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明的是,以某個朝廷的尿性。如果他們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是洋人的對手,戰爭可能根本就不會打起來,因為洋人一抖威風他們就會給跪了。天籟小說網
從後來戰爭打了四年的結果來看,清廷必然一度覺得自己又行了,而且它也確實比上一次更行了,所以才比上一次戰爭多堅持了三年。
實際上,那時的清廷至少單從軍事實力上來說,確實是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要強上不少。
而造成這一原因的卻不是清廷的勵精圖治,而是同時期的另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自1851年起到1864年天京陷落結束,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是從1856年起自1860年結束。
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同時期的兩次動搖清廷“國本”的事件。也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有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進程絕不會是後世人看到的那樣。
而太平天國運動對兩次鴉片戰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提升了清軍的戰鬥力......
眾所周知,太平軍是一支幾乎全火器的部隊。而太平軍對火器的重視也是早期太平軍可以壓著清軍打的原因之一。
為了對抗太平軍,清軍也被迫加快了自己的火器化進程。在那個時期,清軍和太平軍雙方不僅都裝備了大量的鳥槍、抬槍還裝備了很多從西方各國進口的先進裝備。
以當時的淮軍和湘軍為例,這兩支部隊從剛剛開始組建的時候就是半火器部隊。而且當時的湘軍和淮軍都裝備了大量的“劈山炮”,也就是一種發射霰彈的輕型火炮。單從支援火力上來說,這時的清軍就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前輩”強了不少。
不僅如此,在兩次鴉片戰爭時期清廷之中還出現了一個了不得的人才——丁守存。
他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最為優秀的火器人才,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42年丁守存隨同欽差大臣賽尚阿趕赴天津辦理軍事。在天津期間他研發了新型火器、地雷,並寫下了《西洋自來火銃製法》和《計覆用地雷法》。
值得一提的是,丁守存發明的地雷是一種新式地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跳雷。而且他所說的自來火銃指的應該是英軍裝備的燧發槍,這種槍在明末崇禎年間所著的《軍器圖說》之中叫“自生火銃”兩者描述的應該是同一種東西。
可是丁守存發明的可不是什麽燧發槍,它在清廷這邊的叫法是雷擊槍。可是在世界軍事史上它卻有另一個名字——火帽槍!
沒想到吧?
清代也是有火帽槍的!而且極為先進!
隻不過丁守存的火帽用的不是雷酸汞而是雷酸銀。他的辦法是用青礬和硝石製得硝酸,然後再蒸餾硝酸成濃硝酸,再然後用穿越者常用的反複蒸餾法製得純酒精。
有了濃硝酸和純酒精之後,就可以將純酒精與濃硝酸融合,直到配成濃稠溶液就將足紋銀錘成薄片投入其中,以此來引發劇烈的化學反應。
等到紋銀和溶液反應結束,瓶內就會有“白霜坐底”,這個白霜就是不溶性白色雷酸銀結晶。最後隻要將雷酸銀結晶小心翼翼地放入銅帽內,即可製作成雷管裝置。
丁守存的雷酸銀作為起爆藥在性能上和西方的雷酸汞幾乎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安全性較差,有些時候隻要太陽暴曬就可以讓起爆藥起爆,所以丁守存的火帽在使用和儲存的時候都要更加的小心。
但是!
即便如此,丁守存也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抹平了東西方在輕武器上的代差。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已經裝備了數量眾多的雷擊槍。所以後世才會有人調侃清軍是跳過了燧發槍直接進入了火帽槍的時代。
隻不過,因為丁守存是個農業國的科學家,他一人的智慧遠遠無法抹平雙方工業實力的差距。
在同時代的德萊賽步槍射程已經能夠達到600米,而丁守存的雷擊槍因為工業水平不夠,依然很難越過燧發槍時代那200米的鴻溝,所以就算清軍有雷擊槍,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法聯軍的裝備代差依然無法彌補。
可就算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裝備水平也遠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好多了。
而且戰鬥士氣上,兩個時代的清軍也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代的清軍別說打不過英軍,後來麵對太平軍的時候不也是一觸即潰嗎?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已經有實力和太平軍拉鋸了。
清朝軍事實力的崩潰其實從乾隆年間就開始了。與一般人認知不一樣的是,清朝一直是非常重視火器發展的,不過這和它的主觀想法可能沒關係,單純的就是形勢所迫。
到雍正年間,清軍的火器裝備率已經達到了5成以上。這主要是因為清朝中期清軍的標誌性戰術根本不是什麽“騎射”,而是“九進十連環戰術”。
這種戰術和著名的西班牙方陣在理念上是一樣的,本質上都是一種火器和冷兵器相配合的戰術。
簡單來說,就是離遠了用火器打、近了弓箭速射、再近了刀盾和長矛兵上去肉搏。可是到了乾隆年間這種玩兒法開始玩兒不轉了,因為當時需要承擔近戰任務的綠營兵已經沒有了戰鬥力。
整個乾隆年間隻要一有戰事,乾隆皇帝基本上都要抽調福建的藤牌兵去。那是因為到乾隆年間,全國基本上也就隻剩下藤牌兵敢近戰。
到了道光年間清軍就已經開始“勇於對射,怯於肉搏”,就連福建的藤牌兵也失去了近戰的能力。所以到了清朝後期,清軍不大規模地裝備火器也不行了。
反觀英國人那邊。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個最大謠言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兩萬人就打贏了幾十萬清軍。
這其實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大炮一響那可就是黃金萬兩,那時的清軍哪有錢調集那麽多部隊參戰?
從後來戰爭打了四年的結果來看,清廷必然一度覺得自己又行了,而且它也確實比上一次更行了,所以才比上一次戰爭多堅持了三年。
實際上,那時的清廷至少單從軍事實力上來說,確實是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要強上不少。
而造成這一原因的卻不是清廷的勵精圖治,而是同時期的另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自1851年起到1864年天京陷落結束,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是從1856年起自1860年結束。
可以看出,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就是同時期的兩次動搖清廷“國本”的事件。也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有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進程絕不會是後世人看到的那樣。
而太平天國運動對兩次鴉片戰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提升了清軍的戰鬥力......
眾所周知,太平軍是一支幾乎全火器的部隊。而太平軍對火器的重視也是早期太平軍可以壓著清軍打的原因之一。
為了對抗太平軍,清軍也被迫加快了自己的火器化進程。在那個時期,清軍和太平軍雙方不僅都裝備了大量的鳥槍、抬槍還裝備了很多從西方各國進口的先進裝備。
以當時的淮軍和湘軍為例,這兩支部隊從剛剛開始組建的時候就是半火器部隊。而且當時的湘軍和淮軍都裝備了大量的“劈山炮”,也就是一種發射霰彈的輕型火炮。單從支援火力上來說,這時的清軍就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前輩”強了不少。
不僅如此,在兩次鴉片戰爭時期清廷之中還出現了一個了不得的人才——丁守存。
他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最為優秀的火器人才,道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842年丁守存隨同欽差大臣賽尚阿趕赴天津辦理軍事。在天津期間他研發了新型火器、地雷,並寫下了《西洋自來火銃製法》和《計覆用地雷法》。
值得一提的是,丁守存發明的地雷是一種新式地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跳雷。而且他所說的自來火銃指的應該是英軍裝備的燧發槍,這種槍在明末崇禎年間所著的《軍器圖說》之中叫“自生火銃”兩者描述的應該是同一種東西。
可是丁守存發明的可不是什麽燧發槍,它在清廷這邊的叫法是雷擊槍。可是在世界軍事史上它卻有另一個名字——火帽槍!
沒想到吧?
清代也是有火帽槍的!而且極為先進!
隻不過丁守存的火帽用的不是雷酸汞而是雷酸銀。他的辦法是用青礬和硝石製得硝酸,然後再蒸餾硝酸成濃硝酸,再然後用穿越者常用的反複蒸餾法製得純酒精。
有了濃硝酸和純酒精之後,就可以將純酒精與濃硝酸融合,直到配成濃稠溶液就將足紋銀錘成薄片投入其中,以此來引發劇烈的化學反應。
等到紋銀和溶液反應結束,瓶內就會有“白霜坐底”,這個白霜就是不溶性白色雷酸銀結晶。最後隻要將雷酸銀結晶小心翼翼地放入銅帽內,即可製作成雷管裝置。
丁守存的雷酸銀作為起爆藥在性能上和西方的雷酸汞幾乎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安全性較差,有些時候隻要太陽暴曬就可以讓起爆藥起爆,所以丁守存的火帽在使用和儲存的時候都要更加的小心。
但是!
即便如此,丁守存也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抹平了東西方在輕武器上的代差。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已經裝備了數量眾多的雷擊槍。所以後世才會有人調侃清軍是跳過了燧發槍直接進入了火帽槍的時代。
隻不過,因為丁守存是個農業國的科學家,他一人的智慧遠遠無法抹平雙方工業實力的差距。
在同時代的德萊賽步槍射程已經能夠達到600米,而丁守存的雷擊槍因為工業水平不夠,依然很難越過燧發槍時代那200米的鴻溝,所以就算清軍有雷擊槍,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法聯軍的裝備代差依然無法彌補。
可就算如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裝備水平也遠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好多了。
而且戰鬥士氣上,兩個時代的清軍也不可同日而語!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代的清軍別說打不過英軍,後來麵對太平軍的時候不也是一觸即潰嗎?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清軍已經有實力和太平軍拉鋸了。
清朝軍事實力的崩潰其實從乾隆年間就開始了。與一般人認知不一樣的是,清朝一直是非常重視火器發展的,不過這和它的主觀想法可能沒關係,單純的就是形勢所迫。
到雍正年間,清軍的火器裝備率已經達到了5成以上。這主要是因為清朝中期清軍的標誌性戰術根本不是什麽“騎射”,而是“九進十連環戰術”。
這種戰術和著名的西班牙方陣在理念上是一樣的,本質上都是一種火器和冷兵器相配合的戰術。
簡單來說,就是離遠了用火器打、近了弓箭速射、再近了刀盾和長矛兵上去肉搏。可是到了乾隆年間這種玩兒法開始玩兒不轉了,因為當時需要承擔近戰任務的綠營兵已經沒有了戰鬥力。
整個乾隆年間隻要一有戰事,乾隆皇帝基本上都要抽調福建的藤牌兵去。那是因為到乾隆年間,全國基本上也就隻剩下藤牌兵敢近戰。
到了道光年間清軍就已經開始“勇於對射,怯於肉搏”,就連福建的藤牌兵也失去了近戰的能力。所以到了清朝後期,清軍不大規模地裝備火器也不行了。
反觀英國人那邊。有關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個最大謠言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用兩萬人就打贏了幾十萬清軍。
這其實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大炮一響那可就是黃金萬兩,那時的清軍哪有錢調集那麽多部隊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