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李玄奘遇妖遭擒,行將被下油鍋之際,幸好長樂公主現身搭救,才逃脫性命。
這法師亦是意誌堅定,即便遭遇妖魔,險些遇難,依然未曾更改取經念頭。
出了妖魔洞府後,於山間風中辨認即刻方向,向西方不依不饒繼續前行。
走了些許時間,方有那太白金星李長庚,出現李玄奘遇難洞府,意圖搭救法師。
哪裏想到,李玄奘早已脫困,李長庚苦思良久,推算無果,不得不返回天庭,向玉帝匯報。
玉帝便差人去了西天靈山大雷音寺。
如來佛祖知曉此事後,亦是沉吟許久無言。
這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為何會有如此表現,不符祂一貫強者形象?
蓋因上次觀世音菩薩回山,向佛祖述說長樂公主一事,佛祖有心推算公主來曆。
那知道卻碰了個軟釘子,隻是算出混沌一片,最終並未知曉長樂公主為誰。
佛祖自以為慧眼能夠遍觀三界,看破一切虛妄,怎知這裏卻似矮了長樂公主半頭?
因此動了無名嗔火,連佛法亦不講解,端坐蓮台上,一心想要算出公主身份。
或曰,佛門奉勸世人,須不貪不嗔,不爭不奪,逆來順受,方能有來世之福報……
這佛祖如何也能冒出心頭嗔火來?豈非有違他們的教義,不符世人心中佛門印象?
咦,諸位看官,佛與婆羅門爭,與道教爭,與景教爭,與其他諸多教派爭,如何看出他們不爭了?
更何況,普度眾人,成就正果者,方是世間最大的一個貪念,其他所有一切都有所不及。
世人愚昧,不知福禍,永世沉淪輪回,本應是宇宙真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然則以諸宗教理論,最終皆需要普度眾生,方能體現,自家神主無量能耐。
因此才要門下所有教眾,同婆羅門,道,景,明等諸教,彼此奮力搶奪人間信徒。
如佛教者,最終人人得福報,個個成天人羅漢菩薩,沒有了那普通信眾供奉,如何能夠維持教派平衡?
看官,如果佛祖不爭不奪,當年其為尼泊爾王子之時,平平安安度過一世,如何能夠成就後來“如來佛祖”?
不爭不奪,不貪不嗔,便是真正不問不顧,何須普度眾生,自己一人獨立世外,坐看宇宙生生滅滅。
又何須李玄奘西天取經,讓那中土大興佛教,力壓道教一頭,顯示佛法無邊?
因此佛祖亦有貪嗔,有爭奪念頭,才會暗自不斷推算,長樂公主之來曆。
祂前後換了無數法門,一時沉溺其中,竟不知不覺之間,難免對李玄奘有所疏漏。
得知天庭玉帝遣人前來靈山,才悚然驚醒,知曉自己和長樂公主糾纏不清,差點誤了取經大事。
醒悟後便向南海珞珈山傳達旨意,著觀世音菩薩,即刻派遣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還有一十八位佛門護教伽藍,在李玄奘身旁輪流值日。
並且共同守護李玄奘安危,以免出錯,讓西天取經大計,成了一個畫餅。
這些仙神得到旨意,急忙興衝衝趕至李玄奘身旁,一路跟隨,看著他艱辛西行。
李玄奘雖是如來佛祖二弟子,金蟬子轉世,並未覺醒胎中之迷,仍舊隻是個凡人。
如何能夠得知,此時在自己身旁,已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還有一十八位佛門護教伽藍,輪番守護安危?
他一路上逢山過山,見河過河,倏忽又走了幾日路程,終來到了兩界山中。
這日獨行於崇山峻嶺間,行經半日更不見任何人煙,肚子卻已餓得咕嚕作響。
李玄奘強忍肚饑,勉力趕路,看見前方路中,撲出兩頭斑斕猛虎,急轉身又見後方,有幾條長蛇盤繞。
這法師叫了一聲苦也,呆立原地不動,也不知自己,最後是被猛虎撲殺而死,還是被長蛇吞入腹中?
李玄奘正惶恐失措,便連坐騎也腰軟蹄彎,跪下伏倒在地,打也打不起,牽又牽不動。
一人一馬皆淒楚等死,正在那不得命處,突然兩頭猛虎嗚咽做聲,竄入山林;幾條長蟲絲絲作響,匍匐草叢。
眨眼間威脅盡去。
李玄奘情知此番變化,其中肯定有異,急忙抬頭看時,隻見一人手執鋼叉,腰懸弓箭,自前頭山坡處轉出。
來者身軀雄壯威猛,渾身上下殺氣騰騰,大步流星,不多時便趕至李玄奘身前。
法師見他氣勢洶洶前來,急忙跪在山路旁邊,合掌高身求饒道,“大王救命!大王救命!”
“貧僧隻是大唐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並無什麽多餘財貨,還望大王能夠饒我性命,放我繼續西行。”
這人到了李玄奘跟前,放下手中雙頭鋼叉,急忙攙扶起李玄奘,含笑道,“長老勿要驚慌。”
“我隻是這山中的獵戶,並非什麽歹人,哪裏膽敢無緣無故,害法師性命?”
李玄奘聽他語氣和善,並無惡意,方才放下擔憂,先謝過他的救命之恩。
於是這獵戶笑道,“原來如此,我本姓劉,名伯欽,隻在這山中,專以打些狼虎為生,捉些蛇蟲過活。”
“是以山中眾獸見我前來,便嚇得一哄而散,誰知竟恰好救得長老脫困。”
“可見我和長老亦是有緣……”
兩人正交談間,又聽到前麵山坡,傳來呼呼風響,劉伯欽悄悄豎起耳朵,仔細辨認片刻。
向李玄奘道,“那山貓不知道何故,又重新回來此地,怕是因為沒處捕食,因此盯上了長老,連我都不再懼怕。”
“長老在此等候些許時間,我先去捉拿那頭山貓,再來重新與長老去我家中,管待長老。”
劉伯欽囑咐這法師坐在此間,勿要走動,自己執了鋼叉,踏步衝向前頭山坡。
誰知沒走幾步,就已看到一頭斑斕猛虎現出了身影,邁動步伐,向劉伯欽迎來。
那山君背上,坐著一個笑靨如花,嬌小玲瓏的小小女童,正是長樂公主。
劉伯欽並不識得,長樂公主究竟是誰,見公主坐在猛虎背上,也驚得目瞠口呆。
他雖本領非常,可以驅虎趕豹,殺蛇捕鷹,哪裏見過,能降龍伏虎的真人?
長樂公主驅虎來到李玄奘,劉伯欽兩人身前不遠站定身子,笑意吟吟道,“原來取經的和尚,此番卻無需本公主搭救。”
“另有人搶先一步,救了你的性命?”
李玄奘聽了長樂公主打趣,不由麵紅耳赤,嘴唇蠕動,卻不知如何反駁。
劉伯欽聽公主言語,似乎和長老相熟,不覺出聲詢問道,“你這奇怪女童,又是哪裏來的公主?”
他雖是山中獵戶,亦有自己際遇,知曉世間多有奇異之事,因此不敢對公主怠慢。
長樂公主瞧了劉伯欽一眼,驀然抿嘴笑道,“小太保,五指山老猿可曾安好?”
劉伯欽悚然一驚,眸中突然露出不可思議神色,反問公主道,“公主亦知那五指山老猿矣?”
長樂公主坐在猛虎背上,嘻嘻一笑,手指李玄奘道,“皇叔你可還曾記得。”
“我和你所說,為庇護你能夠成功取得真經,靈山大雷音寺,早已經安排三位徒弟一事?”
劉伯欽聽得雲裏霧裏,不知所以,李玄奘卻神色一動,心中隱隱有所領悟。
果然聽到公主道,“那五指山下鎮壓的老猿,便是皇叔你的第一個徒弟。”
祂一口一個“皇叔”,李玄奘並不敢當真,連聲推辭不已,劉伯欽卻信以為真。
讚歎不已道,“不意長老,出家以前,竟是皇叔,山野之人,不知禮儀。”
“還望皇叔長老勿要見怪……”
長樂公主見劉伯欽如此,隻是在猛虎背上笑得直打滾。
李玄奘見公主無賴,不得不向劉伯欽解釋,自己因奉了天子李世民聖旨,前往西天取經。
才蒙皇恩,被天子認作禦弟,錄入皇家宗室,而長樂公主則是天子嫡長女。
因此算起身份,祂才叫自己一聲“皇叔”。
劉伯欽急忙更改稱呼道,“原不是皇叔長老,而是禦弟長老,同樣亦是皇家貴人。”
“我家就在不遠處,如若能夠邀請你們兩位貴人,降尊紆貴光臨,實乃是三生有幸。”
李玄奘走了半天山路,早餓得前胸貼後背,哪裏還有多少力氣,繼續趕路。
可憐他坐騎,又因長樂公主所騎猛虎,嚇得四股戰戰,屁滾尿流走動不得。
因此長樂公主飛身下了虎背,讓他坐在猛虎背上,自己又縱身跳上馬背。
說也奇怪,這失魂落魄的馬匹,隻待長樂公主坐了它身上,便突的生出膽氣。
晃悠著四肢,慢慢跟隨在猛虎身後,由劉伯欽帶頭,一起趕往劉伯欽家中。
途中劉伯欽想起長樂公主,提及五指山老猿一事,便弱弱問道,“公主果真識得那五指山老猿?”
李玄奘不知所謂“五指山老猿”,隻知長樂公主說過,祂乃是自己的第一個徒弟,因此也豎耳傾聽。
長樂公主微微一怔,臉上掠過一縷緬懷神色,卻不答反問道,“小太保如何知道那老猿?”
劉伯欽見公主小小年紀,卻稱呼自己“小太保”,隻是知祂能能騎虎而行,必定是神通廣大的真人。
因此恭聲答道,“我年幼之時,就已跟隨父親一起在山中打獵,來往各座山頭。”
“有一次先父帶著我,一同追趕一隻山貓,穿山越嶺,突聽得有人喚我父親姓名。”
“我父帶我殺了那山貓後,又領著我,一同去見過被壓在五指山下的老猿。”
劉伯欽和李玄奘,長樂公主兩人一邊趕路,一邊向兩人說起,五指山老猿之事。
有分教,“細說英雄前事,又見心猿脫身。”
不知劉伯欽和五指山下老猿,有何交情,且聽下回分解。
這法師亦是意誌堅定,即便遭遇妖魔,險些遇難,依然未曾更改取經念頭。
出了妖魔洞府後,於山間風中辨認即刻方向,向西方不依不饒繼續前行。
走了些許時間,方有那太白金星李長庚,出現李玄奘遇難洞府,意圖搭救法師。
哪裏想到,李玄奘早已脫困,李長庚苦思良久,推算無果,不得不返回天庭,向玉帝匯報。
玉帝便差人去了西天靈山大雷音寺。
如來佛祖知曉此事後,亦是沉吟許久無言。
這佛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為何會有如此表現,不符祂一貫強者形象?
蓋因上次觀世音菩薩回山,向佛祖述說長樂公主一事,佛祖有心推算公主來曆。
那知道卻碰了個軟釘子,隻是算出混沌一片,最終並未知曉長樂公主為誰。
佛祖自以為慧眼能夠遍觀三界,看破一切虛妄,怎知這裏卻似矮了長樂公主半頭?
因此動了無名嗔火,連佛法亦不講解,端坐蓮台上,一心想要算出公主身份。
或曰,佛門奉勸世人,須不貪不嗔,不爭不奪,逆來順受,方能有來世之福報……
這佛祖如何也能冒出心頭嗔火來?豈非有違他們的教義,不符世人心中佛門印象?
咦,諸位看官,佛與婆羅門爭,與道教爭,與景教爭,與其他諸多教派爭,如何看出他們不爭了?
更何況,普度眾人,成就正果者,方是世間最大的一個貪念,其他所有一切都有所不及。
世人愚昧,不知福禍,永世沉淪輪回,本應是宇宙真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然則以諸宗教理論,最終皆需要普度眾生,方能體現,自家神主無量能耐。
因此才要門下所有教眾,同婆羅門,道,景,明等諸教,彼此奮力搶奪人間信徒。
如佛教者,最終人人得福報,個個成天人羅漢菩薩,沒有了那普通信眾供奉,如何能夠維持教派平衡?
看官,如果佛祖不爭不奪,當年其為尼泊爾王子之時,平平安安度過一世,如何能夠成就後來“如來佛祖”?
不爭不奪,不貪不嗔,便是真正不問不顧,何須普度眾生,自己一人獨立世外,坐看宇宙生生滅滅。
又何須李玄奘西天取經,讓那中土大興佛教,力壓道教一頭,顯示佛法無邊?
因此佛祖亦有貪嗔,有爭奪念頭,才會暗自不斷推算,長樂公主之來曆。
祂前後換了無數法門,一時沉溺其中,竟不知不覺之間,難免對李玄奘有所疏漏。
得知天庭玉帝遣人前來靈山,才悚然驚醒,知曉自己和長樂公主糾纏不清,差點誤了取經大事。
醒悟後便向南海珞珈山傳達旨意,著觀世音菩薩,即刻派遣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還有一十八位佛門護教伽藍,在李玄奘身旁輪流值日。
並且共同守護李玄奘安危,以免出錯,讓西天取經大計,成了一個畫餅。
這些仙神得到旨意,急忙興衝衝趕至李玄奘身旁,一路跟隨,看著他艱辛西行。
李玄奘雖是如來佛祖二弟子,金蟬子轉世,並未覺醒胎中之迷,仍舊隻是個凡人。
如何能夠得知,此時在自己身旁,已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還有一十八位佛門護教伽藍,輪番守護安危?
他一路上逢山過山,見河過河,倏忽又走了幾日路程,終來到了兩界山中。
這日獨行於崇山峻嶺間,行經半日更不見任何人煙,肚子卻已餓得咕嚕作響。
李玄奘強忍肚饑,勉力趕路,看見前方路中,撲出兩頭斑斕猛虎,急轉身又見後方,有幾條長蛇盤繞。
這法師叫了一聲苦也,呆立原地不動,也不知自己,最後是被猛虎撲殺而死,還是被長蛇吞入腹中?
李玄奘正惶恐失措,便連坐騎也腰軟蹄彎,跪下伏倒在地,打也打不起,牽又牽不動。
一人一馬皆淒楚等死,正在那不得命處,突然兩頭猛虎嗚咽做聲,竄入山林;幾條長蟲絲絲作響,匍匐草叢。
眨眼間威脅盡去。
李玄奘情知此番變化,其中肯定有異,急忙抬頭看時,隻見一人手執鋼叉,腰懸弓箭,自前頭山坡處轉出。
來者身軀雄壯威猛,渾身上下殺氣騰騰,大步流星,不多時便趕至李玄奘身前。
法師見他氣勢洶洶前來,急忙跪在山路旁邊,合掌高身求饒道,“大王救命!大王救命!”
“貧僧隻是大唐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並無什麽多餘財貨,還望大王能夠饒我性命,放我繼續西行。”
這人到了李玄奘跟前,放下手中雙頭鋼叉,急忙攙扶起李玄奘,含笑道,“長老勿要驚慌。”
“我隻是這山中的獵戶,並非什麽歹人,哪裏膽敢無緣無故,害法師性命?”
李玄奘聽他語氣和善,並無惡意,方才放下擔憂,先謝過他的救命之恩。
於是這獵戶笑道,“原來如此,我本姓劉,名伯欽,隻在這山中,專以打些狼虎為生,捉些蛇蟲過活。”
“是以山中眾獸見我前來,便嚇得一哄而散,誰知竟恰好救得長老脫困。”
“可見我和長老亦是有緣……”
兩人正交談間,又聽到前麵山坡,傳來呼呼風響,劉伯欽悄悄豎起耳朵,仔細辨認片刻。
向李玄奘道,“那山貓不知道何故,又重新回來此地,怕是因為沒處捕食,因此盯上了長老,連我都不再懼怕。”
“長老在此等候些許時間,我先去捉拿那頭山貓,再來重新與長老去我家中,管待長老。”
劉伯欽囑咐這法師坐在此間,勿要走動,自己執了鋼叉,踏步衝向前頭山坡。
誰知沒走幾步,就已看到一頭斑斕猛虎現出了身影,邁動步伐,向劉伯欽迎來。
那山君背上,坐著一個笑靨如花,嬌小玲瓏的小小女童,正是長樂公主。
劉伯欽並不識得,長樂公主究竟是誰,見公主坐在猛虎背上,也驚得目瞠口呆。
他雖本領非常,可以驅虎趕豹,殺蛇捕鷹,哪裏見過,能降龍伏虎的真人?
長樂公主驅虎來到李玄奘,劉伯欽兩人身前不遠站定身子,笑意吟吟道,“原來取經的和尚,此番卻無需本公主搭救。”
“另有人搶先一步,救了你的性命?”
李玄奘聽了長樂公主打趣,不由麵紅耳赤,嘴唇蠕動,卻不知如何反駁。
劉伯欽聽公主言語,似乎和長老相熟,不覺出聲詢問道,“你這奇怪女童,又是哪裏來的公主?”
他雖是山中獵戶,亦有自己際遇,知曉世間多有奇異之事,因此不敢對公主怠慢。
長樂公主瞧了劉伯欽一眼,驀然抿嘴笑道,“小太保,五指山老猿可曾安好?”
劉伯欽悚然一驚,眸中突然露出不可思議神色,反問公主道,“公主亦知那五指山老猿矣?”
長樂公主坐在猛虎背上,嘻嘻一笑,手指李玄奘道,“皇叔你可還曾記得。”
“我和你所說,為庇護你能夠成功取得真經,靈山大雷音寺,早已經安排三位徒弟一事?”
劉伯欽聽得雲裏霧裏,不知所以,李玄奘卻神色一動,心中隱隱有所領悟。
果然聽到公主道,“那五指山下鎮壓的老猿,便是皇叔你的第一個徒弟。”
祂一口一個“皇叔”,李玄奘並不敢當真,連聲推辭不已,劉伯欽卻信以為真。
讚歎不已道,“不意長老,出家以前,竟是皇叔,山野之人,不知禮儀。”
“還望皇叔長老勿要見怪……”
長樂公主見劉伯欽如此,隻是在猛虎背上笑得直打滾。
李玄奘見公主無賴,不得不向劉伯欽解釋,自己因奉了天子李世民聖旨,前往西天取經。
才蒙皇恩,被天子認作禦弟,錄入皇家宗室,而長樂公主則是天子嫡長女。
因此算起身份,祂才叫自己一聲“皇叔”。
劉伯欽急忙更改稱呼道,“原不是皇叔長老,而是禦弟長老,同樣亦是皇家貴人。”
“我家就在不遠處,如若能夠邀請你們兩位貴人,降尊紆貴光臨,實乃是三生有幸。”
李玄奘走了半天山路,早餓得前胸貼後背,哪裏還有多少力氣,繼續趕路。
可憐他坐騎,又因長樂公主所騎猛虎,嚇得四股戰戰,屁滾尿流走動不得。
因此長樂公主飛身下了虎背,讓他坐在猛虎背上,自己又縱身跳上馬背。
說也奇怪,這失魂落魄的馬匹,隻待長樂公主坐了它身上,便突的生出膽氣。
晃悠著四肢,慢慢跟隨在猛虎身後,由劉伯欽帶頭,一起趕往劉伯欽家中。
途中劉伯欽想起長樂公主,提及五指山老猿一事,便弱弱問道,“公主果真識得那五指山老猿?”
李玄奘不知所謂“五指山老猿”,隻知長樂公主說過,祂乃是自己的第一個徒弟,因此也豎耳傾聽。
長樂公主微微一怔,臉上掠過一縷緬懷神色,卻不答反問道,“小太保如何知道那老猿?”
劉伯欽見公主小小年紀,卻稱呼自己“小太保”,隻是知祂能能騎虎而行,必定是神通廣大的真人。
因此恭聲答道,“我年幼之時,就已跟隨父親一起在山中打獵,來往各座山頭。”
“有一次先父帶著我,一同追趕一隻山貓,穿山越嶺,突聽得有人喚我父親姓名。”
“我父帶我殺了那山貓後,又領著我,一同去見過被壓在五指山下的老猿。”
劉伯欽和李玄奘,長樂公主兩人一邊趕路,一邊向兩人說起,五指山老猿之事。
有分教,“細說英雄前事,又見心猿脫身。”
不知劉伯欽和五指山下老猿,有何交情,且聽下回分解。