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女孩自小就明白被人照顧的意義是什麽,她一直將注意力都放在這個上麵,期望自己也能受到他人的照料,然而,這樣的心願卻一直沒有實現。之後,妹妹出生了,這個時候父親已經恢複了,而母親卻開始將重心放在幼小的妹妹身上。所以,在整個家庭中,這個女孩是唯一一個沒有得到照料的孩子。她不斷地努力,在校成績優異,在家是乖孩子。由於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父母希望她能繼續在學業方麵有所成就,所以將她送進一所高中,這個環境對於她而言是非常陌生的,老師對她也一無所知。剛開始,由於她不了解學校新的教學方式,她的功課一直落在別人的後麵,老師批評了她,她就變得心灰意懶,她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讚揚。在家裏,她受到冷落,在學校依舊如此,她到底該怎麽辦呢?
她努力在身邊尋找了解她的人。經過多次嚐試,她離開了家,同一個男人同居了兩個星期。她的家人到處找她,心急如焚。我們可以預料到她這樣做的後果:很快地,她會發現自己依舊無法獲得別人的讚賞,於是為自己做出的事而深感後悔。她很快有了自殺的想法,她留給家人一張字條:“不要牽掛我,我服下了毒藥,我很開心。”其實,她並沒有真的那樣做,對於她這種行為,我們也確實無法理解。事實上,她的父母很慈愛,對她很好,她想要取得他們的關心。她沒有自殺,隻是希望母親到處找她,然後領她回家罷了。如果說女孩能夠全麵地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那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如果說她的老師能多去了解一下她的情況,也能夠起到防範作用。女孩的成績一直很好,如果說他知道女孩的內心非常敏感,他就不會去刺激她,讓她感覺灰心喪氣。
還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有一個女孩,她的父母都是性格柔和的老實人。母親一直希望生一個兒子,因此,在女孩降生的時候,他們感到非常失望。母親一直對女性持有偏見,女孩也受到了影響。她總是能聽到母親和父親說:“這個女孩子並不惹人疼愛,她成年後一定得不到別人的疼愛。”或者“她長大後,我們究竟要拿她怎麽辦才好呢?”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了十多年。後來,她偶然看到母親的一位朋友在信中開解母親說:“你還年輕,以後一定會有兒子的。”
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個女孩心中的感受。幾個月後她去拜訪住在鄉下的叔叔,在那裏她遇到了一個男孩並和他發展成了戀愛關係,而這個男孩在智力方麵有些欠缺。後來,他和她提出了分手,而她卻始終對他念念不忘。當我再一次看到她時,她身邊有了很多的男朋友,卻沒有一位是令她滿意的。她之所以來找我,是因為患上了焦慮性神經病,已經不敢一個人外出了。每當她發現自己獲取他人讚揚的方式效果欠佳時,就會轉而運用另外一種。如今,她利用身體上的不適吸引家人的注意。別人是拿她沒辦法的,除非她自己改變這樣的心態。她會哭鬧、自殺,把家中搞得雞飛狗跳。要想讓這個女孩意識到自己的現狀是很困難的,我們也很難讓她明白:她正處於青春期,她錯誤地將過多的精力放在擺脫被輕視這件事上了。
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都容易將性關係看得太重,並且進行渲染。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成長,結果卻事與願違。比如,如果一個女孩子總是誤認為自己的母親在壓製自己,她就會利用與其他男生發生性關係這樣的事情來反抗母親。對於母親是否知道,她並不是十分在意,其實,她的目的隻在於讓母親為她焦慮。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女孩與父母發生爭執後就會跑到外麵與她遇到的男人發生性關係。她們一般都有很好的教養,並且平時表現得乖巧可人,竟然會做出這麽讓人驚訝的事情。我們都明白,她們隻是走入了思想的誤區,並非真的罪孽深重。她們誤認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那些做法在她們看來是最好的獲得優越感的方式。
一些被寵壞的女生覺得對於女性的角色難以適應。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於是,她們對於自己的地位並不滿意,進而表現出對男性的由衷敬佩。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男性的這種仰慕:有時,她也會表現出對男性的厭惡和逃避;有時,雖然她們喜歡男性,卻會在男性麵前表現得異常羞澀,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她們無法麵對有男性參與的集會,遇到這種狀況時也會非常尷尬。當她們年紀增大時,雖然也會口頭表達出想要結婚的意思,但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她們不和異性接觸,也不去交異性朋友。有時,我們能夠觀察到,處於青春期的女孩會更加討厭女性角色。她們的行為可能會帶有濃重的男孩氣息。她們在效仿男生,甚至學習男生的一些惡劣行徑,如喝酒、說髒話、抽煙、亂交朋友等。
她們常常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如果她們不采用這樣的方式,就不會有男孩對她們產生興趣。一些女孩在對女性角色深惡痛絕的狀況下,可能會產生同性戀、賣淫,甚至各種各樣的性欲錯亂現象。很多妓女從小就認為沒有人喜歡自己,並且,這樣的想法一直沒有被動搖過。她們覺得自己注定得不到男人的寵愛,注定要扮演卑賤的社會角色。我們可以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會多麽沮喪並蔑視自己。在她們眼裏,自己隻是用來賺錢的機器。女孩的這種思想其實是從童年時期就產生的,並非是在青春期才出現。她們自小就討厭自己的女性角色,隻是在年幼時她們沒有得到表現這種厭惡的場合和時機而已。
對男性產生敬佩的並不僅僅是女孩。一切過分強調男性身份的尊貴性的孩子,都會將男性作為一種夢想,並懷疑自己能不能去實現它。所以,我們傳統文化中對於男性地位的過分強調會導致那些對自己不是很自信的男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與女生同樣的困難。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將信將疑地認為自己的性別會發生變化,所以,我們要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清楚地告訴他,他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有時,一些男孩外表貌似女孩,通常他們都會產生一些問題。陌生人會對他的性別做出錯誤判斷,而親朋好友總會說:“你長得實在是太像女孩了。”如果這樣,孩子可能會將長相看作一種劣勢,並會認為自己的愛情或婚姻可能會出現問題。一些男孩對於自己的性別不是很自信,青春期時,他們就可能去模仿女生,他們會帶有濃重的脂粉氣。一些惡習也會接近被寵壞的女孩,比如發小姐脾氣、搔首弄姿、行為做作。
在最初的4~5年裏,兒童會漸漸形成對異性的穩定態度。早在嬰兒時代的最初階段,性的驅動力就已經很明顯,隻是沒有什麽因素可以激發它的表現。就算沒有外界刺激,我們也不用驚訝於它的產生,因為這是最平常的事。比如,我們會看到一歲左右的嬰兒出現局部性激動的現象,我們不應該害怕,而是要努力將他的注意力由他自己身上轉移到周圍環境中。如果說還是無法阻止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另一種狀況了。這時,我們可以推測這個孩子是故意以此為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能發現父母的驚慌和害怕,也明白怎樣做可以戲弄父母。假如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做法無法引起他人關注,他們就不會繼續了。
我曾主張不要在身體上對孩子施加刺激。父母一般都很寵愛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對他們很感興趣。為了增進與孩子的感情,他們會親吻他,擁抱他。他們理應知道這樣的方式並不科學,他們不應該刺激孩子的心靈。很多孩子會告訴我,童年時他們看到父親在書房中看春宮圖畫或者觀看類似的電影,這些都會引起他們心中的波瀾。這樣的畫麵是不適合讓兒童看到的,假如我們能夠避免此類情況,就會減少問題的產生。
此外,還有一種刺激的形式,就是我們常在孩子麵前不合時宜地提起一些性方麵的知識。一些成年人似乎非常熱衷於散播與性相關的知識,他們害怕孩子在長大後仍然會在這方麵一無所知。如果我們回憶昨天的事或是研究他人的過去,就會知道他們所擔心的那些問題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我們最好等孩子漸漸開始對這樣的事感到好奇,然後再把知識傳播給他們。如果我們對孩子足夠細心,就算他們不主動問,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好奇心。孩子如果把你當作好朋友,就會問你,這時候,大人就可以用他們可以聽懂的表述方式來回答他們。
此外,父母親當著孩子的麵應該保持一些距離,不能過分親昵。盡可能地不要讓孩子與父母同睡一張床或者是同住一屋。如果可能,也不要讓他與兄弟姐妹住在一個屋子裏。父母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假如他們對孩子的個性和想法並不了解,就不能準確地判斷孩子容易受到哪些方麵的影響,或者他們能夠接受怎樣的影響方式。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青春期是一段奇特的時光。但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認為各種階段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都足以引發我們的變化,比如說,我們對更年期就懷有這樣的心態。可是,這些所謂的特殊時期隻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階段,並不能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事實上,它們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一階段懷有怎樣的期待,它在我們心中有何種意義,我們將以怎樣的方式來度過。人們總是覺得青春期像妖魔一樣,因此感到恐懼不安。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加以了解,就可以發現:在這個時期,無非是孩子們需要適應社會的新環境,並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改變,此外並沒有其他的影響因素。可是,一些孩子依舊認為他們的價值和尊嚴都會因為青春期的到來而漸漸失去,他們不再被需要,他們也不再需要合作和奉獻。其實,青春期的一係列問題,都是由於我們心存這樣的想法。
其實,孩子們應該意識到,自己與任何一個平等的人一樣,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需要與人合作並貢獻自己的力量,異性是平等的夥伴,他們在青春期裏需要開始麵對成人出現的問題,並且試著獨立解決。如果孩子並沒有意識到以上的問題,他們就會用錯誤的態度來麵對環境,他們就像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迎接自由一樣。如果有人強逼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他們會完成得很好。而如果是讓他們自發地去做,他們就會畏首畏尾、無所事事。在受控的情況下,他們會有出色表現,而一旦讓他們自主行動,他們就會手足無措了。
她努力在身邊尋找了解她的人。經過多次嚐試,她離開了家,同一個男人同居了兩個星期。她的家人到處找她,心急如焚。我們可以預料到她這樣做的後果:很快地,她會發現自己依舊無法獲得別人的讚賞,於是為自己做出的事而深感後悔。她很快有了自殺的想法,她留給家人一張字條:“不要牽掛我,我服下了毒藥,我很開心。”其實,她並沒有真的那樣做,對於她這種行為,我們也確實無法理解。事實上,她的父母很慈愛,對她很好,她想要取得他們的關心。她沒有自殺,隻是希望母親到處找她,然後領她回家罷了。如果說女孩能夠全麵地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那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如果說她的老師能多去了解一下她的情況,也能夠起到防範作用。女孩的成績一直很好,如果說他知道女孩的內心非常敏感,他就不會去刺激她,讓她感覺灰心喪氣。
還有一個案例是這樣的:有一個女孩,她的父母都是性格柔和的老實人。母親一直希望生一個兒子,因此,在女孩降生的時候,他們感到非常失望。母親一直對女性持有偏見,女孩也受到了影響。她總是能聽到母親和父親說:“這個女孩子並不惹人疼愛,她成年後一定得不到別人的疼愛。”或者“她長大後,我們究竟要拿她怎麽辦才好呢?”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了十多年。後來,她偶然看到母親的一位朋友在信中開解母親說:“你還年輕,以後一定會有兒子的。”
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個女孩心中的感受。幾個月後她去拜訪住在鄉下的叔叔,在那裏她遇到了一個男孩並和他發展成了戀愛關係,而這個男孩在智力方麵有些欠缺。後來,他和她提出了分手,而她卻始終對他念念不忘。當我再一次看到她時,她身邊有了很多的男朋友,卻沒有一位是令她滿意的。她之所以來找我,是因為患上了焦慮性神經病,已經不敢一個人外出了。每當她發現自己獲取他人讚揚的方式效果欠佳時,就會轉而運用另外一種。如今,她利用身體上的不適吸引家人的注意。別人是拿她沒辦法的,除非她自己改變這樣的心態。她會哭鬧、自殺,把家中搞得雞飛狗跳。要想讓這個女孩意識到自己的現狀是很困難的,我們也很難讓她明白:她正處於青春期,她錯誤地將過多的精力放在擺脫被輕視這件事上了。
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都容易將性關係看得太重,並且進行渲染。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成長,結果卻事與願違。比如,如果一個女孩子總是誤認為自己的母親在壓製自己,她就會利用與其他男生發生性關係這樣的事情來反抗母親。對於母親是否知道,她並不是十分在意,其實,她的目的隻在於讓母親為她焦慮。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女孩與父母發生爭執後就會跑到外麵與她遇到的男人發生性關係。她們一般都有很好的教養,並且平時表現得乖巧可人,竟然會做出這麽讓人驚訝的事情。我們都明白,她們隻是走入了思想的誤區,並非真的罪孽深重。她們誤認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那些做法在她們看來是最好的獲得優越感的方式。
一些被寵壞的女生覺得對於女性的角色難以適應。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於是,她們對於自己的地位並不滿意,進而表現出對男性的由衷敬佩。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男性的這種仰慕:有時,她也會表現出對男性的厭惡和逃避;有時,雖然她們喜歡男性,卻會在男性麵前表現得異常羞澀,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她們無法麵對有男性參與的集會,遇到這種狀況時也會非常尷尬。當她們年紀增大時,雖然也會口頭表達出想要結婚的意思,但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她們不和異性接觸,也不去交異性朋友。有時,我們能夠觀察到,處於青春期的女孩會更加討厭女性角色。她們的行為可能會帶有濃重的男孩氣息。她們在效仿男生,甚至學習男生的一些惡劣行徑,如喝酒、說髒話、抽煙、亂交朋友等。
她們常常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如果她們不采用這樣的方式,就不會有男孩對她們產生興趣。一些女孩在對女性角色深惡痛絕的狀況下,可能會產生同性戀、賣淫,甚至各種各樣的性欲錯亂現象。很多妓女從小就認為沒有人喜歡自己,並且,這樣的想法一直沒有被動搖過。她們覺得自己注定得不到男人的寵愛,注定要扮演卑賤的社會角色。我們可以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會多麽沮喪並蔑視自己。在她們眼裏,自己隻是用來賺錢的機器。女孩的這種思想其實是從童年時期就產生的,並非是在青春期才出現。她們自小就討厭自己的女性角色,隻是在年幼時她們沒有得到表現這種厭惡的場合和時機而已。
對男性產生敬佩的並不僅僅是女孩。一切過分強調男性身份的尊貴性的孩子,都會將男性作為一種夢想,並懷疑自己能不能去實現它。所以,我們傳統文化中對於男性地位的過分強調會導致那些對自己不是很自信的男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與女生同樣的困難。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將信將疑地認為自己的性別會發生變化,所以,我們要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清楚地告訴他,他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有時,一些男孩外表貌似女孩,通常他們都會產生一些問題。陌生人會對他的性別做出錯誤判斷,而親朋好友總會說:“你長得實在是太像女孩了。”如果這樣,孩子可能會將長相看作一種劣勢,並會認為自己的愛情或婚姻可能會出現問題。一些男孩對於自己的性別不是很自信,青春期時,他們就可能去模仿女生,他們會帶有濃重的脂粉氣。一些惡習也會接近被寵壞的女孩,比如發小姐脾氣、搔首弄姿、行為做作。
在最初的4~5年裏,兒童會漸漸形成對異性的穩定態度。早在嬰兒時代的最初階段,性的驅動力就已經很明顯,隻是沒有什麽因素可以激發它的表現。就算沒有外界刺激,我們也不用驚訝於它的產生,因為這是最平常的事。比如,我們會看到一歲左右的嬰兒出現局部性激動的現象,我們不應該害怕,而是要努力將他的注意力由他自己身上轉移到周圍環境中。如果說還是無法阻止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另一種狀況了。這時,我們可以推測這個孩子是故意以此為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能發現父母的驚慌和害怕,也明白怎樣做可以戲弄父母。假如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做法無法引起他人關注,他們就不會繼續了。
我曾主張不要在身體上對孩子施加刺激。父母一般都很寵愛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對他們很感興趣。為了增進與孩子的感情,他們會親吻他,擁抱他。他們理應知道這樣的方式並不科學,他們不應該刺激孩子的心靈。很多孩子會告訴我,童年時他們看到父親在書房中看春宮圖畫或者觀看類似的電影,這些都會引起他們心中的波瀾。這樣的畫麵是不適合讓兒童看到的,假如我們能夠避免此類情況,就會減少問題的產生。
此外,還有一種刺激的形式,就是我們常在孩子麵前不合時宜地提起一些性方麵的知識。一些成年人似乎非常熱衷於散播與性相關的知識,他們害怕孩子在長大後仍然會在這方麵一無所知。如果我們回憶昨天的事或是研究他人的過去,就會知道他們所擔心的那些問題是根本不會出現的。我們最好等孩子漸漸開始對這樣的事感到好奇,然後再把知識傳播給他們。如果我們對孩子足夠細心,就算他們不主動問,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們的好奇心。孩子如果把你當作好朋友,就會問你,這時候,大人就可以用他們可以聽懂的表述方式來回答他們。
此外,父母親當著孩子的麵應該保持一些距離,不能過分親昵。盡可能地不要讓孩子與父母同睡一張床或者是同住一屋。如果可能,也不要讓他與兄弟姐妹住在一個屋子裏。父母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假如他們對孩子的個性和想法並不了解,就不能準確地判斷孩子容易受到哪些方麵的影響,或者他們能夠接受怎樣的影響方式。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青春期是一段奇特的時光。但在通常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認為各種階段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都足以引發我們的變化,比如說,我們對更年期就懷有這樣的心態。可是,這些所謂的特殊時期隻是我們生活的一個階段,並不能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事實上,它們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這一階段懷有怎樣的期待,它在我們心中有何種意義,我們將以怎樣的方式來度過。人們總是覺得青春期像妖魔一樣,因此感到恐懼不安。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加以了解,就可以發現:在這個時期,無非是孩子們需要適應社會的新環境,並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改變,此外並沒有其他的影響因素。可是,一些孩子依舊認為他們的價值和尊嚴都會因為青春期的到來而漸漸失去,他們不再被需要,他們也不再需要合作和奉獻。其實,青春期的一係列問題,都是由於我們心存這樣的想法。
其實,孩子們應該意識到,自己與任何一個平等的人一樣,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需要與人合作並貢獻自己的力量,異性是平等的夥伴,他們在青春期裏需要開始麵對成人出現的問題,並且試著獨立解決。如果孩子並沒有意識到以上的問題,他們就會用錯誤的態度來麵對環境,他們就像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迎接自由一樣。如果有人強逼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他們會完成得很好。而如果是讓他們自發地去做,他們就會畏首畏尾、無所事事。在受控的情況下,他們會有出色表現,而一旦讓他們自主行動,他們就會手足無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