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劉承見陳球驚駭地看著他,不由歎氣道:“本王也不瞞伯真你,我陳國雖有九城,十一萬戶,五十四萬人口,但如今的處境也不容樂觀。何況陳國離河南尹不遠,若是讓這些流民跑到陳國地界,勢必會給陳國的百姓造成困擾。


    到時我這個陳王就要麵臨兩難的選擇,一是接納這些流民,這勢必會導致陳國的百姓不願意,一個操作不好,就可能導致陳國的動蕩。


    二是趕走這些流民,可是流民也是我大漢子民,他們千裏迢迢來到陳國,本王若是將他們趕走,無異於將他們逼上絕路,本王實在又不忍心!”


    劉承瞥了一眼皺眉沉思的陳球,繼續開口道:“而你南陽郡就不一樣,不僅有三十七城,五十二萬戶,二百四十三萬人口,更是我大漢天下郡國之首,接納這些流民,壓力相對較小。


    何況本王聽劉宗正說,伯真你已經找到一條快速解決流民問題的途徑,本王這才厚顏相求,還望伯真念在多年交情的份上,答應本王的請求。”


    劉承說完,又要拜倒下去。


    陳球眼疾手快扶著他,這才苦笑著說道:“下官也不瞞王爺,下官這計策全靠吳家小子的幫忙才能實施下去,若是沒有他,流民問題,下官也很頭疼。”


    “還有這事快快說與本王聽聽!”劉承來了興趣,他十分想知道這計策能不能在陳國施行。


    當下陳球三言兩語簡要講了吳詠教流民做太虛麵食,然後他出具路引,將學成的流民分散到南陽郡各城池去教百姓做麵食。


    劉承聽完,皺眉思索一會,才勉強笑道:“此法倒是奇思妙想,可惜天下隻有吳詠一人,不然的話,河南尹相鄰的陳留、潁川和弘農三郡,都效仿此法,朝廷何愁流民之困。”


    陳球默然無語,他何嚐不知道這流民的問題曆來都是朝廷最頭疼的問題。南陽郡若不是出了吳詠這個奇人,他現在還在為流民圍城的處境而犯難呢。


    這時許久沒說話的劉宗正開口說道:“隻怕這三郡的太守沒有陳伯真的胸襟氣度!這件事做成,不知會得罪多少權貴士紳,我想這大漢天下,恐怕也隻有陳太守有膽量敢這麽做了。”


    陳球急忙擺擺手,“宗正大人謬讚了,某年事已高,做事隻求問心無愧而已。”


    接著又指著吳詠說道:“這吳家小子才是真正的為國為民,小小年紀,不計得失,敢於立下誓言,傾囊相授,救助流民,某不能及也!”


    劉宗正點點頭,他雖然隻與吳詠接觸兩次,但卻十分欣賞他,當下哈哈一笑道:“這些年能讓本宗正看上眼的少之又少,你吳小子可以算一位,本宗正今日就大言不慚一次,你吳小子的前程,本宗正給你包攬了,以後遇到棘手的事情,隻管來找我。”


    吳詠倒沒覺得什麽,五姓家主可是大喜過望。有宗正大人這句話,以後吳詠到哪裏都被人高看一眼,他們五姓家族的人也會跟著沾光。


    陳王劉承看著吳詠寵辱不驚的模樣,也有些求賢若渴,也笑著開口道:“待吳小子冠禮之後,可來我陳國,郡國的官職隨你挑選。”


    不等吳詠回答,劉承拍了自己腦袋,說道:“哎呀,這怎麽說流民問題,又扯到吳小子身上了。”


    接著又對陳球說道:“伯真既然決心救助流民,本王就不給你添亂了,這傳言一事就當本王沒提!不過本王醜話先說在前頭,若是陳國有流民到來,本王可是會派人將這些流民送到宛城來哦。”


    陳球頓時苦著臉,“王爺這是非要跟下官的宛城過不去啊!”


    劉承哈哈一笑,“本王也不會讓你這個太守太難做。本王可以承諾,隻要這些流民學會做麵食,就立刻接回陳國,並且來回所需的糧食,都由本王來出。


    另外本王還承諾你,這些學會做麵食的流民,本王還可以推薦他們去其他郡國,這樣就能免去伯真的後顧之憂,不知可否滿意。”


    陳球聽後,大喜過望。他一直擔心後續流民過多,無法安置到南陽郡的各城池中去。如今既然有陳王的承諾,這流民的出路就有著落了。他也可以卸下心理負擔,放手一搏了。


    當下就屈身拜道:“下官替這些流民感謝王爺的仁慈。”


    劉承伸手將他扶起,兩人又交談一會,陳球便跟劉承提出告退,準備去外麵跟權貴士紳商議豆食和豬宴換糧食一事。


    劉承這邊還急著要吳詠給他寫養生守則呢,便將吳詠喊著一起,借陳球的書房一用。


    等到了書房,吳詠這才想起,他還不會寫時下的漢字呢!為了不出醜,隻能跟劉承實話實說。


    “你竟然不會寫字難道沒去過蒙學嗎”劉承也是驚訝了,他一直覺得吳詠無所不會,竟沒想到他不會寫字!


    時下朝廷的政策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蒙學是鄉裏必有的,不僅涉及到官員的政績,也涉及到百姓的教化。


    一般到吳詠這個年紀的兒童,無論男女差不多都會讀書寫字了。


    這已經不知是第多少人對他說上蒙學的問題了,吳詠心裏暗下決心,等這幾天忙完,一定要去蒙學讀書,不然總是被人說道,別提多鬧心了。


    心裏這樣想著,口上卻解釋道:“不瞞王爺,小子二歲時就開始神遊太虛,直到前不久醒來。這些年身體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狀態,無法蒙學。”


    劉承聽後,歎道:“真是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當下就信了吳詠的解釋,喊來隨身的侍從,讓他來執筆,由吳詠述說。


    吳詠思考一會,就將後世他在網上看到那些爛大街的養生知識,一股腦的都說出來。


    侍從記錄一片竹簡,劉承也不等墨跡幹透,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來觀看。


    “養生不止是延年益壽,也是對天道、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領悟。”


    “養生先養心!與人為善,與自然為善。這樣你的心靈才會平靜,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每日正午是身體活動的一個低潮期,可以適當休憩一會,保證接下的充沛精力。”


    “每餐要營養搭配,蔬菜、豆食、肉食、主食要均衡搭配,不宜暴飲暴食。”


    “多喝茶水……”


    看到這,劉承突然問道:“什麽是茶水”


    吳詠隻好停下思索,回答道:“就是泡茶葉的水,剛剛王爺還喝著呢。”


    “那個就是茶水啊,本王倒是小瞧了這茶水的功效,看來以後要經常喝茶才行。”


    說完,就繼續看侍從寫的養生竹簡。


    他這麽一打岔,吳詠都忘記說到哪了,為了避免陳王再問東問西,他隻挑那些一看就明白的,卻大而寬泛的養生知識說。


    “知喜怒之損性,故欲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節嗜欲以善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


    “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淨。”


    “這麽多養生方法”劉承一邊看,一邊嘖嘖稱奇,“果然是太虛仙境,對養生之法鑽研的如此仔細!”


    這次劉承倒沒有再問什麽,隻是沉浸在這些養生知識中不可自拔。


    也不知過了多久,等侍從停下筆來,吳詠的養生守則正式述說完畢。


    “這就完了!”劉承有些意猶未盡地問道。


    吳詠這次是真的無語了,剛才還嫌多,現在又嫌少了,當下便耐心解釋道:“養生之法,因人而異,因時不同,又因地而變。


    養生守則也隻僅僅是指點給人一種心神與自然合道方式而已,養生不單單是鍛煉身體養筋骨,更要滋養心神,榮養心智!


    王爺要記住,在養生不僅要時刻調整,不停適應,還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法,這才是養生之道,延年益壽的秘訣,諸如人雲亦雲方式是萬萬行不通的!”


    劉承看著吳詠神情嚴肅地侃侃而談,不禁頻頻頜首,顯然很認同他說的話。趁此機會,便不停提問。


    吳詠也不藏著掖著,既然你喜歡聽,那我就使勁吹。


    什麽十二時辰養生法,什麽益壽養生經,還有那眼保健操,廣播體操等等,湊給陳王劉承演示一遍。


    兩人越說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的感慨。


    直到陳球忙完豆食豬宴換糧食之事,來到書房時,看到陳王劉承一邊走,一邊拍手,還一邊念叨著。


    “養生戒浮躁,靜心壽比高。焦慮處緊張,精氣徒傷耗……”


    陳球看著新奇,不禁開口問道:“王爺,你這是做什麽”


    劉承嗬嗬笑道:“這是吳小子教我的靜心運動歌,說是每天這樣做,延年又益壽。”


    陳球不可置信,轉頭問吳詠道:“王爺說的都是真的”


    吳詠撓撓頭,用不確定的語氣說道:“小子也不知是否可以延年益壽,但在太虛仙境中,確實看到很多老人都是這樣做的,也聽到聽他們說經常這樣做,可以長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二十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二十載並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