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今晚月亮也給力,格外的亮,月光透過樹梢照在小路上,使眾人能在夜間趕路。
十位車夫在流民們卸完糧食後,就先行離開了,此時隻剩下四位騎兵跟著吳詠。
等吳詠拍開複望裏的大門,四位騎兵的護送任務也到此結束,他們便提出告辭。
朱裏典讓他們稍等,隨後提來一籃蒸饃,遞給他們,拱手笑道:“諸位將軍護送小侄,一路辛苦,今日天色已晚,招待不周,還請見諒,這些解憂饃還請諸位拿著,路上充饑用。”
接著又拿出一小袋銅錢,遞了過去,“這些錢,是我這個做裏典的一些心意,還請諸位將軍收下。”
為首一人麵無表情的點點頭,收下東西,說了一句告辭,就帶著其他三人上馬離開。
兩人目送馬匹跑遠,這才關上裏門。
此時吳詠才發現,除了朱裏典外,門後還站了幾人,分別是卓文宣、李田典和成昭。
吳詠一一打完招呼後,剛想開口告辭,卻被卓文宣打斷,“小昭你先回去報下平安,告訴祖母,詠兒要去我那裏坐一會。”
成昭自然不敢反對,看了吳詠一眼,就屈身施禮告辭離開。
吳詠這一天馬不停蹄,早就疲乏,隻想回家休息,這會被卓文宣攔住,心情有些不爽,不禁有氣無力的問道:“叔父找我何事,侄兒忙碌一天,還沒吃上飯呢。”
卓文宣笑罵道:“怎麽沒事就不能找你了!你小子現在倒嫌棄叔父了。”
又見他一臉疲憊,不禁好奇地問道:“你不是去宛城找劉宗正要糧嗎怎麽弄成這副德行,好似幾天沒吃飯一樣。”
吳詠歎氣道:“一言難盡啊,侄兒現在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叔父還是問忠叔吧,他今天一直都跟在我身邊,所有事情都清楚。”
卓文宣看向李忠,卻不想李忠尷尬笑笑:“主家,很多地方不讓小人進,具體細節,小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小郎君卻是一天都在跑來跑去。”
當下李忠便說了在宛城遭遇流民,去玄妙觀請醫師,教流民做吃食,在太守府商議換糧。
當然其中很多事情他不太清楚,
眾人都是一臉的好奇心的看著吳詠,沒想到他出去一天,辦了這麽多大事。
吳詠看著都是滿臉好奇,不禁翻翻白眼,他現在實在太餓了,也沒心情解釋,“叔父,你這是想餓死侄兒嗎”
卓文宣搖頭苦笑道:“走吧,先去我家,我讓你叔母給你弄點東西補補。”
說完又對朱裏典和李田典邀請道:“兩位賢弟若是無事,一起到某家裏坐坐。”
兩人都比較好奇吳詠的經曆,也沒推辭,於是一群人到了卓家。
卓文宣讓李忠收好馬車,又吩咐婢女陳氏做些飯菜,一會送到客廳。
四人一起來到卓家的客廳中坐下,李氏這時也得到了消息,在給其他人上薄荷水時,特意給吳詠端來一小碟點心。
看著吳詠狼吞虎咽吃著點心,李氏有些心疼地說道:“你這孩子,再重要的事情也比不上自己的身體啊,以後莫要這樣了,你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不能餓著!”
吳詠吃了兩款點心,又喝一口蜂蜜薄荷水,感覺饑餓感下去一些,便笑著對李氏說道:“好叫叔母得知,其實今日侄兒吃過好幾次食物,可能是不停的奔波,導致消化特別快,這才容易餓。”
李氏嗔怪道:“宛城有那麽多大人物在,就顯你有本事是吧!他們現在可是省心了,卻讓你一個少年人忙前忙後,最後害的自家人擔心。”
卓文宣聽罷,揮手驅趕道:“去去,你一個婦道人家知道什麽,多少人想替太守做事而不得,今日詠兒救濟流民,籌集糧食,請醫師,服太守,周旋於流民和官府中間,不知多少人為之歎服,憑此一事,詠兒的前途就不可限量。”
接著想到什麽,對李氏說道:“明日開始,你讓弢兒跟著詠兒多出去漲漲見識,省得一天到晚就知道圍著自家的兩個姐妹轉。”
“咳咳”吳詠聽到卓文宣讓卓弢以後跟著自己,差點沒被水嗆到,見眾人都看著自己,吳詠擔心他們亂想,無奈隻好如實說道:“不瞞叔父叔母,明日太守要宴請宛城的權貴士紳,需要侄兒去做吃食,恐怕不能帶著弢弟一起去。”
眾人知道他做吃食,無人能及,對於太守請他去做吃食,倒也不在意,隻是不明白為什麽太守在救濟流民關鍵時,去宴請權貴士紳,到底是何用意。
吳詠踟躕一會,開口道:“在場諸位都是看著小子長大的,又是小子的長輩,小子自然不敢隱瞞,這次太守宴客是因為小子可以將菽豆製成豆食,目的是打算用製作豆食之法跟權貴士紳換糧食,用來救濟流民。”
見眾人還是有些不理解,吳詠隻好用最簡單的比喻,“這豆食可以比肩肉食,甚至比肉食更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震驚,除了震驚還是震驚,朱裏典,李田典和卓文宣夫婦都瞪著大眼睛,看著吳詠,一動不動,這實在是太驚世駭俗了。
要知道,這菽豆可是每家每戶都可以種植的啊!而這時的百姓,一年也嚐不到幾次肉味,很多人因此體弱多病,若是真有豆食之法替代肉食,那就是對天下黎民百姓的再造之恩。
半響後,卓文宣等人回過神來,看著吳詠的眼神都變了,尤其是朱裏典,他管理複望裏,最是明白這豆食之法的意義。時人大多不看好菽豆,總是以賤食相稱,若是這豆食之法傳出去,將是對整個天下飲食的顛覆。
卓文宣更是一臉嚴肅地問道:“太守大人是何意為何不將這豆食和麵食一樣傳給天下百姓”
吳詠搖搖頭,有些鬱悶的說道:“太守大人之意,這菽豆既然不能當主糧吃,不如讓權貴士紳壟斷其做法,好換取糧食救濟流民。”
卓文宣皺眉沉思一會,歎道:“太守大人考慮的也不無道理,百姓可以不吃豆食,但不能不吃糧食。”
朱裏典這時插話道:“賢侄有沒有問太守大人,咱們複望裏是否可以用這豆食之法。”
吳詠一愣,不明白朱裏典這是何意,這豆食之法是他發明的,難道連他自己都不能用嗎
見他一臉茫然之色,朱裏典不得不解釋道:“雖然這豆食是你發明的,但是現在太守大人要用這豆食之法跟權貴士紳換糧,自然是不希望有人破壞他的計策,若是不經過他的允許,你私自用這豆食,恐怕咱們整個複望裏都會跟著遭殃。”
接著他用有些落寞的語氣說道:“也就是咱們五姓家族現在落魄了,當年我等五姓何其輝煌,封侯拜相,別說一郡太守,就是皇帝也對咱們家主禮敬有加。”
李田典這時也歎氣一聲,開口道:“現在說這些,還有何用!咱們若想恢複祖先榮耀,就目前來看,還得靠吳詠才行。”
“當年卓家去爵,朱、吳、任三家式微,僅餘李家亦不複往日榮華。咱們五姓世代交好,家主們這才商量建立複望裏。
可是這麽多年過去,不僅沒有阻止家族衰落,咱們複望裏也經常因為糧食不足,而人口逐漸減少,再這樣下去,複望裏也可能不複存在了,咱們也隻能各奔東西,好在蒼天有眼,出了吳詠這個異數。”
“哎!”卓文宣也跟著歎了口氣,“雖然說咱們五姓同氣連枝,但現在各家的情況都不樂觀,家主們也都是以各家的利益為重,有時咱們五姓之間甚至出現衝突!
放在以前出現吳詠這個異數,咱們五姓還可以一致對外,現在人心散了,不知是福是禍啊!”
朱裏典和李田典兩人人對視一眼,一時竟不知道說些什麽,卓文宣說的也是事實,別說五姓家主那邊,就是複望裏中不同姓之間也是常有矛盾發生。
當下眾人也不說話,都在回憶感歎五姓家族的興衰過程。
像李氏家族,先祖李通以平民之身倡導起事,幫助光武帝成就帝業,後來娶了光武帝的小妹寧平長公主劉伯姬為妻,備受恩寵,李氏家族一時榮耀至極,然而時過境遷,百十年過去,現如今李氏除了一個固始候的爵位,昔日風光都已不在,甚至傳言現任家主李黃經常克扣家仆的口糧,補貼家族日常開支。
如吳家家族,先祖吳漢,出身寒微,起家亭長,後率眾歸順蕭王劉秀,又忠心支持光武帝劉秀稱帝,為東漢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曾經一門五侯爵,榮耀一時。然而現在吳氏家族除了一個平春候的爵位,族人的生活大多與庶民無異,就連家主吳盱平日裏也是過得緊巴巴的。
還有朱家家族,先祖朱佑自幼與光武帝劉秀相識,兩人關係極好,自劉秀起兵就一直跟隨左右,多次受到光武帝的賞賜,恩寵有加。然時移世易,到了第三代子孫因參與皇家的巫蠱事件所牽連,被免為庶人,還是後來鄧太後念及先祖恩情,續封後人為鬲侯,至此朱家才算是沒有繼續沒落下去,但也讓朱氏元氣大傷,一度成為五姓之中墊底的存在。
再則是任家家族,先祖任光原為宛城小吏,在光武帝之兄劉演攻破宛城後,投降漢軍,後多次獻計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的建立做出卓越貢獻,列土封疆,何等榮耀。然三代之後,家族衰落,現如今任氏家族隻有北鄉侯這個爵位,俸祿食邑還不夠侯府的日常開銷,更不要提接濟族人了。
最後是卓家家族,先祖卓茂因才學而受到光武帝重用,就任東漢第一任太傅,對東漢初的社會穩定有突出貢獻。後因才學而被封侯,及至去世,光武帝身著喪服送葬,何等榮光。然卓氏族人大多淡薄名利,三代之後,去爵罷官,現如今卓氏家族已與庶民百姓無異,有雄心壯誌的族人,第一目標就是複爵。
吳詠有些懵,怎麽說著說著,卓文宣三人就一臉的頹廢。
他哪裏知道,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士族的崛起,衝擊到了皇權,受到了來自皇權的打壓,這才是造成五姓家族衰落的原因。
因為士族與皇權相互對立,士族不僅在中央抱團以對抗皇帝的權威,還在地方與朝廷爭奪權力。
主要表現有在經濟上,士族擁有越來越廣闊的土地,導致百姓無田可耕,收不到更多的賦稅;
在政治上,士族通過察舉、征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壟斷了朝廷官員,成為累世公卿,把控朝廷。
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士族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導致庶民百姓無上升渠道。
就像汝南袁氏為什麽可以做到四世三公的程度
正是因為他們是士族,通過察舉製度舉薦了大量的官員,這些官員和袁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皇帝也不敢輕易得罪袁氏。
因此,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皇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受到皇權打擊是在所難免。
古語有雲:“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意思是如果把服器與爵位假手他人,這就是把政權給了別人,離亡國就不遠了。
正是皇帝意識到這些,近些年才重用宦官打壓士族。
也不知過了多久,朱裏典率先打破沉默。
“近些年,咱們這些落魄士族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桓帝時期重用宦官,打擊士族,大族倒是沒有受到影響,咱們這些落魄士族就遭殃了,被各種針對,現在朝廷還是宦官把持,我等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卓文宣這時也苦笑道:“哎,這當皇帝也不想想,若是沒有咱們這些士族的支持,這天下如何治理。”
十位車夫在流民們卸完糧食後,就先行離開了,此時隻剩下四位騎兵跟著吳詠。
等吳詠拍開複望裏的大門,四位騎兵的護送任務也到此結束,他們便提出告辭。
朱裏典讓他們稍等,隨後提來一籃蒸饃,遞給他們,拱手笑道:“諸位將軍護送小侄,一路辛苦,今日天色已晚,招待不周,還請見諒,這些解憂饃還請諸位拿著,路上充饑用。”
接著又拿出一小袋銅錢,遞了過去,“這些錢,是我這個做裏典的一些心意,還請諸位將軍收下。”
為首一人麵無表情的點點頭,收下東西,說了一句告辭,就帶著其他三人上馬離開。
兩人目送馬匹跑遠,這才關上裏門。
此時吳詠才發現,除了朱裏典外,門後還站了幾人,分別是卓文宣、李田典和成昭。
吳詠一一打完招呼後,剛想開口告辭,卻被卓文宣打斷,“小昭你先回去報下平安,告訴祖母,詠兒要去我那裏坐一會。”
成昭自然不敢反對,看了吳詠一眼,就屈身施禮告辭離開。
吳詠這一天馬不停蹄,早就疲乏,隻想回家休息,這會被卓文宣攔住,心情有些不爽,不禁有氣無力的問道:“叔父找我何事,侄兒忙碌一天,還沒吃上飯呢。”
卓文宣笑罵道:“怎麽沒事就不能找你了!你小子現在倒嫌棄叔父了。”
又見他一臉疲憊,不禁好奇地問道:“你不是去宛城找劉宗正要糧嗎怎麽弄成這副德行,好似幾天沒吃飯一樣。”
吳詠歎氣道:“一言難盡啊,侄兒現在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叔父還是問忠叔吧,他今天一直都跟在我身邊,所有事情都清楚。”
卓文宣看向李忠,卻不想李忠尷尬笑笑:“主家,很多地方不讓小人進,具體細節,小人也不是很清楚,但小郎君卻是一天都在跑來跑去。”
當下李忠便說了在宛城遭遇流民,去玄妙觀請醫師,教流民做吃食,在太守府商議換糧。
當然其中很多事情他不太清楚,
眾人都是一臉的好奇心的看著吳詠,沒想到他出去一天,辦了這麽多大事。
吳詠看著都是滿臉好奇,不禁翻翻白眼,他現在實在太餓了,也沒心情解釋,“叔父,你這是想餓死侄兒嗎”
卓文宣搖頭苦笑道:“走吧,先去我家,我讓你叔母給你弄點東西補補。”
說完又對朱裏典和李田典邀請道:“兩位賢弟若是無事,一起到某家裏坐坐。”
兩人都比較好奇吳詠的經曆,也沒推辭,於是一群人到了卓家。
卓文宣讓李忠收好馬車,又吩咐婢女陳氏做些飯菜,一會送到客廳。
四人一起來到卓家的客廳中坐下,李氏這時也得到了消息,在給其他人上薄荷水時,特意給吳詠端來一小碟點心。
看著吳詠狼吞虎咽吃著點心,李氏有些心疼地說道:“你這孩子,再重要的事情也比不上自己的身體啊,以後莫要這樣了,你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可不能餓著!”
吳詠吃了兩款點心,又喝一口蜂蜜薄荷水,感覺饑餓感下去一些,便笑著對李氏說道:“好叫叔母得知,其實今日侄兒吃過好幾次食物,可能是不停的奔波,導致消化特別快,這才容易餓。”
李氏嗔怪道:“宛城有那麽多大人物在,就顯你有本事是吧!他們現在可是省心了,卻讓你一個少年人忙前忙後,最後害的自家人擔心。”
卓文宣聽罷,揮手驅趕道:“去去,你一個婦道人家知道什麽,多少人想替太守做事而不得,今日詠兒救濟流民,籌集糧食,請醫師,服太守,周旋於流民和官府中間,不知多少人為之歎服,憑此一事,詠兒的前途就不可限量。”
接著想到什麽,對李氏說道:“明日開始,你讓弢兒跟著詠兒多出去漲漲見識,省得一天到晚就知道圍著自家的兩個姐妹轉。”
“咳咳”吳詠聽到卓文宣讓卓弢以後跟著自己,差點沒被水嗆到,見眾人都看著自己,吳詠擔心他們亂想,無奈隻好如實說道:“不瞞叔父叔母,明日太守要宴請宛城的權貴士紳,需要侄兒去做吃食,恐怕不能帶著弢弟一起去。”
眾人知道他做吃食,無人能及,對於太守請他去做吃食,倒也不在意,隻是不明白為什麽太守在救濟流民關鍵時,去宴請權貴士紳,到底是何用意。
吳詠踟躕一會,開口道:“在場諸位都是看著小子長大的,又是小子的長輩,小子自然不敢隱瞞,這次太守宴客是因為小子可以將菽豆製成豆食,目的是打算用製作豆食之法跟權貴士紳換糧食,用來救濟流民。”
見眾人還是有些不理解,吳詠隻好用最簡單的比喻,“這豆食可以比肩肉食,甚至比肉食更有益於人體的健康。”
震驚,除了震驚還是震驚,朱裏典,李田典和卓文宣夫婦都瞪著大眼睛,看著吳詠,一動不動,這實在是太驚世駭俗了。
要知道,這菽豆可是每家每戶都可以種植的啊!而這時的百姓,一年也嚐不到幾次肉味,很多人因此體弱多病,若是真有豆食之法替代肉食,那就是對天下黎民百姓的再造之恩。
半響後,卓文宣等人回過神來,看著吳詠的眼神都變了,尤其是朱裏典,他管理複望裏,最是明白這豆食之法的意義。時人大多不看好菽豆,總是以賤食相稱,若是這豆食之法傳出去,將是對整個天下飲食的顛覆。
卓文宣更是一臉嚴肅地問道:“太守大人是何意為何不將這豆食和麵食一樣傳給天下百姓”
吳詠搖搖頭,有些鬱悶的說道:“太守大人之意,這菽豆既然不能當主糧吃,不如讓權貴士紳壟斷其做法,好換取糧食救濟流民。”
卓文宣皺眉沉思一會,歎道:“太守大人考慮的也不無道理,百姓可以不吃豆食,但不能不吃糧食。”
朱裏典這時插話道:“賢侄有沒有問太守大人,咱們複望裏是否可以用這豆食之法。”
吳詠一愣,不明白朱裏典這是何意,這豆食之法是他發明的,難道連他自己都不能用嗎
見他一臉茫然之色,朱裏典不得不解釋道:“雖然這豆食是你發明的,但是現在太守大人要用這豆食之法跟權貴士紳換糧,自然是不希望有人破壞他的計策,若是不經過他的允許,你私自用這豆食,恐怕咱們整個複望裏都會跟著遭殃。”
接著他用有些落寞的語氣說道:“也就是咱們五姓家族現在落魄了,當年我等五姓何其輝煌,封侯拜相,別說一郡太守,就是皇帝也對咱們家主禮敬有加。”
李田典這時也歎氣一聲,開口道:“現在說這些,還有何用!咱們若想恢複祖先榮耀,就目前來看,還得靠吳詠才行。”
“當年卓家去爵,朱、吳、任三家式微,僅餘李家亦不複往日榮華。咱們五姓世代交好,家主們這才商量建立複望裏。
可是這麽多年過去,不僅沒有阻止家族衰落,咱們複望裏也經常因為糧食不足,而人口逐漸減少,再這樣下去,複望裏也可能不複存在了,咱們也隻能各奔東西,好在蒼天有眼,出了吳詠這個異數。”
“哎!”卓文宣也跟著歎了口氣,“雖然說咱們五姓同氣連枝,但現在各家的情況都不樂觀,家主們也都是以各家的利益為重,有時咱們五姓之間甚至出現衝突!
放在以前出現吳詠這個異數,咱們五姓還可以一致對外,現在人心散了,不知是福是禍啊!”
朱裏典和李田典兩人人對視一眼,一時竟不知道說些什麽,卓文宣說的也是事實,別說五姓家主那邊,就是複望裏中不同姓之間也是常有矛盾發生。
當下眾人也不說話,都在回憶感歎五姓家族的興衰過程。
像李氏家族,先祖李通以平民之身倡導起事,幫助光武帝成就帝業,後來娶了光武帝的小妹寧平長公主劉伯姬為妻,備受恩寵,李氏家族一時榮耀至極,然而時過境遷,百十年過去,現如今李氏除了一個固始候的爵位,昔日風光都已不在,甚至傳言現任家主李黃經常克扣家仆的口糧,補貼家族日常開支。
如吳家家族,先祖吳漢,出身寒微,起家亭長,後率眾歸順蕭王劉秀,又忠心支持光武帝劉秀稱帝,為東漢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曾經一門五侯爵,榮耀一時。然而現在吳氏家族除了一個平春候的爵位,族人的生活大多與庶民無異,就連家主吳盱平日裏也是過得緊巴巴的。
還有朱家家族,先祖朱佑自幼與光武帝劉秀相識,兩人關係極好,自劉秀起兵就一直跟隨左右,多次受到光武帝的賞賜,恩寵有加。然時移世易,到了第三代子孫因參與皇家的巫蠱事件所牽連,被免為庶人,還是後來鄧太後念及先祖恩情,續封後人為鬲侯,至此朱家才算是沒有繼續沒落下去,但也讓朱氏元氣大傷,一度成為五姓之中墊底的存在。
再則是任家家族,先祖任光原為宛城小吏,在光武帝之兄劉演攻破宛城後,投降漢軍,後多次獻計光武帝劉秀,為東漢的建立做出卓越貢獻,列土封疆,何等榮耀。然三代之後,家族衰落,現如今任氏家族隻有北鄉侯這個爵位,俸祿食邑還不夠侯府的日常開銷,更不要提接濟族人了。
最後是卓家家族,先祖卓茂因才學而受到光武帝重用,就任東漢第一任太傅,對東漢初的社會穩定有突出貢獻。後因才學而被封侯,及至去世,光武帝身著喪服送葬,何等榮光。然卓氏族人大多淡薄名利,三代之後,去爵罷官,現如今卓氏家族已與庶民百姓無異,有雄心壯誌的族人,第一目標就是複爵。
吳詠有些懵,怎麽說著說著,卓文宣三人就一臉的頹廢。
他哪裏知道,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士族的崛起,衝擊到了皇權,受到了來自皇權的打壓,這才是造成五姓家族衰落的原因。
因為士族與皇權相互對立,士族不僅在中央抱團以對抗皇帝的權威,還在地方與朝廷爭奪權力。
主要表現有在經濟上,士族擁有越來越廣闊的土地,導致百姓無田可耕,收不到更多的賦稅;
在政治上,士族通過察舉、征辟等手段進入了政治領域,壟斷了朝廷官員,成為累世公卿,把控朝廷。
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這些士族壟斷,形成了累世經學,導致庶民百姓無上升渠道。
就像汝南袁氏為什麽可以做到四世三公的程度
正是因為他們是士族,通過察舉製度舉薦了大量的官員,這些官員和袁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是皇帝也不敢輕易得罪袁氏。
因此,士族的發展壯大對東漢的皇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受到皇權打擊是在所難免。
古語有雲:“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意思是如果把服器與爵位假手他人,這就是把政權給了別人,離亡國就不遠了。
正是皇帝意識到這些,近些年才重用宦官打壓士族。
也不知過了多久,朱裏典率先打破沉默。
“近些年,咱們這些落魄士族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桓帝時期重用宦官,打擊士族,大族倒是沒有受到影響,咱們這些落魄士族就遭殃了,被各種針對,現在朝廷還是宦官把持,我等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卓文宣這時也苦笑道:“哎,這當皇帝也不想想,若是沒有咱們這些士族的支持,這天下如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