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往昔記憶(二)速戰
兩大帝國往昔歲月裏,曾經上演過一場幾乎被曆史遺忘的較量,也許這是一段曆史中閃耀著光輝的個人英雄主義傳奇,也許是天朝上國難以忘記卻又極力掩蓋歪曲的不堪記憶。
“速戰速決,全力一擊,一舉擊潰當麵之敵……”——棉蘭王國前國王哈米拉一世遺言
a世紀60年年初,前金融投資商,夏洛克先生受薩克森溫莎帝國委托,在西貢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個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機會接觸過這個政府的當地人大都對這個隻存在了短短十幾年的殖民小政府給予高度評價。原因很簡單:殖民者帶來了更好的行政製度,西貢這個繁華之地變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稅收,公正的司法,每個個體都可以有尊嚴的生活;自由貿易帶來了豐裕廉價的商品和更多就業機會。這一地區,隻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蘭王國時期幸福,生活也更寬裕。可是,打仗是必須的,在西貢政府存在的十幾年裏,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這西貢太重要了少了西貢不僅僅是王國瘸了腿的問題。西貢可是棉蘭王國的錢袋,唯一的金礦產黃金來源,重要的官倉糧食產區,最主要的實物白銀稅源地。給宗主國馬森帝國上貢的黃金不能少,供應軍隊的優質糧食和維持國家官僚體係運轉的白銀稅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萬分的必要把這個好地方給搶回來,否則這國吃完老本就o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後的曆任君主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乎,一場又一場的西貢爭奪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西貢失守,沒死的官老爺帶著少量潰敗臨時兵逃到了自己人控製區,一路狼狽,丟了一路銀子。這白花花的銀子,追兵撿了一路,行軍背囊裏銀子滿滿的,跑不動了,也就不追了。大人們總算是暫時安全了。幾經輾轉,一路向北,這些幸存西貢地區官老爺被送到王宮,見了國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國王和重臣們仔細詢問後,大人們“如願以償”——人頭高升,四處巡遊(當然得公費報銷了)。不僅是這些喪師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負責這一地區防務的朝中大臣也被賜死。這事也確實有大臣的責任,但主要責任在國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擔心西貢駐軍利用這個錢袋子割據叛亂,所以不肯重兵駐防這個要地。也許是為了讓這些大人們路上安全點,那些臨時逃兵也沒能逃過這一劫,斬首,但不旅遊。這些軍人級別實在太低,公費旅遊是別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費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國王可謂絕對狠角色,不僅對大臣官員臨時兵,對普通民眾那更是視如草芥一般,動輒處死“xxx賤婢、xxx奴才”,“以整肅宮內風紀,彰顯本王威嚴”。在這位王的模範帶頭作用下,官員們自然不會好好對待平民。雷同於東方封建國家大多數曆史時期,該國國內官民關係嚴重對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區完全依仗軍隊威懾維持統治。隻是絕大多數老百姓心裏糊塗,以為國王是好鳥,隻是下麵的官太壞。事實是:各級官員基本沒有好鳥,國王和皇帝從來都不是好鳥。
西貢丟了,這意味著哈米拉一世主要財稅來源木有了,幾乎隻能吃國庫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須奪回西貢。哈米拉一世雖然凶殘,但並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科學道理,隻有在做足了充分準備,有足夠的勝利把握之後,才可以發動戰爭奪回西貢。務必速戰速決,一舉奪回西貢。次年二月中旬,一切準備就緒。a世紀60年2月21日,大軍開拔,殺奔西貢。
a世紀60年3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軍來襲的西貢殖民軍決定主動迎敵,禦敵境外,計劃以一次堅決果斷的野戰擊潰敵軍攻擊部隊,守住西貢地區。這計劃看似瘋狂,卻是最合理的禦敵策略:其一,西貢城區無城防工事、無險可守,其二,部分當地人可能會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禦區外禦敵失敗,西貢地區的財物有足夠時間轉移。曾有人反對該計劃,要求堅守西貢港,理由是敵軍聲勢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貢港可以得到港內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僅僅是防守西貢港,無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農業區和礦區返還給了哈密拉國王,增加了敵人的戰爭資源。
a世紀60年3月11日,白露原,棉蘭王國腹地,位於西貢地區北部,盛產優質棉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兩軍首次大規模交戰。薩克森溫莎帝國遠征軍陸戰部隊主力6000人vs棉蘭王國主力野戰部隊及支援力量四萬餘人,號稱十萬大軍,還夾雜有大量非軍事人員。遠征軍統帥是吉森霍夫曼陸軍少將,棉蘭軍則有國王哈米拉一世親自率領。
嚴格的說,這支殖民地遠征軍其實並不在帝國戰鬥序列內,它是一支職業化軍隊,一支雇傭軍部隊,一支政府僅負責牽頭的股份製部隊。兵種上,該部幾乎全是步兵,沒有任何鎧甲,隻是著統一樣式製服以便識別。武器方麵,該部使用帝國軍最新高科技裝備,16mm大口徑滑膛後裝擊發槍。該槍屬短管滑膛槍,使用定裝彈藥,部分部件使用軟銅,利用槍管後方杠杆壓力杆提高氣密性。除了槍士兵們還並備有自衛短劍和古典主義手榴彈(填滿火藥的小金屬罐)。與中央大陸其他文明人軍隊相比,該部放棄了性能優良的金屬板甲和其他任何鎧甲,甚至連盾牌都沒帶,主要是為了減輕行軍負擔,讓士兵更好的保存體力,提高戰鬥效能。同樣的目的,該部還備有一支隨行輜重車隊攜載彈藥和後勤裝備。這支軍隊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為海軍軍艦上拆下的18門海軍輕型甲板加農炮,科學名稱“加郎炮”(這個就是前膛的了)。
絕大多數人並沒聽說過這種火炮,這裏科普一下。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蘇格蘭的一家叫加農公司的鋼鐵廠,發明了一種短炮身的輕型重炮——加朗炮。輕型是指炮的重量輕,重炮是指發射的炮彈重量大。
以往加農炮發展的技術路線是想打得遠。因為想打得遠,所以炮管長、裝火藥多、膛壓也高,因為炮管長、膛壓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紀末,發射32磅彈的重型加農炮已經重達5噸左右,木質的大帆船上,這種重炮隻能往下層甲板裝,而且數量還不能太多,上層甲板隻能安裝輕型的艦炮,不然會把船壓翻。瑞典海軍的瓦薩號就因為裝炮太多、位置過高,所以在下水的頭一天就伴著一陣禮炮聲傾覆沉沒了。
英國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遠的射程,推出一種簡化版,把膛壓降下來,炮管就能短一點、薄一點,火炮就會輕許多,也能裝更多的火炮。早期艦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彈丸之間的間隙太大,容易側露(遊隙大),當時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門、尺寸不一的的各種炮彈,很容易炸膛。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當時炮管和彈丸之間要預留一些間隙,典型的間隙大約能插進一根筷子(1/4英寸),這也浪費了火藥氣體的能量。打炮的時候,炮彈在高溫高壓的火藥氣體的推動下,在炮管裏磕磕撞撞前進,有點像跳著桑巴舞向前飛奔,出炮口的瞬間,往哪邊跳並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盡管重型加農炮理論上能打幾公裏,但實際的艦炮交戰距離,不過2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沒走那種更重更長的技術路線,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壓,提高炮彈和炮膛的配合精度。這樣,加朗炮重量就隻相當於同口徑加農炮的三分之一,艦上能裝更多的火炮,也能裝在主甲板上,不會影響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裝填,射擊速也比普通加農炮快許多。到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候,皇家海軍大批裝備了這種不占編製的加朗炮,並且發揮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爾加,納爾遜少將指揮27艘英國戰艦,分為兩隊,直插由33艘軍艦組成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那一天,風力很小,風帆戰艦航速慢得嚇人,隻有二三節的航速(比人走路還慢一半),接近敵艦的過程長達近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裏,法西艦隊打了很多輪炮,英艦損失不小,勝利號上的納爾遜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還擊,臥倒隱蔽,他就衣著光鮮地站在最顯眼的後甲板指揮戰鬥。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炮手們保存體力,等到接近的時候,能保持更快的射擊速度,另外,他對他艦長手裏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製敵。果然,法艦看到英國人緩緩接近,就把人員集中在上甲板,想通過接舷肉博,打英國佬一個措手不及,俘獲英軍旗艦勝利號。400多位法國海軍陸戰隊和水手們,手執炸彈、火槍、短刀之類的武器,躍躍欲試,不過,曆史沒給他們機會。勝利號上的兩門加朗炮打響了,1000顆火槍子彈掃蕩了法艦的甲板。一瞬間,那麽多那麽多法國人變成了篩子,剩下的被嚇成了傻子。法國人艦長就隻有舉起白旗投了降,因為他認為英艦的火力遠比他們強大,部下死傷慘重,無法繼續戰鬥,再抵抗毫無意義。這一戰役中,法蘭西聯合艦隊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帥維爾納夫被俘,21艘戰艦被俘。英軍主帥霍雷肖·納爾遜海軍中將則在戰鬥中被狙擊手擊中,傷重不治,陣亡。海戰的尾聲,“勝利”號對掉頭逃跑的聯合艦隊進行了一次齊射,以示送行,納爾遜就在這炮聲中與世長辭。
除了“16mm大口徑滑膛後裝擊發槍”,陸戰版本加朗炮(carronade),還有一樣特殊兵器——法爾科內炮,該炮口徑為50mm,身管長度卻足足有三米,後裝式(從後膛裝彈),使用定裝炮彈和旋杆壓力氣密裝置,射擊速度遠快於前膛炮,可達每分鍾6發。值得一提的是該炮采用了雙層炮體工藝,內層炮膛為黃銅精鑄外層為鍛鐵,炮膛為高精度水鑽加工,有膛線,彈道性能優良,射擊精度遠高於當時的鑄造火炮,精準射程可達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發射特製的尖頭實心彈,用於射擊敵方陣營的單個重要目標,相當於現在的狙擊步槍。該部裝備了3門法爾內科炮,作為vip目標專用狙擊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編製組織上,薩克森溫莎帝國這支編外部隊屬於近代化職業軍隊,軍官能及時有效的傳達執行命令,士兵受過良好的訓練,官兵戰鬥意誌極強。這樣的軍隊整體戰鬥力遠高於同等數量和裝備水平的封建軍隊。
…………
與吉森霍夫曼少將部隊的北歐宜家簡約風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國王的大軍則是步兵為主的波西米亞風格混搭,有種愛喝摩卡咖啡文藝青的感覺。騎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個細分型人類兵種齊全,甚至還有非人類部隊上古巨獸軍——一百五十頭戰象組成的象軍助戰。火力支援部隊為裝備200餘門野戰火炮的皇家野戰炮兵。作為禦駕親征型大軍,這支軍隊的武器和防具都屬於當時落後國家的頂級配置:
騎兵隻有1200人。對於非遊牧國家來說,騎兵從來都是難得的奢侈品,何況該國地處熱帶,不產馬匹。該國配置騎兵,更多的隻是禮儀作用和象征意義。300名騎兵,本國世家子弟,具裝型重騎兵配置,備有華麗的馬鎧,使用鎏金馬槊、銀質骨朵(小頭狼牙棒),腰間還有大馬士革短刀……該部更像是一支彰顯王室威嚴的儀仗隊。600名衝擊型重甲騎兵,裝備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騎兵,披掛背心裝簡易鐵片紮甲,使用弓箭和自衛砍刀。這兩支部隊是雇傭軍性質,確實是打仗的,士兵全部來自北方草原的蠻族,曆來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稱。
步兵,分屬於六支部隊,每支部隊編製數5000人,稱為“一軍”。士兵全是本國人,全部披甲,弓箭手著半身皮甲,格鬥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數以上著鐵片紮甲,裝備有圓盾,其中還夾雜著使用長杆火銃和燧發槍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熱兵器混雜的和稀泥花隊普通步兵,還有一支專業的純隊遂發火槍步兵部隊,該部也是5000的編製,全部使用燧發槍作戰,作為全軍的精銳,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鐵甲(紮甲),號稱國之鐵壁,番號為皇家燧發槍射擊軍,別稱“鐵人軍”,被國王視作全軍的驕傲。
軍事科普:
紮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刀劍劈砍難入。(通常,刀劍質量不好或軍士羸弱無力才會有這個效果)。後期發展為掛甲,橫向甲片用繩索皮條緊密連接,伸縮部件則用活動式皮條繩索穿組使得上下兩層甲片可以伸縮運動。理論上說,紮甲上的縫隙基本與人體平行,即使從伸縮部位的空隙鑽入,兵刃劈砍過來也會被上下疊壓的甲片壓製在一個和人肌體平行的角度,難以對人體造成有效傷害。但如果進攻者采用直刺戰術動作攻擊,紮甲幾乎無法保護它的使用者。這也是紮甲地區軍隊熱衷於裝備矛和槊等刺殺兵器的原因。紮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後期出現鐵片製紮甲,中國地區還曾大量使用過紙甲和絹甲。中國和中亞國家不同時代都有所裝備,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這段就是咱給補充的。)
該國軍隊大量裝備了燧發槍,保守估計有12000到14000支,但僅僅是數量上的燧發槍。由於當時中央大陸國家的武器出口禁令,這些遂發火槍幾乎全部采購自中央大陸國家的各個地下民營兵工廠,為轉輪式燧發槍(在槍機上安有燧石,利用撞擊時發出的火星點燃火藥,較火繩槍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徑11mm,槍筒長90厘米,全長1.35米。在該廠被執法機構查封前,一直生意興隆,還有自己的行業品牌,青海龍(青海化隆不僅僅傳授拉麵技術)。當時,不發達國家在世界殖民風暴壓力下非常須要槍支這種身管熱兵器,地下軍購中介那裏訂單紛至如雪花。這個黑廠產量十分可觀,單是11mm這一型號的燧發槍就至少生產了50000支,雖是地下黑兵工廠出品,有如此大的製造數量,應該完全可視作製式槍械了。雖然這貨看上去也真的像是製式槍,但作坊貨就是作坊貨,總是有問題的,尤其是槍管。
有圖紙的情況下,槍支製造最主要的難度就在於槍管,槍管需要能夠承受巨大的熱量。因此,槍管製造必須要用特殊材料,否則槍的精確度和殺傷力就會減弱,甚至會發生槍管爆裂的危險。正規廠家,除了槍管要用有特殊強度性能金屬材料,鑽孔機無震動冷鑽鑽孔,還要用車床、銑床等設備和工具,進行精加工,有的還要二次熱處理,甚至多次淬火。當下的黑廠,或者說地下兵工廠,這事超級簡約,槍管製造流程隻需要從一跟長度合適的建築工地粗鋼筋上打出槍洞來,然後從裏麵打出膛線,外麵車床去掉多餘金屬。更低檔的黑廠槍管大體上是用熟鐵板卷製鍛焊而成,類似於無縫鋼管工藝。這對工匠技術要求很高,容易有成品率低,產量不高的問題。文中這家青海龍兵工廠,槍管是用鐵條纏繞鋼芯或銅芯鍛打的。這樣的槍管強度上完全無法與黑廠正規工藝相比,正規廠就更別說了。這槍火藥裝多了,炸膛100%,甚至發射次數多了,槍管某個非槍口部位也會噴火。不過,在發達國家聯盟的軍事技術封鎖下,落後國家也就能買到這樣的武器了。
國王的軍事顧問稱:“未來的步兵部隊就是這種樣子的,使用遂發火槍作戰,還要保留威武的鐵甲。王國軍人著鐵甲是保留軍隊的傳統作風和曆史傳承。”“步兵炮兵協同作戰,這是將來的大趨勢。能夠遠程殲敵的炮兵將變得日益重要。”“我國要建立這樣的軍隊。”
上述話語有王婆賣瓜的成分,但足以證明棉蘭王國統治者的軍事思想並不落後,至少是足夠重視炮兵的。武器裝備上,隻要能買的進來,總是能跟上時代。麵對當時世界各地四處搶掠的殖民者,哈米爾一世早有準備,砸下巨資組建了皇家野戰炮兵部隊。該國沒有能力製造火炮,王國炮兵全洋貨,裝備有200餘門同一口徑規格前膛鑄造銅炮,全部購自宗主國馬森帝國。這些火炮為馬森帝國軍標準製式中型野戰炮,為銅製前膛炮,炮重800千克,炮身長2.5米,口徑100毫米。筒形炮身,前細後粗,上麵有五道箍,兩側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與底部正上有簡易瞄具供瞄準用。火門為長方形,每次發射裝填1.5~2千克火藥,炮彈重3~4千克,為圓筒狀或球狀金屬物,內有火藥。該炮采用硬木製炮車裝載,可用於攻守城寨和大兵團野戰。這些重型武器,曆來是哈米拉一世最為自豪的,馬森帝國出品,這在當時可是世界頂級先進武器。國際軍火市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小國從哪家買了大殺器就是跟哪家結盟納投名狀,就得效忠這家大國。從地利角度和人文傳統,文化習俗等角度看,哈米爾一世也隻能從馬森帝國買軍火。另外,別家誰也沒法賣給他如此數量的火炮。
比這火槍火炮更厲害的力量似乎來自於大自然,恐怖巨獸大象。該國使用大象作為攻伐武器已有千年曆史,到了熱兵器時代依然樂此不疲。對人類步兵來說,那恐怖巨獸的衝擊力和威懾力堪比二十世紀問世的坦克。150輛坦克衝過來,手裏隻有步槍的你將如何應對??怕不怕??繳槍投降??還是絕望的看著子彈被彈飛,槍變燒火棍??
有此雄師,國王陛下此次出征仿佛勝券在握,對他來說這似乎隻是一次勝利巡遊,也是一場彰顯國王威嚴的戰爭大戲。既然是展示威嚴把朝廷主要領導班子都帶了過來是必須的,還帶了十幾個合口味的妃子,小家庭內部也得和諧嘛。此次出征,也算是國王陛下賞賜眾臣子和愛妃看個熱鬧。這樣一來,除了戰鬥部隊和必要的該國領導階層,隊伍中還夾雜有大量的“貴賓遊客及其”後勤人員,包括國王和其他領導的隨行服務員。人多,人雜,後勤壓力大,戰鬥效率必受影響,尤其是行軍速度上,但在哈米爾一世看來,這都不是大問題。他把這一國的主力部隊都帶來了,有必勝把握。
a世紀60年3月11日上午10時,西貢地區北部白露原,棉蘭王國腹地,兩軍遭遇。
吉森霍夫曼少將部隊迅速調整為標準的線列步兵空心方陣防禦陣型,步兵在外,炮兵和輜重居中。等了好一會兒,臨近中午時分,棉蘭王國的騎兵才從側翼殺過來。一陣陣排槍,接近方陣的騎兵紛紛應聲倒地,弓騎兵絲毫沒有機會前進到放箭的距離,而衝擊型騎兵麵對步槍刺刀陣從來都是作死,即使有重型紮甲,16mm步槍的球形鉛彈依然可以從紮甲縫隙中穿進他們的身體。
側翼迂回包抄進攻的結果是騎兵們丟下了幾百具屍體,僅僅損耗了敵人的彈藥。第一陣,棉蘭王國敗。
本是信心滿滿的哈米爾一世不想第一輪回合就觸了黴頭。他覺得詫異,“這敵軍跟兵書上的不一樣啊。可不管怎樣,我人多,我能贏。”他覺得是前線司令官的指揮有問題。午餐後,大軍在敵軍陣前展開,氣勢恢宏。國王陛下則登上火線後350米外木質高台親自觀摩指揮戰鬥。300米,貌似有些近,不過這高台上有10層麵厚的防護木牆,應該當前已知武器的防護安全係數100%,請領導放心。
這位國王驚奇的發現“敵軍就這麽點人,敵軍的炮居然這麽少”,那就沒必要瞎耽誤功夫了。哈米爾一世命令:“速戰速決,全力一擊,一舉擊潰當麵之敵。鐵人軍護駕,其餘的都給我上。”這是典型的蠻族一波流打法。
一波流(也叫一刀流,豬突,野豬突擊),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某個戰術型機會,在己方力量遠強於對手的情況下,或者主官認為己方能全力一擊打垮對手的情況下,集中全部力量發起一波全力進攻一舉擊垮對手。一波流,隻攻一波,但卻是全力以赴的一波。此戰術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屬性。許多二戰紀錄片中,日本軍隊經常呈現這麽的現象:在軍官們的帶領下,官兵們先高呼一聲“天皇陛下萬歲”,然後該拔軍刀的拔軍刀,該上刺刀的上刺刀,野豬一窩蜂,玩命往前衝,兔子急急。最終上演了整個部隊全編製模式的團體衝擊,也即是豬突攻擊。這一戰術在冷兵器年代非常多見,在歐洲和亞洲的前史上屢次呈現。但是在進入火器年代後,這種會構成本身無窮傷亡的戰術現已逐漸退出前史。隻有日本陸軍依然抱著豬突戰術不放,因為豬突戰術從前給日軍帶來了成功。抗戰時期,日軍的對手自動兵器太少,無法構成密布的火力網,所以日軍這種腦殘的豬突戰術又一次再三成功,後來碰上了美軍,就沒有後來了。
回到白露原戰場。哈米拉一世一聲令下,皇家炮兵炮響了,200多發炮彈飛向了敵軍空心方陣,黑火藥炮彈隻是炸的夠響,威力並不大,另外射擊精度實在感人,三位數的炮彈僅僅給敵方造成了十幾個人的傷亡,遠征軍依然陣型嚴整,畢竟才死了幾個人而已,誰都扛得住。古人詩雲“百炮才聞幾人死”,一點都不虛。這醜事可以理解為:“這一輪是試射嘛,下一波才是真打。”可是試射後怎麽調整,東方炮兵從來都是憑檢驗,沒有什麽成文的資料,也沒有科學驗證的瞄準校準技術。說白了,這炮兵就是估摸著瞎打,那下一波,也隻能是試射。那個時代,東方國家火炮射擊的主要意義在於“聽響”,讓自己人聽了炮聲鼓舞士氣,讓敵人聽了炮彈爆炸聲,看了噴薄的火焰,也許會被嚇癱。
炮聲就是命令,戰象和步兵開始蜂擁向前,各兵種混雜著密密麻麻一堆堆向前移動。依據傳統軍事理論,這平原地形上,文明人遠征軍大概率上是扛不住這幾萬人野豬般集團衝鋒的。可那天勝利女神注定是在文明人這邊,文明人手裏握著高射速新式後裝步槍。
棉蘭王國皇家又一輪炮,試射範,效果還是不咋地,然後就得停止射擊了,再打就打著自己人了。這時候,空心方陣裏的敵軍炮兵開炮了。一輪炮響過後,無數的鉛彈小圓珠下雨般砸到王國大軍官兵身上,一大片人瞬間倒地。敵軍的武器真尼瑪恐怖,可軍令如山,衝鋒隻能繼續,衝鋒部隊接近到距離敵軍80米時,火器手準備開火了,可敵軍搶了先。隻見敵軍陣中騰起一片火焰,衝在最前麵的人一片片倒下。敵軍步槍不斷射擊,一輪又一輪,那射速快的超乎想象。靠前的士兵們減慢了前進速度,隊伍變得有些擁擠,敵軍的大炮又響了,一片彈雨灑落到衝鋒隊伍裏,更嚴重的傷亡。有些士兵們驚奇的發現敵軍居然可以集火射擊把大象打死,這在以前從來沒有的事情,敵軍中有一種火炮,可以準確的擊斃大象。隨著前方大象不斷倒斃,後麵的大象怕了,有的就地跪下,停止前進,有的開始掉頭逃竄,這可不是好事,有的衝鋒士兵也開始調頭回撤。緊接著,更糟糕的消息從後方傳來——國王死了,國王死了。
前方,敵軍火力密集鐵壁堅陣,陣列中,己方一片混亂死傷慘重,後方,有人大喊國王死了。豬突大軍一片混亂,這時的潰退已是不可避免。後方鐵人軍掩護大人們撤走的消息傳來,豬突大軍瞬間徹底奔潰了。士兵,大象,相互混雜,各跑各的,不管他人死活,不少士兵命喪己方大象腳下。更糟的是敵軍追了過來,士兵們完全無法組織抵抗,隻能一路被屠殺,大軍潰不成軍,火炮輜重被敵軍悉數繳獲……
原來,遠征軍早就注意到了高台上的國王,在棉蘭王國皇家炮兵第一次開火時,遠征軍的法爾科內狙擊火炮也響了,三門火炮連續多次射擊,不僅是高台上的看戲國王被炮彈洞穿跌落下來,同站一台的將領重臣也有多人被當場擊斃。炮彈擊斃了國王,國王的死導致了一場大潰敗,這僅僅是那天的事情。後來的事,國王的死讓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
多年後,軍事曆史學家評論此戰役稱:速戰速決,速戰速決,可遭遇速決的未必是敵軍。一顆子彈足以引發一場戰爭,而一顆炮彈也足以決定一段曆史。
國王死了,對於國王的近臣們來說,這是件壞事,可對於王子們來說,機會來了。
大王子坐鎮首都蘭城,有法定意義上的繼位權。可二王子作為鐵人軍的指揮官,國王死後他可以順勢掌握了王國軍隊的主力,手握重兵,身懷利刃,殺心自起。二王子也是這樣想的,他果斷率部撤退,又派親信在回撤途中趁亂殺死了多位重臣。途中,整頓潰兵,假傳聖旨,任用親信,將大軍牢牢的控製在手裏。途中,假造聖旨繼位,號召各地親王,征討蘭城逆黨,任用自己家臣搞了個小朝廷。
蘭城那邊,大王子也沒閑著,“你有軍隊,我有國庫,有錢就有兵”。哥哥那邊,假聖旨,繼位儀式,小朝廷,勤王詔,討逆詔書,一樣不拉。隨後的幾年裏,這王室倆兄弟之間的情義急劇升溫,每天都想著對方,念叨對方,雙方部下你死我活互殺甚歡,這個瘸腿國自然也就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了。兩個好兒子,繼承了他們父親好勇鬥狠的個性,以及從來不把底下人當人看的行事風格。打仗就是打錢,打仗就是拚人,棉蘭王國同時出現倆國王,稅收和兵役可不止是加了一倍。
當然,西貢地區除外,這裏由殖民軍控製,至少是沒有戰爭的,老百姓不用擔心被拉丁拉夫,實際賦稅水平也比其王國統治時期低多了。這裏有公平合理的賦稅,正義公道的司法,豐富多樣的就業機會和可觀的勞動報酬。隨著內戰戰火蔓延,殖民軍控製區成了迦南美地人間樂土。
從a世紀60年到a世紀65年,整整六年,棉蘭王國一直在內戰中煎熬。兩位王子帶領各自的軍事集團不惜一切代價相互廝殺。為了買到先進武器,在戰爭中占據裝備優勢,他們甚至與包括殺父仇人殖民軍在內的各路軍火商展開貿易合作,包括:各種貴金屬買軍火,糧食換軍火,木材換軍火,奴隸換軍火……為了得到充足的軍費,兄弟倆更是敢於挖地三尺,收稅收出土地爺,還四處借貸籌措軍費。原本算是富庶之地的棉蘭愣是被兄弟倆給折騰成了黑非洲。
期間,大王子彰顯王室大度,多次跟鄰國做的點房地產生意,爭議地區悉數割地賣給鄰國,換取大筆金銀充作軍費。二王子人窮誌短,急病亂投醫,辦了些二貨專屬大事,最為經典的就是:a世紀63年,二爺征收重稅從西貢買來軍火,編練了新軍,然後再用這批新軍和軍火去攻打西貢地區金礦,意圖奪占金礦獲取穩定財源。二王子占了金礦,確實搶到不少黃金,但很快就被西貢方麵的殖民軍趕了出去,算下來損兵折將得不償失。西貢方麵為此徹底斷絕了二王子的軍火供應。缺乏先進武器,財力上不占優勢的二王子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a世紀65年,塵埃落定,大度的大王子終於消滅了夠二的二王子,算是一統河山,大王子正式加冕為哈米拉二世。也是在這一年,西貢地方政府居然也離奇的二了一回。
a世紀65年6月,西貢地方殖民政府與薩克森溫莎帝國中央政府簽署協議,出巨資贖買了帝國在該殖民地的全部股份,西貢由薩克森溫莎帝國的法定殖民地改稱為有外交自主權的西貢自治領,從而實現了政治和經濟層麵的全麵獨立。帝國中央政府那裏的中央稅和股份分紅確實是不用再繳納了,可這法定靠山也沒了。
得知這一消息後,哈密拉二世開始醞釀一場戰爭。新國王想要收回這個錢袋子,他認為自己有這個實力。
“我軍要不惜一切代價,驅逐殖民者,奪回西貢。”
兩大帝國往昔歲月裏,曾經上演過一場幾乎被曆史遺忘的較量,也許這是一段曆史中閃耀著光輝的個人英雄主義傳奇,也許是天朝上國難以忘記卻又極力掩蓋歪曲的不堪記憶。
“速戰速決,全力一擊,一舉擊潰當麵之敵……”——棉蘭王國前國王哈米拉一世遺言
a世紀60年年初,前金融投資商,夏洛克先生受薩克森溫莎帝國委托,在西貢組建了新地方政府,一個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殖民政府……但凡有機會接觸過這個政府的當地人大都對這個隻存在了短短十幾年的殖民小政府給予高度評價。原因很簡單:殖民者帶來了更好的行政製度,西貢這個繁華之地變得更大更有活力;公平的稅收,公正的司法,每個個體都可以有尊嚴的生活;自由貿易帶來了豐裕廉價的商品和更多就業機會。這一地區,隻要不打仗,人民普遍比棉蘭王國時期幸福,生活也更寬裕。可是,打仗是必須的,在西貢政府存在的十幾年裏,一直在打仗。
要知道,這西貢太重要了少了西貢不僅僅是王國瘸了腿的問題。西貢可是棉蘭王國的錢袋,唯一的金礦產黃金來源,重要的官倉糧食產區,最主要的實物白銀稅源地。給宗主國馬森帝國上貢的黃金不能少,供應軍隊的優質糧食和維持國家官僚體係運轉的白銀稅收更不能少。因此,有二百五十萬分的必要把這個好地方給搶回來,否則這國吃完老本就over了。哈米拉一世死後的曆任君主也都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乎,一場又一場的西貢爭奪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西貢失守,沒死的官老爺帶著少量潰敗臨時兵逃到了自己人控製區,一路狼狽,丟了一路銀子。這白花花的銀子,追兵撿了一路,行軍背囊裏銀子滿滿的,跑不動了,也就不追了。大人們總算是暫時安全了。幾經輾轉,一路向北,這些幸存西貢地區官老爺被送到王宮,見了國王哈米拉一世。哈米拉國王和重臣們仔細詢問後,大人們“如願以償”——人頭高升,四處巡遊(當然得公費報銷了)。不僅是這些喪師失地的地方官大人,負責這一地區防務的朝中大臣也被賜死。這事也確實有大臣的責任,但主要責任在國王本人,哈米拉一世擔心西貢駐軍利用這個錢袋子割據叛亂,所以不肯重兵駐防這個要地。也許是為了讓這些大人們路上安全點,那些臨時逃兵也沒能逃過這一劫,斬首,但不旅遊。這些軍人級別實在太低,公費旅遊是別想了,也就能享受公費埋坑的福利。
哈米拉國王可謂絕對狠角色,不僅對大臣官員臨時兵,對普通民眾那更是視如草芥一般,動輒處死“xxx賤婢、xxx奴才”,“以整肅宮內風紀,彰顯本王威嚴”。在這位王的模範帶頭作用下,官員們自然不會好好對待平民。雷同於東方封建國家大多數曆史時期,該國國內官民關係嚴重對立,甚至有一部分地區完全依仗軍隊威懾維持統治。隻是絕大多數老百姓心裏糊塗,以為國王是好鳥,隻是下麵的官太壞。事實是:各級官員基本沒有好鳥,國王和皇帝從來都不是好鳥。
西貢丟了,這意味著哈米拉一世主要財稅來源木有了,幾乎隻能吃國庫老本了。在老本吃空之前,必須奪回西貢。哈米拉一世雖然凶殘,但並不愚蠢。他明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軍事科學道理,隻有在做足了充分準備,有足夠的勝利把握之後,才可以發動戰爭奪回西貢。務必速戰速決,一舉奪回西貢。次年二月中旬,一切準備就緒。a世紀60年2月21日,大軍開拔,殺奔西貢。
a世紀60年3月上旬,得之哈米拉一世率軍來襲的西貢殖民軍決定主動迎敵,禦敵境外,計劃以一次堅決果斷的野戰擊潰敵軍攻擊部隊,守住西貢地區。這計劃看似瘋狂,卻是最合理的禦敵策略:其一,西貢城區無城防工事、無險可守,其二,部分當地人可能會倒向原政府,其三,一旦防禦區外禦敵失敗,西貢地區的財物有足夠時間轉移。曾有人反對該計劃,要求堅守西貢港,理由是敵軍聲勢浩大,集中兵力守西貢港可以得到港內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但是,如果僅僅是防守西貢港,無疑就把富庶的殖民地農業區和礦區返還給了哈密拉國王,增加了敵人的戰爭資源。
a世紀60年3月11日,白露原,棉蘭王國腹地,位於西貢地區北部,盛產優質棉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兩軍首次大規模交戰。薩克森溫莎帝國遠征軍陸戰部隊主力6000人vs棉蘭王國主力野戰部隊及支援力量四萬餘人,號稱十萬大軍,還夾雜有大量非軍事人員。遠征軍統帥是吉森霍夫曼陸軍少將,棉蘭軍則有國王哈米拉一世親自率領。
嚴格的說,這支殖民地遠征軍其實並不在帝國戰鬥序列內,它是一支職業化軍隊,一支雇傭軍部隊,一支政府僅負責牽頭的股份製部隊。兵種上,該部幾乎全是步兵,沒有任何鎧甲,隻是著統一樣式製服以便識別。武器方麵,該部使用帝國軍最新高科技裝備,16mm大口徑滑膛後裝擊發槍。該槍屬短管滑膛槍,使用定裝彈藥,部分部件使用軟銅,利用槍管後方杠杆壓力杆提高氣密性。除了槍士兵們還並備有自衛短劍和古典主義手榴彈(填滿火藥的小金屬罐)。與中央大陸其他文明人軍隊相比,該部放棄了性能優良的金屬板甲和其他任何鎧甲,甚至連盾牌都沒帶,主要是為了減輕行軍負擔,讓士兵更好的保存體力,提高戰鬥效能。同樣的目的,該部還備有一支隨行輜重車隊攜載彈藥和後勤裝備。這支軍隊僅有的重火力支援力量為海軍軍艦上拆下的18門海軍輕型甲板加農炮,科學名稱“加郎炮”(這個就是前膛的了)。
絕大多數人並沒聽說過這種火炮,這裏科普一下。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蘇格蘭的一家叫加農公司的鋼鐵廠,發明了一種短炮身的輕型重炮——加朗炮。輕型是指炮的重量輕,重炮是指發射的炮彈重量大。
以往加農炮發展的技術路線是想打得遠。因為想打得遠,所以炮管長、裝火藥多、膛壓也高,因為炮管長、膛壓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紀末,發射32磅彈的重型加農炮已經重達5噸左右,木質的大帆船上,這種重炮隻能往下層甲板裝,而且數量還不能太多,上層甲板隻能安裝輕型的艦炮,不然會把船壓翻。瑞典海軍的瓦薩號就因為裝炮太多、位置過高,所以在下水的頭一天就伴著一陣禮炮聲傾覆沉沒了。
英國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遠的射程,推出一種簡化版,把膛壓降下來,炮管就能短一點、薄一點,火炮就會輕許多,也能裝更多的火炮。早期艦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彈丸之間的間隙太大,容易側露(遊隙大),當時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門、尺寸不一的的各種炮彈,很容易炸膛。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當時炮管和彈丸之間要預留一些間隙,典型的間隙大約能插進一根筷子(1/4英寸),這也浪費了火藥氣體的能量。打炮的時候,炮彈在高溫高壓的火藥氣體的推動下,在炮管裏磕磕撞撞前進,有點像跳著桑巴舞向前飛奔,出炮口的瞬間,往哪邊跳並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盡管重型加農炮理論上能打幾公裏,但實際的艦炮交戰距離,不過200米左右。
新式武器加朗炮沒走那種更重更長的技術路線,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壓,提高炮彈和炮膛的配合精度。這樣,加朗炮重量就隻相當於同口徑加農炮的三分之一,艦上能裝更多的火炮,也能裝在主甲板上,不會影響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裝填,射擊速也比普通加農炮快許多。到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候,皇家海軍大批裝備了這種不占編製的加朗炮,並且發揮了重要作用。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爾加,納爾遜少將指揮27艘英國戰艦,分為兩隊,直插由33艘軍艦組成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那一天,風力很小,風帆戰艦航速慢得嚇人,隻有二三節的航速(比人走路還慢一半),接近敵艦的過程長達近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裏,法西艦隊打了很多輪炮,英艦損失不小,勝利號上的納爾遜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還擊,臥倒隱蔽,他就衣著光鮮地站在最顯眼的後甲板指揮戰鬥。這樣做,其實也是為了炮手們保存體力,等到接近的時候,能保持更快的射擊速度,另外,他對他艦長手裏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製敵。果然,法艦看到英國人緩緩接近,就把人員集中在上甲板,想通過接舷肉博,打英國佬一個措手不及,俘獲英軍旗艦勝利號。400多位法國海軍陸戰隊和水手們,手執炸彈、火槍、短刀之類的武器,躍躍欲試,不過,曆史沒給他們機會。勝利號上的兩門加朗炮打響了,1000顆火槍子彈掃蕩了法艦的甲板。一瞬間,那麽多那麽多法國人變成了篩子,剩下的被嚇成了傻子。法國人艦長就隻有舉起白旗投了降,因為他認為英艦的火力遠比他們強大,部下死傷慘重,無法繼續戰鬥,再抵抗毫無意義。這一戰役中,法蘭西聯合艦隊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帥維爾納夫被俘,21艘戰艦被俘。英軍主帥霍雷肖·納爾遜海軍中將則在戰鬥中被狙擊手擊中,傷重不治,陣亡。海戰的尾聲,“勝利”號對掉頭逃跑的聯合艦隊進行了一次齊射,以示送行,納爾遜就在這炮聲中與世長辭。
除了“16mm大口徑滑膛後裝擊發槍”,陸戰版本加朗炮(carronade),還有一樣特殊兵器——法爾科內炮,該炮口徑為50mm,身管長度卻足足有三米,後裝式(從後膛裝彈),使用定裝炮彈和旋杆壓力氣密裝置,射擊速度遠快於前膛炮,可達每分鍾6發。值得一提的是該炮采用了雙層炮體工藝,內層炮膛為黃銅精鑄外層為鍛鐵,炮膛為高精度水鑽加工,有膛線,彈道性能優良,射擊精度遠高於當時的鑄造火炮,精準射程可達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發射特製的尖頭實心彈,用於射擊敵方陣營的單個重要目標,相當於現在的狙擊步槍。該部裝備了3門法爾內科炮,作為vip目標專用狙擊武器使用。
武器之外,在編製組織上,薩克森溫莎帝國這支編外部隊屬於近代化職業軍隊,軍官能及時有效的傳達執行命令,士兵受過良好的訓練,官兵戰鬥意誌極強。這樣的軍隊整體戰鬥力遠高於同等數量和裝備水平的封建軍隊。
…………
與吉森霍夫曼少將部隊的北歐宜家簡約風格相比,哈米拉一世國王的大軍則是步兵為主的波西米亞風格混搭,有種愛喝摩卡咖啡文藝青的感覺。騎兵1000人,步兵30000人,十八般兵器,各個細分型人類兵種齊全,甚至還有非人類部隊上古巨獸軍——一百五十頭戰象組成的象軍助戰。火力支援部隊為裝備200餘門野戰火炮的皇家野戰炮兵。作為禦駕親征型大軍,這支軍隊的武器和防具都屬於當時落後國家的頂級配置:
騎兵隻有1200人。對於非遊牧國家來說,騎兵從來都是難得的奢侈品,何況該國地處熱帶,不產馬匹。該國配置騎兵,更多的隻是禮儀作用和象征意義。300名騎兵,本國世家子弟,具裝型重騎兵配置,備有華麗的馬鎧,使用鎏金馬槊、銀質骨朵(小頭狼牙棒),腰間還有大馬士革短刀……該部更像是一支彰顯王室威嚴的儀仗隊。600名衝擊型重甲騎兵,裝備破甲重砍刀;300名弓騎兵,披掛背心裝簡易鐵片紮甲,使用弓箭和自衛砍刀。這兩支部隊是雇傭軍性質,確實是打仗的,士兵全部來自北方草原的蠻族,曆來以凶悍勇武冷酷著稱。
步兵,分屬於六支部隊,每支部隊編製數5000人,稱為“一軍”。士兵全是本國人,全部披甲,弓箭手著半身皮甲,格鬥步兵使用直背砍刀,半數以上著鐵片紮甲,裝備有圓盾,其中還夾雜著使用長杆火銃和燧發槍的火器步兵。除了冷熱兵器混雜的和稀泥花隊普通步兵,還有一支專業的純隊遂發火槍步兵部隊,該部也是5000的編製,全部使用燧發槍作戰,作為全軍的精銳,首次亮相,自然也是一身鐵甲(紮甲),號稱國之鐵壁,番號為皇家燧發槍射擊軍,別稱“鐵人軍”,被國王視作全軍的驕傲。
軍事科普:
紮甲是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刀劍劈砍難入。(通常,刀劍質量不好或軍士羸弱無力才會有這個效果)。後期發展為掛甲,橫向甲片用繩索皮條緊密連接,伸縮部件則用活動式皮條繩索穿組使得上下兩層甲片可以伸縮運動。理論上說,紮甲上的縫隙基本與人體平行,即使從伸縮部位的空隙鑽入,兵刃劈砍過來也會被上下疊壓的甲片壓製在一個和人肌體平行的角度,難以對人體造成有效傷害。但如果進攻者采用直刺戰術動作攻擊,紮甲幾乎無法保護它的使用者。這也是紮甲地區軍隊熱衷於裝備矛和槊等刺殺兵器的原因。紮甲的材料早前多用皮,後期出現鐵片製紮甲,中國地區還曾大量使用過紙甲和絹甲。中國和中亞國家不同時代都有所裝備,主要盛行在公元前4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360百科這段就是咱給補充的。)
該國軍隊大量裝備了燧發槍,保守估計有12000到14000支,但僅僅是數量上的燧發槍。由於當時中央大陸國家的武器出口禁令,這些遂發火槍幾乎全部采購自中央大陸國家的各個地下民營兵工廠,為轉輪式燧發槍(在槍機上安有燧石,利用撞擊時發出的火星點燃火藥,較火繩槍安全、可靠,射速也快),口徑11mm,槍筒長90厘米,全長1.35米。在該廠被執法機構查封前,一直生意興隆,還有自己的行業品牌,青海龍(青海化隆不僅僅傳授拉麵技術)。當時,不發達國家在世界殖民風暴壓力下非常須要槍支這種身管熱兵器,地下軍購中介那裏訂單紛至如雪花。這個黑廠產量十分可觀,單是11mm這一型號的燧發槍就至少生產了50000支,雖是地下黑兵工廠出品,有如此大的製造數量,應該完全可視作製式槍械了。雖然這貨看上去也真的像是製式槍,但作坊貨就是作坊貨,總是有問題的,尤其是槍管。
有圖紙的情況下,槍支製造最主要的難度就在於槍管,槍管需要能夠承受巨大的熱量。因此,槍管製造必須要用特殊材料,否則槍的精確度和殺傷力就會減弱,甚至會發生槍管爆裂的危險。正規廠家,除了槍管要用有特殊強度性能金屬材料,鑽孔機無震動冷鑽鑽孔,還要用車床、銑床等設備和工具,進行精加工,有的還要二次熱處理,甚至多次淬火。當下的黑廠,或者說地下兵工廠,這事超級簡約,槍管製造流程隻需要從一跟長度合適的建築工地粗鋼筋上打出槍洞來,然後從裏麵打出膛線,外麵車床去掉多餘金屬。更低檔的黑廠槍管大體上是用熟鐵板卷製鍛焊而成,類似於無縫鋼管工藝。這對工匠技術要求很高,容易有成品率低,產量不高的問題。文中這家青海龍兵工廠,槍管是用鐵條纏繞鋼芯或銅芯鍛打的。這樣的槍管強度上完全無法與黑廠正規工藝相比,正規廠就更別說了。這槍火藥裝多了,炸膛100%,甚至發射次數多了,槍管某個非槍口部位也會噴火。不過,在發達國家聯盟的軍事技術封鎖下,落後國家也就能買到這樣的武器了。
國王的軍事顧問稱:“未來的步兵部隊就是這種樣子的,使用遂發火槍作戰,還要保留威武的鐵甲。王國軍人著鐵甲是保留軍隊的傳統作風和曆史傳承。”“步兵炮兵協同作戰,這是將來的大趨勢。能夠遠程殲敵的炮兵將變得日益重要。”“我國要建立這樣的軍隊。”
上述話語有王婆賣瓜的成分,但足以證明棉蘭王國統治者的軍事思想並不落後,至少是足夠重視炮兵的。武器裝備上,隻要能買的進來,總是能跟上時代。麵對當時世界各地四處搶掠的殖民者,哈米爾一世早有準備,砸下巨資組建了皇家野戰炮兵部隊。該國沒有能力製造火炮,王國炮兵全洋貨,裝備有200餘門同一口徑規格前膛鑄造銅炮,全部購自宗主國馬森帝國。這些火炮為馬森帝國軍標準製式中型野戰炮,為銅製前膛炮,炮重800千克,炮身長2.5米,口徑100毫米。筒形炮身,前細後粗,上麵有五道箍,兩側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與底部正上有簡易瞄具供瞄準用。火門為長方形,每次發射裝填1.5~2千克火藥,炮彈重3~4千克,為圓筒狀或球狀金屬物,內有火藥。該炮采用硬木製炮車裝載,可用於攻守城寨和大兵團野戰。這些重型武器,曆來是哈米拉一世最為自豪的,馬森帝國出品,這在當時可是世界頂級先進武器。國際軍火市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小國從哪家買了大殺器就是跟哪家結盟納投名狀,就得效忠這家大國。從地利角度和人文傳統,文化習俗等角度看,哈米爾一世也隻能從馬森帝國買軍火。另外,別家誰也沒法賣給他如此數量的火炮。
比這火槍火炮更厲害的力量似乎來自於大自然,恐怖巨獸大象。該國使用大象作為攻伐武器已有千年曆史,到了熱兵器時代依然樂此不疲。對人類步兵來說,那恐怖巨獸的衝擊力和威懾力堪比二十世紀問世的坦克。150輛坦克衝過來,手裏隻有步槍的你將如何應對??怕不怕??繳槍投降??還是絕望的看著子彈被彈飛,槍變燒火棍??
有此雄師,國王陛下此次出征仿佛勝券在握,對他來說這似乎隻是一次勝利巡遊,也是一場彰顯國王威嚴的戰爭大戲。既然是展示威嚴把朝廷主要領導班子都帶了過來是必須的,還帶了十幾個合口味的妃子,小家庭內部也得和諧嘛。此次出征,也算是國王陛下賞賜眾臣子和愛妃看個熱鬧。這樣一來,除了戰鬥部隊和必要的該國領導階層,隊伍中還夾雜有大量的“貴賓遊客及其”後勤人員,包括國王和其他領導的隨行服務員。人多,人雜,後勤壓力大,戰鬥效率必受影響,尤其是行軍速度上,但在哈米爾一世看來,這都不是大問題。他把這一國的主力部隊都帶來了,有必勝把握。
a世紀60年3月11日上午10時,西貢地區北部白露原,棉蘭王國腹地,兩軍遭遇。
吉森霍夫曼少將部隊迅速調整為標準的線列步兵空心方陣防禦陣型,步兵在外,炮兵和輜重居中。等了好一會兒,臨近中午時分,棉蘭王國的騎兵才從側翼殺過來。一陣陣排槍,接近方陣的騎兵紛紛應聲倒地,弓騎兵絲毫沒有機會前進到放箭的距離,而衝擊型騎兵麵對步槍刺刀陣從來都是作死,即使有重型紮甲,16mm步槍的球形鉛彈依然可以從紮甲縫隙中穿進他們的身體。
側翼迂回包抄進攻的結果是騎兵們丟下了幾百具屍體,僅僅損耗了敵人的彈藥。第一陣,棉蘭王國敗。
本是信心滿滿的哈米爾一世不想第一輪回合就觸了黴頭。他覺得詫異,“這敵軍跟兵書上的不一樣啊。可不管怎樣,我人多,我能贏。”他覺得是前線司令官的指揮有問題。午餐後,大軍在敵軍陣前展開,氣勢恢宏。國王陛下則登上火線後350米外木質高台親自觀摩指揮戰鬥。300米,貌似有些近,不過這高台上有10層麵厚的防護木牆,應該當前已知武器的防護安全係數100%,請領導放心。
這位國王驚奇的發現“敵軍就這麽點人,敵軍的炮居然這麽少”,那就沒必要瞎耽誤功夫了。哈米爾一世命令:“速戰速決,全力一擊,一舉擊潰當麵之敵。鐵人軍護駕,其餘的都給我上。”這是典型的蠻族一波流打法。
一波流(也叫一刀流,豬突,野豬突擊),顧名思義,就是抓住某個戰術型機會,在己方力量遠強於對手的情況下,或者主官認為己方能全力一擊打垮對手的情況下,集中全部力量發起一波全力進攻一舉擊垮對手。一波流,隻攻一波,但卻是全力以赴的一波。此戰術頗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屬性。許多二戰紀錄片中,日本軍隊經常呈現這麽的現象:在軍官們的帶領下,官兵們先高呼一聲“天皇陛下萬歲”,然後該拔軍刀的拔軍刀,該上刺刀的上刺刀,野豬一窩蜂,玩命往前衝,兔子急急。最終上演了整個部隊全編製模式的團體衝擊,也即是豬突攻擊。這一戰術在冷兵器年代非常多見,在歐洲和亞洲的前史上屢次呈現。但是在進入火器年代後,這種會構成本身無窮傷亡的戰術現已逐漸退出前史。隻有日本陸軍依然抱著豬突戰術不放,因為豬突戰術從前給日軍帶來了成功。抗戰時期,日軍的對手自動兵器太少,無法構成密布的火力網,所以日軍這種腦殘的豬突戰術又一次再三成功,後來碰上了美軍,就沒有後來了。
回到白露原戰場。哈米拉一世一聲令下,皇家炮兵炮響了,200多發炮彈飛向了敵軍空心方陣,黑火藥炮彈隻是炸的夠響,威力並不大,另外射擊精度實在感人,三位數的炮彈僅僅給敵方造成了十幾個人的傷亡,遠征軍依然陣型嚴整,畢竟才死了幾個人而已,誰都扛得住。古人詩雲“百炮才聞幾人死”,一點都不虛。這醜事可以理解為:“這一輪是試射嘛,下一波才是真打。”可是試射後怎麽調整,東方炮兵從來都是憑檢驗,沒有什麽成文的資料,也沒有科學驗證的瞄準校準技術。說白了,這炮兵就是估摸著瞎打,那下一波,也隻能是試射。那個時代,東方國家火炮射擊的主要意義在於“聽響”,讓自己人聽了炮聲鼓舞士氣,讓敵人聽了炮彈爆炸聲,看了噴薄的火焰,也許會被嚇癱。
炮聲就是命令,戰象和步兵開始蜂擁向前,各兵種混雜著密密麻麻一堆堆向前移動。依據傳統軍事理論,這平原地形上,文明人遠征軍大概率上是扛不住這幾萬人野豬般集團衝鋒的。可那天勝利女神注定是在文明人這邊,文明人手裏握著高射速新式後裝步槍。
棉蘭王國皇家又一輪炮,試射範,效果還是不咋地,然後就得停止射擊了,再打就打著自己人了。這時候,空心方陣裏的敵軍炮兵開炮了。一輪炮響過後,無數的鉛彈小圓珠下雨般砸到王國大軍官兵身上,一大片人瞬間倒地。敵軍的武器真尼瑪恐怖,可軍令如山,衝鋒隻能繼續,衝鋒部隊接近到距離敵軍80米時,火器手準備開火了,可敵軍搶了先。隻見敵軍陣中騰起一片火焰,衝在最前麵的人一片片倒下。敵軍步槍不斷射擊,一輪又一輪,那射速快的超乎想象。靠前的士兵們減慢了前進速度,隊伍變得有些擁擠,敵軍的大炮又響了,一片彈雨灑落到衝鋒隊伍裏,更嚴重的傷亡。有些士兵們驚奇的發現敵軍居然可以集火射擊把大象打死,這在以前從來沒有的事情,敵軍中有一種火炮,可以準確的擊斃大象。隨著前方大象不斷倒斃,後麵的大象怕了,有的就地跪下,停止前進,有的開始掉頭逃竄,這可不是好事,有的衝鋒士兵也開始調頭回撤。緊接著,更糟糕的消息從後方傳來——國王死了,國王死了。
前方,敵軍火力密集鐵壁堅陣,陣列中,己方一片混亂死傷慘重,後方,有人大喊國王死了。豬突大軍一片混亂,這時的潰退已是不可避免。後方鐵人軍掩護大人們撤走的消息傳來,豬突大軍瞬間徹底奔潰了。士兵,大象,相互混雜,各跑各的,不管他人死活,不少士兵命喪己方大象腳下。更糟的是敵軍追了過來,士兵們完全無法組織抵抗,隻能一路被屠殺,大軍潰不成軍,火炮輜重被敵軍悉數繳獲……
原來,遠征軍早就注意到了高台上的國王,在棉蘭王國皇家炮兵第一次開火時,遠征軍的法爾科內狙擊火炮也響了,三門火炮連續多次射擊,不僅是高台上的看戲國王被炮彈洞穿跌落下來,同站一台的將領重臣也有多人被當場擊斃。炮彈擊斃了國王,國王的死導致了一場大潰敗,這僅僅是那天的事情。後來的事,國王的死讓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
多年後,軍事曆史學家評論此戰役稱:速戰速決,速戰速決,可遭遇速決的未必是敵軍。一顆子彈足以引發一場戰爭,而一顆炮彈也足以決定一段曆史。
國王死了,對於國王的近臣們來說,這是件壞事,可對於王子們來說,機會來了。
大王子坐鎮首都蘭城,有法定意義上的繼位權。可二王子作為鐵人軍的指揮官,國王死後他可以順勢掌握了王國軍隊的主力,手握重兵,身懷利刃,殺心自起。二王子也是這樣想的,他果斷率部撤退,又派親信在回撤途中趁亂殺死了多位重臣。途中,整頓潰兵,假傳聖旨,任用親信,將大軍牢牢的控製在手裏。途中,假造聖旨繼位,號召各地親王,征討蘭城逆黨,任用自己家臣搞了個小朝廷。
蘭城那邊,大王子也沒閑著,“你有軍隊,我有國庫,有錢就有兵”。哥哥那邊,假聖旨,繼位儀式,小朝廷,勤王詔,討逆詔書,一樣不拉。隨後的幾年裏,這王室倆兄弟之間的情義急劇升溫,每天都想著對方,念叨對方,雙方部下你死我活互殺甚歡,這個瘸腿國自然也就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了。兩個好兒子,繼承了他們父親好勇鬥狠的個性,以及從來不把底下人當人看的行事風格。打仗就是打錢,打仗就是拚人,棉蘭王國同時出現倆國王,稅收和兵役可不止是加了一倍。
當然,西貢地區除外,這裏由殖民軍控製,至少是沒有戰爭的,老百姓不用擔心被拉丁拉夫,實際賦稅水平也比其王國統治時期低多了。這裏有公平合理的賦稅,正義公道的司法,豐富多樣的就業機會和可觀的勞動報酬。隨著內戰戰火蔓延,殖民軍控製區成了迦南美地人間樂土。
從a世紀60年到a世紀65年,整整六年,棉蘭王國一直在內戰中煎熬。兩位王子帶領各自的軍事集團不惜一切代價相互廝殺。為了買到先進武器,在戰爭中占據裝備優勢,他們甚至與包括殺父仇人殖民軍在內的各路軍火商展開貿易合作,包括:各種貴金屬買軍火,糧食換軍火,木材換軍火,奴隸換軍火……為了得到充足的軍費,兄弟倆更是敢於挖地三尺,收稅收出土地爺,還四處借貸籌措軍費。原本算是富庶之地的棉蘭愣是被兄弟倆給折騰成了黑非洲。
期間,大王子彰顯王室大度,多次跟鄰國做的點房地產生意,爭議地區悉數割地賣給鄰國,換取大筆金銀充作軍費。二王子人窮誌短,急病亂投醫,辦了些二貨專屬大事,最為經典的就是:a世紀63年,二爺征收重稅從西貢買來軍火,編練了新軍,然後再用這批新軍和軍火去攻打西貢地區金礦,意圖奪占金礦獲取穩定財源。二王子占了金礦,確實搶到不少黃金,但很快就被西貢方麵的殖民軍趕了出去,算下來損兵折將得不償失。西貢方麵為此徹底斷絕了二王子的軍火供應。缺乏先進武器,財力上不占優勢的二王子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a世紀65年,塵埃落定,大度的大王子終於消滅了夠二的二王子,算是一統河山,大王子正式加冕為哈米拉二世。也是在這一年,西貢地方政府居然也離奇的二了一回。
a世紀65年6月,西貢地方殖民政府與薩克森溫莎帝國中央政府簽署協議,出巨資贖買了帝國在該殖民地的全部股份,西貢由薩克森溫莎帝國的法定殖民地改稱為有外交自主權的西貢自治領,從而實現了政治和經濟層麵的全麵獨立。帝國中央政府那裏的中央稅和股份分紅確實是不用再繳納了,可這法定靠山也沒了。
得知這一消息後,哈密拉二世開始醞釀一場戰爭。新國王想要收回這個錢袋子,他認為自己有這個實力。
“我軍要不惜一切代價,驅逐殖民者,奪回西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