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是《全唐詩》中收錄的一首著名西域民間詩詞,以寥寥數語描繪出著名將領哥舒翰的威武形象和赫赫戰功,清朝詩人沈德潛很推崇這首詩簡潔自然的樸素美,說它“與《敕勒歌》同是天籟,不可以工拙求之”。其實,當時歌頌哥舒翰除了這首歌的作者“西鄙人”(廣袤西部的老百姓),還有不少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高適、儲光羲等等,李白更是認為名將衛青與他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這位“經典詠流傳”的一代名將,其人生大開大合,幾度沉浮,最終悲劇退場,常使人不由得扼腕歎息。


    哥舒翰(704年—757年)出身名門,家境豪富。他是中國唐代時期遊牧部族“突騎施”中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這個部落長期居住在安西,也就是今新疆庫車,作為西域屏障,很受大唐重視。他祖父哥舒沮、父親哥舒道元先後是哥舒部落的首領,父親還曾經擔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使,他的母親尉遲氏是於闐王的公主。可以說哥舒翰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是一個標準的“官三代”、“高富帥”。根據《舊唐書》中記載,哥舒翰性格豪邁,行俠仗義,一諾千金,喝酒賭博,縱情聲色,是當時著名的公子哥。


    哥舒翰有性格,脾氣倔,是個硬漢子。40歲是他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這一年,他父親去世,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到首都長安城裏客居三年。離開草原的地方“大少”突然來到當時身為“世界第一城“的長安,應該是會有一些不適應,所以他和長安地方官發生一些衝突也是可以理解的。《舊唐書》記載“為長安尉不禮”,作為大地方見過大世麵的地方官長安尉,具體是如何對哥舒翰“不禮”的,我們無從知曉,隻知道使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他慨慨之餘發憤投身疆場,到河西(今甘肅武威)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而不是繼續回去當自己的部落首領。但由此可見哥舒翰當時確實是個眼裏揉不得沙子的硬漢子,脾氣夠倔。另一個例子是,在他輔佐安思順征討吐蕃之役中,手下有個副將言行傲慢,不聽指揮,哥舒翰直接就用木棒把他打死了,全軍將士直接嚇傻。


    哥舒翰作戰勇敢,有勇有謀,最終立下赫赫戰功。投身疆場之後,哥舒翰如魚得水,屢戰屢勝,迅速成為大唐西部邊陲的“戰神”級人物。先說說“苦拔海之戰”,苦拔海就是後來詩人海子詩中所吟唱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附近,當時是大唐與吐蕃的邊界,也是哥舒翰的防區。哥舒翰巡邏時和入侵之敵吐蕃相遇,人數上占優勢的吐蕃分為三個戰隊衝擊哥舒翰,哥舒翰麵對強敵,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手中長槍斷成兩截依然用猛衝殺,最終打得吐蕃潰不成軍落荒而逃,一時“名蓋軍中”。天寶六年(747年),哥舒翰被提拔為右武衛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使。在哥舒翰戍衛這裏之前,每年麥熟之季,吐蕃便出動大批兵馬至積石軍(今青海貴德)等地搶收糧食。因其勢大,且出沒不定,唐軍守將無人能防禦,邊地人無奈的說,這地方簡直就是“吐蕃麥莊”嘛。


    哥舒翰就任河源軍使後決心改變這種狀況,遂精心部署,並事先派屬將率兵馬至積石軍設伏。這次吐蕃又派出5000騎兵前來搶收糧食。哥舒翰趁蕃軍立足未穩,親率精銳兵馬從城中殺出。吐蕃軍匆忙迎戰,死傷過半,大敗而去,至積石軍,又遭伏擊,結果全軍覆沒,從此再也不敢來搶糧食了。總之在哥舒翰等將領的努力下,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裏,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哥舒翰成了唐玄宗心中絕對的愛將,經常給他賞賜。據說他每次入朝,總是騎著白駱駝,一天就能行走五百裏,絕對是大唐人民心目中的“白駱駝王子”啊!


    哥舒翰絕不僅僅是一個赳赳武夫,他俠肝義膽,輕財重義,知恩圖報,而且粗通文墨。據說他喜歡讀《左氏春秋傳》和《漢書》。名將王忠嗣對他有知遇之恩。王忠嗣是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其父親也是一位戍邊名將,很年輕就血灑疆場,唐玄宗遂收他為“假子”,賜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成年後和他父親一樣勇敢的建功疆場,唐玄宗對他非常器重,卻遭到宰相李林甫嫉恨。李林甫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為帝,這可中了唐玄宗的大忌諱,要知道在這之前,唐玄宗因為同樣的原因,已經毫不猶豫地殺掉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婿了。唐玄宗因此打算處王忠嗣以極刑,同時又征哥舒翰入朝。哥舒翰沒有順水推舟、落井下石,而是打算借機營救王忠嗣,他的手下勸他多拿一些金帛去賄賂,哥舒翰義正詞嚴的說,“如果正道尚存,王公一定不會冤死。如其正道將喪,多賄賂又有什麽用。”於是隻帶一個包裹入朝。唐玄宗與哥舒翰談得十分投機,他讓哥舒翰取代王忠嗣的位置。臨別時,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唐玄宗不聽,轉身離開,哥舒翰叩頭跟隨進言,言辭慷慨、聲淚俱下。唐玄宗有感於哥舒翰的赤誠,終於高抬貴手,僅以阻撓軍功的罪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今湖北)太守。朝廷上下看到哥舒翰對王忠嗣舍命相救的大義之舉,都對他交口稱讚。


    當然,哥舒翰也非完人,他有點“寡人之疾”,長期耽於聲色,愛酒愛女人,所以毀了身體。天寶十四載(755年)二月,在他入朝麵聖的路上,行至土門軍(現青海湟中縣附近)時,洗澡中突然中風,昏迷很久才蘇醒過來,落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無法再回邊關作戰,隻能在長安閉門養病。如果沒有後麵的劇情發展和奸佞小人作祟,哥舒翰留給我們的形象仍然可以說是完美的。


    英武善戰、風流倜儻的全民英雄突然成了見了誰都渾身發抖的隔壁吳老二,哥舒翰的痛苦可想而知,可是如果因此歸於平靜而保持一世英名,也未免不是好事。誰知道養病還不到一年就風雲突變,最為唐玄宗信任和倚重的“祿兒”突然兵發範陽,一路直衝長安。耽於享樂多年的李三郎看到自己溺愛多年的祿寶寶居然做了叛賊,惱羞成怒,智商直接崩盤,隻管一個勁喊“打他、打他”,“滅了他、滅了他”!他命令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在洛陽募兵六萬,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在長安募兵十一萬,剿滅叛軍,但新召的兵沒有戰鬥力,洛陽失守。按說,隻要守住潼關這個關中門戶,再加上郭子儀等其他兵馬從其他方向的攻擊,軍事形式很快就會改變。雖然退守潼關的封常清、高仙芝一再上書陳明不可出戰的原因,但唐玄宗這時候可能被氣昏了頭,反而聽信軍中監軍宦官的讒言誣告,直接殺掉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原因很簡單,封常清、高仙芝離開洛陽時帶走了東都許多財寶,監軍的宦官想要一些,高仙芝堅持原則不給,宦官就向唐玄宗密告封、常二將想謀反。在鎮守潼關將士悲痛的喊冤聲中,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血灑城牆。


    然後問題來了,潼關這個大唐第一雄關,該讓誰來守?這可是直通長安的咽喉之地,大唐的生死樞紐啊!唐玄宗思來想去,哥舒翰不是正在京師養病嗎?就他啦!雖然他有病,但最起碼會真打,因為哥舒翰和安祿山及其族弟弟安思順是死敵,就憑這一點,別管他還能不能戰鬥,起碼讓人放心。哥舒翰怎麽揮動發抖的手都推脫不過,隻得從命,唐玄宗帶著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以說是對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哥舒翰被人抬著來到了潼關,很快擊敗了安祿山兒子安慶緒的一次進攻。哥舒翰微微舒了一口氣:“開局總算還說得過去。”


    打了勝仗,朝廷犒勞,哥舒翰卻開始雞賊了,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自己此刻手握兵權,在朝裏說一不二,終於可以對仇人下手了。他將矛頭指向了安思順,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也曾經是哥舒翰在軍隊中的頂頭上司,和哥舒翰有矛盾,安祿山為其堂兄打抱不平就和哥舒翰也有了矛盾。但安思順和安祿山並不是一路人,此前已經多次反映安祿山有問題,所以此時隻是卸任節度使而在朝中任戶部尚書。哥舒翰偽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信,讓人假裝送信,然後在潼關城門口抓住此人,獻給朝廷,同還列舉了安思順的七條罪狀,請求玄宗處死安思順。唐玄宗明白安思順是被哥舒翰誣陷的,但為了安撫哥舒翰,就沒有接受楊國忠的意見,把安思順和處死,家人流放到嶺南。一時大唐輿論嘩然,哥舒翰在群眾中的美好形象直接崩塌,而且又為哥舒翰和楊國忠的爭鬥埋下伏筆,安思順受誣告時為了自保派人賄略巴結楊國忠,請楊國忠出麵求情,而唐玄宗居然沒賣楊國忠這個麵子,這讓楊國忠不僅不爽,而且心生一絲寒意,他開始意識到哥舒輸已經對自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於是劇情發展到了哥、楊鬥法階段。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安祿山叛亂是因為楊國忠驕橫放縱所致,哥舒輸的部將王思禮力主殺楊國忠以謝天下,哥舒翰沒有答應。不久,王思禮與哥舒翰密謀一事便傳到楊國忠的耳朵裏,楊國忠聞言後大為恐懼,急忙應對。應對之策是建議玄宗在京師附近另外訓練一支軍隊,由自己的心腹將領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卻是用來防範哥舒翰。


    楊國忠手裏有了兵,又該哥舒翰心生不安了。於是上表奏請將駐紮在灞上的軍隊歸潼關軍隊統一指揮。大敵當前,唐玄宗隻好答應,哥舒翰於是以商討軍情為由將杜乾運召到潼關,借故將其斬首,由此吞並了灞上軍隊。哥舒翰和楊國忠二人的矛盾由暗鬥發展到明爭。將相之爭的白熱化,直接威脅到了大唐的安危。手握重兵的哥舒翰的存在,使楊國忠如芒刺在背,他對兒子說:“吾無死所矣!”。而日夜在皇帝身邊的楊國忠同樣讓哥舒翰終日不安,病情因此加重,隻好把軍政大事委托給行軍司馬田良丘,又讓部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誰知王思禮、李承光二人也忙著爭權奪利,難以配合,全軍號令不一。時值冬日,士兵都吃不飽飯,又穿不暖衣,唐玄宗特意做了十萬戰袍派人慰勞軍隊,可是連個主持發放的人都沒有,以至到了潼關兵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如此,士兵自然心中充滿怨恨,更加上下離心離德。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關、與楊國忠明爭暗鬥的這段間,在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等人的努力下,戰爭形勢出現了明顯有利於唐軍的轉機。哥舒翰在潼關始終采取了固守的策略,據守天險,阻叛軍於潼關之外,致使叛軍主力徘徊於潼關之下,長達半年之久,卻始終無法逾越天險西進一步。安祿山見強攻不靈,便命部下崔乾祐事先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率四千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於陝郡,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翰依據天險,堅持閉城不出,這樣做從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來說都是絕對正確的。


    可是,楊國忠不這樣想。他懷疑哥舒翰不肯出兵是意在謀己,為了調虎離山,立即對玄宗說:“現在要還不打,將來就沒機會了。”玄宗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連續催促哥舒翰出戰,以至往來使者“項背相望”,還專門派了宦官前去督戰。備受壓力的哥舒翰見勢不可止,不禁撫膺慟哭,於天寶五年(756年)六月初四領兵出潼關,帶著無比痛楚的心情踏上了征程,大唐王朝距離自己的陡然衰落又近了一步。


    六月初七,哥舒翰軍與叛軍崔乾部遭遇在靈寶西原。崔乾祐預先把精兵伏在南麵山上,自領老弱之兵與唐軍交戰,且戰且走,以為誘敵之計。唐軍追擊擁入狹窄崤函道上,兵力難以展開,叛軍伏兵突起,居高臨下,從山上下滾木石,唐軍將士死傷甚眾。叛軍又將幾十輛裝滿幹草的大車縱火焚燒,濃煙彌漫,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便亂發弩箭,直到天黑時矢已射盡,崔乾祐命精銳騎兵從南麵山穀迂回到唐軍背後殺出,唐軍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頓時亂作一團,互相排擠踐踏。有的棄甲進入山穀,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號叫之聲驚天動地,淒慘之狀不可言表。而守在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得以逃脫,從山西永濟西麵的首陽山渡過黃河,進入潼關。當時潼關外挖有三條拒敵的大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軍人馬張皇失措,紛紛墜落壕溝中,很快就將溝填滿,後麵的人踏著自己人的身體得以通過。六月初九,潼關失守,關中門戶大開,唐王朝完全陷於被動的局麵,此時距離哥舒翰痛哭出關不到五天時間。


    哥舒翰逃到關西驛站,張貼告示收集殘兵敗將,打算重新奪回潼關。然而其部下番將火拔歸仁等人見唐軍大勢已去,便暗中商議劫持哥舒輸以投降安祿山。之後,火拔歸仁率百餘心腹圍住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謊報說:“叛軍來了,請你上馬迎敵。”哥舒翰上馬出驛站後,火拔仁率部下將哥舒翰的雙腳捆綁在馬腹上,投降了叛軍將領田乾真。


    天寶六年(757年)十月,唐軍克複兩京,安慶緒逃往鄴城,逃跑前將哥舒翰等三十餘名被俘的唐將全部殺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英武豪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雨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雨微並收藏大唐英武豪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