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秦時來了
娶了錦鯉媳婦後他全家都旺了 作者:三歲多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乖乖睡,我馬上回來。”葉淑兒柔聲道,看著薛知安閉上了迷糊的雙眼後,輕手輕腳的打開屋門,看著宋氏在院門處一言難盡的模樣,他不由得有些憂心,合上門後快步到了院門處。
“秦時?”她沒想到會是他,不是一個月?這才半個月:“你怎麽來了?”
宋氏的眼珠子在二人身上打量,半點沒挪開的意思。
秦時看了眼她。
葉淑兒也緩緩轉過頭來,看著宋氏溫聲道:“大嫂,你去休息吧,這是我朋友。”
“啊?好。”宋氏臉色微僵,轉過身往屋子裏走的時候,一步三回頭,等著到屋門前回頭時,院門虛掩著,人都不見了。
“你說,那男人和淑兒什麽關係?長相俊俏,瞧著也是未成家的。”宋氏擔憂問道,一直都不敢聲張,合上門才敢跟薛老大嘀咕。
薛老大早躺床上了,瞥了一眼就翻過了身去:“我信淑兒。”
“誒,你這話什麽意思?我也沒說不信淑兒啊,隻是這被人瞧見了,總歸不好。”宋氏還想再說,聽見薛老大的鼾聲,隻能往肚子咽,坐著繡花耳朵仔細聽著動靜。
另一邊。
秦時知道葉淑兒有意瞞著其他人,便提議二人到拐角說話,這處三麵看不見,就一處空地,最適合談話。
他摸索袖中,拿出了個拳頭大的錢袋,一副求誇的模樣遞給她:“這是賣的銀錢。”
葉淑兒疑惑的接過打開,瞧見裏頭的兩個金錠子,她眼睛瞪如銅鈴:“這麽多?”
秦時滿意笑笑:“這方便些,拿去城裏換的話,是四百兩。”
“謝謝。”葉淑兒激動得不行,這一下就不用擔心了。
秦時看著她,笑起來時眉眼彎彎如月牙,小臉覆滿神采,不自覺出神了片刻,他問道:“可還有要賣的東西?這次趕在年關前送來,下一次估摸要久一些,你可以準備多一點。”
“有。”葉淑兒看了看四周:“稍等。”
她轉身回院子,直接進了廚房後,就進了空間,把曬幹的草藥拿上後,又把玉佩拿上。
出來時,她看著對麵大哥的屋子還亮著燭光,眼神閃了閃,拿上了東西快步出了院子。
秦時一直等待,看到她手上的藥材,伸手接過,目光掃到那枚玉佩,不等她開口,便先道:“藥我拿著,這玉佩你拿著,要是我沒回來,你也有個保障。”
“我現在相信你了,不用這個。”葉淑兒把玉佩雙手呈過去。
秦時高她差不多兩個頭了,垂眼看她,忍不住想抬手摸摸她的頭,但下一刻,他忍住了衝動,伸手推回她的手,短暫觸碰,如玉般光滑細膩,他眼神微暗:“你收著,我先走了。”
話落,他轉身往村口走去。
葉淑兒隻好把玉佩收進懷裏,摸了摸那金錠子,心思飄到了九霄雲外,太開心了!
回到屋子的時候,她褪去衣衫,縮進暖洋洋的被窩裏,就被薛知安一把抱緊了,明明他還在睡熟的狀態。
真是成了習慣了。
這邊熄滅了燭火後,隔壁很快就也黑了。
次日一大早,葉淑兒和薛知安是被炮仗吵醒的,聽到劈裏啪啦的聲,薛知安第一時間捂住了淑兒的耳朵,睜著朦朦朧朧的眼睛呢喃道:“過年了。”
一年到頭,今日最熱鬧。
張氏和薛明珠起了大早,煮了肉粥,又煮了雞蛋,拿出醃製的鹹菜,蒸肉。
最豐盛的早餐了。
一家人吃完,大丫和小寶就穿上了紅色的棉襖,領了張氏的新年糖果,就樂嗬嗬的去老夫子家請人了。
其餘人也換上了紅色的衣服,寓意一年紅紅火火,幸福美滿。
張氏戴上了那珍珠項鏈,又讓李玉梅給略微化了妝,瞧著年輕富態。
“娘,你這樣真有年輕時的風采,以後就這般穿。”李玉梅現在的技藝好多了,看著娘的臉,她十分滿意,誇娘也是誇自己。
張氏嗔怪道:“我都老了,穿紅色太惹眼,幹活也不耐髒。”話是這樣說,心頭難掩的高興,嘴角始終是上揚的。
“瑞雪兆豐年,明年指定大豐收,到時候咱們日子好過了,娘也不用幹什麽活,在家享福就行。”宋氏接話,切著五花肉片,滿眼幸福洋溢。
“以後讓老大老二幹。”張氏把活推出去,半點沒覺得這是自己生的,就該偏頗。
廚房裏氛圍極好。
廚房外,薛老大薛老二聽著這些話,無奈的對視一笑,身為家裏的頂梁柱,二人也沒覺得不妥。
“媳婦兒。”薛知安喚了一聲,拿起兩幅對聯。
葉淑兒應了一聲,拿著米糊瓶子去屋子門前刷上,隨即她拉著下頭,薛知安拿著上麵,二人合力,把對聯貼上。
一共六間屋子,加上院門,要貼七對。
薛老大和薛老二給堂屋掛上了燈籠,再去掛上院門的,一下子家裏全是紅色。
老夫子來到門口,薛家兄弟熱情的打招呼。
“夫子來了,去家裏坐著,還給您留了早飯。”
“今天有口福了,我娘做的扣肉,那叫一個好吃,為了招待夫子,咱們早上可就有得吃了,以往都是晚飯才有。”
“今天晚上也還有,淑兒買回來不少五花肉,做了很多。”
老夫子聞言,神色漸漸緩和,臉頰微微發紅,他深呼吸了幾下,笑著進了屋子。
“夫子來了。”薛明珠笑道。
“哎,有沒有要幫忙的?”老夫子看著一家人忙碌,有些不知所措。
張氏從廚房出來:“我們都忙得差不多了,淑兒說有打發時間的玩意,晚些時候我們一同玩。”
“好。”老夫子笑著進堂屋坐下後,拿起筷子第一筷夾了扣肉,滿滿的醃菜味,油而不膩,十分爽口,他滿足的繼續吃飯。
忙完已經是半個時辰後了,一家人坐在堂屋等待,葉淑兒拿著一袋子的東西進來後,倒在了桌上,溫聲解釋:“這叫麻將,我聽遊曆的大師說的,別的地方特別時興,我也做了一副,我教你們玩。”
把鍋甩給大師最好不過了。
一家人圍在一起,豎起耳朵。
“秦時?”她沒想到會是他,不是一個月?這才半個月:“你怎麽來了?”
宋氏的眼珠子在二人身上打量,半點沒挪開的意思。
秦時看了眼她。
葉淑兒也緩緩轉過頭來,看著宋氏溫聲道:“大嫂,你去休息吧,這是我朋友。”
“啊?好。”宋氏臉色微僵,轉過身往屋子裏走的時候,一步三回頭,等著到屋門前回頭時,院門虛掩著,人都不見了。
“你說,那男人和淑兒什麽關係?長相俊俏,瞧著也是未成家的。”宋氏擔憂問道,一直都不敢聲張,合上門才敢跟薛老大嘀咕。
薛老大早躺床上了,瞥了一眼就翻過了身去:“我信淑兒。”
“誒,你這話什麽意思?我也沒說不信淑兒啊,隻是這被人瞧見了,總歸不好。”宋氏還想再說,聽見薛老大的鼾聲,隻能往肚子咽,坐著繡花耳朵仔細聽著動靜。
另一邊。
秦時知道葉淑兒有意瞞著其他人,便提議二人到拐角說話,這處三麵看不見,就一處空地,最適合談話。
他摸索袖中,拿出了個拳頭大的錢袋,一副求誇的模樣遞給她:“這是賣的銀錢。”
葉淑兒疑惑的接過打開,瞧見裏頭的兩個金錠子,她眼睛瞪如銅鈴:“這麽多?”
秦時滿意笑笑:“這方便些,拿去城裏換的話,是四百兩。”
“謝謝。”葉淑兒激動得不行,這一下就不用擔心了。
秦時看著她,笑起來時眉眼彎彎如月牙,小臉覆滿神采,不自覺出神了片刻,他問道:“可還有要賣的東西?這次趕在年關前送來,下一次估摸要久一些,你可以準備多一點。”
“有。”葉淑兒看了看四周:“稍等。”
她轉身回院子,直接進了廚房後,就進了空間,把曬幹的草藥拿上後,又把玉佩拿上。
出來時,她看著對麵大哥的屋子還亮著燭光,眼神閃了閃,拿上了東西快步出了院子。
秦時一直等待,看到她手上的藥材,伸手接過,目光掃到那枚玉佩,不等她開口,便先道:“藥我拿著,這玉佩你拿著,要是我沒回來,你也有個保障。”
“我現在相信你了,不用這個。”葉淑兒把玉佩雙手呈過去。
秦時高她差不多兩個頭了,垂眼看她,忍不住想抬手摸摸她的頭,但下一刻,他忍住了衝動,伸手推回她的手,短暫觸碰,如玉般光滑細膩,他眼神微暗:“你收著,我先走了。”
話落,他轉身往村口走去。
葉淑兒隻好把玉佩收進懷裏,摸了摸那金錠子,心思飄到了九霄雲外,太開心了!
回到屋子的時候,她褪去衣衫,縮進暖洋洋的被窩裏,就被薛知安一把抱緊了,明明他還在睡熟的狀態。
真是成了習慣了。
這邊熄滅了燭火後,隔壁很快就也黑了。
次日一大早,葉淑兒和薛知安是被炮仗吵醒的,聽到劈裏啪啦的聲,薛知安第一時間捂住了淑兒的耳朵,睜著朦朦朧朧的眼睛呢喃道:“過年了。”
一年到頭,今日最熱鬧。
張氏和薛明珠起了大早,煮了肉粥,又煮了雞蛋,拿出醃製的鹹菜,蒸肉。
最豐盛的早餐了。
一家人吃完,大丫和小寶就穿上了紅色的棉襖,領了張氏的新年糖果,就樂嗬嗬的去老夫子家請人了。
其餘人也換上了紅色的衣服,寓意一年紅紅火火,幸福美滿。
張氏戴上了那珍珠項鏈,又讓李玉梅給略微化了妝,瞧著年輕富態。
“娘,你這樣真有年輕時的風采,以後就這般穿。”李玉梅現在的技藝好多了,看著娘的臉,她十分滿意,誇娘也是誇自己。
張氏嗔怪道:“我都老了,穿紅色太惹眼,幹活也不耐髒。”話是這樣說,心頭難掩的高興,嘴角始終是上揚的。
“瑞雪兆豐年,明年指定大豐收,到時候咱們日子好過了,娘也不用幹什麽活,在家享福就行。”宋氏接話,切著五花肉片,滿眼幸福洋溢。
“以後讓老大老二幹。”張氏把活推出去,半點沒覺得這是自己生的,就該偏頗。
廚房裏氛圍極好。
廚房外,薛老大薛老二聽著這些話,無奈的對視一笑,身為家裏的頂梁柱,二人也沒覺得不妥。
“媳婦兒。”薛知安喚了一聲,拿起兩幅對聯。
葉淑兒應了一聲,拿著米糊瓶子去屋子門前刷上,隨即她拉著下頭,薛知安拿著上麵,二人合力,把對聯貼上。
一共六間屋子,加上院門,要貼七對。
薛老大和薛老二給堂屋掛上了燈籠,再去掛上院門的,一下子家裏全是紅色。
老夫子來到門口,薛家兄弟熱情的打招呼。
“夫子來了,去家裏坐著,還給您留了早飯。”
“今天有口福了,我娘做的扣肉,那叫一個好吃,為了招待夫子,咱們早上可就有得吃了,以往都是晚飯才有。”
“今天晚上也還有,淑兒買回來不少五花肉,做了很多。”
老夫子聞言,神色漸漸緩和,臉頰微微發紅,他深呼吸了幾下,笑著進了屋子。
“夫子來了。”薛明珠笑道。
“哎,有沒有要幫忙的?”老夫子看著一家人忙碌,有些不知所措。
張氏從廚房出來:“我們都忙得差不多了,淑兒說有打發時間的玩意,晚些時候我們一同玩。”
“好。”老夫子笑著進堂屋坐下後,拿起筷子第一筷夾了扣肉,滿滿的醃菜味,油而不膩,十分爽口,他滿足的繼續吃飯。
忙完已經是半個時辰後了,一家人坐在堂屋等待,葉淑兒拿著一袋子的東西進來後,倒在了桌上,溫聲解釋:“這叫麻將,我聽遊曆的大師說的,別的地方特別時興,我也做了一副,我教你們玩。”
把鍋甩給大師最好不過了。
一家人圍在一起,豎起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