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兩日過去,今天二月初二,祠太社之日。這一天,對時下的百姓來說,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因為在這一天,不僅要祭祀太社,還要祭祀祖先。人們在這一天還會舉行各種民俗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寄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為後世人,吳詠根本沒有見過祭祀太社的場景,而他翻遍原身的記憶也沒找到相關的經曆。至於為什麽這樣,吳詠倒是知道緣由,因為祭祀是非常神聖的一件事,身體有缺陷的人是不能參與進來的。


    吳詠隻好自己翻閱資料,又拐彎抹角從卓文宣口中得知一些細節,這才對二月祠太社有了一定了解。


    原來這太社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原為祭祀農神、土地神及五穀神的廟宇,不過隻是皇家專祀,曆代帝王都把其作為國本精神的象征和彰顯國之根本。


    等到西漢初期,朝廷為了安民和休養生息,便開始大肆興建後土祠,這時祭祀太社才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而由於太社的興起,祖宗祭祀也由以前廟祭轉變成墓祭。


    因此二月祠太社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祭祀太社,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部分則是祭奠先人,祈求祖宗保佑,子孫昌盛。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的土地廟雖然還有兩三座,但也隻有寥寥幾座,並沒有以前那麽熱鬧了。此外,在不同的史料中,也有不同的記載。


    這時還沒有清明節祭祖一說,反而是在祠太社之日,去到先人墳墓前修葺一番,順便祭奠一下,成為時下比較流行的做法。


    所以二月祠太社對於時下的人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需要準備的事情有很多。


    就拿吳詠家來說,這兩日一家人可是忙得暈頭轉向。不僅要將家裏各個角落打掃得幹幹淨淨,還要將家中的家具擦拭一遍,然後擺放齊整,這還不算完,家裏的各種炊具也要清洗一遍,最後還要準備祭品。


    這時的祭品也是令吳詠大開眼界,竟然是韭菜和雞蛋,隻不過要經過精挑細選。韭菜要挑選根莖粗壯的,雞蛋要選大個的。


    做完這些,還要梳洗打扮一番,準備好幹淨的衣服,來表示對神明和祖先的恭敬,而且還有一堆的規矩要遵守。比如祭祀當天不能吃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要先讓祖宗們吃飽,隻有在祭祀完成之後,才可以吃飯,以示對先祖的尊重。


    這不,一大早,郭氏就將家裏的孩子們都喊起來,一邊幫她們整理穿戴,一邊給她們灌輸各種祭祀規矩。尤其是吳詠被郭氏耳提麵命好幾遍,惹得一眾姐妹咯咯直笑。


    “阿兄真是笨哦,這些規矩都不知道!”


    郭氏也忍不住笑出聲來,直到這時,她才意識到,她們還隻是個孩子,這樣雖然不懂規矩,但是也沒什麽,等她們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現在太過嚴厲,反而會有點拔苗助長。


    就連老夫人今日也是起了個大早,盛裝打扮一番,準備和大家一起去祭祀。


    今時不同往日,以前祠太社的時候,吳家三人因為吳詠的關係,隻能眼睜睜看著別家的熱鬧景象。


    現在要說誰最受複望裏的鄉親歡迎,非吳詠莫屬。別看吳詠年紀不大,但卻很受尊重。


    自從吳詠恢複正常後,不僅教大家做太虛吃食,讓大家這幾日都賺了不少錢,還讓複望裏得到五姓家主的重視,這不,今年的祠太社之日,有很多鄉親都被五姓主家邀請參與祖祭,這在以往他們是沒有資格參與的。


    所以等吳家一群人來到廣場時,這裏早已站滿了人。他們互相打招呼,噓寒問暖,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今日的祠太社。


    這些人看到吳家老夫人,紛紛上前打招呼。


    “幾日不見,老嫂子的氣色看起來好多了,這就是所謂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吧!”


    “我還以為叔母今日不來呢,正打算讓我家小子去喊一聲,沒想到叔母就來了,人真是禁不住念叨呢。”


    “嬸母真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現在吳詠這麽出名了,以後就等著享福吧!”


    老夫人臉上帶著微笑,一一回答著他們的問題,所以導致一行人的行走速度非常緩慢。


    還是何葉比較眼尖,一眼就看到人群中的卓文宣一家,便拉著妹妹何葉以及何大妹一起去找卓婧、卓姳兩姐妹玩耍去。


    這才幾日的工夫,幾人已經相當熟稔了。她們有說有笑,互相打招呼後,便擠在一起,嘰嘰喳喳說著一些悄悄話。


    郭氏擔心她們的安全,便帶著眾人一起跟了過去。


    卓文宣看到眾人到來,趕緊跟老夫人行禮,還噓寒問暖道:“伯母也來了,身體可是全好了”


    老夫人笑了笑,“前些時日多虧有你在,不然我們這個家早散了。我現在的身體好多了,也多虧了近來有郭氏的看顧。”


    “伯母這樣說,文宣真是羞愧,當年如不是文廣兄的救命之恩,也不會有我現在的成就。”卓文宣急忙說道。


    “過去的事都讓它過去吧,這些年你也不容易!”


    兩人又說了一些以前的事,都是感慨萬千。


    這邊李氏也拉著郭氏問東問西,兩人也不知說些什麽。不時指著吳詠掩嘴輕笑。


    吳詠則是悄悄靠近何蓮,湊近她的耳邊,小聲問:“阿姐,為何祭祀要用到韭菜和雞蛋這是有何典故嗎”


    何蓮側臉看他一眼,輕聲道:“我也不是很清楚,隻在《禮記王製》看到過記載:大夫士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


    吳詠低頭思索一陣,感覺還是沒有任何頭緒,便不再想這事,反正知道春天的祭祀要用韭菜和雞蛋就可以了。就像後世人,祭祀要燒紙錢一樣,時下的人們祭祖,要給祖先吃韭菜雞蛋。


    這個小插曲,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的注意力此時都集中在祠太社上,雖然說話聊天,但眼睛卻是一直瞄著太社那邊看。


    這時一群壯漢抬來一張嶄新的供桌,放在太社前麵。知道祠太社要開始了,人們說話的聲音也逐漸小了些。


    說是太社,其實就是厚土社,裏麵隻有厚土娘娘一人的雕塑。


    突然人群一陣躁動,吳詠跟隨眾人的目光向前看去,原來是朱裏典和李田典到了。


    隻見朱裏典端著一個托盤,上麵放在各種五穀雜糧。而朱裏典則是抱著一個大酒壇,不用想裏麵一定是裝著酒。而廣場上的之所以躁動,也是因為這酒香。


    要知道這酒可是好東西,平常百姓也隻有在祭祀的時候才能品嚐一口。平日裏糧食都不夠吃的,怎麽可能去釀酒,更何況釀酒的酒曲是官府壟斷,想要酒曲要先到官府報備才行。普通百姓就是有錢,也根本不可能買到酒曲。


    那有人就要說了,我不釀酒,我買酒喝總行了,那也不行。


    《漢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這也是從法律上禁止“群飲酒“,也可以說得上是中國古代的禁酒令之一。


    一方麵是為了防止有人喝多了鬧事,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防止造成糧食的浪費。


    像吳詠前幾日,本來隻想喝一口,沒想到一時控製不住就多喝了幾口,醉倒了,惹得家中姊妹嘲笑他好幾天。


    想到這些,吳詠不自覺舔舔嘴唇,他沒想到這時的酒真跟瓊漿玉液一樣好喝,完全沒有後世那種辣嗓子的感覺。以後誰要再跟他說蒸餾酒好喝,非要唾棄他一臉不可。


    自從喝過一次之後,吳詠是久久不忘懷。若不是郭氏將剩餘的酒藏得嚴實,那小半壇酒,早被他喝光了。


    吳詠腦海中想著這些有的沒的,眼睛卻一直盯著前麵看。他知道今天祠太社之後,便會分酒喝。


    這會隨著五穀雜糧及酒水被端上供桌,朱裏典又點燃一把香,插在香爐裏。


    這時人群自動安靜下來,麵上都顯得有些莊嚴肅穆,就連孩童們也不再嬉鬧,安靜地待在父母親人身邊。


    “跪!”隨著朱裏典一聲大喊,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跪在地上。


    “拜!“朱裏典又是一聲大喊,眾人瞬間跪伏叩首。拜完之後,又拜了一拜。


    “今日祠太社之日,我朱昮身為複望裏的裏典,帶領複望裏全體鄉親,叩拜厚土娘娘,祈求我複望裏今年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起!“三叩九拜之後,朱裏典抬頭道,眾人紛紛起身肅然而立。


    這種的祭祀,雖然規模不大,但儀式感很強,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非常講究。也隻有朱裏典這種經常主導祭祀的人,才能順利完成所有流程。


    這時李田典說話了,“各位鄉親,今日祠太社之日,我等要憶苦思甜,不忘蒼天眷顧之情。一會分酒的時候,大家要根據自己的酒量估算一下,勿要多喝,別到時候喝醉了,弄起事來,丟了顏麵。”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原本沉重的心情,也因為這一笑而一掃而空。


    “開始分酒”隨著朱裏典一聲吩咐,眾人轟然叫好,各家戶主喜氣洋洋地拿陶碗走過來。


    其實李田典的話完全就是多餘,一家最多分一碗酒。每家多則十幾人,少做五六人,一碗酒能有多少,也就一人一口,怎麽可能會喝醉。


    這時的酒就跟後世的飲料差不多,不僅大人喜歡喝,小孩子也喜歡。畢竟帶點甜味的東西,一般的百姓子弟,平常極少喝到。


    就這樣,各家都領到一碗酒,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抿一口。


    當然吳詠家也是一樣,等他端來酒,先給祖母和母親喝一口,然後一眾姊妹跟何大妹都各抿一口,最後剩下的,都被他笑納了。好在剩的不多,這次倒沒喝醉。


    一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大家都是客客氣氣的。但有人喝著喝著,便開始引吭高歌起來:


    春社無雨莫種田,秋社無雨莫種園。


    處暑蕎麥白露菜,頭伏芝麻二伏瓜。


    清明種盡茄瓜莧,穀雨播盡早禾秧。


    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才下種。


    ……


    完全沒有什麽節奏感,吳詠皺眉聽了一會,感覺這與其說是歌,還不如說是關於時令的諺語。


    他不喜歡,不代表其他人不喜歡。隻見隨著這人的歌唱,其他人也跟著高聲附和起來,不僅男人們如此,甚至婦人孩童也跟著唱起來。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仿佛放下了身上的包袱,開始盡情地釋放著自己。


    吳詠不明白這種感情,但當他跟家人們一樣,嚐試融入其中時,便發現這是一種對生活的向往精神,也是一種前人總結的智慧。


    這時吳詠好像有點明白祠太社的意義了,這不僅是百姓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百姓對生活的理解。做人要順應天意,要懂得敬畏自然,不能狂妄自大。


    大人倒是不知疲倦,唱的了一遍又一遍。少年人呢,心思活泛,跟著唱了一會,便感覺枯燥乏味,開始追逐嬉鬧起來,大人們此時也懶得去管他們。


    今日很多孩童也跟吳詠一樣,穿了新的服飾。但他們又沒有吳詠那樣的成人靈魂,懂得隱藏,於是便開始得意地去顯擺了。


    這就導致許多孩童聚在一起,不停爭論誰的衣服好看,誰家阿母針線縫得好。


    就這樣吵吵鬧鬧,等祭祀儀式告終,已是晌午,早起的眾人全都疲憊不堪,吳詠都感覺自己快要站不住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書二十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書二十載並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