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涉及社會經濟根本性的思考,前世的朱塬從未公開與人提及。


    還是那句話,不討喜。


    這一次,兩世為人,心態不知不覺改變,再加上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為了能在洪武朝更好活下去,相關的結論也就不需要再埋藏心底。


    大殿內。


    朱塬話落,等待朱元璋稍稍品味,便又示意壁上圖卷:“殿下看此圖,小人欲以此參照,先說‘生產’二字。”


    皺眉思索的朱元璋暫時放開心中疑惑,跟著轉向。


    朱塬道:“人乃萬物靈長,我等與飛禽走獸最大區別,在於生產。禽獸隻能取天地已有之物果腹,而人卻能自主種植糧食蔬果,飼養雞豚牛羊,此所謂生產也。”


    這麽說著,朱塬抬手沿著圖上曲線虛空而劃:“殿下請看,此曲線雖然上下起伏千年,但總體向上,為何?”


    朱元璋略微斟酌,想不明白,原話送還:“為何?”


    朱塬道:“此處,小人要先引入幾個新詞,分別為‘生產者’、‘生產力’和‘生產資料’。”


    其實還有一個‘生產關係’的概念。


    不過,朱塬覺得還是暫時不說為好,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種事,這個年代,不好解釋,也不能解釋。


    說完不等朱元璋提問,朱塬開始主動講解:“所謂‘生產者’,最易理解,乃億萬百姓。‘生產力’,則可解為百姓一定時間所能生產勞動成果多少之能力,如一人一年耕十畝田,得米二十石。”


    朱元璋聽著朱塬闡述,再看壁上圖卷,逐漸明悟。


    朱塬跟著繼續:“‘生產力’之依托,除‘生產者’之外,就是‘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可解為‘生產者’從事生產活動所需之‘資源’與‘工具’,此二者並無明顯區分,因此統稱為‘資料’,‘生產資料’具體包含土地、水源、種子、農具等等,回到此圖,根據‘生產資料’之不同,華夏數千年曆史,可分為三個時代。”


    朱元璋下意識又想要有個人全程記錄了,順著朱塬話語問道:“哪三個時代?”


    朱塬再次抬手虛劃:“夏商之前,先民主要以石製工具勞作捕獵,此為‘石器時代’,石器時代生產資料粗劣原始,生產力低下,一人一年十畝田,刀耕火種,得米或不足兩石,因而華夏當時人口隻數百萬而已。”


    聽到這裏,朱元璋打斷道:“小秀才,你如何知道數千年前之事?”


    朱塬微笑道:“證據有二。第一,來自一門考古之學,殿下若遣人尋訪天下,可在諸多上古遺跡尋到先民所用石製工具,證明小人之言。第二,我華夏傳承數千年,才有今日,而華夏之外,無數荒蠻化外野民,無我華夏智慧積累,依舊以石為刀,以骨為棒,刀耕火種,停於石器時代。諸如當下南洋之上諸多島嶼部落,正是如此狀態,殿下若想了解更多,隻需找尋一二曾經遠遊海外之人,一問便知。”


    朱元璋微微點頭,示意道:“你接著講。”


    朱塬再次向壁上圖卷虛劃,說道:“夏商周至秦末漢初,金屬冶煉技術出現,但以銅為主,先民日漸開始使用青銅器具,生產力快速提升,同是一人一年十畝田,得米或有五石以上,人口因而增至春秋戰國時期最高三千萬,此為‘青銅時代’。”


    朱塬說到這裏,朱元璋對漢朝之後,已經有所預料。


    朱塬也很快揭開謎底:“自漢時起,鐵器開始興盛,相較青銅器具,鐵器更加堅銳,生產力再次大幅提升,進入‘鐵器時代’,直至如今。”


    朱元璋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懂得舉一反三,跟隨朱塬思路一直瀏覽到圖卷末端那段下跌曲線,忽有所感。


    既然有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那麽,這三個時代之後,是否還會出現一個生產力再一次大幅提升的新時代呢?


    然而,朱元璋的思維到底被時代所局限,鋼鐵已經是他能夠想到的最堅硬金屬,他不覺得還能有其他東西能夠代替鐵器。


    既然如此,似乎,又沒有了然後。


    雖然想不明白,甚至暗暗給了自己一個答案,朱元璋還是打算發問,剛要開口,朱塬已經道:“殿下或許在想,這三個時代之後,是否還有新的時代產生?”


    朱元璋點頭:“正是。”


    朱塬又一次拱手道:“殿下,請恕小人現在不能說,還是要等三年之後。”


    三年,又是三年!


    朱元璋心底忽然竄出一些小火苗,不過,想到自己之前的承諾,想到朱塬所說那‘千年未有之盛世’,還是按下,隻是內心念叨:小子,三年後你最好能給俺一個滿意答案,不然,有你好看!


    朱塬看不到朱元璋的臉色,卻能夠感受到老朱的情緒變化,為了避免火山爆發,連忙開口轉移注意力:“殿下,以工具材料作為時代劃分,隻是一種符號性概念,實際要複雜很多,就像工具隻是‘生產資料’概念中的一個類型。接下來,請容小人以具體朝代為例,做更詳細分析。”


    話說的有點快,朱塬不知不覺也開始更多白話。


    其中一些不知道這個年代有沒有的新詞,也顧不了那麽多,朱塬甚至覺得,老朱聽不懂,反而更好。


    更能避免蝴蝶效應啊。


    見朱元璋點頭,朱塬再次朝壁上圖卷示意:“秦朝,我華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之所以能統一六國,稱霸天下,秦兵之精銳是一原因,然則,以小人之見,秦之生產力大幅提升,才是關鍵。殿下可知鄭國渠典故?”


    朱元璋道:“韓之水工鄭國受命入秦遊說,獻涇水入洛之計欲以疲秦,秦王允之,其後十年,秦無力東進。鄭國渠成,於是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朱塬聽朱元璋幾乎是背誦般流利地說出這段典故,有些意外,轉而又是恍然。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喜歡讀史以為鑒的人。


    秦修鄭國渠的典故,恰好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策。說到底,都是厚積薄發。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這麽想著,朱塬忍住拍馬一句的衝動,知道老朱不會喜歡身邊人這麽做,於是道:“鄭國渠因疲秦之計弄巧成拙被記於史冊,然則,鄭國渠隻是其一,秦國當時還陸續修建都江堰和靈渠,使關中、川蜀皆成膏腴之地,供奉百萬秦兵,始皇因此得以統一天下。而這一切之根本,正是這三大水利工程作為一種重要‘生產資料’對秦‘生產力’之大幅度提升,使當時秦之國力遠勝其他各國。若無此前提,百萬秦兵不出潼關,或已腹中空空,饑餓而還。”


    朱元璋敏銳捕捉到朱塬話語裏開始冒出各種一如‘生產’或‘分配’之類的新詞,諸如剛剛的‘關鍵’二字,諸如兩個詞匯連起來似乎頗有氣勢的‘水利工程’,好在這些隻從字麵大概也能夠理解,並沒有打斷。


    朱塬也顧自繼續:“水利工程,依舊隻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資料中的重要一種。待到漢時,冶鐵技術日漸成熟,春秋戰國時期少量出現的鐵器開始大規模運用,鋤、耙、犁、耬等利用鐵製部件的農具大幅提升耕作效率,這種生產資料的根本性變革,推動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得華夏之地能夠產出更多,人口因此在漢之巔峰漲至六千萬。再到後來,兩晉至隋唐,各個朝代持續開鑿更多水利工程,勞作工具更加多樣,朝廷鼓勵生產的手段也更加完善,另外還有更加優質多樣的農作物從西域或南洋陸續傳入,生產力持續提升,以至宋時,中原之地,各國總人口達到一億五千萬之巨。”


    “再之後,蒙古入主中原,巔峰人口隻有九千萬,這一是蒙古國祚太短。另一重要原因,在於蒙古排斥我華夏文化,其中包括種種先進生產手段,因而導致中原之地生產力大幅降低。否則,以蒙古領土之廣袤,若采用我華夏先進生產之道,養活超越宋時之兩億人口,國祚綿延二三百年,綽綽有餘,絕不至於當下之境。”


    “綜上所述,任何一朝,生產力都決定其承載人口上限,諸如壁上圖卷。因此,朝廷也需采用所有可用之手段,不斷完善生產資料,持續提高生產力。否則,若有一日,生產力無法支撐百姓生息,則天下必亂,改朝換代亦是必然。”


    “以上,乃小人欲述之陛下所謂‘生產’也。”


    等朱塬這漫長的一番話說完,朱元璋一邊又開始遺憾沒能全程落筆記下,一邊頻頻點頭,過往十餘日觀看眼前圖卷所帶來的疑惑,經過朱塬這一番講解,已經消解大半,表情裏甚至透出一些看到朱氏王朝未來之路的喜悅。


    內心裏,朱元璋已悄悄確立了朱塬的定位。


    宰輔之才。


    而且,以這小秀才的年齡,不說自己,哪怕將來……少說也能輔佐他朱氏王朝五十載。五十年時間,或許真能開創一個千年未有之盛世,讓朱氏江山綿延不絕。


    朱元璋甚至生出一些宿命之感。


    他叫朱元璋,這小秀才叫朱塬,可不就是天意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武生存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裴玄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裴玄黃並收藏洪武生存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