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丈屏障當中出來的蒼髯老者,原本的注意力全在太媧身上。他下意識地認為境界更高者便是話語權最大的人,可看了太媧的表現之後,也不得不把視線轉移到了那位六品的武夫身上。


    「希望二位給我一個說法,否則二位便留在我方丈做客吧。」


    老者浮在半空中,俯瞰著陳劉兩人。


    他自然不會如此客氣地邀請陳劉他們做客,這個意思其實是示威。


    做客的話大概不會是一兩天,應當是一兩年,一兩百年。做客的地點也不會是會客室,而是某處陰暗濕冷的角落。


    陳劉並沒有他那樣的火氣,衝著天上平和地說道:


    「大梁皇帝陛下令吾等考察三山,以做定奪。故而來此請見方丈山主。」


    在瀛洲完全沒有拿出來的王杖櫛節被陳劉取了出來,以手執節撐地,代行天子意誌。


    相對於最開始見到的樵夫,天上的老者懂得更多。


    雖然三山封閉多年,但他還是認出了陳劉手執節杖代表的意思。


    相對於最初的怒意,老者的情緒緩和了些許。


    若是作為一個大王朝的使節,有些脾氣可以被適當諒解。方丈雖然超然世外,但並不是隨意結仇的存在。一個王朝的分量,需要適當的思考。


    不過他的回答卻隻有一句話:


    「方丈不管凡世如何,大梁如是,其他勢力亦如是。請回吧。」


    這個答案當然在陳劉的意料當中,不過他自然不可能被這麽一句話便勸退。


    陳劉隻是說道:


    「不論方丈作何決定,在此之前都最好與我等見上一麵。出世與入世,茲事體大,如此草草決定還是為時尚早。」


    老者麵露不滿,但看著陳劉身旁的高手,尤其是天上笑著看熱鬧的道緣和尚,他沒有立馬下決定。


    陳劉所說的,他倒是也並不存在芥蒂。不過這叩山門的方法,著實讓人火大。


    當老舟子帶他們來到此處時,老者便見過他們。當時見他們走了,也沒有行此大逆不道的舉動,他便沒有在乎。


    現在再次回到這裏便行此方法……


    老者抬頭又看了一眼天邊的道緣和尚,而對方也是對他笑了笑。


    一拳打到棉花上,自然是沒什麽作用的。


    於是他最終還是決定,向山主匯報一聲。


    「你等著。」


    「多謝。」


    方丈山從外界看隻不過朦朦朧朧的,進入屏障則會知道此山是山水相間的山脈。山路蜿蜒曲折,各處山體綿延,各生各景。


    各家學說也各選府邸,生根發芽。


    相對於蓬萊的魚龍混雜與瀛洲的上下一心,方丈乃是佛門各脈百家齊放之地。其餘學說雖不禁絕,但沒了土壤,自然也就銷聲匿跡。


    在各脈的主峰上都修築有各家的寺院,有各家的經典、法器與弟子、香火。而在各峰簇擁的中央,便是一座輝煌壯麗的古樸寺廟,名曰梵淨寺。


    寺外雕梁畫棟,寺內則供奉著諸天神佛。


    釋迦牟尼如來佛端坐眾佛之中,慈眉善目,寶相莊嚴,為眾佛之主。


    在其周圍,隱約浮現三大時空。縱觀過去、現在與將來,又橫跨西方、中央與東方。


    八方佛祖,八方菩薩,又有四大金剛,五百羅漢,三千揭諦,另有數不盡的比丘僧尼,各自落座,共聽佛法。


    與這些神佛之像類似,在大殿之中,也有老少僧侶列座南北東西。在他們中央,便是一位青年人模樣的存在端坐在蒲團之上,為眾僧侶解說佛法。


    當在屏障外與陳劉交談過後的老者飛抵梵淨寺


    之時,正值鍾鼓聲敲響,這一時間的功課結束。


    僧侶告別中央的青年人,各自散去。


    青年人也立馬注意到了老者的存在,便立馬招了招手,喚他過去,溫和地問道:


    「阿妙羅,何事來此?」


    老者躬身行禮,向青年人匯報道:


    「首尊,山外有陌生存在降臨,自稱是內陸王朝的使節。另外有道緣和尚靜坐虛空。」


    「哦?原來如此。」


    青年人認真聽完老者的匯報,笑著點了點頭。


    對於陳劉一行人的出現,這位方丈最尊崇智慧的存在並不意外。雖然方丈封閉山門,但瀛洲與蓬萊不同的抉擇現如今的天下大勢,他都略有耳聞。


    當然,道緣和尚的插入,他也有些驚訝。


    他對那位名為阿妙羅的老者說道:


    「且去看看。」


    「是。」


    山腳下,陳劉沒有朝聖的目的,自然也就沒有那麽多刻意的講究。


    陳劉拿出了之前又去集市買來的糕點零嘴,遞給了太媧。


    當阿妙羅重新會回來的時候,他已經吃下了不少東西,單方麵地與太媧有說有笑。——她也不知道是怎麽了,總覺得狀態反應有些不對勁。


    正當陳劉打算深入的時候,老者回歸,他的計劃便被打破了。


    阿妙羅見陳劉如此輕慢方丈,輕慢佛祖與佛法,不由得怒上心頭。隻不過這隻心猿意馬被身旁青年人的話語給拘束住了,並沒有肆意妄為。


    見老者沒有說話,陳劉便立馬推測到那位青年人才是主事之人,於是問道:


    「大師吃不吃點心?」


    青年人沒有客氣,按下了脾氣暴躁的阿妙羅後,便走到了陳劉他們身邊,隨地坐了下來。


    對方如此隨性,陳劉自然沒有拘禮的道理。


    在看了一眼太媧的臉色確定好來者的大概實力後,陳劉便有了計較。


    那位青年人吃下一些糕點過後,便主動自我介紹道:


    「法號安禪,乃是方丈梵淨山的主持。不知施主所來為何?」


    沒有太多玄乎的話語與話術,兩人的對話隻采取最樸素的文字。


    見對方開門見山,如此坦誠,陳劉便也沒有遮遮掩掩的道理。


    「為結盟而來。」


    「原來如此。」


    相對於阿妙羅的一口回絕,安禪的態度更有回轉的餘地。


    他並沒有直接拒絕,而是將話題轉移到了其他方麵。


    「施主這塊金牌有些魄力。」


    安禪突然提到了陳劉與太媧用來破除屏障的法器。


    他第一眼注意到的並非是名聲在外的山河社稷圖,而是那塊擔任劍刃的奇特金牌。


    陳劉也將奉帥的令牌拿了出來,說道:


    「這是一位長輩所賜,他此刻正在北方,北方之北。」


    奉帥此刻到底在做什麽,是什麽狀況,陳劉並不知曉,但這並不妨礙他扯虎皮敲大鼓。


    如他所料,當說道北方之北時,安禪沉默了須臾,隨後又點頭稱讚道:


    「實乃人中龍鳳,驍勇善戰。」


    能抵達那處戰線附近已經是十分了不得的事情,若是能在其中發揮某種力量,那更是值得敬佩之事。


    安禪隨後又轉換了話題,問著陳劉在瀛洲經曆的事情。


    「那位老人家如何說?」


    雖然安禪乃是這方丈山的首尊,但若說資曆,是完全比不上那位瀛洲的大祭師的。


    她臉上布滿的溝壑根本無法填滿她在歲月磨損當中經曆的滄桑變


    化。幾千年?還是上萬年?安禪仍是小沙彌之時那位大祭師便是大祭師。直到現在,仍然是大祭師。


    陳劉也坦率地說出了瀛洲的決定。


    那幾乎是隻有付出的條件讓安禪也有些驚訝,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將陳劉他們的分量又提升了不少。


    如此賠本買賣,顯然是確實有求於人。


    那位大祭師,從來不做無所謂的事情。


    隻不過,安禪仍然沒有往方丈上麵聊,而是問著陳劉的佛法修為。


    他一眼就看出陳劉身上與佛門的深深糾葛,看出了陳劉身具佛性。若是好生修行,必然能成為一代大賢大僧大佛。


    「施主修佛?」


    陳劉則回答道:


    「不是。雖然對佛學略有研究,但佛門與我有些距離。我一位……好友乃是佛門菩薩。」


    「原來如此。」


    安禪看出了陳劉有所隱瞞,不過卻也沒必要計較。


    他又與陳劉說了幾句佛法,見陳劉回答頗具靈性,便也比較滿意。


    雖說陳劉說並不修行佛法,但隻要有所涉獵,了解佛門真諦,是否皈依佛門其實便不是分辨好壞的因素。


    陳劉見眼前這位大能東拉西扯,就是不進入正題,也有些無可奈何。


    於是陳劉也就改變了策略,先問道:


    「我們是否能進入神山?」


    安禪回答得很幹脆:


    「自然。」


    隨後他又衝著空中的某處說道:


    「師叔也隨時可以歸山。」


    空中的那位酒肉和尚隻是搖了搖手上的破爛蒲扇,也搖了搖頭。


    他不喜歡山上好像閉門造車的修行方式,就是因為這樣才下山,此時自然也就沒有上山的道理。


    倒是身邊的徒弟突然開始鬧騰,他也隻好代徒弟說道:


    「你師侄想看著精彩的,要不露一手?」


    安禪笑了笑,沒有拒絕。


    他單手一招,籠罩整片方丈山的屏障開了一處大門。


    門內先是一陣濃厚的霧氣,隨後便是金光浮現,照耀四方天地。


    朵朵蓮花在虛空盛開,吐露香氣。山門莊嚴,誦經聲此起彼伏。


    在方丈山後,好似有一尊真佛端正盤坐,慈眉善目,寶相莊嚴。


    那並非是天生造物,而是安禪的法相。


    他乃是陳劉所見的繼三大佛主之外的第四位一品佛門修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飲刀風歌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燈芯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燈芯糕並收藏飲刀風歌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