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是一種神秘配方,它構建了互相關懷的人際關係所需要的基礎。它和空氣與水一樣,是我們生存不可缺少的。


    ——傑裏·威科夫


    如果想要教育孩子,就要知道他心裏想的是什麽。無論是學習還是其他方麵,都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要弄清絆住孩子的障礙是什麽,還要引導孩子的興趣,鼓勵他們,給他們以信心,順利向前。


    孩子既然不能用強硬的教育方式,那麽,他們就令父母變得麻煩起來。因為,孩子的行為常常讓父母不知如何是好。父母們也想對孩子和善,但孩子的表現讓他們感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導致一些好的溝通方法用不上。


    這是為什麽呢?這是父母既定的思維妨礙了他們去了解和理解孩子,以致找不到合適的方法應對。實際上,孩子的行為本身並沒有對與錯,這僅僅是生理和情感的表現。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判時,父母的標準不是來自孩子本身,而是既有的觀念對孩子行為的理解。


    有一個叫何進的孩子,由於學習基礎沒有打好,上課聽不懂,造成自製力差,考試成績差,但這個孩子個性倔強,愛麵子,喜歡爭執。


    在一次數學課上,這個孩子和老師當麵頂撞起來。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孩子忘記帶筆,便回頭向後麵的同學借。數學老師看到他不注意聽課,便大聲吼叫,說他如何差,不是來上學的,是來混日子來的。孩子一聽這話,心裏接受不了,便當眾與老師頂起來。


    其實,後進生也需要理解、尊重和信任,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心急。侵犯了孩子,孩子便無所顧忌了,老師如此,何況父母?


    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生長生活,諸如睡覺、吃飯、穿衣保暖等,而孩子那裏表現出來的要求都是情感上的。孩子的表達不符合父母的觀念和預期時,父母往往對孩子作出各種不同的反映,要麽生氣,要麽高興和讚賞,要麽不管不問。這些反映就是正確的嗎?當然不是,父母隻是對自己過去的思想的反映,而不是針對孩子現在或以後的行為。因此,隻有擺脫過去的幹擾,著力於孩子眼前的事實,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父母的頭腦就像一部辭典,隻要看到孩子的一個動作,就可以給它做出無數種的解釋來。一些問題的答案往往是錯誤的,張冠李戴的。比如,一個孩子從較小孩子手中奪走玩具,父母可能解釋為:孩子的性情粗魯而無情。其實,這隻是孩子的一個單純動作,或許他想要這個玩具,也覺得好玩,頭腦中還沒有照顧較小孩子的意識。或許他是想吸引你的注意力,以表明自己“厲害”……總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標簽,也不要進行各種複雜性的過度分析,而應看做是一種自然和平和的反映。


    一些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的行為,他們氣惱、痛苦,接下來就是要製止孩子了。這並不可取。在你的幹預下,孩子可能被迫放棄了自己的行為,但他還會以其他行為來表達自己未被滿足的需要。


    孩子的行為往往源自他內心真實的需求,或許他的行為看起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荒唐。但如果正確理解他的想法能以正確的心態麵對,順其自然,就會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應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反映,了解他們情感需要。下麵是孩子的情感需要:


    1.愛;


    2.自我表現;


    3.安全;


    4.獨立自主;


    5.強大;


    6.自信。


    如果以上的基本需求如果一直能夠得到滿足,就會為孩子今後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使他能夠充分發揮潛能,積極進取,以寬容樂觀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


    1.父母要正確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當孩子做出令大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時,父母要從另一方麵看看孩子心底的原因是什麽,孩子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麽。


    2.掌握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在生活中,父母要正確了解孩子的需要,弄清孩子做事背後的動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遠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遠廉並收藏父母怎樣正確教育孩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