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中有五成是菽豆”
當岑晟告訴他收集到的糧食情況時,吳詠表示很是驚訝,他還是用後世的思維想問題。
根據記憶得知,這時的菽豆主要是黃豆,也就是大豆,裏麵混雜著綠豆、紅豆、黑豆、眉豆等各種豆類。
要知道後世單是大豆的價格可是比稷米、小麥高的多,何況裏麵還有綠豆等其他豆類,放在後世,隻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該怎麽做。
而且這時糧食中的稻,指的是稻穀,並不是脫殼後的大米。
按照吳詠的想法,怎麽都應該是稷米和稻穀最多,可糧食中偏偏菽豆最多,占了一半。
見吳詠也很吃驚,岑晟隻好抱著渺茫的希望問道:“府君大人對於這批糧食也很是頭疼,不知小郎君是否有好的建議”
吳詠皺眉思索一會,試探性地問道:“能不能找這些大戶換其他糧食”
張陽在一旁不屑地說道:“這些大戶可是一個比一個精明,你還不知道吧,他們開始用的糧食,麥食占了四成,後來發現做麵食要用到麥,就又換了回去。”
吳詠聽到這,眼睛一亮,笑道:“那我就再做一份豆食,讓他們將這些菽豆也換回去!”
岑晟驚訝道:“菽豆也能磨成粉,做吃食”
“額!”吳詠被他這個神奇的腦回路,整的差點噎住,想了一下還是解釋說:“小麥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可以做成麵食,當做主食。而大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也可以磨成粉,做成吃食,但是不能被當做主食,多吃的話也不容易消化。”
“既然不能做成吃食,你說的豆食豈不是在拿我倆開涮!”張陽的脾氣比較暴躁,狠狠瞪了吳詠一眼。
吳詠也不與他計較,而是繼續問道:“兩位大人可曾聽說過豆製品”
“豆製品這是什麽沒聽說過!”兩人都是搖頭。
吳詠解釋道:“就是黃豆經過磨漿處理後,做的吃食。”
兩人對視一眼,岑晟開口道:“太守府中倒是有一道叫做黎祁的吃食,是黃豆製成的白色塊狀物,不過製作工藝十分繁瑣,口感也不是很好,經常被拿來當做祭祀用品,很少有人去吃。”
“離奇的吃食這是什麽東西”吳詠追問道。
岑晟笑道:“不是離奇,是黎民百姓的黎,資冬祁寒的祁。據說這道吃食是淮南王弄術時發現,後來由一個姓黎的門客和一個姓祁的門客將之完善,故名黎祁。”
說著,又將這黎祁的製作過程說了一下。
“這吃食是黃豆經過浸泡、磨漿、過濾之後,加入石膏,使其凝固,然後壓縮成塊狀。”
吳詠聽後,不禁有些失聲道:“這不就是豆腐嗎!你們都能製作豆腐了,還不明白菽豆的正確食用方法嗎”
張陽哼了一聲道:“怎麽食用那東西我也吃過,不僅豆腥味重,而且還苦澀,吃過之後,還經常鬧肚子。”
吳詠這次真是有些不理解了!
豆腐的發明不亞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因為古代的百姓大多吃不起肉,豆腐的出現,開創了一條利用植物蛋白質的新途徑,彌補了中國食物結構中動物蛋白不足的缺陷,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了重大作用。
就像後世,二十一世紀前,中國百姓的餐桌上還隻有青菜、豆腐、大米(饅頭)。
既然想不通,吳詠就央求岑晟兩人帶他去太守府看看這豆腐是如何製作的,竟然能做到人人厭棄的地步!
岑晟點點頭,他也想知道吳詠是否能將這菽豆變成跟麥食一樣搶手。
一路無話,岑晟前麵帶路,張陽騎馬帶著吳詠在後,三人很快來到太守府。
岑晟向陳球稟告後,陳球也帶著好奇心領他們來到製作黎祁的院子。
到了地方,吳詠也不管三人,仔細打量這時的豆腐製作過程。
入門便是一口大缸,缸後站立二人,此時正不斷將麻袋的黃豆倒入盛滿水的缸中,然後不斷用木棍攪動,這應該是泡豆。
不遠處有一個圓石磨,此時一人在推磨,另外一人不斷從一個缸中舀出泡好的大豆放入石磨中研磨,這應該是磨漿。
吳詠又看到石磨的下方有個出槳口,下麵放著木桶,不斷有磨好的豆漿經過斜坡狀的石槽後,流入木桶中。
眼看木桶將滿,又一人過來,換個空木桶繼續接豆漿,然後提著裝滿豆漿的木桶來到一處大缸前,此時缸後還站立二人,隻見他們雙手各執紗布一端,那人將木桶中的豆漿,隔在紗布緩慢倒入缸中,另外兩人來回不停的扯動紗布,不大一會,紗布上就出現一層豆渣,這應該是濾漿。
吳詠繼續觀看,此時又有一人過來,先將大缸裏過濾好的豆漿用水瓢舀到木桶中,然後提到不遠處的小缸前,倒入進去,這時缸後一人舀了一瓢石膏水倒入進去,然後雙手執棍在缸中不斷攪動,隻見缸中不斷有白色的沉澱物出現,這應該就是點漿。
最後吳詠來到一個長方形帶腳架箱子前,隻見箱上有一蓋板,板上橫壓一根長杠,杠端吊一砰陀形重物,箱左下部不斷有水流出,注入地上水溝內,這應該是壓製豆腐成型。
果然如他所想,等蓋板打開,箱子裏麵出現的就是成型的豆腐!
吳詠掰下一塊,嚐了一口,又趕緊吐出來。果然跟張陽說的一樣,不僅豆腥味重,而且還苦澀。
吳詠觀察了整個製作豆腐的過程,從豆腐的浸豆、磨豆、濾漿、點鹵、成型五個步驟,一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那就是濾漿之後應該是煮漿,可是這個院子裏並沒有煮。這生豆漿中含有皂毒素和抗胰蛋白酶等有害成分,吃了不出問題才怪。
吳詠回到陳球身邊,說了豆腐的正確製作流程。
陳球突然問道:“為什麽叫豆腐”
吳詠愣了一下,他也不知道豆腐為什麽叫豆腐,隻得隨口說道:“因為這吃食放的時間較長了,容易長毛菌,因而被人們取名為豆腐。”
說到這,吳詠又想起後世人對豆腐的評價。
如果說豆腐的發明足夠偶然,那麽豆腐衍生品的出現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了。
有道是:人間美味,豆腐花。豆花之美味,喝過的人無不讚歎!
其次豆腐皮是用未經成型的豆腐壓製而成的薄皮,性平味甘有清熱潤肺止咳消痰的功效。
還有豆腐乳用小塊的豆腐做坯,經發酵醃製而成,有“東方奶酪”之稱。
腐竹是豆漿加熱時表麵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取出後幹燥即可,也叫“油皮”,色澤黃白油光透亮。
豆腐經鹽水醃製後而成豆腐幹,再讓回香、花椒、大料等調味品的加入既香又鮮,有“素火腿”之稱。
豆腐傳到北方經冷凍後再解凍就得到凍豆腐,因其更容易入味而廣受人們的喜愛。
更不要說還有油炸過的豆泡,機器加工出來的蛋白肉,都是令人稱讚的豆製品。
而後世各菜係中,都會有一兩道拿得出手的豆腐菜,而最能代表中國傳統飲食的食物莫過於豆腐了。
想到這些,吳詠哈哈一笑,說:“今日小子就讓府君大人見識一下這豆食的美味!”
他打算一會先將豆腐、豆皮和豆花做出來。
於是他得了陳球的命令,先讓人將過濾好的豆漿拿到廚房煮沸,又找廚娘要了大塊的鹽巴製作鹵水。
吳詠隻打算用石膏水點豆腐,做些豆花,其他的豆腐和豆皮都用鹵水做。
因為鹵水豆腐的口感偏於綿韌,吃起來感覺比較硬,含水量較少,鹵水豆腐吃起來有豆香味,顏色看上去白中略偏黃,質地比較粗老,俗稱“老豆腐”、“北豆腐”;
而石膏豆腐的口感較細嫩,也比較光滑,比鹵水豆腐要軟嫩許多,但豆香味比較淡,含水量多,從顏色上來看,石膏豆腐色澤潔白,比鹵水豆腐要白一些,俗稱“嫩豆腐”、“南豆腐”。
鹵水豆腐豆香濃鬱、筋道有嚼頭,適合用於煎、炸、釀以及製餡等;而石膏豆腐豆香味淡、切和翻炒時易碎,適合用於做拌、燴、燒、製作湯、羹菜肴。
豆花最是簡單,煮熟的豆漿,兌上少許石膏水,不停攪拌,不大一會,雪白的豆花就做好了。
吳詠盛出四碗,又找廚娘要了一些雞湯澆進去,少許蔥花,少許香油。
將其中三碗遞給陳球三人,吳詠端起另外一碗,喝了一口,無比陶醉,這才是他想要的味道!
整個過程,眾人都好奇的睜大了眼睛看著,見吳詠吃過之後,沒有表現出異常,
張陽也小心翼翼的用勺子舀起一勺吃到嘴裏。
接著,他的眼睛豁然瞪圓!真是太好吃了!
爽口細嫩,入口即化,帶著一股豆子的清香。
張陽吃了一口,震驚的看向吳詠,失聲問道:“這真是菽豆做的”
吳詠翻翻白眼,沒好氣地對他說:“你不都看著嗎,還用我說!這叫豆花,後麵還有豆腐,豆皮。”
見陳球還沒動嘴,便催促道:“府君大人趕緊趁熱吃,這豆花鬆軟,特別適合老人吃。”
說完也不管他反應,三兩口將剩餘的豆花吃完,又去忙著做豆腐和豆皮去了。
陳球也不與他一般見識,端起碗,喝了一口,頓時眼睛一亮,快速將碗中豆花吃完,這才歎道:“果然是人家美味!”
不久,吳詠這邊將煮好的豆漿用鹵水點好,讓人提到壓製模具前,將豆花均勻鋪放好,然後蓋上蓋子,壓上重物,隻見箱子下部不斷有水流出。
吳詠也不管這些,繼續讓人煮豆漿,他則讓廚娘找來紗布和木匣,又將紗布按照木匣的大小裁剪好。
不大一會,用鹵水將煮好的豆漿點成豆花,再用竹具攪勻,用瓢澆進事先放在木匣內的紗布上,每澆一層就蓋一層紗布片,等澆至與木匣齊平,再用木杠將略小於木匣的木頭壓進匣內,將裏麵的水榨幹。
之後把紗布從匣內都取出來,用水輕輕地一層層剝下來,這樣就得到豆皮了。
吳詠拿起一張豆皮,攤開在菜板上,用醬刷在豆皮上麵一遍,又放入幾根洗幹淨的小蔥,然後卷起來,笑著遞給陳球道:“這是卷豆皮,府君大人嚐嚐味道如何”
等陳球接下後,吳詠又卷了兩張分別遞給岑晟和張陽。當然他也不會忘了自己,快速卷了一張,邊走邊吃,去看豆腐做的怎麽樣了。
吳詠走後,陳球一邊吃著卷豆皮,一邊感慨萬千,“真沒想到,這菽豆還能這樣做,此法一出,糧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本府這次欠吳家小子太多了,這流民之困,幾乎全是他一人解決!”
接著又道:“難為他小小年紀,卻有如此胸襟,換做一般人,不是藏著掖著,就是攜技自重,討要好處!”
岑晟這時笑道:“這說明主君慧眼識人,倘若是他人在主君這個位置,說不得要動手搶人了!”
當岑晟告訴他收集到的糧食情況時,吳詠表示很是驚訝,他還是用後世的思維想問題。
根據記憶得知,這時的菽豆主要是黃豆,也就是大豆,裏麵混雜著綠豆、紅豆、黑豆、眉豆等各種豆類。
要知道後世單是大豆的價格可是比稷米、小麥高的多,何況裏麵還有綠豆等其他豆類,放在後世,隻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該怎麽做。
而且這時糧食中的稻,指的是稻穀,並不是脫殼後的大米。
按照吳詠的想法,怎麽都應該是稷米和稻穀最多,可糧食中偏偏菽豆最多,占了一半。
見吳詠也很吃驚,岑晟隻好抱著渺茫的希望問道:“府君大人對於這批糧食也很是頭疼,不知小郎君是否有好的建議”
吳詠皺眉思索一會,試探性地問道:“能不能找這些大戶換其他糧食”
張陽在一旁不屑地說道:“這些大戶可是一個比一個精明,你還不知道吧,他們開始用的糧食,麥食占了四成,後來發現做麵食要用到麥,就又換了回去。”
吳詠聽到這,眼睛一亮,笑道:“那我就再做一份豆食,讓他們將這些菽豆也換回去!”
岑晟驚訝道:“菽豆也能磨成粉,做吃食”
“額!”吳詠被他這個神奇的腦回路,整的差點噎住,想了一下還是解釋說:“小麥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可以做成麵食,當做主食。而大豆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也可以磨成粉,做成吃食,但是不能被當做主食,多吃的話也不容易消化。”
“既然不能做成吃食,你說的豆食豈不是在拿我倆開涮!”張陽的脾氣比較暴躁,狠狠瞪了吳詠一眼。
吳詠也不與他計較,而是繼續問道:“兩位大人可曾聽說過豆製品”
“豆製品這是什麽沒聽說過!”兩人都是搖頭。
吳詠解釋道:“就是黃豆經過磨漿處理後,做的吃食。”
兩人對視一眼,岑晟開口道:“太守府中倒是有一道叫做黎祁的吃食,是黃豆製成的白色塊狀物,不過製作工藝十分繁瑣,口感也不是很好,經常被拿來當做祭祀用品,很少有人去吃。”
“離奇的吃食這是什麽東西”吳詠追問道。
岑晟笑道:“不是離奇,是黎民百姓的黎,資冬祁寒的祁。據說這道吃食是淮南王弄術時發現,後來由一個姓黎的門客和一個姓祁的門客將之完善,故名黎祁。”
說著,又將這黎祁的製作過程說了一下。
“這吃食是黃豆經過浸泡、磨漿、過濾之後,加入石膏,使其凝固,然後壓縮成塊狀。”
吳詠聽後,不禁有些失聲道:“這不就是豆腐嗎!你們都能製作豆腐了,還不明白菽豆的正確食用方法嗎”
張陽哼了一聲道:“怎麽食用那東西我也吃過,不僅豆腥味重,而且還苦澀,吃過之後,還經常鬧肚子。”
吳詠這次真是有些不理解了!
豆腐的發明不亞於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因為古代的百姓大多吃不起肉,豆腐的出現,開創了一條利用植物蛋白質的新途徑,彌補了中國食物結構中動物蛋白不足的缺陷,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了重大作用。
就像後世,二十一世紀前,中國百姓的餐桌上還隻有青菜、豆腐、大米(饅頭)。
既然想不通,吳詠就央求岑晟兩人帶他去太守府看看這豆腐是如何製作的,竟然能做到人人厭棄的地步!
岑晟點點頭,他也想知道吳詠是否能將這菽豆變成跟麥食一樣搶手。
一路無話,岑晟前麵帶路,張陽騎馬帶著吳詠在後,三人很快來到太守府。
岑晟向陳球稟告後,陳球也帶著好奇心領他們來到製作黎祁的院子。
到了地方,吳詠也不管三人,仔細打量這時的豆腐製作過程。
入門便是一口大缸,缸後站立二人,此時正不斷將麻袋的黃豆倒入盛滿水的缸中,然後不斷用木棍攪動,這應該是泡豆。
不遠處有一個圓石磨,此時一人在推磨,另外一人不斷從一個缸中舀出泡好的大豆放入石磨中研磨,這應該是磨漿。
吳詠又看到石磨的下方有個出槳口,下麵放著木桶,不斷有磨好的豆漿經過斜坡狀的石槽後,流入木桶中。
眼看木桶將滿,又一人過來,換個空木桶繼續接豆漿,然後提著裝滿豆漿的木桶來到一處大缸前,此時缸後還站立二人,隻見他們雙手各執紗布一端,那人將木桶中的豆漿,隔在紗布緩慢倒入缸中,另外兩人來回不停的扯動紗布,不大一會,紗布上就出現一層豆渣,這應該是濾漿。
吳詠繼續觀看,此時又有一人過來,先將大缸裏過濾好的豆漿用水瓢舀到木桶中,然後提到不遠處的小缸前,倒入進去,這時缸後一人舀了一瓢石膏水倒入進去,然後雙手執棍在缸中不斷攪動,隻見缸中不斷有白色的沉澱物出現,這應該就是點漿。
最後吳詠來到一個長方形帶腳架箱子前,隻見箱上有一蓋板,板上橫壓一根長杠,杠端吊一砰陀形重物,箱左下部不斷有水流出,注入地上水溝內,這應該是壓製豆腐成型。
果然如他所想,等蓋板打開,箱子裏麵出現的就是成型的豆腐!
吳詠掰下一塊,嚐了一口,又趕緊吐出來。果然跟張陽說的一樣,不僅豆腥味重,而且還苦澀。
吳詠觀察了整個製作豆腐的過程,從豆腐的浸豆、磨豆、濾漿、點鹵、成型五個步驟,一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那就是濾漿之後應該是煮漿,可是這個院子裏並沒有煮。這生豆漿中含有皂毒素和抗胰蛋白酶等有害成分,吃了不出問題才怪。
吳詠回到陳球身邊,說了豆腐的正確製作流程。
陳球突然問道:“為什麽叫豆腐”
吳詠愣了一下,他也不知道豆腐為什麽叫豆腐,隻得隨口說道:“因為這吃食放的時間較長了,容易長毛菌,因而被人們取名為豆腐。”
說到這,吳詠又想起後世人對豆腐的評價。
如果說豆腐的發明足夠偶然,那麽豆腐衍生品的出現就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了。
有道是:人間美味,豆腐花。豆花之美味,喝過的人無不讚歎!
其次豆腐皮是用未經成型的豆腐壓製而成的薄皮,性平味甘有清熱潤肺止咳消痰的功效。
還有豆腐乳用小塊的豆腐做坯,經發酵醃製而成,有“東方奶酪”之稱。
腐竹是豆漿加熱時表麵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取出後幹燥即可,也叫“油皮”,色澤黃白油光透亮。
豆腐經鹽水醃製後而成豆腐幹,再讓回香、花椒、大料等調味品的加入既香又鮮,有“素火腿”之稱。
豆腐傳到北方經冷凍後再解凍就得到凍豆腐,因其更容易入味而廣受人們的喜愛。
更不要說還有油炸過的豆泡,機器加工出來的蛋白肉,都是令人稱讚的豆製品。
而後世各菜係中,都會有一兩道拿得出手的豆腐菜,而最能代表中國傳統飲食的食物莫過於豆腐了。
想到這些,吳詠哈哈一笑,說:“今日小子就讓府君大人見識一下這豆食的美味!”
他打算一會先將豆腐、豆皮和豆花做出來。
於是他得了陳球的命令,先讓人將過濾好的豆漿拿到廚房煮沸,又找廚娘要了大塊的鹽巴製作鹵水。
吳詠隻打算用石膏水點豆腐,做些豆花,其他的豆腐和豆皮都用鹵水做。
因為鹵水豆腐的口感偏於綿韌,吃起來感覺比較硬,含水量較少,鹵水豆腐吃起來有豆香味,顏色看上去白中略偏黃,質地比較粗老,俗稱“老豆腐”、“北豆腐”;
而石膏豆腐的口感較細嫩,也比較光滑,比鹵水豆腐要軟嫩許多,但豆香味比較淡,含水量多,從顏色上來看,石膏豆腐色澤潔白,比鹵水豆腐要白一些,俗稱“嫩豆腐”、“南豆腐”。
鹵水豆腐豆香濃鬱、筋道有嚼頭,適合用於煎、炸、釀以及製餡等;而石膏豆腐豆香味淡、切和翻炒時易碎,適合用於做拌、燴、燒、製作湯、羹菜肴。
豆花最是簡單,煮熟的豆漿,兌上少許石膏水,不停攪拌,不大一會,雪白的豆花就做好了。
吳詠盛出四碗,又找廚娘要了一些雞湯澆進去,少許蔥花,少許香油。
將其中三碗遞給陳球三人,吳詠端起另外一碗,喝了一口,無比陶醉,這才是他想要的味道!
整個過程,眾人都好奇的睜大了眼睛看著,見吳詠吃過之後,沒有表現出異常,
張陽也小心翼翼的用勺子舀起一勺吃到嘴裏。
接著,他的眼睛豁然瞪圓!真是太好吃了!
爽口細嫩,入口即化,帶著一股豆子的清香。
張陽吃了一口,震驚的看向吳詠,失聲問道:“這真是菽豆做的”
吳詠翻翻白眼,沒好氣地對他說:“你不都看著嗎,還用我說!這叫豆花,後麵還有豆腐,豆皮。”
見陳球還沒動嘴,便催促道:“府君大人趕緊趁熱吃,這豆花鬆軟,特別適合老人吃。”
說完也不管他反應,三兩口將剩餘的豆花吃完,又去忙著做豆腐和豆皮去了。
陳球也不與他一般見識,端起碗,喝了一口,頓時眼睛一亮,快速將碗中豆花吃完,這才歎道:“果然是人家美味!”
不久,吳詠這邊將煮好的豆漿用鹵水點好,讓人提到壓製模具前,將豆花均勻鋪放好,然後蓋上蓋子,壓上重物,隻見箱子下部不斷有水流出。
吳詠也不管這些,繼續讓人煮豆漿,他則讓廚娘找來紗布和木匣,又將紗布按照木匣的大小裁剪好。
不大一會,用鹵水將煮好的豆漿點成豆花,再用竹具攪勻,用瓢澆進事先放在木匣內的紗布上,每澆一層就蓋一層紗布片,等澆至與木匣齊平,再用木杠將略小於木匣的木頭壓進匣內,將裏麵的水榨幹。
之後把紗布從匣內都取出來,用水輕輕地一層層剝下來,這樣就得到豆皮了。
吳詠拿起一張豆皮,攤開在菜板上,用醬刷在豆皮上麵一遍,又放入幾根洗幹淨的小蔥,然後卷起來,笑著遞給陳球道:“這是卷豆皮,府君大人嚐嚐味道如何”
等陳球接下後,吳詠又卷了兩張分別遞給岑晟和張陽。當然他也不會忘了自己,快速卷了一張,邊走邊吃,去看豆腐做的怎麽樣了。
吳詠走後,陳球一邊吃著卷豆皮,一邊感慨萬千,“真沒想到,這菽豆還能這樣做,此法一出,糧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本府這次欠吳家小子太多了,這流民之困,幾乎全是他一人解決!”
接著又道:“難為他小小年紀,卻有如此胸襟,換做一般人,不是藏著掖著,就是攜技自重,討要好處!”
岑晟這時笑道:“這說明主君慧眼識人,倘若是他人在主君這個位置,說不得要動手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