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玄宗殺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之後,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複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唐玄宗,他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借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那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也認為潼關隻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範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又一次輕信讒言,對郭子儀、李光弼的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下詔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明知此去無回,然皇命難違,史書《資治通鑒》形容哥舒翰,“撫膺慟哭”。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麵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裏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麵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1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麵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麵山穀迂回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穀,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裏,一會就填滿了,後麵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隻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關。哥舒翰撤到關西驛,張貼榜文招攬失散的兵卒,想要繼續把守潼關。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著一百餘騎兵包圍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說:“賊兵來了,請元帥上馬。”哥舒翰走出驛站上馬,火拔歸仁及眾將叩頭說道:“元帥擁有20萬兵馬,一場戰鬥就把他們都拋棄了,有何臉麵再見天子?且元帥沒有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嗎?請元帥投降安祿山!”哥舒翰不從,火拔歸仁就把他的腿綁到馬肚子上,連同其他不順從的將領一起投降了安祿山。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大唐並不乏能作戰且有經驗的將領,然而唐玄宗一連串的“神操作”,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采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複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采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麵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毀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麵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唐玄宗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唐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都城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片混亂,因為潼關就是長安的門戶,潼關失守,長安已無險可守,叛軍可長驅直入關中平原,直逼長安。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製書(製書就是皇帝說的話,所謂“天子之言曰製,書則載其言。”)說要親征,眾人皆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悄悄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裏挑出九百匹馬,宮外的人對此卻都一無所知。眼見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經過左藏庫時(古代國庫),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
隨後唐玄宗狼狽逃離長安,隊伍行至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奸相楊國忠等人,隨後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不久之後,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自行即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地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但也無可奈何,此時他已人心盡失,成了孤家寡人,隻好接受。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占領長安。
唐玄宗殺了大將封常清、高仙芝之後,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複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唐玄宗,他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借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那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也認為潼關隻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範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又一次輕信讒言,對郭子儀、李光弼的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下詔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明知此去無回,然皇命難違,史書《資治通鑒》形容哥舒翰,“撫膺慟哭”。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麵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裏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麵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1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麵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麵山穀迂回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穀,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裏,一會就填滿了,後麵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隻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關。哥舒翰撤到關西驛,張貼榜文招攬失散的兵卒,想要繼續把守潼關。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著一百餘騎兵包圍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說:“賊兵來了,請元帥上馬。”哥舒翰走出驛站上馬,火拔歸仁及眾將叩頭說道:“元帥擁有20萬兵馬,一場戰鬥就把他們都拋棄了,有何臉麵再見天子?且元帥沒有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嗎?請元帥投降安祿山!”哥舒翰不從,火拔歸仁就把他的腿綁到馬肚子上,連同其他不順從的將領一起投降了安祿山。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大唐並不乏能作戰且有經驗的將領,然而唐玄宗一連串的“神操作”,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采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複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采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麵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毀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麵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唐玄宗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唐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都城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片混亂,因為潼關就是長安的門戶,潼關失守,長安已無險可守,叛軍可長驅直入關中平原,直逼長安。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製書(製書就是皇帝說的話,所謂“天子之言曰製,書則載其言。”)說要親征,眾人皆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悄悄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裏挑出九百匹馬,宮外的人對此卻都一無所知。眼見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經過左藏庫時(古代國庫),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
隨後唐玄宗狼狽逃離長安,隊伍行至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奸相楊國忠等人,隨後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不久之後,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自行即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地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但也無可奈何,此時他已人心盡失,成了孤家寡人,隻好接受。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占領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