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的侍衛過來,跟著勞工們一起往坡下看,看到一個車隊就著坡下河邊休息,車隊插著紅色大旗,上麵“寶清盛”三字遒勁有力。。
人們飲馬的飲馬,做飯的做飯,還有一邊洗臉一邊唱歌的,分工井井有條,氣氛熱熱鬧鬧。
侍衛的心情與勞工們一樣激動。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就是“他鄉遇故知”,坡下的人們,侍衛雖不認識,可是那熟悉的大宣話,熟悉的酸菜香氣,都快讓他熱淚盈眶了。
此行,是這名侍衛第一次走出國門,起初他與四皇子一樣興奮,可日子久了,背井離鄉的滋味實在是不好受。
能當皇子的侍衛,那也都是京都的貴公子,如今困在這窮山惡水,吃過多少苦啊受過幾回傷,你是否還想繼續往外闖?
他鄉的話你你你會不會講,
他鄉的歌你你你愛不愛唱,
習不習慣飄泊的生活,
想不想念自己的家鄉?
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侍衛汪著兩眼淚,哽咽著向四皇子匯報:“殿下,是寶清盛的商隊,他們……他們就在坡下!”
四皇子謔地抬頭:“你說誰?寶清盛?楚家那個?”
侍衛猛點頭:“是,臨洋侯的商隊。”
四皇子一下子就坐起來了,動作猛了些,胳膊肘磕在小幾邊上,麻筋兒了,卻也顧不上,連聲問著:“何人帶隊?可有女子?是不是臨洋侯?或者她那兒子有沒有來?”
侍衛愣了愣,沒看到女的呀,再說殿下這是問的什麽話?不該是問商隊都帶了什麽貨物、有沒有醫藥和糧食嗎?
侍衛稟告道:“未見到有女子,也未見到半大孩子。”
四皇子心說,見到你也認不出,聽說那個臨洋侯整天著男裝,雌雄難辨,你能認識才怪!
四皇子要親自去看看,他至少認識小寶,於是趕緊正了正衣冠,跳下馬車。
另一邊的馬車上,鄭春秋也顫顫巍巍下了來,把四皇子嚇了一跳。
好家夥,怎麽幾天不見,鄭春秋變成這副鬼樣子?!
還真是“鬼樣子”。
鄭春秋這段日子泡病號,一點兒建設性意見也拿不出來,四皇子又怕他將“病氣”過給自己,幹脆免了他每日的問安,眼不見為淨。
可就幾日沒見,鄭春秋都快把自己熬成“人幹”了,袍子鬆垮垮掛在身上,眼圈烏青,嘴唇黑紫,唯獨一張臉慘白。
再加上“喝……喝……”喘得倒不上氣兒的動靜,怎麽看都像來勾魂的陰曹鬼差。
“殿下……咳咳咳……聽說有商隊過來,下官正要去看看。”鄭春秋給四皇子見禮。
四皇子剛才的激動一下子冷卻下來,自己是皇子,就算再怎麽盼著有人援助,也不能表現出來,便點了點頭:“嗯,去吧。”
看鄭春秋那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又皺了皺眉頭——鄭春秋就帶了一個小廝出來,還死了,就他那不用風吹都站不穩的架勢,別沒等打聽出什麽,先一個跟頭把自己摔死……
於是四皇子就指派自己兩名侍衛跟著鄭春秋:“你,你,跟著點兒,別讓鄭大人摔了。”
當鄭春秋在侍衛的攙扶下,親眼看清坡下果真是“寶清盛”的旗幟時,心內百感交集。
過去是不想看見楚清,楚清還總蹦躂到朝堂上來;現在依舊不想看見楚清,卻抵不住滿腦子全是這個人。
明明下方旗幟上是“寶清盛”三個字,他怎麽看都是兩個字:“楚清”。
鄭春秋讓身邊的一名侍衛下去,把寶清盛的領隊帶上來問話。
坡下,商隊小子們手裏拿著餅子,連碗都不用,菜也不盛出來,直接圍著大鍋撈著吃,下麵的火堆一直燒著,讓鍋裏的菜始終熱氣騰騰。
有人從馬車上抱壇子酒下來,大夥直接對著壇子你一口、我一口的喝,誰也不嫌棄誰。
美酒飄香歌聲飛,朋友啊請你幹一杯,請你幹一杯!
舒心的酒啊濃又美,千杯萬盞也不醉。
很快,喬克禮上來了,手裏的大餅包著一大團酸菜,邊走邊吃,還能容出功夫抱怨:“誰呀?喝酒呢!”
可不滿意了。
那侍衛麵色極其難看,因為他下令讓商隊領頭的跟他走一趟,人家不理他,他把佩刀拿出來威脅,結果讓人家一腳把手腕給踢脫臼了。
不過,喬克禮到底還是跟著上來了,因為他覺得白得人家一把刀過意不去,所以上來陪聊兩句。
喬克禮他們就是奔著玉礦方向來的,來做啥?看熱鬧唄!
老大給他來信可是說了:弟兄們,有一種牽掛,叫做“奮鬥過的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有熱鬧就帶回來給我說說。
他們走了一路還納悶兒呢,這些人把大本營紮在哪兒了?咋就沒看到呢?
現在知道了,這幫人看來是要去查看玉礦,結果在山腳坡就全倒了,真是不中用!
“誰呀?幹啥呀?正吃飯喝酒呢,咋這麽沒眼色呢!”喬克禮上來就一頓抱怨。
坡上好幾百人,或坐或躺,大中午的,竟沒人張羅做飯。
隻掃量一眼,就能分辨出高低貴賤。
看吧,這一地,全是短衣襟的勞工,還有幾個穿長衫的,看似體麵些,可能是大夫。
侍衛就不用說了,腰上掛著佩刀,而穿著綢緞袍子的的那個“人幹兒”,一看就是當官的,倆烏青眼,跟鬼似的。
遠處有架比較華麗些的馬車,不用說,皇子的車駕唄。
“你們是寶清盛貨棧的?”鄭春秋忍著胸悶問道。
“眼兒不瞎吧?那麽大旗子在那兒杵著,還問?”喬克禮一點也不克己複禮的回道。
“放肆!咳咳咳……”鄭春秋差點兒有一口氣沒倒上來。
喬克禮眼睛一立:“你誰啊?跟誰倆呢?”
鄭春秋:“你!”
喬克禮:“你個屁啊你!沒看人家正吃飯麽,瞅你穿得人模狗樣兒的,怎麽盡幹不懂規矩的事兒!”
鄭春秋:“我……本官……”
喬克禮:“有事兒沒事兒?有話說有屁放!別耽誤老子功夫!老子還得吃飯呢!”
鄭春秋:“……”
人們飲馬的飲馬,做飯的做飯,還有一邊洗臉一邊唱歌的,分工井井有條,氣氛熱熱鬧鬧。
侍衛的心情與勞工們一樣激動。
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就是“他鄉遇故知”,坡下的人們,侍衛雖不認識,可是那熟悉的大宣話,熟悉的酸菜香氣,都快讓他熱淚盈眶了。
此行,是這名侍衛第一次走出國門,起初他與四皇子一樣興奮,可日子久了,背井離鄉的滋味實在是不好受。
能當皇子的侍衛,那也都是京都的貴公子,如今困在這窮山惡水,吃過多少苦啊受過幾回傷,你是否還想繼續往外闖?
他鄉的話你你你會不會講,
他鄉的歌你你你愛不愛唱,
習不習慣飄泊的生活,
想不想念自己的家鄉?
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侍衛汪著兩眼淚,哽咽著向四皇子匯報:“殿下,是寶清盛的商隊,他們……他們就在坡下!”
四皇子謔地抬頭:“你說誰?寶清盛?楚家那個?”
侍衛猛點頭:“是,臨洋侯的商隊。”
四皇子一下子就坐起來了,動作猛了些,胳膊肘磕在小幾邊上,麻筋兒了,卻也顧不上,連聲問著:“何人帶隊?可有女子?是不是臨洋侯?或者她那兒子有沒有來?”
侍衛愣了愣,沒看到女的呀,再說殿下這是問的什麽話?不該是問商隊都帶了什麽貨物、有沒有醫藥和糧食嗎?
侍衛稟告道:“未見到有女子,也未見到半大孩子。”
四皇子心說,見到你也認不出,聽說那個臨洋侯整天著男裝,雌雄難辨,你能認識才怪!
四皇子要親自去看看,他至少認識小寶,於是趕緊正了正衣冠,跳下馬車。
另一邊的馬車上,鄭春秋也顫顫巍巍下了來,把四皇子嚇了一跳。
好家夥,怎麽幾天不見,鄭春秋變成這副鬼樣子?!
還真是“鬼樣子”。
鄭春秋這段日子泡病號,一點兒建設性意見也拿不出來,四皇子又怕他將“病氣”過給自己,幹脆免了他每日的問安,眼不見為淨。
可就幾日沒見,鄭春秋都快把自己熬成“人幹”了,袍子鬆垮垮掛在身上,眼圈烏青,嘴唇黑紫,唯獨一張臉慘白。
再加上“喝……喝……”喘得倒不上氣兒的動靜,怎麽看都像來勾魂的陰曹鬼差。
“殿下……咳咳咳……聽說有商隊過來,下官正要去看看。”鄭春秋給四皇子見禮。
四皇子剛才的激動一下子冷卻下來,自己是皇子,就算再怎麽盼著有人援助,也不能表現出來,便點了點頭:“嗯,去吧。”
看鄭春秋那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又皺了皺眉頭——鄭春秋就帶了一個小廝出來,還死了,就他那不用風吹都站不穩的架勢,別沒等打聽出什麽,先一個跟頭把自己摔死……
於是四皇子就指派自己兩名侍衛跟著鄭春秋:“你,你,跟著點兒,別讓鄭大人摔了。”
當鄭春秋在侍衛的攙扶下,親眼看清坡下果真是“寶清盛”的旗幟時,心內百感交集。
過去是不想看見楚清,楚清還總蹦躂到朝堂上來;現在依舊不想看見楚清,卻抵不住滿腦子全是這個人。
明明下方旗幟上是“寶清盛”三個字,他怎麽看都是兩個字:“楚清”。
鄭春秋讓身邊的一名侍衛下去,把寶清盛的領隊帶上來問話。
坡下,商隊小子們手裏拿著餅子,連碗都不用,菜也不盛出來,直接圍著大鍋撈著吃,下麵的火堆一直燒著,讓鍋裏的菜始終熱氣騰騰。
有人從馬車上抱壇子酒下來,大夥直接對著壇子你一口、我一口的喝,誰也不嫌棄誰。
美酒飄香歌聲飛,朋友啊請你幹一杯,請你幹一杯!
舒心的酒啊濃又美,千杯萬盞也不醉。
很快,喬克禮上來了,手裏的大餅包著一大團酸菜,邊走邊吃,還能容出功夫抱怨:“誰呀?喝酒呢!”
可不滿意了。
那侍衛麵色極其難看,因為他下令讓商隊領頭的跟他走一趟,人家不理他,他把佩刀拿出來威脅,結果讓人家一腳把手腕給踢脫臼了。
不過,喬克禮到底還是跟著上來了,因為他覺得白得人家一把刀過意不去,所以上來陪聊兩句。
喬克禮他們就是奔著玉礦方向來的,來做啥?看熱鬧唄!
老大給他來信可是說了:弟兄們,有一種牽掛,叫做“奮鬥過的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有熱鬧就帶回來給我說說。
他們走了一路還納悶兒呢,這些人把大本營紮在哪兒了?咋就沒看到呢?
現在知道了,這幫人看來是要去查看玉礦,結果在山腳坡就全倒了,真是不中用!
“誰呀?幹啥呀?正吃飯喝酒呢,咋這麽沒眼色呢!”喬克禮上來就一頓抱怨。
坡上好幾百人,或坐或躺,大中午的,竟沒人張羅做飯。
隻掃量一眼,就能分辨出高低貴賤。
看吧,這一地,全是短衣襟的勞工,還有幾個穿長衫的,看似體麵些,可能是大夫。
侍衛就不用說了,腰上掛著佩刀,而穿著綢緞袍子的的那個“人幹兒”,一看就是當官的,倆烏青眼,跟鬼似的。
遠處有架比較華麗些的馬車,不用說,皇子的車駕唄。
“你們是寶清盛貨棧的?”鄭春秋忍著胸悶問道。
“眼兒不瞎吧?那麽大旗子在那兒杵著,還問?”喬克禮一點也不克己複禮的回道。
“放肆!咳咳咳……”鄭春秋差點兒有一口氣沒倒上來。
喬克禮眼睛一立:“你誰啊?跟誰倆呢?”
鄭春秋:“你!”
喬克禮:“你個屁啊你!沒看人家正吃飯麽,瞅你穿得人模狗樣兒的,怎麽盡幹不懂規矩的事兒!”
鄭春秋:“我……本官……”
喬克禮:“有事兒沒事兒?有話說有屁放!別耽誤老子功夫!老子還得吃飯呢!”
鄭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