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成昭這樣說,卓文宣隻是無奈地搖搖頭,也沒再說什麽。當年買下成昭還是他操作的一切,一來是感念她父親成瑨的清心忌惡,二來是吳詠一直是癡傻狀態,以後即便長大成人,也不會有正常女子嫁過來,還不如早做打算。
現在看來,兩人守望相助這些年,成昭對吳詠的感情已經根深植入了,就不知道以後兩人能不能在一起。
接著他又看了何蓮一眼,這女子無論才學相貌都比成昭高出幾個檔次,不過才到吳家幾天,就對吳詠已經傾心了。
想到這,他又想到自己的大女兒卓婧,本來以前對吳詠的事情漠不關心,這幾日卻如同換了一個人一般,時不時問起吳詠的事,煩得他頭疼不已。
照這樣下去,這吳詠的身邊還不知會聚集多少女子呢,豈能是良配,還是趁早斷了女兒的這些小心思。
吳詠看著卓文宣在幾人身上來回審視,又是搖頭,又是歎氣,弄得他一頭霧水,不禁開口問道:“叔父可是有什麽事情交代侄兒”
“無事!”卓文宣說完,忽然又想到什麽,開口問道:“你母親和兩位幼妹的戶籍遷過來沒有”
吳詠搖搖頭,苦笑道:“侄兒這些時日一直忙於其他事情,還沒來得及操辦。再說侄兒對這些事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楚,不知從何處著手。”
卓文宣一想也對,這吳詠才蘇醒幾日,肯定對移戶一無所知,好在他以前與褒德鄉嗇夫卓客打過幾次交道,也算是熟人,不如趁今日將移戶一事辦下來,也省得鄉親們嚼舌根,於是便對吳詠說道:“你先回家通知你母親,讓她準備一下。我這邊先安排一下,稍後帶你們一起去辦理移戶的事情。”
吳詠應答一聲,喊來何葉何草,又帶著何蓮成昭一起回到吳家。
母親郭氏聽聞此事,簡單洗漱打扮一番,又從屋內翻出兩卷竹簡交給吳詠保管,這才帶著吳詠及何蓮三女前往卓家,成昭則是被留在家中照看祖母。
吳詠看著手中的兩卷竹簡,有些好奇地問郭氏道:“阿母,這是什麽東西”
“這是名數,記錄咱們兩家的戶口資產信息。”
帶著好奇,吳詠打開一卷一看,上麵赫然寫著:
“戶主:吳詠,男,年十二,無爵仕伍,田百畝,直錢六萬;宅一區,直錢五千;家畜家禽若幹,直錢一千。宛城褒德鄉複望裏人士。”
“婢女:成氏,年十二,直錢七千。”
“祖母:任氏,年五十四。”
吳詠這才明悟,所謂的“名數”就是後世的戶口本啊!
這會功夫,一行五人來到卓家,卓文宣早已在門口等候,見眾人到來,先向郭氏拱手施禮道:“嫂嫂及三位侄女請到馬車內就坐。”
“有勞小叔了。”郭氏還禮道。
何蓮三女特跟著見禮,隨後四人一起坐到馬車裏。隨後卓文宣準備親自駕駛馬車。
吳詠坐在卓文宣旁邊,笑著說道:“沒想到叔父還有駕車的本事,真是令侄兒大開眼界。”
卓文宣一邊駕車,一邊自誇道:“駕車算什麽,想當年我與你父從複望裏騎馬到洛陽學宮,四百多裏路程,僅用了兩天。”
吳詠感慨道:“一日兩百裏,叔父真乃壯士也!”
兩人就這樣,一個駕車,一個坐在一旁,相互閑聊著,不一會就來到褒德鄉的鄉廷治事所。期間,吳詠又看了手中的另一卷關於何家的‘名數’。
“戶主:何文,男,年三十七,‘悌者’,田二百畝,直錢二十萬;宅一區,直錢兩萬;馬車一乘,直錢五千,牛兩頭,直七千。宛城廣明鄉善居裏人士。”
“續妻:郭氏,年三十一。”
“大女:何氏,年十四。”
“次女:何氏,年十歲。”
“小女:何氏,年八歲。”
吳詠看完不禁感慨,若不是何文出了意外,如此家產,算得上中等家庭了,足夠何蓮她們一生衣食無憂了。可惜隨著何文的身死,妻女又遭到族人的驅逐,家產算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等馬車停下,吳詠收起竹簡,又先行下了車,隨後一一將母親及三位姊妹扶下車。
卓文宣下車後,將馬車交給一位小吏,又排出五個銅錢給他,笑著說道:“麻煩這位差大哥幫忙照看一下馬車,某有要事需要找鄉嗇夫卓大人處理。”
小吏接過銅錢,笑吟吟道:“郎君盡可放心去,某自會給馬喂些草料。”
卓文宣再次謝過小吏,隨後又掏出十個銅錢遞給守門的小吏,道“麻煩這位差大哥稟告鄉嗇夫卓大人,就說複望裏的卓文宣有事求見。”
“貴客稍等!”小吏接過錢,笑嗬嗬跑進屋內稟告去了。
不大一會,一位麵容儒雅的中年走出來,離著很遠,就哈哈大笑道:“今日是什麽風將文宣賢弟吹來,你現在可是大忙人,平日裏難得一見。”
卓文宣急忙見禮道:“居遊兄別來無恙,弟這廂有禮了。”
鄉嗇夫卓客,字居遊,屬於卓氏家族直係一脈。卓氏通儒,對卓文宣這樣的文人雅士自是高看一眼,何況還是本族之人,因此卓文宣在卓家直係一脈中也有些名望。
兩人恭維一番,鄉嗇夫卓客便將卓文宣和吳詠一行人請到屋裏。
途中卓文宣說了移戶一事,等到了一處內室,卓客喊來一個瘦高的中年男子,對吳詠等人介紹道:“這位是假佐朱玄,某的助手,你們移戶的事暫且由他來處理。”
說完,也不能等吳詠回話,便領著卓文宣走進更裏間一處靜室交談起來。
假佐朱玄等卓客離開後,便對郭氏問道:“名數帶來了嗎”
“帶著呢!”郭氏笑著回道,並示意吳詠將兩卷竹簡遞過去。
朱玄簡單看了一遍竹簡,又開口問道:“想要怎樣移戶”
郭氏低頭答道:“民婦郭氏,是改嫁之人,繼夫新亡,攜三女投靠前夫之子這邊,今後戶籍皆落在吳詠名下。”
朱玄聽罷,這才抬起頭看了何蓮三女一眼,歎了一口氣,問道:“某觀你繼夫的家資頗為可觀,你母女四人可是被夫家的叔伯兄弟排擠”
郭氏垂淚不語。
良久,朱玄才歎道:“你可要想清楚了,移戶之後,這些資產就不歸你們所有了。你們現在有名數在手,去宛城官府打官司,或許還有要回來的可能性。”
“多謝大人好意,奈何我命孤苦,隻有三個女兒,而對方又勢大,若是民婦選擇打官司,肯定會波及到我現在的孩兒無語,所以那些家資就不要了。”郭氏搖搖頭,梨花帶雨地說道。
“哎,你能明白此中道理最好,某做了十多年的假佐,像你這樣的處境,遇到不少,但最後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說完,朱玄又問吳詠道:“你可知移戶的後果有哪些”
吳詠懵了,移個戶還有啥後果,後世戶口不都是轉來轉去嗎
朱玄見他一臉茫然,不禁有些無語,你啥都不知道,就敢來移戶,真是無知者無畏,又見他年紀幼小,於是便開口解釋道:“本朝是根據名數來收稅的,分為田租,口賦,算賦,更賦。
田租額度為三十稅一,對你來說,沒有任何變化。口賦是童子稅,從三歲起征,直至十四歲,每人每年交納二十錢。你家多出三位,意味著每年要多出六十錢。”
吳詠一聽才六十錢,感覺沒什麽大不了的,於是就笑道:“每年出六十錢,能換來三位姐妹,這不是很劃算嗎”
朱玄麵無表情看他一眼,“要是有這麽簡單,大家何必這麽麻煩去移戶。上麵隻是說了田租和口賦。
還有算賦,不分男女,從十五歲至五十六歲期間,每人每年必須向朝廷納一算錢,稱算賦。時下一算是一百二十錢。商人和奴婢要加倍交納,每人年征兩算。另有規定女子十五至三十歲未嫁者繳五算。
你這位姐姐,馬上就要十五了,她還要守孝三年,等她十五歲,就要每年繳納六百錢算賦。”
見吳詠還是一臉無所謂,朱玄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我給你算一筆賬,天下田又分為九等,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
此時畝產上限是三斛,下限是三鬥。
我觀你家百畝田就直五萬錢,可知你家基本都是中下田,畝產不過一石。
而穀物價格上不過一石五十,你家一年不吃不喝收入不過五千錢,而等你姐姐過了十五歲,你一家的稅賦錢就要一千二百錢。
而等你到二十歲,你就要交更賦,你家就你一個獨子,不可能讓你去服兵役,隻能按每月出錢三百錢雇人代替。你算算這又是多少錢。是你一個普通家庭負擔的起的嗎
再則朝廷還有有按財產多少而劃分戶等並籍以征收訾算的製度,你算算這又是多少錢。
到時你家突然多了這麽多人,糧食夠不夠吃,都是另一說,你還在這笑呢,到時哭都來不及了。
說你無知吧,這都是對你的誇獎了。”
吳詠見自己還沒說什麽,卻把朱玄氣的夠嗆,囉裏囉嗦一大堆廢話,不就是說移戶後,家裏多了這些人,自己養活不起嗎,這也太小看了他,好歹他也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
何況還有係統在手,如果連這點小事都解決不了,豈不讓後世的人笑掉大牙。
不過這個假佐朱玄也是好心,隻是他用錯了人。
想到這,吳詠麵色嚴肅地對他說道:“大人隻要知道我叫吳詠就行,這些事對我來說簡直不值一提,您就幫忙辦理移戶吧。”
朱玄頓時被他這話噎住,指著他良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現在看來,兩人守望相助這些年,成昭對吳詠的感情已經根深植入了,就不知道以後兩人能不能在一起。
接著他又看了何蓮一眼,這女子無論才學相貌都比成昭高出幾個檔次,不過才到吳家幾天,就對吳詠已經傾心了。
想到這,他又想到自己的大女兒卓婧,本來以前對吳詠的事情漠不關心,這幾日卻如同換了一個人一般,時不時問起吳詠的事,煩得他頭疼不已。
照這樣下去,這吳詠的身邊還不知會聚集多少女子呢,豈能是良配,還是趁早斷了女兒的這些小心思。
吳詠看著卓文宣在幾人身上來回審視,又是搖頭,又是歎氣,弄得他一頭霧水,不禁開口問道:“叔父可是有什麽事情交代侄兒”
“無事!”卓文宣說完,忽然又想到什麽,開口問道:“你母親和兩位幼妹的戶籍遷過來沒有”
吳詠搖搖頭,苦笑道:“侄兒這些時日一直忙於其他事情,還沒來得及操辦。再說侄兒對這些事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楚,不知從何處著手。”
卓文宣一想也對,這吳詠才蘇醒幾日,肯定對移戶一無所知,好在他以前與褒德鄉嗇夫卓客打過幾次交道,也算是熟人,不如趁今日將移戶一事辦下來,也省得鄉親們嚼舌根,於是便對吳詠說道:“你先回家通知你母親,讓她準備一下。我這邊先安排一下,稍後帶你們一起去辦理移戶的事情。”
吳詠應答一聲,喊來何葉何草,又帶著何蓮成昭一起回到吳家。
母親郭氏聽聞此事,簡單洗漱打扮一番,又從屋內翻出兩卷竹簡交給吳詠保管,這才帶著吳詠及何蓮三女前往卓家,成昭則是被留在家中照看祖母。
吳詠看著手中的兩卷竹簡,有些好奇地問郭氏道:“阿母,這是什麽東西”
“這是名數,記錄咱們兩家的戶口資產信息。”
帶著好奇,吳詠打開一卷一看,上麵赫然寫著:
“戶主:吳詠,男,年十二,無爵仕伍,田百畝,直錢六萬;宅一區,直錢五千;家畜家禽若幹,直錢一千。宛城褒德鄉複望裏人士。”
“婢女:成氏,年十二,直錢七千。”
“祖母:任氏,年五十四。”
吳詠這才明悟,所謂的“名數”就是後世的戶口本啊!
這會功夫,一行五人來到卓家,卓文宣早已在門口等候,見眾人到來,先向郭氏拱手施禮道:“嫂嫂及三位侄女請到馬車內就坐。”
“有勞小叔了。”郭氏還禮道。
何蓮三女特跟著見禮,隨後四人一起坐到馬車裏。隨後卓文宣準備親自駕駛馬車。
吳詠坐在卓文宣旁邊,笑著說道:“沒想到叔父還有駕車的本事,真是令侄兒大開眼界。”
卓文宣一邊駕車,一邊自誇道:“駕車算什麽,想當年我與你父從複望裏騎馬到洛陽學宮,四百多裏路程,僅用了兩天。”
吳詠感慨道:“一日兩百裏,叔父真乃壯士也!”
兩人就這樣,一個駕車,一個坐在一旁,相互閑聊著,不一會就來到褒德鄉的鄉廷治事所。期間,吳詠又看了手中的另一卷關於何家的‘名數’。
“戶主:何文,男,年三十七,‘悌者’,田二百畝,直錢二十萬;宅一區,直錢兩萬;馬車一乘,直錢五千,牛兩頭,直七千。宛城廣明鄉善居裏人士。”
“續妻:郭氏,年三十一。”
“大女:何氏,年十四。”
“次女:何氏,年十歲。”
“小女:何氏,年八歲。”
吳詠看完不禁感慨,若不是何文出了意外,如此家產,算得上中等家庭了,足夠何蓮她們一生衣食無憂了。可惜隨著何文的身死,妻女又遭到族人的驅逐,家產算是為他人做嫁衣了。
等馬車停下,吳詠收起竹簡,又先行下了車,隨後一一將母親及三位姊妹扶下車。
卓文宣下車後,將馬車交給一位小吏,又排出五個銅錢給他,笑著說道:“麻煩這位差大哥幫忙照看一下馬車,某有要事需要找鄉嗇夫卓大人處理。”
小吏接過銅錢,笑吟吟道:“郎君盡可放心去,某自會給馬喂些草料。”
卓文宣再次謝過小吏,隨後又掏出十個銅錢遞給守門的小吏,道“麻煩這位差大哥稟告鄉嗇夫卓大人,就說複望裏的卓文宣有事求見。”
“貴客稍等!”小吏接過錢,笑嗬嗬跑進屋內稟告去了。
不大一會,一位麵容儒雅的中年走出來,離著很遠,就哈哈大笑道:“今日是什麽風將文宣賢弟吹來,你現在可是大忙人,平日裏難得一見。”
卓文宣急忙見禮道:“居遊兄別來無恙,弟這廂有禮了。”
鄉嗇夫卓客,字居遊,屬於卓氏家族直係一脈。卓氏通儒,對卓文宣這樣的文人雅士自是高看一眼,何況還是本族之人,因此卓文宣在卓家直係一脈中也有些名望。
兩人恭維一番,鄉嗇夫卓客便將卓文宣和吳詠一行人請到屋裏。
途中卓文宣說了移戶一事,等到了一處內室,卓客喊來一個瘦高的中年男子,對吳詠等人介紹道:“這位是假佐朱玄,某的助手,你們移戶的事暫且由他來處理。”
說完,也不能等吳詠回話,便領著卓文宣走進更裏間一處靜室交談起來。
假佐朱玄等卓客離開後,便對郭氏問道:“名數帶來了嗎”
“帶著呢!”郭氏笑著回道,並示意吳詠將兩卷竹簡遞過去。
朱玄簡單看了一遍竹簡,又開口問道:“想要怎樣移戶”
郭氏低頭答道:“民婦郭氏,是改嫁之人,繼夫新亡,攜三女投靠前夫之子這邊,今後戶籍皆落在吳詠名下。”
朱玄聽罷,這才抬起頭看了何蓮三女一眼,歎了一口氣,問道:“某觀你繼夫的家資頗為可觀,你母女四人可是被夫家的叔伯兄弟排擠”
郭氏垂淚不語。
良久,朱玄才歎道:“你可要想清楚了,移戶之後,這些資產就不歸你們所有了。你們現在有名數在手,去宛城官府打官司,或許還有要回來的可能性。”
“多謝大人好意,奈何我命孤苦,隻有三個女兒,而對方又勢大,若是民婦選擇打官司,肯定會波及到我現在的孩兒無語,所以那些家資就不要了。”郭氏搖搖頭,梨花帶雨地說道。
“哎,你能明白此中道理最好,某做了十多年的假佐,像你這樣的處境,遇到不少,但最後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說完,朱玄又問吳詠道:“你可知移戶的後果有哪些”
吳詠懵了,移個戶還有啥後果,後世戶口不都是轉來轉去嗎
朱玄見他一臉茫然,不禁有些無語,你啥都不知道,就敢來移戶,真是無知者無畏,又見他年紀幼小,於是便開口解釋道:“本朝是根據名數來收稅的,分為田租,口賦,算賦,更賦。
田租額度為三十稅一,對你來說,沒有任何變化。口賦是童子稅,從三歲起征,直至十四歲,每人每年交納二十錢。你家多出三位,意味著每年要多出六十錢。”
吳詠一聽才六十錢,感覺沒什麽大不了的,於是就笑道:“每年出六十錢,能換來三位姐妹,這不是很劃算嗎”
朱玄麵無表情看他一眼,“要是有這麽簡單,大家何必這麽麻煩去移戶。上麵隻是說了田租和口賦。
還有算賦,不分男女,從十五歲至五十六歲期間,每人每年必須向朝廷納一算錢,稱算賦。時下一算是一百二十錢。商人和奴婢要加倍交納,每人年征兩算。另有規定女子十五至三十歲未嫁者繳五算。
你這位姐姐,馬上就要十五了,她還要守孝三年,等她十五歲,就要每年繳納六百錢算賦。”
見吳詠還是一臉無所謂,朱玄沒好氣地說道:“你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我給你算一筆賬,天下田又分為九等,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
此時畝產上限是三斛,下限是三鬥。
我觀你家百畝田就直五萬錢,可知你家基本都是中下田,畝產不過一石。
而穀物價格上不過一石五十,你家一年不吃不喝收入不過五千錢,而等你姐姐過了十五歲,你一家的稅賦錢就要一千二百錢。
而等你到二十歲,你就要交更賦,你家就你一個獨子,不可能讓你去服兵役,隻能按每月出錢三百錢雇人代替。你算算這又是多少錢。是你一個普通家庭負擔的起的嗎
再則朝廷還有有按財產多少而劃分戶等並籍以征收訾算的製度,你算算這又是多少錢。
到時你家突然多了這麽多人,糧食夠不夠吃,都是另一說,你還在這笑呢,到時哭都來不及了。
說你無知吧,這都是對你的誇獎了。”
吳詠見自己還沒說什麽,卻把朱玄氣的夠嗆,囉裏囉嗦一大堆廢話,不就是說移戶後,家裏多了這些人,自己養活不起嗎,這也太小看了他,好歹他也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
何況還有係統在手,如果連這點小事都解決不了,豈不讓後世的人笑掉大牙。
不過這個假佐朱玄也是好心,隻是他用錯了人。
想到這,吳詠麵色嚴肅地對他說道:“大人隻要知道我叫吳詠就行,這些事對我來說簡直不值一提,您就幫忙辦理移戶吧。”
朱玄頓時被他這話噎住,指著他良久說不出一句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