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清這些風涼話並非空穴來風。
她每天就待在值房裏,哪兒也不去,跟誰也不接觸,就連胡恒秋想讓她幫忙分擔點文書整理類的工作,她都不肯。
拒絕的理由是:“別給我找事做,做好了沒人給錢,做壞了還得彈劾我,我楚家的人出事都是我給兜底,可我在密偵司,沒人給兜底!”
就是這樣,把值房當做閨房,整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專門研究梳妝。
但密偵司是一個信息匯集的地方,街麵上有什麽動靜,密偵司都知道。
知道,就難免有交談,有交談,就難免讓楚清聽到。
楚清一開始以為是故意讓她聽到的,很是提防——萬一這是想抓自己什麽把柄呢?
後來發現不是,因為滿大街都知道的事情,就不算秘密。
連各食店給送外賣的時候,密偵司的幹事們也會跟外賣小哥聊天,要是外賣小哥有啥不知道的,這幫幹事還要說給人家聽,好讓人少收幾文錢。
所以,楚清現在不但知道地震的震中在榮來縣,還知道皇陵起火並爆炸是康王幹的。
而且,這些事情人盡皆知,與沃斯使團沒什麽關係,他們也是從街頭巷尾聽說的。
關鍵是這幫沃斯人挺缺德,別看他們並不出門去散播這些消息,但是他們沒事兒就坐在路邊攤不走,隻要聽到有人議論,他們就做出第一次聽說的樣子,然後勾引人家多說的欲望。
對話是這樣的:“你說什麽?你們的皇陵起火?哦天哪!可真不是個好消息!”
京都的百姓都是什麽人啊,那都是見過大世麵的,便不屑地說:“跟你們有什麽關係!”
沃斯人:“是,不過,作為友好鄰邦,我們願意表達善意,真希望能幫上你們的忙!”
“唔……”大宣人看人家態度如此好,便對自己剛才的態度感到愧疚:“咱老百姓能幫上什麽忙!”
看,一個“咱”字,就拉近了雙方關係,盡顯禮儀之邦的風範。
於是沃斯人便更為友善的說:“我們沃斯有句諺語:‘友情比親情更珍貴,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即使現在幫不上什麽,但隻要需要幫助,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
大宣人便壓低音量:“唉,這不是咱老百姓能參與的事兒,我跟你說,你別告訴別人哈,這可是要掉腦袋的……那皇陵的火啊,是康王放的!”
沃斯人露出好奇的神色:“噢?康王是誰?”
大宣人便用看土老帽的目光:“噓,小點兒聲!連康王你都不知道?那是皇上的親弟弟!”
沃斯人茫然:“皇上的弟弟,為何會在皇陵呢?”
大宣人便把聲音壓得更低:“那是因為當年……後來呀……然後他外祖家……所以就……”
沃斯人分散開,每天換著地方重複以上的對話。
若遇到有人知道更多細節的,必然要多問一句:“不能吧?我聽說不是這樣的吧。”
自然會換得:“你們這幫外邦人才知道多少,這裏頭水深著呐,我跟你說……”
於是就能知道更多細節。
人們總有一個毛病,就是生怕不能引人注意,就算引人注意了,還怕被別人搶了風頭。
於是把知道的部分說完了,再編造一些內容,無中生有,不然哪能顯得自己更高明?
加上朝臣們被皇帝甩鍋心生不滿,再給刻意製造些輿論,以至於到現在,外麵的風頭已經轉為“為君者不敬畏天道,上天降罪,地龍翻身。”
皇帝自認,這幾天在皇宮內外輿情夾擊下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皇帝現在誰都不服,就服楚清:“你說她一女子,怎就禁得住那些人詆毀、妄議?”
他就忘了,楚清被人詆毀,一半原因在他身上。
沒有皇帝的猜忌,楚清怎能過得這般水深火熱?
“皇上,”胡恒秋說道:“臣記得也不知是哪本書寫的來著:‘地者,大臣之位,當載安萬民,懷藏物類;而動搖者,此不欲為君載安萬民,動搖不安,思欲篡殺也。’”
明知楚清是根“攪屎棍”,胡恒秋還是忍不住把楚清的“攪屎”之言說給皇帝聽。
同樣是這段話,皇帝對朝臣說,有推諉之嫌,可胡恒秋是臣子,由臣子口中說出來,讓皇帝感覺底氣更壯了些。
胡恒秋被限定在三日內找到康王外祖家全部謀反證據,忙得腳打後腦勺了,可皇帝還時不時把他喊來說話,到時候完不成任務算誰的?
胡恒秋心裏也氣呢,覺得皇帝這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行為實在過分,與其這樣,不如學學楚清,也做“攪屎棍”。
反正皇帝已經被京都內的輿情搞得焦頭爛額,跟臣子們打嘴仗打得不亦樂乎,不如給皇帝再添點兒說辭,讓他繼續跟臣子對吵,總要忙起來,才能少打攪自己嘛!
總之一句話,胡恒秋就是覺得皇帝是閑的拿自己打鑔。
****************
城南老舊房屋裏,燭火搖曳。
“小寶,咱們何時動手?”卓耀問道。
卓不群回來了,雖然是“死遁”,但是根據窮家行傳來的消息,卓不群以身殉國,名聲還是很好的。
隻是卓不群現在還沒有完全放下那份自責,心情並不美好,小寶為了防止他被人發現,派人把他也送去南方了。
雖然會有一段時間見不到父親,但是卓耀心裏踏實了,輕鬆了,讓父親去南方散散心也好。
於是便想幫小寶也完成心願,把楚清“偷回來”。
“不急,”小寶說道:“沃斯人現在太謹慎了,他們讓密偵司抓不到把柄,還沒鬧起來,再等等。”
鬧不起來,密偵司就不夠忙,想找娘親就容易暴露。
喬萬啟正在砸幾支金簪和金耳環,看得大家一頓惋惜:“白瞎那工藝了!”
喬萬啟頭不抬眼不睜回嘴:“可惜啥!這樣的貨根本出不了手,拿出來就得被人告發,砸成坨坨再去店裏熔了才是正道!”
別看他手裏忙乎,但是小寶他們說話他都聽著呢,問道:“要不要我讓兄弟們出去給沃斯人挖坑下套,讓密偵司抓一抓他們?”
這倒是一個辦法,但是小寶沒有同意:“不用,等等就好,外頭扇風點火的也撤回來,別讓兄弟們被衙門逮了。”
適可而止,已經把輿情製造出來了,接下來就讓百姓們自由發揮吧,不能讓窮家行的人暴露。
小寶覺得還不夠亂,需要再等等,有人卻不打算再等。
她每天就待在值房裏,哪兒也不去,跟誰也不接觸,就連胡恒秋想讓她幫忙分擔點文書整理類的工作,她都不肯。
拒絕的理由是:“別給我找事做,做好了沒人給錢,做壞了還得彈劾我,我楚家的人出事都是我給兜底,可我在密偵司,沒人給兜底!”
就是這樣,把值房當做閨房,整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專門研究梳妝。
但密偵司是一個信息匯集的地方,街麵上有什麽動靜,密偵司都知道。
知道,就難免有交談,有交談,就難免讓楚清聽到。
楚清一開始以為是故意讓她聽到的,很是提防——萬一這是想抓自己什麽把柄呢?
後來發現不是,因為滿大街都知道的事情,就不算秘密。
連各食店給送外賣的時候,密偵司的幹事們也會跟外賣小哥聊天,要是外賣小哥有啥不知道的,這幫幹事還要說給人家聽,好讓人少收幾文錢。
所以,楚清現在不但知道地震的震中在榮來縣,還知道皇陵起火並爆炸是康王幹的。
而且,這些事情人盡皆知,與沃斯使團沒什麽關係,他們也是從街頭巷尾聽說的。
關鍵是這幫沃斯人挺缺德,別看他們並不出門去散播這些消息,但是他們沒事兒就坐在路邊攤不走,隻要聽到有人議論,他們就做出第一次聽說的樣子,然後勾引人家多說的欲望。
對話是這樣的:“你說什麽?你們的皇陵起火?哦天哪!可真不是個好消息!”
京都的百姓都是什麽人啊,那都是見過大世麵的,便不屑地說:“跟你們有什麽關係!”
沃斯人:“是,不過,作為友好鄰邦,我們願意表達善意,真希望能幫上你們的忙!”
“唔……”大宣人看人家態度如此好,便對自己剛才的態度感到愧疚:“咱老百姓能幫上什麽忙!”
看,一個“咱”字,就拉近了雙方關係,盡顯禮儀之邦的風範。
於是沃斯人便更為友善的說:“我們沃斯有句諺語:‘友情比親情更珍貴,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即使現在幫不上什麽,但隻要需要幫助,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
大宣人便壓低音量:“唉,這不是咱老百姓能參與的事兒,我跟你說,你別告訴別人哈,這可是要掉腦袋的……那皇陵的火啊,是康王放的!”
沃斯人露出好奇的神色:“噢?康王是誰?”
大宣人便用看土老帽的目光:“噓,小點兒聲!連康王你都不知道?那是皇上的親弟弟!”
沃斯人茫然:“皇上的弟弟,為何會在皇陵呢?”
大宣人便把聲音壓得更低:“那是因為當年……後來呀……然後他外祖家……所以就……”
沃斯人分散開,每天換著地方重複以上的對話。
若遇到有人知道更多細節的,必然要多問一句:“不能吧?我聽說不是這樣的吧。”
自然會換得:“你們這幫外邦人才知道多少,這裏頭水深著呐,我跟你說……”
於是就能知道更多細節。
人們總有一個毛病,就是生怕不能引人注意,就算引人注意了,還怕被別人搶了風頭。
於是把知道的部分說完了,再編造一些內容,無中生有,不然哪能顯得自己更高明?
加上朝臣們被皇帝甩鍋心生不滿,再給刻意製造些輿論,以至於到現在,外麵的風頭已經轉為“為君者不敬畏天道,上天降罪,地龍翻身。”
皇帝自認,這幾天在皇宮內外輿情夾擊下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皇帝現在誰都不服,就服楚清:“你說她一女子,怎就禁得住那些人詆毀、妄議?”
他就忘了,楚清被人詆毀,一半原因在他身上。
沒有皇帝的猜忌,楚清怎能過得這般水深火熱?
“皇上,”胡恒秋說道:“臣記得也不知是哪本書寫的來著:‘地者,大臣之位,當載安萬民,懷藏物類;而動搖者,此不欲為君載安萬民,動搖不安,思欲篡殺也。’”
明知楚清是根“攪屎棍”,胡恒秋還是忍不住把楚清的“攪屎”之言說給皇帝聽。
同樣是這段話,皇帝對朝臣說,有推諉之嫌,可胡恒秋是臣子,由臣子口中說出來,讓皇帝感覺底氣更壯了些。
胡恒秋被限定在三日內找到康王外祖家全部謀反證據,忙得腳打後腦勺了,可皇帝還時不時把他喊來說話,到時候完不成任務算誰的?
胡恒秋心裏也氣呢,覺得皇帝這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行為實在過分,與其這樣,不如學學楚清,也做“攪屎棍”。
反正皇帝已經被京都內的輿情搞得焦頭爛額,跟臣子們打嘴仗打得不亦樂乎,不如給皇帝再添點兒說辭,讓他繼續跟臣子對吵,總要忙起來,才能少打攪自己嘛!
總之一句話,胡恒秋就是覺得皇帝是閑的拿自己打鑔。
****************
城南老舊房屋裏,燭火搖曳。
“小寶,咱們何時動手?”卓耀問道。
卓不群回來了,雖然是“死遁”,但是根據窮家行傳來的消息,卓不群以身殉國,名聲還是很好的。
隻是卓不群現在還沒有完全放下那份自責,心情並不美好,小寶為了防止他被人發現,派人把他也送去南方了。
雖然會有一段時間見不到父親,但是卓耀心裏踏實了,輕鬆了,讓父親去南方散散心也好。
於是便想幫小寶也完成心願,把楚清“偷回來”。
“不急,”小寶說道:“沃斯人現在太謹慎了,他們讓密偵司抓不到把柄,還沒鬧起來,再等等。”
鬧不起來,密偵司就不夠忙,想找娘親就容易暴露。
喬萬啟正在砸幾支金簪和金耳環,看得大家一頓惋惜:“白瞎那工藝了!”
喬萬啟頭不抬眼不睜回嘴:“可惜啥!這樣的貨根本出不了手,拿出來就得被人告發,砸成坨坨再去店裏熔了才是正道!”
別看他手裏忙乎,但是小寶他們說話他都聽著呢,問道:“要不要我讓兄弟們出去給沃斯人挖坑下套,讓密偵司抓一抓他們?”
這倒是一個辦法,但是小寶沒有同意:“不用,等等就好,外頭扇風點火的也撤回來,別讓兄弟們被衙門逮了。”
適可而止,已經把輿情製造出來了,接下來就讓百姓們自由發揮吧,不能讓窮家行的人暴露。
小寶覺得還不夠亂,需要再等等,有人卻不打算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