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聖旨
開局賈府小廝,紅樓簽到十年 作者:健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奉
天承運
皇帝製曰:
茲有揚州白蓮教與鹽商、鹽道勾結一案,蘭台寺大夫(從五品下)林海,以巡鹽禦史司職偵破此案,居功甚偉,遷大理寺少卿(從四品上),初授奉議大夫(正五品)……
揚州指揮使(正三品)於清,大破揚州白蓮教,斬殺、俘獲千人,賞金二百、布三百匹,加授昭武將軍(正三品)……
戶部侍郎(正三品)丁?,兼巡鹽禦史,懲治鹽商、肅清鹽道,知政有功,賞金一百、布二百匹,升授通議大夫(正三品)……”
這是封賞聖旨,前三位都功勞甚大。
林如海自不必說,此次最大的功臣。
不過他搞出來的明明是能夠直接將揚州八大鹽商都牽扯進來的謀逆大案,足以使得兩淮甚至江南地震,但最後隻起了一個頭,就在接任者後按聖命定為部分人的官、商、賊勾結,案情一下子小了許多。
不過揚州八大鹽商還是被打掉兩家,打殘了三家,隻有三家輕拿輕放,這其中包括兩淮總商、其實也是此次針對的主要目標,江春的江家。
當然,江春也絕不好過,他此次注定大出血,不隻是錢貨,還有身家性命的轉移。
原本堅定站在太上皇一麵的他,不得不向皇帝妥協投誠,方才保全了家族,但也因此得罪了太上皇,得與失現在還不好說。
至於丁?丁文山,他的本職是戶部侍郎,去行巡鹽禦史事隻能算是過度的暫代。
這也是因為林如海病的倉促,皇帝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隻能讓這位心腹重臣代為兼任,反正巡鹽禦史這官本來也沒個定數。
說是七品官,但位卑權重,而若是本人有額外官身,則權威更甚,至少能夠保證鎮得住場。
尤其是丁?此人老成穩重,是最讓皇帝放心的那一類臣子,也是最適合去處理當時那局麵、避免擴大化。
雖說好好一個禮儀朝會突然變成了議事的常朝,但實際上也沒多大區別,大部分官員都在外頭,甚至連林如海這個當事官員都不得進入大殿,隻能在殿外等候。
而真正參與議事的,都是起碼正三品往上的大員,也就是六部侍郎起步。
隻是他們方才在這裏討論了半天,故意說了各項事情,什麽山東民變也討論了一番,還想著今天會不會把這事情混過去了。
誰曾想到最後皇帝突然甩出了一道聖旨來,讓人多少有些猝不及防。
“……昌平州同知賈璉,賞金十、布三十匹……
榮國府小廝昭兒,脫去奴籍,發還戶籍,記為民戶……
欽此!”
這宣旨聲,自然一直傳到了殿外,讓林如海、賈政他們也聽到了。
聽到最後賈政還怔了一下,感覺有些恍惚的不真實感。
他剛剛沒有聽錯吧?
怎麽那聖旨上,居然還有昭兒的名字?
當然,上麵也有賈璉的名字。
皇帝雖然對於內情心知肚明,但也要給林如海一個麵子,不過給賈璉的封賞也就是圖個天子賞格的名義,也表明天子將他記住了。
實際好處並不大,但也足夠他拿出去吹噓了。
而賈政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之前私下也請幕僚們參詳過一下,不管是對於林如海的賞格,還是賈璉的賞格,其實都沒有意外,意外的是出現了昭兒這個名字。
欽賜脫奴籍其實算不得很大的恩賜,但能夠上這樣一份封賞的聖旨裏,本身就是一份榮耀了。
何況同樣的事情,賈璉做、林如海做,和皇帝下令做,這其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這或許說明,昭兒甚至已經入了聖聽。
林如海對此卻沒有意外,因為他的奏折中就寫明了昭兒的作用。
他相信皇帝是賞罰分明的,甚至還覺得這封賞太少了。
不過這倒也正好,自己往後可以放心地用昭兒,而且還能向外昭示,是因為陛下的看重,才會提攜昭兒的。
不過注意到這些的人,大概也就他們兩個,朝官們大多的注意力還是在前列,尤其是對於大殿內的三品上重臣們。
其實隻是一個四五品官的升遷,並不值得他們投入那麽大的注意力,大部分在意的是這背後的意義。
那蘭台寺卿王政心裏就十分意外,他們私下討論時都以為皇帝會讓林如海在蘭台寺繼續當初未完的事業,卻沒想到皇帝直接把林如海調去了已經歸他掌控的大理寺。
這既是有心培養,也是一種保護。
如今看來,皇帝對林如海的確是厚愛。
大理寺卿便是皇帝心腹之一,大理寺也已經讓他經營成了皇帝的自留地。
在此處發展,對林如海來說,最是穩妥。
而且,這樣也可以讓林如海盡快融入到帝黨中。
等到他漸漸熟悉了京城事務,隻要稍作安排,讓他再立點小功,皇帝便可順勢再次拔擢。
到時候的方向,或許就是蘭台寺了。
而那時候他們再想要針對林如海,就得花費更大的功夫,故而王政心裏不免犯嘀咕。
隻是天子注視下,他們這些人也不好交流。
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後,先前準備好的想法也不好說出來,隻能吃了這個悶棍。
當然,前麵這說的是封賞的聖旨。
另外還有一份處罰的,二者分開,也示意皇帝賞罰分明。
像是鹽道的鹽運衙門裏麵與鹽商勾結的那些吏員就不說了,揚州知府被查出來與鹽商們有私信勾結,而且與另一家鹽商還是兒女親家,直接被剝奪官身,貶為庶民。
還有零零總總的大小官吏,都受到了相應的懲處。
白蓮教被俘獲的那些人,則就近被安排去了礦山采石。
至於以江春為首的兩淮鹽商們,要不是江春“念其忠厚,侍奉太上皇有功”——這是名義上的,實際上是他及時投誠了,這一回真說不定會被連根拔起。
畢竟皇帝要的是聽話的人,有時候並不是那麽在乎他們有沒有犯事,有犯事、有把柄在手上說不定還更好。
而這聖旨絕就絕在,這看似不經意把太上皇扯進來的一句了。
明明太上皇什麽都沒有表示——當然也不是真的沒有表示,但這個隻有太上皇和皇帝自己清楚,外人肯定是不知道的,結果反倒被這一封聖旨坐實了。
太上皇還不好辯解,隻能吃下這個啞巴虧。
“眾位愛卿,還有何事啟奏?”
皇帝對於下麵的反應卻感覺很滿意,他在這最後直接拋出聖旨來,就是為了直接確定,一錘定音。
他又不是不知道有些人的想法,他才沒那個耐性和他們慢慢磨呢,現在這樣,不觸及他們的底線,也就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
就算有遲疑不滿,但這時候就算是尚書令楊書玉,也不好冒餓的發昏的朝臣們的忌諱,再橫生波折。
所以朝堂之上一片靜默,皇帝便笑著站起身來,道了一句“偏殿備有餐食,諸卿家可自便”,就在戴權宣布退朝聲中,負手離去。
天承運
皇帝製曰:
茲有揚州白蓮教與鹽商、鹽道勾結一案,蘭台寺大夫(從五品下)林海,以巡鹽禦史司職偵破此案,居功甚偉,遷大理寺少卿(從四品上),初授奉議大夫(正五品)……
揚州指揮使(正三品)於清,大破揚州白蓮教,斬殺、俘獲千人,賞金二百、布三百匹,加授昭武將軍(正三品)……
戶部侍郎(正三品)丁?,兼巡鹽禦史,懲治鹽商、肅清鹽道,知政有功,賞金一百、布二百匹,升授通議大夫(正三品)……”
這是封賞聖旨,前三位都功勞甚大。
林如海自不必說,此次最大的功臣。
不過他搞出來的明明是能夠直接將揚州八大鹽商都牽扯進來的謀逆大案,足以使得兩淮甚至江南地震,但最後隻起了一個頭,就在接任者後按聖命定為部分人的官、商、賊勾結,案情一下子小了許多。
不過揚州八大鹽商還是被打掉兩家,打殘了三家,隻有三家輕拿輕放,這其中包括兩淮總商、其實也是此次針對的主要目標,江春的江家。
當然,江春也絕不好過,他此次注定大出血,不隻是錢貨,還有身家性命的轉移。
原本堅定站在太上皇一麵的他,不得不向皇帝妥協投誠,方才保全了家族,但也因此得罪了太上皇,得與失現在還不好說。
至於丁?丁文山,他的本職是戶部侍郎,去行巡鹽禦史事隻能算是過度的暫代。
這也是因為林如海病的倉促,皇帝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隻能讓這位心腹重臣代為兼任,反正巡鹽禦史這官本來也沒個定數。
說是七品官,但位卑權重,而若是本人有額外官身,則權威更甚,至少能夠保證鎮得住場。
尤其是丁?此人老成穩重,是最讓皇帝放心的那一類臣子,也是最適合去處理當時那局麵、避免擴大化。
雖說好好一個禮儀朝會突然變成了議事的常朝,但實際上也沒多大區別,大部分官員都在外頭,甚至連林如海這個當事官員都不得進入大殿,隻能在殿外等候。
而真正參與議事的,都是起碼正三品往上的大員,也就是六部侍郎起步。
隻是他們方才在這裏討論了半天,故意說了各項事情,什麽山東民變也討論了一番,還想著今天會不會把這事情混過去了。
誰曾想到最後皇帝突然甩出了一道聖旨來,讓人多少有些猝不及防。
“……昌平州同知賈璉,賞金十、布三十匹……
榮國府小廝昭兒,脫去奴籍,發還戶籍,記為民戶……
欽此!”
這宣旨聲,自然一直傳到了殿外,讓林如海、賈政他們也聽到了。
聽到最後賈政還怔了一下,感覺有些恍惚的不真實感。
他剛剛沒有聽錯吧?
怎麽那聖旨上,居然還有昭兒的名字?
當然,上麵也有賈璉的名字。
皇帝雖然對於內情心知肚明,但也要給林如海一個麵子,不過給賈璉的封賞也就是圖個天子賞格的名義,也表明天子將他記住了。
實際好處並不大,但也足夠他拿出去吹噓了。
而賈政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之前私下也請幕僚們參詳過一下,不管是對於林如海的賞格,還是賈璉的賞格,其實都沒有意外,意外的是出現了昭兒這個名字。
欽賜脫奴籍其實算不得很大的恩賜,但能夠上這樣一份封賞的聖旨裏,本身就是一份榮耀了。
何況同樣的事情,賈璉做、林如海做,和皇帝下令做,這其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這或許說明,昭兒甚至已經入了聖聽。
林如海對此卻沒有意外,因為他的奏折中就寫明了昭兒的作用。
他相信皇帝是賞罰分明的,甚至還覺得這封賞太少了。
不過這倒也正好,自己往後可以放心地用昭兒,而且還能向外昭示,是因為陛下的看重,才會提攜昭兒的。
不過注意到這些的人,大概也就他們兩個,朝官們大多的注意力還是在前列,尤其是對於大殿內的三品上重臣們。
其實隻是一個四五品官的升遷,並不值得他們投入那麽大的注意力,大部分在意的是這背後的意義。
那蘭台寺卿王政心裏就十分意外,他們私下討論時都以為皇帝會讓林如海在蘭台寺繼續當初未完的事業,卻沒想到皇帝直接把林如海調去了已經歸他掌控的大理寺。
這既是有心培養,也是一種保護。
如今看來,皇帝對林如海的確是厚愛。
大理寺卿便是皇帝心腹之一,大理寺也已經讓他經營成了皇帝的自留地。
在此處發展,對林如海來說,最是穩妥。
而且,這樣也可以讓林如海盡快融入到帝黨中。
等到他漸漸熟悉了京城事務,隻要稍作安排,讓他再立點小功,皇帝便可順勢再次拔擢。
到時候的方向,或許就是蘭台寺了。
而那時候他們再想要針對林如海,就得花費更大的功夫,故而王政心裏不免犯嘀咕。
隻是天子注視下,他們這些人也不好交流。
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後,先前準備好的想法也不好說出來,隻能吃了這個悶棍。
當然,前麵這說的是封賞的聖旨。
另外還有一份處罰的,二者分開,也示意皇帝賞罰分明。
像是鹽道的鹽運衙門裏麵與鹽商勾結的那些吏員就不說了,揚州知府被查出來與鹽商們有私信勾結,而且與另一家鹽商還是兒女親家,直接被剝奪官身,貶為庶民。
還有零零總總的大小官吏,都受到了相應的懲處。
白蓮教被俘獲的那些人,則就近被安排去了礦山采石。
至於以江春為首的兩淮鹽商們,要不是江春“念其忠厚,侍奉太上皇有功”——這是名義上的,實際上是他及時投誠了,這一回真說不定會被連根拔起。
畢竟皇帝要的是聽話的人,有時候並不是那麽在乎他們有沒有犯事,有犯事、有把柄在手上說不定還更好。
而這聖旨絕就絕在,這看似不經意把太上皇扯進來的一句了。
明明太上皇什麽都沒有表示——當然也不是真的沒有表示,但這個隻有太上皇和皇帝自己清楚,外人肯定是不知道的,結果反倒被這一封聖旨坐實了。
太上皇還不好辯解,隻能吃下這個啞巴虧。
“眾位愛卿,還有何事啟奏?”
皇帝對於下麵的反應卻感覺很滿意,他在這最後直接拋出聖旨來,就是為了直接確定,一錘定音。
他又不是不知道有些人的想法,他才沒那個耐性和他們慢慢磨呢,現在這樣,不觸及他們的底線,也就不會受到太大的阻力。
就算有遲疑不滿,但這時候就算是尚書令楊書玉,也不好冒餓的發昏的朝臣們的忌諱,再橫生波折。
所以朝堂之上一片靜默,皇帝便笑著站起身來,道了一句“偏殿備有餐食,諸卿家可自便”,就在戴權宣布退朝聲中,負手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