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跟朱裏典一起坐著牛車來到山腳下的流民營地,隔著很遠,就可以聽到人們敲擊石頭的砰砰聲。放眼看去,整個山頭都是男人們勞作的身影。


    至於婦人們則是在山腳處忙碌著,有編織草席的,有縫補衣服的,還有燒火做飯的,儼然一副人間煙火的景象。


    吳詠沒想到,隻不過才兩天不見,這裏已經有山寨的雛形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擠滿了半山腰,有的是幾塊布拉起的帳篷,有的是秫秸稈搭建的茅草屋,還有用樹枝撐起的木房子,更多的是下麵用石頭,上麵木頭搭起的石頭房。


    盡管這裏的條件並不好,但人人臉上都充滿對生活的憧憬,孩子們也在追逐嬉鬧,再也看不到剛見到他們時,身上帶著的那股絕望。


    他們兩人還沒來到近處,就聽到有人大聲喊道:“大家都加把勁,爭取今日將仙君家的石基都趕製出來。”


    這時有眼尖的人也發現了他們的到來,也不知誰喊了一句“仙君來了”,大家都扔下手中的活計,蜂擁而來。


    朱裏典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麵,不禁有些擔憂問道:“賢侄,他們這麽多人衝過來,會不會驚嚇到牛”


    吳詠一想也對,便讓朱裏典將牛車停下,他則是一個人走下來,獨自迎了上去。


    眾人很快就將吳詠圍了起來,由於這條路並不寬敞,又處於河道邊,很多人就站在幹枯的河穀中,仰頭看著吳詠。


    “仙君,您怎麽來了,可是有事吩咐,您放心,不論是刀山火海,隻要您一句話,我們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圍觀眾人急忙附和道:“對,隻要仙君吩咐,萬死不辭!”


    吳詠一愣,拱手道:“諸位言重了,小子這次來,一是感謝大夥為我家建房出力,特意送來一些肉食。二是來看看大家還有沒有需要的東西,我明日可能要去宛城一趟,跟太守大人求取一些糧食,順便弄些生活物資回來。”


    眾人一聽是這兩件事,頓時垂頭喪氣起來,他們現在是真心想為吳詠做些什麽。


    這時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站出來,說道:“大家都散了吧,該幹嘛幹嘛去。別都圍在這裏,弄得仙君也不自在。”


    話音一落,很多人就陸續走開了,最後隻剩下十二人,正是眾人那晚選的十二位代表,剛才說話的長者,就是其中一位。


    吳詠見圍著他的眾人離開了,這才鬆口氣,轉身給十二人介紹了一下不遠處的朱昮,“這位是我複望裏的裏典,今日隨我一起來送肉食。”


    兩邊之人相互拱手見禮,接著吳詠又指著牛車上的煮好的豬頭和豬蹄,開口道:“近日宛城興起吃豬肉,這些兩樣東西,百姓們也不待見,我想著也不能浪費了,就按照太虛秘法煮製,你們來嚐嚐味道如何。”


    本來十二人還對吳詠送來的豬頭和豬蹄有些不待見,但一聽是太虛秘法煮製,頓時心動不已。


    隻見其中一位壯漢,從腰間掏出一把匕首,從一個豬頭上割下十二塊肉條來,分與在場的十一人每人一塊,他自己也拿起一塊,放在嘴裏仔細品味。


    “不愧是太虛秘法啊,豬頭肉也能做得如此美味,今日真是漲見識了。”


    “就是天上的龍肉,也不過此味吧!太虛仙境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我等能得仙君庇佑,真是不枉此生啊!”


    十二人吃了朱裏典送來的豬頭肉,頓時彼此的關係就融洽起來,便開始一一介紹自己的身份來。吳詠也是第一次聽到他們的名字和過往,不禁好奇起來。


    首先是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姓楊名冀,曾為玫花鄉三老,因為整個平陰縣都遭了災,隻能帶著一家老小逃難到宛城,一路上有不平的事,他都挺身而出,因此大家對他都很敬重,尊稱他為楊公。被選為代表後,主要是監察流民中的風氣和德行。


    第二位老者代表,姓管名爐,曾為孟津裏田典,現在帶領一些流民為吳詠家打理田地。


    第三位老者代表,姓欒名顥,曾為會水鄉假佐,現在主要是帶領老弱病殘撿石頭,編織草繩,供大夥建房用。


    第四位老者代表,複姓夏侯名瑜,曾為白溝鄉嗇夫,現在主要是看管大家的糧食,順便帶領一些流民磨麵,以方便婦人做麵食。


    第五位老者代表,姓官名屹,曾為興隆鄉有秩,現在主要是帶領一些流民整治河道。


    第六位老者代表,姓桂名琳,曾為孟津裏田典,現在主要是帶領一些流民開辟荒田。


    接下來是六位壯年代表,第一位就是那個拿著匕首的,名叫申屠弼,曾為遊徼,白天帶著一群壯漢去伏牛山打獵,夜晚安排人輪流守夜。


    第二位壯年代表,名叫臧勳,曾為亭長,現在帶著一群人開鑿石頭,一部分用來給自己這群人建房,另一部分留給吳詠建房用。


    第三位壯年代表,名叫閻晃,曾為裏典,現在帶著一群人到另一個山頭砍樹,以及搬運木材。


    第四位壯年代表,名叫甘丘,曾為亭父,現在帶領一群人為大家建房子。


    第五位壯年代表,名叫鮮於策,曾為求盜,現在帶領一群人為大家做床及家具。


    第六位壯年代表,名叫鄭表,曾為蒙學老師,現在也是教導孩子們蒙學。


    他們十二人,幾乎每人都是代表一鄉之人。這些人以前或許在家鄉有些地位,但現在淪落成流民,也都收起了傲氣,也沒誰自覺身份高貴,都是跟普通流民一般,積極投身到這山寨的建設中來。


    他們現在都感覺自己十分幸運,在成為流民後,竟然能遇到仙人轉世的吳詠,不僅有了吃的,還能經常吃到以前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太虛吃食。


    十二人介紹完自己的身份,又問了吳詠今後的打算。


    吳詠其實也有些抓瞎,他當時頭腦一熱立下誓言,等將這些流民安置在這裏後,又覺得自己有些欠考慮,總不能真讓這些流民幫他管理田地吧,自己家一共也才一頃田,若是能養活這一千多流民,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他雖然也能從宛城太守府要來一些糧食,但再多的糧食也不夠這樣消耗的啊。


    他也想將這些流民安排的跟宛城外的流民一樣,教會他們做太虛吃食,然後將他們送走,可吳詠總感覺他們不會這樣的安排!


    他上次問了一下,眾人都是情緒激動地回應,要跟著他,這讓他很是頭疼。


    這群人若是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喪失對生活的向往。到時說不得又變成不安定的因素,看來自己要幫他們找到一個有穩定渠道的收入才行。


    他在這裏胡思亂想,朱裏典卻是與這十二位流民代表,談論的熱火朝天。


    他們本來都屬於這漢朝的官吏階層,自然有很多共同的話題。雖然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如今碰到吳詠,感覺這一起都好似是上天安排好的。


    眾人說著說著,不知又怎麽說到吳詠身上來了。


    隻聽朱裏典驚歎道:“我這侄兒說是仙君轉世一點不為過,昨日他去蒙學時,三步一詩,連作兩首,當場就驚豔了很多人!”


    “不知朱裏典可否為老朽等人誦讀一遍,也好讓我等開開眼界!”楊冀最是急切,別看他年紀最大,對吳詠的崇拜最是堅定,不然也不會一大把年紀了,還來當流民代表,現在完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楊公既然吩咐,某自當遵從,這兩首詩,一首名為《詠鵝》,一首名為《憫農》,都是了不得的寫實詩。”


    當即朱裏典就將吳詠抄的這兩首詩聲情並茂地大聲誦讀出來,他聲音渾厚,讀的又抑揚頓挫,很是能帶動人的情緒。


    十二人聽完,久久無語,完全陷入兩首詩的意境中去了。


    直到過了許久,朱裏典輕咳一聲,十二人這才恍然回過神來。他們的臉上,既有興奮,又有驚訝,還有激動,最後又逐漸恢複了平靜。


    隻聽楊冀歎道:“如此樸實無華的詩句,也隻能是仙君這樣的人才能領悟出來吧!”


    接著也不知他是怎麽想的,對著吳詠跪拜道:“不知仙君可否也為我等流民作詩一首,好叫我等也知曉仙君的悲天憫人的胸襟。”


    其他十一人也跟著跪拜道:“懇請仙君賜下詩句,讓我等沾沾仙氣。”


    吳詠急忙避開,幾位老者比他祖母年紀都大,他可受不得這禮,想要扶起十二人,他們又堅持不起,沒奈何,吳詠隻能思考抄那首詩。


    這真讓他有些頭大,實在是能抄的詩太多,詩句講究應景,若是隨便抄一首,跟現在流民的情況完全不搭邊,反倒落了下乘。


    吳詠想了想,正不知抄哪首詩才好時,忽然看得不遠處的田壟上剛種上不久的小麥,又想到他們現在背井離鄉,心裏頓時有了計較,便開口吟誦道: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


    男兒在他鄉,焉得不憔悴。


    這是一篇是旅客懷鄉的詩,用小麥不宜種在高田,比人不宜住在他鄉,是他能想到的當前最符合流民的現狀的詩句了。


    果然他剛吟誦完,楊冀就站起來,開口歎道:“他鄉最易憔悴,說得極直捷,而其故卻未說破,又極含蓄。這何嚐不是我等流民真實的寫照呢,今日得仙君賜詩一首,我等當時刻不忘仙君給予的恩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二十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二十載並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