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元年,公元235年,夏,五月十九。


    這一天晴空萬裏,老天爺甚至舍不得灑出一片雲彩,為大地上的人兒遮涼。稍微有一絲風吹過,也是熱浪滾滾,吹得人臉龐發燙。


    可即便是夏日的炎熱,也沒能阻擋住某些人的激情。


    信都城外,南麵官道之上旌旗滿目。州郡一眾大小官員們,此時都在路旁的林間簇擁而坐,似乎是在等什麽重要的人物。


    早上巳時方過不久,遠遠便看見,有一隊數百人的隊伍,浩浩蕩蕩的由南向北而來,那便是他們要等的貴人。


    “快快快,來了來了!”


    眾人聞言急忙從林間樹下站起身來,隨後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官道兩旁。一時間整個路邊鴉雀無聲,隱隱隻能聽得到那夏蟬的嘶鳴。


    少時,那支數百人的車隊便來到了身前。


    隻聽得路旁為首一人高呼一聲,“臣,冀州刺史.崔琰,攜信都城全體官員,恭迎貴使.司徒大人。”言罷,隨即帶著身後的一眾官員們,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


    那遠道而來的隊伍,自然就是奉天子命,持節巡視北部各州的司徒.陳群。


    自四月的那一日,丞相.鍾繇和皇帝.曹丕密談完之後不久,司徒.陳群和司空.華歆便離京了,二人一北一南奉命持節而去。


    而司徒.陳群代天巡視的第一站,自然便是這冀州州府.信都城,因為這信都城裏有一所讓皇帝.曹丕都讚賞不已的“信都書院”,而且陳群此次前來,還帶來了皇帝欽賜的牌匾。


    而天子使者巡視的消息,自然早早的便到達信都城。,冀州的眾位官員,尤其是崔氏一脈的人,無不歡喜雀躍。“信都書院”能夠被皇帝欽賜墨寶,並敕造了牌匾,那可是無上的殊榮。因此也才有了,方才的這一幕。


    隻見那有著雲羅華蓋的馬車,隨即穩穩的停下來。


    有一身長八尺,麵如冠玉,朗眉星目的人,持節慢慢的從車上走將車來。隨後將手中符節遞給了從一旁的宦官,並從他的手裏接過一道聖旨,緩緩舒展開來。


    此人自然便是那持節使者,三公之一的司徒陳群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慷慨於民,營造信都書院,深得朕心。朕特賜下墨寶,願爾等.......”


    聖旨自然還是冠冕堂皇的那一套,先宣揚了冀州崔氏兩脈的功績,著實有功於民什麽的,再然後賜下牌匾,以茲鼓舞,願你們再接再厲什麽的。


    “臣等,謝陛下隆恩。”


    “哈哈哈,季珪兄(崔琰,字季珪)快快請起,如今正事已畢,諸位無須再如此多禮。”說罷,陳群上前一步,將地上的崔琰虛扶起來。


    崔琰誠惶誠恐的說道,“有勞聖使,不避炎夏酷暑而來。我等已在城中擺下酒宴,特為陳大人接風洗塵。”


    (本章未完,請翻頁)


    言罷,卻見那陳群微微擺手說道,“誒,吃飯不急,還是勞煩季珪兄先帶我去看看那,聲名滿洛陽的‘信都書院’吧,老夫可是早已迫不及待了呀。哈哈...”


    崔琰微微低著的腦袋眉頭微皺,“呃...不瞞大人,那信都書院在城西山腳下,距離此處尚遠,恐怕......”


    “無妨無妨,好飯不怕晚,還勞煩季珪兄差人於城內通傳一聲,什麽時候我們看完了書院,什麽時候再回城開筵如何?”


    “遵聖使令!”


    ......


    一個時辰之後,陳群、崔琰一行人,便來到了城西太行山腳下的信都書院。


    不過此時書院正在營建之中,狼藉一片,還不能稱之為書院。無數的工匠們來來往往進進出出,再加上那伐木聲,叮叮當當的敲擊聲,好不熱鬧。


    隻見這信都書院的建址,東麵距離信都城城郭,約摸著有七八裏的路程,就算是走路,小半個時辰也就從城裏走過來了。而西麵則毗鄰太行,山幽林靜,風景秀麗,確實是個讀書的好去處。


    整個書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長約百餘丈,東西長約五十丈,建成之後,足可容納學子千餘人。雖然比不上洛陽的太學和國子學那般恢弘壯麗,可對於一州一郡,甚至還是一個私人書院而言,氣勢足以了。


    陳群看著眼前這正在營造的書院,忍不住心生感歎,這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的實力,不愧是北方第一大氏族,勢力果然不容小覷啊。


    “大人請跟我來”,崔琰在前引導不緊不慢的向陳群講解道,“這石材、木料,都是就地取材於太行之中,這所有的工匠也都是按時發放工銀的。”


    隻見崔琰指著一座正在修建的大門說道,“此處乃是我信都書院山門,屆時當今皇帝陛下所欽賜的牌匾,將掛於此處。由此而內,分別是書院的儀門、先聖殿、講堂、泮池、藏書閣、杏壇,兩邊乃是廊房,可作為學院先生和外地士子們住宿所用。


    儀門者,禮儀之門也,旨在提醒學子們注意言行舉止、不要失禮。


    先聖殿,乃是當年拜謁我儒家聖人之殿。屆時,主位會供奉仲尼聖人,左右兩側會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賢人立像。東山牆會畫上孔聖人弟子七十二賢人的傳略,以及十二先哲的畫像。東山牆會將我儒學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的書寫於上。


    講堂,顧名思義,將來會是書院先生給學生們授課的地方。


    泮池者,泮水之池也。孔聖人家居泮水之濱,少年時常在泮水邊讀書。此泮池,以示不忘先師之意也。


    至於這藏書閣,自然是儲存學院書籍之所在。待書院建成之日,我崔氏一族將會把家中藏書,全部運往藏書閣,以供學院士子們觀覽。再好的書,沒有人讀也不過廢紙一張罷了。


    杏壇,昔年孔聖人曾於帶領一群青少年壘土築壇,並移來一棵小銀杏樹栽在壇邊,他望著那


    (本章未完,請翻頁)


    銀杏說道,‘銀杏多果,乃弟子滿天下之意。樹幹挺拔直立,絕不旁逸斜出,象征著弟子們正直不曲。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治病,白標著弟子學成後可以有利於社稷民生。此壇也就叫就杏壇吧!’我等循孔聖人杏壇講學,在此除地為壇,並栽植一顆銀杏,亦名‘杏壇’。


    整個書院,按現在的營建進度,預計明年開春,第一批學子們就可以入學了。”


    陳群在崔琰的引導下,一點一點參觀著書院的進展,心情不免大好。他仿佛已經看到了,將來那朗朗書聲盈滿園的場景。


    隨即陳群好像想到了什麽,出口詢問道,“季珪兄,不知這信都書院可有門檻,收費幾何呀?”


    崔琰即刻答複道,“回聖使的話,至於書院的學費一事,我等暫時沒有敲定。不過下官在此承諾,如果真有士子家中貧寒,而他本人有恭謹謙順的,我書院分文不取。


    另外,如若個州郡的校館滿員,那些無學可上的各鄉俊傑,都可以到我信都書院來。”


    陳群聞言,眼睛不經意的一眯,可很快又恢複了正常,也並沒有說些什麽。畢竟當下,帝國的國庫還不是那麽充裕,有崔氏這樣的名門望族帶頭興學建館,終究還是利大於弊的。


    忽然,身旁的崔琰停下了腳步,轉過身來向著陳群深深一揖道,“陳大人,下官有個不情之請,還望大人應允?”


    陳群聞言並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哦?季珪兄所為何事啊?”


    見狀,崔琰急忙說道,“不瞞司徒大人,我書院儀門的牌匾,未有著落也還未落匾,希望大人能不吝賜教,為儀門起名留下墨寶,不知大人可否應允?”


    陳群聞言本想著拒絕,因為有皇帝陛下珠玉在前,自己又怎麽好意思獻醜呢。


    可隨即一想,人家崔氏一族為了帝國興學之事,不惜出巨資興修書院,如今隻是向自己討要一份字帖,又有何不可呢?


    想到這裏,陳群心中豁然開朗,隨口說道,“《詩經》有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雖不能至,然心神向往之。這儀門之名不如就叫‘高山仰止’如何?”


    “好,好名字,司徒大人,不愧是博學之士啊。下官在此代書院,謝過大人”,聽完陳群引經據典為儀門起名,情不自禁的出口誇讚。


    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陳群聞言哈哈一笑道,“哈哈,季珪兄謬讚了。汝崔氏一族,不惜耗費萬金創立書院,以養天下士子。我陳群不過搬弄了一下口舌罷了,又有何功勞可言呢?”


    再後來,天下讀書的士子,人人皆知在那冀州信都城以西的太行山麓,有一“信都書院”,山門牌匾是由大魏太宗文皇帝.曹丕欽賜,而儀門牌匾則是由“九品官人法”開創者,鼎鼎大名的司徒.陳群所贈。


    這份殊榮,可是其它書院甚至州郡校館所沒有的。


    信都書院的聲名,也因此廣播天下。


    (本章完)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還政於朝之歸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樓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樓頂並收藏還政於朝之歸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