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很矛盾。


    他讚歎短毛的淵博學,欣賞大順的為政措,可,「投賊」?


    「承蒙大統領厚,奈何鄙人難當大任……」


    看著對方的神,李自成心涼了半截。「忠君愛明」的老想法害人呐!


    大順的翰林院相當於後世的科學,沒有個內行人掌舵不行。現在也就韓雲、韓霖兩兄弟勉強可以充,但他們當前有更要緊的差事。


    孫鼎相馬馬虎虎也,但那老頭不願出山。


    王徵算是能接受新,可他還沒投靠過來。剩下就是方以智、薄玨、王宣等,更遠著呢。


    實在不,就隻能把發配到江南的張養默調回來。


    李自成還是想爭取一下宋應,急忙轉圜道:「完全能理解。畢竟我在那些愚夫愚婦眼中是一個大逆不道的流賊。他們根本不知道大順比大明好一百倍。先,別的我不多說,也不強人所難。大順朝廷裏隨時給先生留著位置。」


    「……」宋應星有些尷尬。


    雖然他對短毛大統,對大順的了解有,但確實能看出來還不錯。比大明好幾倍總是有的。


    可他一把年紀,傳統的「忠君愛明」老思維一下子很難扭轉過來。


    李自成又說道:「先生在外一路奔,實在辛苦。若不急著回,暫且住幾天休息休息。在王府裏收拾一處院落留給先生,每個月再撥銀一百兩供先生開銷……」


    「太多了太多了……」宋應星急忙表,「無功不受,大統領不必破費。」


    每個月給一百兩銀,還讓住在大統領的「行宮,這待遇確實沒的說。


    在老宋的家,若是無秀才身,出任童子之,一年的脩金僅僅四五兩銀子而已。即便宋應星是舉人出,給大戶人家子弟講,每年所得也就四十多兩銀子。


    所以大統領給他每個月一百兩銀,這一個月頂三年了。不可謂不厚。甚至比大明六部尚書的薪俸都高一倍多。


    宋應星推脫不要。


    李自成道:「懷慶這邊馬上要開辦一所中,可是教材還沒有完全整理好。宋先生若不嫌,可以幫忙審定一下。」


    說起學,宋應星來興趣了。兩人聊了聊。


    李自成介,大順的小學教育全免,結業後如果願意可以繼續往上,那就要收學費了。


    初級中學三,出來算童,再往上的高級中學要分文、理、武、技三,學生經過三年學,考試合格之後會頒發秀才證書。


    之後就是大,那專業就更多了。舉人們通過幾年的學,到大比之,每一科都會產生狀元、榜眼、探花。


    簡單,甚至都會出現「鐵匠」狀元。


    說到這,就算宋應星再開,也難免驚訝不,感到匪夷所思。


    李自成隻好跟他耐心解釋一番。


    ….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人的精力是有限,像宋應星這種百科全才畢竟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正如傳統科,四書五經中的「五經,學子們也隻鑽研一門。大順的科舉不過是分類更多而已。比如文學、曆史、數學、農業、樂律等等。


    隨著知識體係越來越複,分科學習是必然會出現的。將來很難再有全科型人才。


    宋應星聽著解釋不斷點,他在編寫《天工開物》中深有感觸。


    李自成說道:「正如李時,本是醫學方麵頂尖人,你非要強迫他去學四書五,這就本末倒置了。我大順的為政舉措,人盡其,各展所長。」


    「大統領所言甚,科舉正應該如此方可選拔不同的人才。」


    宋應星回想過去幾十年的科舉之,不禁感慨萬千。八股文讓多少青年才俊蹉跎了一輩子。


    大明的科舉三年一,大順的科舉每年一考。而且就算你不在學校學,隻要自認具備相關知,就可以報名參加考試獲得相應功名。


    科舉製始於,完善於,盛於宋。它確立之,從隋朝到宋,一直是一年一考。可是到了北宋宋英宗時,宋英宗將一年一考改成了三年一考。


    首要的原,是宋英宗時代已經不需要那麽多官員了。考出來的人員太多的話沒地方安插。


    再一,朝廷乃至衙門組織管理能力跟不,難以應付一年一度的大型科舉考試。


    比如明朝成化至嘉靖這段時,全國有生員25萬至35萬,後來最多時有50萬人參加考試。


    而且考舉人的鄉試在省裏,古代交通不發,基本憑雙腳走,所以需要提前幾個月就上路。會試在京城,也需要提前幾個月上路。


    對考生來,趕考途中非常辛,風雨兼,疾病侵,各種艱難苦痛夠你受的。另,科舉趕考花費巨,像賈雨村那樣行至中途盤纏用盡的人多得是。


    所,一般的考生也忍受不了一年一考的折,三年一考倒是可以。


    但是從另一方麵,對於考生那樣可太浪費時間了。耽誤了多少大好年華。


    對於大順來,正是用人之,來多少秀才、舉人都能消化掉。李自成不會嫌人多。


    至於趕考路,大順的秀才們隻需要去本府參加考試就行,幾天的路程而已。


    如果是經濟好的,設立了高,那就隻在本地考試都行。考舉人也同,免去了奔波之,所以每年考一次也不算負擔。頂多到了京城入大學之前再加試一回防止地方作弊。


    李自成道:「觀大明科,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中了進,他們的才華自然不用懷疑。可他們對地方事務能有多少了解?如何能做好地方官?還不是任由胥吏擺布?好一些的也不過是勸勉百姓安於農,再修條水渠萬事大吉。」


    ….


    本章未,請點擊下一頁繼續


    宋應星歎道:「是,腐儒實在見多了。要說科舉還有《四書五經》供學,如何做官卻沒有任何參,就那麽把人派出去了。很多知縣對庶務一竅不,如何做得好父母官?」


    李自成又介紹,大順治,衙門人員全部公開招,隻要有秀才身份就可以參與選拔。當,若想升,肯定是功名越高機會越大。


    而,知縣是總管一縣之,讓他去審案不合適。也不能讓一個學曆史的去指導農業上的事情。


    專業上的事情應該交給專業人士去做。


    李自成順便又說了一下縣裏衙門的架,宋應星不由皺起眉頭。


    「大統,恕我直,若依,一縣之內要有多少吃皇糧的人員?太多了吧?」


    「宋先生所慮切中要害。我是這麽想的……」


    正如顧炎武說的那樣:天下太,則小官,大官少;天下之,則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這個很有些道理。


    像大明的縣衙門這,官員三四,然後靠一群賤民身份的「小吏」去治理幾萬人的,能把政務搞好才怪。


    而且那樣看似朝廷養的官少付出的俸祿,可是因為下麵的吏役吃拿卡要徇私舞,實際上對小民的盤剝更眾。


    李自成一貫對官僚體製非常的崇拜。


    他堅決認,後世之所以能做到古代社會、傳統社會所不能達到的強大的社會控製力、執行,關鍵就是建立了龐大的官僚集團。


    也許會有些人浮於事的情,但總的來,利大於弊。


    一個縣裏的任何事情都能找出專人負,可比曆朝曆代粗放的管理強多了。


    而且從管理學的角度,其實從秦朝起就開始總結出經驗了。


    秦朝


    四十個郡可以直,但漢朝一百郡就隻能在郡上麵分派出機構州部。


    其實就是下級分多了不好管,一個上級機構對應四十個下級機構是極限。


    所,一個朝廷裏僅有六,縣裏僅有六房遠遠不,根本不能發揮出應有的全部管理作用。


    大順的縣下屬衙門可以分出二十幾,而且因為當前人口,這樣知縣管理起來仍然遊刃有餘。


    知縣老爺是掌總,他不用去具體的操心審案,不用摻和到治安、農業、城防等等瑣事中去。那些都有專人負責。


    這樣的管理效率高多了。


    簡單,想讓「皇權下鄉,就是要大幅度增加「吃皇糧」的人員。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喜歡李自成的明末遊戲


    三院老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自成的明末遊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院老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院老哥並收藏李自成的明末遊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