半個師兄點化點化小僧。”
“你看你一直往下流,就算點頭了哈。”
突然,一陣風吹過來,瀑布在風中竟然搖晃了起來。
“師傅,好難啊,好難啊。”
突然,小和尚哈哈一樂:“這不算搖頭,不算搖頭哈。這算什麽呢?算什麽呢?嗯,算同意後,開心地扭秧歌,對,對,開心的扭秧歌。”
不過可能小和尚自己都覺得說服不了自己,於是又給自己打氣道:“師傅曾經說過,如果什麽時候我能一葦渡江或者一手斷江,就可以下山了。這裏沒有江,隻有瀑布,要不和尚我一指斷瀑布。算了和尚又不是仙人。還是一拳開瀑吧,可和尚我還小哈,要不三拳吧。可以的,可以的,就用三拳。如果三拳打開瀑布的話,就可下山;如果不能打開瀑布的話,那就再說。”
小和尚說幹就幹,深呼吸一口氣,手腕輕輕擰轉。
第一拳,先用五分力氣試試,試探一下瀑布下墜勢頭。
小和尚一腳踏出,地麵上怦然巨響,身形如一枝強弩箭矢迅猛衝向瀑布。
氣勢如虹,一拳砸去。
拳頭順勢穿透瀑布深處,但當和尚整個人幾乎越過瀑布水簾之時,小和尚的腦袋和肩膀被瀑布轟然砸中,整個人瞬間被一衝而墜,摔入水潭,過了好一會才冒出一顆光頭腦袋。
小和尚一拍潭麵,身形激射而出,穩穩站在潭邊。
小和尚隻覺得腦袋暈沉,於是想用手摸摸自己的光頭,剛要抬手,突然發現自己的肩頭和胳膊火辣生疼。好在小和尚這一脈並不像南宗那一脈,吃苦頭對小和尚來說是家常便飯。
些許小傷,雲淡風輕。
第二拳,小和尚用上了八分勁道,試圖以拳帶人,一股作氣破開水幕,擊中瀑布後邊的石壁。
隻可惜拳頭略微觸及石壁,整個人就又被山嶽壓頂一般的傾瀉水流,狠狠砸入水底。
小和尚再次從水麵露頭,返回潭邊。
小和尚強提一口氣,直直站立,屏氣凝神,擺出一個從古書上看到的古老拳架,睜大眼睛,望向天空,天地之間,別無他物,唯有拳頭所向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然後第三次出拳,怒喝一聲,“開!”
遠遠望去,如一條青龍,要拳開天門。
一拳破開瀑布,拳頭砸在石壁之上。
石壁頓時炸碎,炸碎無數瀑布水花。
拳意流淌,拳罡外放,拳氣四射。
一道勢大力沉的飛瀑,跌落至和尚身邊時,如遇到一股股強大的上升氣流,紛紛倒飛。
曆山升龍霸。
小和尚卻直直往下落,如一塊巨石砸入水中,水花四射而起。
這一次,小和尚身軀體魄受傷更多更大,以至於小和尚都想直接躺在潭水中歇口氣。
不行,不行,江湖還沒有開始走,便不能吃苦?
小和尚強提一口氣,緩緩走上潭邊,這時瀑布又恢複下墜之勢。
老和尚以前跟小和尚講:“水往低處流,這叫流水之道;人往高出走,這叫人心之道”。
小和尚當時就問過老和尚:“師傅,為何都是道呢?那些臭牛鼻子能有什麽道?”
老和尚哈哈一樂,反問道:“那就什麽?流水之佛?人心之佛?”
小和尚更是樂開了花,說道:“師傅,你是說佛太水?算了,算了,還是用臭牛鼻子的道吧,道太水,太水。”
老和尚瞪了瞪眼,然後又歎了口氣,說道:“佛印,你為什麽不喜歡道家呢?”
原來,佛印小和尚遍讀佛經道藏,發現千年以來,佛道兩教,有極多大道之爭,最早見於大漢王朝,迦攝摩騰與諸道士論難;大晉王朝,王浮作“老子化胡經”;南朝陸修靜、陶弘景對道教體係化,與佛教爭論;北朝清道觀道士薑斌與融覺寺沙門曇無最,對論道祖與佛祖之出世先後,此後更發生了‘三武滅佛’,佛教死傷慘烈,經書燒盡;唐祚代興,道祖與唐室同姓,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儒、佛之順位。到了大唐王朝武宗時期,更在道士趙歸真的勸說下發起了“會昌法難”。
最讓佛印生氣的事情,就是十六年前,道門神霄一脈二祖林靈素,向大嵩王朝徽宗諫言:“釋教害道,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頂冠執簡”。那個無道昏君竟然依奏下詔,改我佛祖為大覺金仙,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好在這一場鬧劇時間不長。
看到道藏這一記錄,當時佛印就心裏暗暗道:“以後見到神霄一脈的臭牛鼻子,可得好好出出這口惡氣。”
佛印回答道:“師傅,為什麽道門總是欺負我們呢?他修他的道,咱修咱的禪,各修各的,誰也不礙誰啊?”
老和尚並沒有回道佛印的問題,反問道:“佛印,你遍讀天下佛經道藏,你說一說道門一直以來針對咱們佛門什麽?”
佛印低頭一陣沉思,然後回答道:“主要有兩,一則是道門常說咱們自西而來,來自天竺,乃夷狄之教;道門由東土則自然生長,乃華夏之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以夷人信佛教,華人不當信。二則是道門胡亂以為我佛門流入中土,每致國家衰亂。”
老和尚繼續問道:“佛印,你以為然否?”
佛印堅定地問道:“否。非然也,好事者為之。”
老和尚繼續問道:“你以為呢?”
佛印望了望老和尚,回答道:“其一,咱們佛門確實自西而來,但與我華夏之民結合甚深,開創出甚多流派,又以咱們禪宗這一脈融合最深,已成為我華夏之學。其二,並非我佛門流入中土而致使國家衰亂,而是國家衰亂後民眾習我佛法,順序和邏輯皆反了。其三,我佛門倡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踐行‘莊嚴刹土、利樂有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使我佛門真正成為‘民之佛門’,曆代高僧大德造橋修路、行醫施藥、賑災救難、救死扶傷,可謂是代代相傳,燈燈相續。”
老和尚說道:“道如水,禪亦如水。”
老和尚突然正身而坐,如作佛門獅子吼般,說道:“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仁義,道法、佛法,皆是道理。隻要道理對,不用管是從那個門戶走出來的,拿來用便是了。”
佛印說道:“我將無我,不負如來,不負蒼生。”
當時老和尚一聲歎息。
想起老和尚,佛印有些傷心。
老和尚是三年前走的,圓寂前老和尚微笑道:“我不在,寺廟還在;寺廟不在,佛祖在;佛祖不在,佛法在。類中之異,物中之珠。賞音有以,德鄰不孤。”
佛印看了看瀑布,一轉身,看著下山的路,小和尚佛唱一聲:“小僧下山了”。
一路行來,小和尚一路喃喃著:“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代……”
以前,大人們說晴空萬裏天氣好,她總不以為然,因為她覺得彩霞絢爛更加多彩,細雨蒙蒙更加詩意。前朝東坡先生不是說“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直到剛才,她好像有些明白了,風苦,雨苦,風雨更苦。
不過少女隨之又想開了“不經曆風雨,能見到彩虹?能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
小鎮北邊的曆山深處,因為持續下雨的原因,一斷崖處竟然憑空多出來一條聲勢巨大的瀑布,如一條白練從天而降。
高山飛瀑下,必有潭水深。
瀑布底下是一座水潭,水並不太深,可能與這個瀑布時有時無有關。潭水中隱約有一兩隻螃蟹,橫著身子,來回爬行。
四周水氣彌漫,山頂細雨婆娑。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和尚,正在站在水潭邊上,來回數著螃蟹腿。
小和尚呢喃道:“兩隻螯,八條腿啊”。
小和尚拍了拍自己腦袋,自言自語道:“我都數過九百九十八隻螃蟹了,加上這兩隻螃蟹,總計都有一千隻了,全部都是兩隻螯,八條腿啊,沒有一隻螃蟹是六跪而二螯啊?”
“難不成是聖人數錯了,還是說聖人別有用意呢?那也不對啊,即便是聖人,也不能把白的說成黑的啊。”
“嗯,可能真的是聖人數錯了。可見聖人也不全對。那師傅是不是也不全對呢?”
“既然師傅不一定全對,那師傅不讓我下山是不是也不對呢?”
站在水潭旁邊的小和尚,突然想到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師傅和我都是和尚,不是讀書人,幹嘛用讀書人的道理呢?”
“不對,不對,天下道理都是相通的,相傳佛祖最開始也學道啊。”
“算了,算了,不想了,反正也想不明白。”
“可遇到事情做不了決定怎麽辦呢?”
“遇事不決問佛祖啊?”
“可佛祖不答應怎麽辦啊?”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如來是誰?如來可以是一花,可以是一葉,也可以是一瀑布。”
“好的,這個主意不錯。交給瀑布來決定。”
“瀑布,我來問,你來答,如果你同意就點頭,如果不同意就搖頭。”
“瀑布,你同意我下山去找那個所謂的半個師兄不?”
瀑布無語。
“瀑布,小僧有苦衷啊,小僧修的是橫三世法,可老和尚一走,沒有人指點小僧,小僧到現在都還沒有入門。那半個師兄修的是豎三世法,已經修行大成,修出前世佛、今生佛、來世佛三個法相。雖然說橫豎有別,可師傅常說’法雖異,佛相同’,小僧就是想找到那半個師兄點化點化小僧。”
“你看你一直往下流,就算點頭了哈。”
突然,一陣風吹過來,瀑布在風中竟然搖晃了起來。
“師傅,好難啊,好難啊。”
突然,小和尚哈哈一樂:“這不算搖頭,不算搖頭哈。這算什麽呢?算什麽呢?嗯,算同意後,開心地扭秧歌,對,對,開心的扭秧歌。”
不過可能小和尚自己都覺得說服不了自己,於是又給自己打氣道:“師傅曾經說過,如果什麽時候我能一葦渡江或者一手斷江,就可以下山了。這裏沒有江,隻有瀑布,要不和尚我一指斷瀑布。算了和尚又不是仙人。還是一拳開瀑吧,可和尚我還小哈,要不三拳吧。可以的,可以的,就用三拳。如果三拳打開瀑布的話,就可下山;如果不能打開瀑布的話,那就再說。”
小和尚說幹就幹,深呼吸一口氣,手腕輕輕擰轉。
第一拳,先用五分力氣試試,試探一下瀑布下墜勢頭。
小和尚一腳踏出,地麵上怦然巨響,身形如一枝強弩箭矢迅猛衝向瀑布。
氣勢如虹,一拳砸去。
拳頭順勢穿透瀑布深處,但當和尚整個人幾乎越過瀑布水簾之時,小和尚的腦袋和肩膀被瀑布轟然砸中,整個人瞬間被一衝而墜,摔入水潭,過了好一會才冒出一顆光頭腦袋。
小和尚一拍潭麵,身形激射而出,穩穩站在潭邊。
小和尚隻覺得腦袋暈沉,於是想用手摸摸自己的光頭,剛要抬手,突然發現自己的肩頭和胳膊火辣生疼。好在小和尚這一脈並不像南宗那一脈,吃苦頭對小和尚來說是家常便飯。
些許小傷,雲淡風輕。
第二拳,小和尚用上了八分勁道,試圖以拳帶人,一股作氣破開水幕,擊中瀑布後邊的石壁。
隻可惜拳頭略微觸及石壁,整個人就又被山嶽壓頂一般的傾瀉水流,狠狠砸入水底。
小和尚再次從水麵露頭,返回潭邊。
小和尚強提一口氣,直直站立,屏氣凝神,擺出一個從古書上看到的古老拳架,睜大眼睛,望向天空,天地之間,別無他物,唯有拳頭所向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然後第三次出拳,怒喝一聲,“開!”
遠遠望去,如一條青龍,要拳開天門。
一拳破開瀑布,拳頭砸在石壁之上。
石壁頓時炸碎,炸碎無數瀑布水花。
拳意流淌,拳罡外放,拳氣四射。
一道勢大力沉的飛瀑,跌落至和尚身邊時,如遇到一股股強大的上升氣流,紛紛倒飛。
曆山升龍霸。
小和尚卻直直往下落,如一塊巨石砸入水中,水花四射而起。
這一次,小和尚身軀體魄受傷更多更大,以至於小和尚都想直接躺在潭水中歇口氣。
不行,不行,江湖還沒有開始走,便不能吃苦?
小和尚強提一口氣,緩緩走上潭邊,這時瀑布又恢複下墜之勢。
老和尚以前跟小和尚講:“水往低處流,這叫流水之道;人往高出走,這叫人心之道”。
小和尚當時就問過老和尚:“師傅,為何都是道呢?那些臭牛鼻子能有什麽道?”
老和尚哈哈一樂,反問道:“那就什麽?流水之佛?人心之佛?”
小和尚更是樂開了花,說道:“師傅,你是說佛太水?算了,算了,還是用臭牛鼻子的道吧,道太水,太水。”
老和尚瞪了瞪眼,然後又歎了口氣,說道:“佛印,你為什麽不喜歡道家呢?”
原來,佛印小和尚遍讀佛經道藏,發現千年以來,佛道兩教,有極多大道之爭,最早見於大漢王朝,迦攝摩騰與諸道士論難;大晉王朝,王浮作“老子化胡經”;南朝陸修靜、陶弘景對道教體係化,與佛教爭論;北朝清道觀道士薑斌與融覺寺沙門曇無最,對論道祖與佛祖之出世先後,此後更發生了‘三武滅佛’,佛教死傷慘烈,經書燒盡;唐祚代興,道祖與唐室同姓,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儒、佛之順位。到了大唐王朝武宗時期,更在道士趙歸真的勸說下發起了“會昌法難”。
最讓佛印生氣的事情,就是十六年前,道門神霄一脈二祖林靈素,向大嵩王朝徽宗諫言:“釋教害道,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刹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發頂冠執簡”。那個無道昏君竟然依奏下詔,改我佛祖為大覺金仙,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好在這一場鬧劇時間不長。
看到道藏這一記錄,當時佛印就心裏暗暗道:“以後見到神霄一脈的臭牛鼻子,可得好好出出這口惡氣。”
佛印回答道:“師傅,為什麽道門總是欺負我們呢?他修他的道,咱修咱的禪,各修各的,誰也不礙誰啊?”
老和尚並沒有回道佛印的問題,反問道:“佛印,你遍讀天下佛經道藏,你說一說道門一直以來針對咱們佛門什麽?”
佛印低頭一陣沉思,然後回答道:“主要有兩,一則是道門常說咱們自西而來,來自天竺,乃夷狄之教;道門由東土則自然生長,乃華夏之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以夷人信佛教,華人不當信。二則是道門胡亂以為我佛門流入中土,每致國家衰亂。”
老和尚繼續問道:“佛印,你以為然否?”
佛印堅定地問道:“否。非然也,好事者為之。”
老和尚繼續問道:“你以為呢?”
佛印望了望老和尚,回答道:“其一,咱們佛門確實自西而來,但與我華夏之民結合甚深,開創出甚多流派,又以咱們禪宗這一脈融合最深,已成為我華夏之學。其二,並非我佛門流入中土而致使國家衰亂,而是國家衰亂後民眾習我佛法,順序和邏輯皆反了。其三,我佛門倡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踐行‘莊嚴刹土、利樂有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使我佛門真正成為‘民之佛門’,曆代高僧大德造橋修路、行醫施藥、賑災救難、救死扶傷,可謂是代代相傳,燈燈相續。”
老和尚說道:“道如水,禪亦如水。”
老和尚突然正身而坐,如作佛門獅子吼般,說道:“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仁義,道法、佛法,皆是道理。隻要道理對,不用管是從那個門戶走出來的,拿來用便是了。”
佛印說道:“我將無我,不負如來,不負蒼生。”
當時老和尚一聲歎息。
想起老和尚,佛印有些傷心。
老和尚是三年前走的,圓寂前老和尚微笑道:“我不在,寺廟還在;寺廟不在,佛祖在;佛祖不在,佛法在。類中之異,物中之珠。賞音有以,德鄰不孤。”
佛印看了看瀑布,一轉身,看著下山的路,小和尚佛唱一聲:“小僧下山了”。
一路行來,小和尚一路喃喃著:“小和尚下山去化齋,老和尚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