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主要的職能便是審理批複大小案件,大理寺卿葉知秋,人稱鐵麵閻羅,與前刑部尚書裴敦複一唱一和,相互配合,裴敦複主偵破大小案件,而大理寺卿葉知秋主審查判決,讓犯罪之人去該去的地方。


    在這風雨飄搖的時代,這兩人卻都是剛直不阿,共同懲奸除惡,是劃動唐朝這艘巨艦的中堅力量。


    裴敦複之死,葉知秋早就覺得事有蹊蹺,如今有人前來申明內情,看過書信後,他不禁拍案而起,叫仆役帶裴鼎進堂。


    裴鼎從容而入,他雖隱居太白山近二十年,但當年在朝中也是聲明顯赫的武臣,葉知秋對其早有耳聞,特賜其右座。


    落座後,裴鼎將帖上裴敦複案詳細道來。


    在唐朝,刑部與大理寺本是同氣連枝,大理寺、禦史台、刑部是為三司,共同查察朝中大案要案,葉知秋先前與裴敦複素有公務往來,知道裴敦複其人忠心可表日月,但裴家滿門被滅,葉知秋早感其中大有文章,現在才知內情如此。但因裴敦複案是玄宗皇帝親自下旨督辦的案子,葉知秋立即寫下奏折,準備來日向皇帝呈報此事。


    與此同時,侍者來報,大理寺主簿鐵山有事向葉知秋稟報。


    葉知秋隻得暫時遣退裴鼎,裴鼎便被侍者領至側廳奉茶。


    大理寺專管刑事案件審理,大理寺卿與大理寺主簿少不了經常磋商公事。


    大理寺主簿名叫鐵山,他處理文案井井有條,又辦事牢靠,謹小慎微,深得葉知秋信任。


    可鐵山這次並不是來與葉知秋商討公事,而是給葉知秋帶來了一個人。


    這兩人一前一後來到葉知秋麵前。


    鐵山頭戴襆頭帽,細眉細眼,頜留黃須,年不過三旬,卻一副老氣橫秋之氣,他身為大理石主簿,長年累月與文案打交道,做事嚴謹,號稱“鐵案如山”,經他手裏的案子,幾乎沒有被重審的,所以此人看上去免不了古板了一些,但他常年伏案,筆下書力也是非凡,尤善楷書,對金石篆刻也有所涉獵。


    也是合該有事。三月前的一個下午,鐵山處理完手頭的文案,離開大理寺,向長安街上走去,伴隨著一絲絲的涼風,鐵山抬眼望天,這天也半開半合,隱隱有些風雷之聲傳來,眼看天公不美,雨水將至,鐵山信步向街旁的一家小酒館行去。


    忽然,小酒館屋簷下角落裏的一個小攤引起了鐵山的注意。


    鐵山經年累月與文字為伍,對文字有著特別的敏感,這個角落中的小攤與別的小攤自不相同,別的小攤裏的貨品總是琳琅滿目,做足吸引眼球之能事,哪怕商品是以次充好,也要大聲吆喝,招來買主。而這位攤主渾身衣服打滿補丁,卷起了衣袖和褲腳,完全一身農民裝扮,擺在攤主麵前的,不過是幾張灰黃的紙卷而已。


    之所以引起鐵山的注意,實實是因為紙上的字有些特別,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鐵山雖常年伏案,而公文又主楷書,但眼前的這幾張紙卷上的字跡如遊龍飛鳳,在他一眼看來已是不同尋常。


    “老板,你這字多少錢?”鐵山忍不住問道。


    “一張一貫。”


    “一貫?”


    鐵山以為自己的耳朵聽錯了。一貫可是一千文錢,足抵普通人家三個月的口糧。


    那農夫無奈地說:“先生,你知道嗎,這可是小人鄰居張癲的手筆,小人家貧,聽聞鄰居張癲善工書法,便向其懇求,這張癲倒也爽快,不消片刻功夫便給小人寫了這幾張草字,小人也看不甚懂,但張癲告訴小人,說這幾張草字每張可值千錢,這五張書法足夠小人豐衣足食一兩年之資,還吩咐小人每張賣價不得少於一貫,否則辱沒了他的字,以後便再也不要求他。先生,您看?”


    鐵山拿起那幾張紙卷細看半響,從腰畔解下隨身玉佩,遞與農夫,道:“今日我未隨身攜帶足夠的通寶,這塊玉佩價值遠超五貫銅錢,你可明日用它到大理寺找我換取六貫通寶,如何?”


    農夫滿臉歡喜,接過玉佩。鐵山拿起那些紙張,折疊了兩下,小心翼翼地放入胸襟。


    鐵山信步進入這家他時常光顧的小酒館,剛想點幾個小菜,慰勞自己一天的忙碌,卻見店中小二正扯著一個小老頭兒在爭論著什麽。


    那小老頭瘦骨嶙峋,頭發稀少而亂蓬蓬的紮起來,頜下胡須拉渣,整個人有些不修邊幅。


    店夥計大聲嚷嚷:“好個老頭兒,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還想吃霸王餐不成,小店小本經營,概不賒欠!”


    那老頭兒邊掙紮邊辯駁道:“你這夥計,好不曉事!我今日出門甚急,忘帶錢幣,我願為你寫字一副,權作一餐之資!”


    夥計大聲道:“你好酒好菜胡亂點來吃了,區區一副字,值得一百文麽?”


    小老頭兒嘻嘻一笑:“你這夥計,怎麽狗眼看人低?我隨便寫一副字,值個百十文那是綽綽有餘,要是依著我平日的脾氣,你求我我還不想給你寫呢!”


    夥計怒道:“我不聽你的花言巧語,今日不會了這些酒錢,我看你是不想走出這個店門!”


    夥計一揮手,店裏突然便走出了幾名大漢!


    想來在長安城裏開酒店,遇到前來混吃混喝的也是司空見慣。這些酒店當然是有所防備。


    眼見那小老頭兒一頓打是逃不掉了,鐵山聽那小老頭兒也是執筆之人,遂揮手製止:“夥計,區區一頓飯錢,何必大動肝火,就把這位先生的帳算在我的身上。”


    夥計一看,滿臉堆笑:“鐵先生,是您啊!好,好,您這邊請!”


    夥計是認錢不認人,隻要有人願意付賬,那幾個大漢也就沒有難為那小老頭。


    那小老頭兒朝鐵山瞧了瞧,拱手道:“多謝先生為某解困。今日之情容他日圖報。”


    鐵山笑道:“好說,好說。相請不如偶遇。我見您老也是愛書之人,鐵某對書法也情有獨鍾,難得你我愛好相投,不如共飲一杯如何?”


    “這……”小老頭兒聽說有酒可飲,但窘於身無分文,倒有些猶豫不決。


    鐵山會意,道:“今日自然由鐵某做東,還請賞光!”


    小老頭道:“那小老兒便卻之不恭了!”


    兩人一前一後撿臨窗的位置坐下。


    酒過三巡,鐵山問道:“聽老先生口氣,您也是書中好手,不知先生學的是哪一家?”


    “某自幼習字,篆金隸楷,無所不會,但尤善草書,你瞧,這便是我吃飯的家夥!”


    說著,小老頭拍了拍腰間的家夥。


    鐵山一看,這小老頭兒腰際真就插著一支碩大的毫筆,他問道:“敢問老先生尊姓大名?”


    小老頭已酒意半酣,道:“賤名本不堪入尊客之耳,但今日相請之情,自又另當別論,鄙人姓張,單名一個旭字,人稱張癲的就是區區在下!”


    鐵山一驚,酒杯竟未端穩,以致杯中之酒灑了一些在桌麵之上。


    鐵山騰地站起身來,滿臉驚疑之色:“難道是草聖張旭?”


    小老頭兒嗬嗬一笑,悄聲道:“正是在下。不過,我中華書法能人之輩何止千萬,這草聖之名是世人胡亂加上去的,張癲卻愧不敢當。”


    鐵山放下酒杯,緩緩從胸前掏出那幾張紙卷,雙手呈上:“先生請看!”


    張旭接過,粗略一看,道:“這《古詩四帖》正是我為鄰人所書。”


    鐵山十分激動,道:“我見此書書力非凡,非常人可比,便不惜以隨身玉佩相換,不曾想果是草聖真跡,誰不知草聖一字難求。剛才那店夥計也是昏眼不識真金的了。”


    張旭道:“有錢難買知心人。老弟能欣賞我的字,那也是張癲的造化,來來來,共飲此杯!”


    兩人於小酒館中開懷暢飲,無話不談,後一來二去,這兩人倒成了以書會友的佳朋。每逢閑暇,兩人相約飲酒論字,倒也相安無事,張旭善書,鐵山善刻,張旭每有得意之作,拿與鐵山賞看,鐵山讚歎之餘,將張旭的字用刀筆刻於木牌或石碑之上,供人觀賞。


    想我泱泱華夏,自從倉頡造字以來,漢字便作為我中華的一種文化符號,代代傳承,曆經甲骨、篆書、隸書,而至如今唐朝盛行的楷書和草書,書法已成為一種盛況空前的藝術。


    張旭,正是書法大家,其人有兩件鍾愛之物:一件東西是酒,另一件東西就是他手中的筆。


    張旭飲酒,放浪形骸;張旭之筆,出神入化。


    他常常大醉之下,旁若無人的提筆落墨,下筆如龍蛇狂舞,一副草書便一揮而就,其時張旭之草書尚未登峰造極,還在日夜揣摩習練之中,他常常將喜怒之色、窘窮之相、憂悲之心、愉悅之情、怨恨之苦、思慕之狀、酣醉之態、無聊之境、不平之懷等但凡有動於心、有感於情之處,全都漸融於草書之中。


    張旭常年筆耕不輟,他更是將在生活中的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花實、日月星辰、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等寄寓於自己的書法之中,這是一個正真的藝術家對書法的執著追求,使其必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又一日,鐵山公務纏身,張旭獨自一人在茅屋中飲酒,幾杯落肚,肚子竟有些疼痛。


    一般人肚痛是尋醫問藥,張旭卻一時性起,他取來毫筆,鋪好宣紙,蘸飽一筆,不假思索,提筆寫道:“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


    一筆竟連寫這十二字,但意猶未盡,再蘸一筆,筆尖濃墨欲滴,張旭再次揮毫續寫道:“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


    此時,第二筆墨汁殆盡,張旭再蘸一墨,“如何為計,非臨床。”幾字噴薄而出。


    張旭將筆擱置,舉書連呼:“痛快!痛快!”


    這《肚痛帖》三十字,張旭洋洋灑灑一氣貫之,三筆寫成,竟忘了肚痛之苦,難怪他隨時隨地將書法融入周遭事物,連肚痛都可以用筆一揮寫之,此舉非書癡不能為,非對藝術真正追求者不能為。


    正是:


    恍若輕雲蔽月,形勝流風回雪。


    今日書就《肚痛》,不愧書中英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聖琴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繁星樓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繁星樓主並收藏劍聖琴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