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我們應該支持男女同校。這樣可以讓男生和女生互相了解得更加清楚,可以促進異性之間的合作。然而,那些期望通過男女同校來解決所有問題的人,在思想上也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認清:男女同校也會產生一係列的特殊問題,如果不將其了解清楚並做出適當的處理,就很可能因為男女同校而產生一些兩性問題。比如,女孩子通常在16歲之前都會比男孩子發育快。如果男孩子不了解這一點,就有可能會傷到自尊。他們會認為女孩超過了他們,會覺得慚愧。他們很可能將這樣的挫敗感帶到之後的生活中,再也不敢與異性競爭。讚同男女合校製度的教師如果能夠了解這種情況,就可以利用這種製度做很多事情,否則,迎接他的將注定是失敗。此外,如果不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不能監督到位,他們就會在性方麵出現問題。學校裏的性教育並不是簡單的事情,教室也並不適合進行這類教育,如果在教室裏對孩子進行此類教育,教師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正確地了解他們的觀點。或許這樣的行為可以讓學生感到好奇,卻不能確定孩子們是不是可以接受,更不必說怎樣將它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了。當然,如果孩子確實感興趣,並且在私下裏向他們請教,教師就可以做真實的回答。如果這樣,他就可以得知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麽,並且幫他提供正確的解決之道。然而,在班級中進行討論是沒有好處的,這樣的行為一般會讓孩子產生誤會,把性看成一件很隨意的事,這樣做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任何在兒童教育方麵受過專門培訓的人,都可以輕易地區分出孩子們所帶有的各種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體態、他觀看和聆聽時的表現,以及他是喜歡與人交往還是顯得孤僻,來判斷一個孩子的合作程度。如果他把書本丟掉了,或者忘記做作業,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他不喜歡學習,我們必須要找尋出是什麽原因導致他對學習喪失興趣。如果當其他孩子玩耍時他無法融入進去,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他內心是孤獨的,不自信的。如果他總是期望得到幫助,我們就能夠判斷出他獨立性較差,希望獲得他人的支持。


    有些孩子學習的前提是受到了褒獎或者讚揚。很多被寵壞的孩子就隻有在老師提供特別的關心時才會在學習上獲得優異的成績,一旦老師不再提供此類關心,問題就產生了。除非有人做他們的熱心觀眾,否則他們會停滯不前,他們的興趣會因為無人注視而戛然停止。在這些孩子眼裏,他們麵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數學。如果讓他們背誦數學公式,他們會表現得非常優異,但如果讓他們獨立解決題目,他們就會束手無策。這個毛病好像不是很嚴重,然而,這些整日都期望別人對他們產生興趣或者支持的孩子,很可能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脅。假如他們在成年後還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態度,他們會依賴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將是強迫別人替他們解決相應的問題,而最終,他們會在社會中毫無建樹,並且一心想要讓別人替他們分擔。


    而另一種類型的兒童則正好相反,他們一心想要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如果沒有達到目的,就搞一些惡作劇來影響其他孩子。對於他們而言,懲罰和責備都是沒有用的,這些都正好合了他們的心意。比起被忽略,他們寧願受懲罰。在他們看來,他們所承受的懲罰隻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是值得的。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就像是一場遊戲或比賽,他們想要笑到最後,懲罰隻是對他們生活方式的一種挑戰而已。最終,他們常常是掌握了主動權,並且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因此,一些孩子在受懲罰的時候會笑,而不是哭,因為他們喜歡這種和父母及老師作對的感覺。


    懶散的孩子一般都是野心勃勃而不害怕被打擊的孩子,除非他是在故意對父母或老師進行挑釁。對於成功的理解因人而異,有時,我們也會驚訝於孩子對失敗的看法。有一些人會因為無法超過別人而覺得自己很失敗,即使他非常成功,假如有一天他遇到一個更強的人,也會感覺如坐針氈。由於懶惰的孩子從沒有真正遇到過任何考驗,所以,他們也沒有嚐到過失敗的滋味。他們不喜歡和別人一較高低,總會盡量逃避眼前的事情。很多人肯定會覺得如果他們能夠勤奮一點,就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他們也會由於這樣的看法而為自己找借口:“如果我想做,哪有什麽可以難倒我呢?”他們會將其作為失敗的借口,為自己解嘲,維護自己的自尊。他們會認為:“我不是無能,隻是懶惰。”


    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這樣評價懶學生:“如果你用功一些,就可以加入優等生的行列。”如果他能夠輕易地獲得這樣的褒獎,為什麽還要那麽拚命,萬一失去這樣的信賴,豈不是得不償失。或許,等到他再犯懶時就不會有人認為他是深藏不露了。周圍的人都會借用他的成功來評斷他,而不覺得他是有可能獲得巨大成功的。對於懶孩子而言,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隻要他做了一丁點兒努力,也會受到別人的讚揚。周圍的人會認為他是想改正自己的錯誤,於是想要鼓勵他洗心革麵。一樣的工作,如果放在勤快的孩子身上,就不會有這麽多讚美的聲音。懶孩子於是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他確實已經被寵壞了,自從出生起,無論是什麽事,都希望獲得他人的幫助。


    此外,還有一類孩子在人群中顯得比較突出,那就是總是在群體中起領導作用的孩子。我們是歡迎領袖的,然而大家隻讚賞可以以大局為重的領導,可是這樣的領導卻很少。這類領袖型孩子所關注的僅僅是可以讓他駕馭別人的情境,他們也隻想在這樣的情境下參與各種活動。所以,這類孩子的未來一定是充滿坎坷的,他很容易在生活中碰到問題。而兩個這樣的領袖型人物在婚姻、事業、社交等方麵碰麵的時候,就會上演笑話或慘劇。他們一直尋找機會去駕馭對方,以保持自己的優越感。有些家長卻樂於看到那些被寵壞的孩子對他人頤指氣使的樣子。他們開懷大笑,並鼓勵孩子繼續保持這樣的狀態。可是,老師或許可以發現,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將來的發展非常有害。


    我們並不是主張將不同性格的孩子全都塑造成某一種固定的類型,我們隻是要阻止那些顯然會讓他們走向失敗的人格發展傾向。在兒童時代,這樣的人格一般比較容易防止或者糾正。假如我們無法製止這些人格的發展,當兒童成年後,他們的生活就會越發困難,也就是說孩提時代的錯誤常常導致成年後的失敗。如果一個兒童對於合作並不感興趣,那麽,他變成神經病、罪犯、自殺者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一些神經病患者在童年時期大多對陌生人懷有恐懼感,會害怕黑暗或者新的環境,一些憂鬱的人多半比較愛哭。在當代社會,我們無法去接觸和幫助每一位父母來避免這樣的錯誤,那些不願意接受建議的父母其實是最需要忠告的。可是,我們可以通過接觸老師來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犯下的錯誤,並且讓他們懂得自立自強,懂得與人合作,勇敢地麵對生活。我想,這樣的教育工作將是人類未來幸福的最大保障。


    15年前後,我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在個體心理學領域建議學校設置顧問會議,顧問會議的價值在維也納以及歐洲許多大城市中都已經被證明了。心存希望和夢想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然而,倘若方法不合適,理想就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的意義。依據這15年來的經驗,我想我可以說:顧問會議作為處理少年問題以及將兒童培養成棟梁之才的合理途徑,是非常成功的。當然,我知道,假如顧問會議能夠建立在個體心理學的基礎上的話,就會更加成功。然而,我確實找不出任何反對它與其他學派心理學家合作的理由。實質上,我一直主張應該將各個學派的心理學家與顧問會議結合在一起,並且通過比較找出最合適的學派。


    在會議上,要選擇一位素質很高的心理學家,他一定得在研究教師、父母和兒童的困難方麵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然後要讓他和某一個學校的老師們共同探討教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當心理學家到學校時,教師應該將某一個孩子的個案及特殊困難告訴他——這個孩子或許不勤快,或許他喜歡爭鬥、偷竊、逃學,或者成績不理想。心理學家要帶著他的寶貴經驗與教師共同探討。教師應該詳細地描述孩子的家庭情況、性格特征及個性發展曆程。如果發現哪些環境是有問題的,就一定要加以注意。之後,心理學家將和教師一起分析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並確定出合適的解決方法。因為他們經驗豐富,很快就可以達成一致意見。


    這個孩子和他的母親應該在心理學家到校時也同時到校。母親應該在他們確定了用什麽樣的口氣與她溝通,怎麽樣對她起作用,並且幫助她尋找是什麽樣的因素導致孩子出現問題之後,才被請進來。母親會為心理學家當天的討論提供很多有效信息,然後心理學家將針對怎樣幫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一般來說,母親會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也會樂於配合。假如她的態度是遊移不定的,心理學家及老師會舉出案例,並暗示她可以按照其中的辦法來幫助孩子。


    然後心理學家將讓孩子進入房間進行談話,談話的內容是他所麵臨的問題而不是他犯的錯誤。心理學家要找出是什麽因素妨礙著孩子的成長,以及被孩子所忽略的一些重要信念等。他是在與孩子進行友善的溝通、為他提供建議,而不是指責他。他將會采用其他方式來指出孩子的錯誤,比如說將他放進一種虛擬的情境中,並詢問孩子的意見。對這種工作沒有經驗的人,如果看到孩子在這之後能夠很快了解問題並進行態度上的轉變,一定會非常吃驚。


    顧問會議讓那些受過培訓的老師們非常感興趣,他們將之視為工作中的樂趣,並為工作的成功提供了更多保障,因此,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它。由於它可以在30分鍾之內解決困擾他們很久的麻煩,所以沒有人將它看作一種負擔。學校的合作精神迅速獲得了提升,這種方法實行一段時間後,除了一些細小的問題需要克服,再也沒有發生嚴重的問題。實際上,教師們已經成了心理學家,他們懂得怎樣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以及它的一些表現形式。他們能夠獨自解決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這也是我們所期望的,假如教師們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就不用麻煩心理學家們了。


    所以,倘若老師發現一個孩子很懶惰,就應該在班裏為他舉辦一次針對懶惰的探討會。他可以選擇這樣的題目作為討論的主題:“人為什麽會懶惰?”“懶惰有什麽目的?”“為什麽懶惰的孩子不肯改變?”“為什麽他們一定得改變?”在討論後會得出一個結果。或許那個懶惰的孩子不知道他原來就是這場討論會的焦點人物,但由於他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會對討論產生興趣,而且可以從中獲益。但是,假如這場會議中,他是被攻擊的對象,那麽他就無法學到什麽。然而,如果他可以謙虛地聽取他人意見,並且做出相應的思考,就一定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教師和孩子接觸頻繁,自然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孩子的心理。教師可以從很多層麵了解孩子,如果他懂得用一些技巧的話,就會和孩子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教師可以決定孩子是繼續犯舊有的錯誤還是改變自己的做法,就像母親一樣。教師能夠保證人類的未來,我們無法估量他們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自卑與超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並收藏自卑與超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